香港和上海: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_香港经济论文

香港和上海: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_香港经济论文

香港和上海——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之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上海论文,之源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是中国最发达,最自由开放的城市。上海则是中国最具潜力的发展中的城市。过去十多年,它们都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动力之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它们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香港:中国经济起飞的“推进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起飞的格局逐步形成,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持续高增长的奇迹。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在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充当了“桥头堡”和“推进器”的角色。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香港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首先,香港在内地的大量直接投资推动了内地经济发展。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来投资者,截止1996年6月底,香港在内地的直接投资总额达877亿美元,占内地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56%。据估计,1985年—1995年十年间,港商对中国工业的直接投资使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广东省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提高约6个百分点,这还不把受港资企业影响的内资工业企业的发展包括在内。其次,香港是中国对外融资的主要基地之一。内地筹措的银团贷款绝大部份是经由香港安排的;1995年香港银行对内地银行及企业贷款总额为2844亿港元,比1983年增加两倍;内地银行近年多次在港发行存款证、浮息票据融资均获市场踊跃购认。香港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外汇资金。再者,港商投资扩大了就业渠道。96年底中国三资企业就业人数达1700万人,根据港资占全部外资的比重,加上考虑港资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估计在内地港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应在1000万人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就业压力,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香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香港是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桥梁,外国通过香港了解中国,中国也通过香港了解世界,不仅通过香港引进了大量的外资,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港资企业总是和外经、外贸联系在一起的。八十年代以来,香港在内地建立了10多万个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有海外营销网络,这使香港成了内地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港府统计,1979—1996年中港贸易增长96倍,1996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总额达1357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46.8%。两地外贸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度。据统计,1978年中国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去年提高到19%左右。

“九七”以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既充满机会,也富有挑战,但总的来说,其前途是十分光明的;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对内地经济的服务和带动功能还会进一步加强。首先,“一国两制”的构想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九七”后香港将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维持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自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以来,中国政府决心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及其作为亚太地区商贸金融中心地位的诚意和努力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和世界各国的理解认同。目前建立特区的各项筹储工作正在顺利展开,绝大多数港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毫无疑问,“九七”之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必将变为促进香港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国政府将竭尽全力使这一具有世界意义、影响极为深远的历史性创举取得成功。其次,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给香港带来良好机会。据世界银行估计,被誉为“世界经济成长中心”的东亚地区经济未来10年将平均增长9.6%,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4.8%和发达国家2.7%的增幅。东亚的拥有巨大市场、丰富自然资源、充裕劳动力的地区,目前已成为世界贸易的“火车头”,九十年代以来,东亚地区(不含日本)贸易增长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两倍。近年来,随着一些国家(地区)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向“扩大内需型”发展战略转变,区内的水平分工正在迅速形成,区内贸易得到发展,预计到2000年区内贸易依存度将接近50%,到2020年,将达到60%以上。这种经济格局为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部动力。香港作为东亚地区的商贸金融中心,必将因此而得益;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因此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计划到2000年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到20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趋向完善和成熟,改革的推进,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较高的储蓄率以及民众劳动致富的愿望,必将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估计今后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将达到8%以上,并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火车头”的作用。内地经济发展将对香港产生更多的需求,从而给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内地发展离不开香港,香港的发展也离不开内地;“九七”香港回归后,内地和香港的联系和合作将更加紧密,香港在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上海:内地经济发展的“标兵”,沿江对外开放的“龙头”

上海曾经是著名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一直是内地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和管理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对内地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九十年代以来,在开发开放浦东战略的推动下,上海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近5年上海经济增长率平均在14%以上,超过全国年均速度2.2个百分点。浦东的开发和上海的发展促进了长江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省市经济的全面起飞。据统计,1992年以来,长江沿岸8个省市的经济增长率比全国平均高3.5个百分点。目前上海对全国各地(特别是华东及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辐射已经形成。上海对中国经济发展已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东部地区经济由于交通方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外经济交往也较多,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舞台。九十年代初,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其目的是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并通过长江流域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长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开始向内陆地区推进。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沿海城市,首先得益于沿海开放战略,又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在长江流域发展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根据我国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今后15年要突破行政区划,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形成若干跨省的经济区域,其中主要有三个,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和以远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这三个区域的人口占全国65%,国内生产总值占74%,是中国经济的主体。而在这三个经济区中,长江流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可以说,中国长江流域发展战略能否顺利推行,将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关系到中国经济现代化成败。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圈的“龙头”既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会,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上海应该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上海具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在人才、科技和管理方面也具优势。目前上海正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与此同时,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未来上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中国经济内部循环方面,上海将起主导作用。上海将建立起一个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产业体系,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地区形成较合理的水平分工,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预计今后15年,上海经济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1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世界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2)在对外开放方面,上海将成为中外经济联系的重要窗口。上海计划到2010年恢复国际商贸金融中心地位,国际商贸中心的形成将推动长江流域地区出口的迅速增长,使上海成为这一区域的出口货物集散地;国内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将使上海成为中国企业融资的主要基地;今后会有更多的外资进入上海,并以上海为基地向内陆地区推进。(3)在体制改革方面,上海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比较顺利,国有企业效益较好,失业率低,上海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对全国改革起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沪港经济合作

从上海经济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未来上海的发展将会是高速度和跳跃式的,每隔几年会上一个新台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上海日益表现出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恢复成为金融中心的条件。有些议论担心将来上海会取代香港的地位。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但却是没有根据的,更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基本法》对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明确规定,况且,目前上海在许多方面与香港仍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近期来看,至少在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之前,上海还不可能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趋向成熟,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以后,上海才能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即使有朝一日上海赶上来了,大规模的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拥有两个金融中心。那时,香港仍有自己的优势,沪港两地仍将是各具特色、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所谓“各展所长”是指在某些方面沪港两地都有相同优势,但仍有各自施展的空间。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经济成长中的大国,必然会出现若干个经济中心城市,从而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水平分工。这些中心城市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服务对象。将来上海和香港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中心,但香港的出口货物主要来自华南地区,而上海的出口货物则主要来自长江流域,上海具备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但上海首先是国内金融中心,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国内企业;而香港仍将是全球最开放的金融中心,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国内企业,也包含东南亚地区。所谓“优势互补”是指有些方面上海和香港各有对方不具备的优势,可以互相补充,积极开展合作。例如上海具有产业和科技优势,而香港则具有资金、财务、信息等优势,市场开发能力比较强,只有开展互利合作,才能把个别优势转化为综合优势,才能减轻可能存在的竞争压力,促进沪港两地共同发展。

沪港经济合作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改造、科技开发和产业化、房地产开发、金融合作以及联合对外投资等,因此,沪港经济合作可以是全面的合作,而不须局限在某个领域,这是其一。其二,沪港合作应当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如在金融方面,双方可以通过互设金融机构,企业在对方股票市场挂牌上市等方式进行合作。当然,现阶段上海发展金融仍需借鉴香港经验,以便更快地发展自己,少走弯路。其三,沪港合作应当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即沪港合作不应排斥中国内地和境外的其他合作者,而应当与各种可能的合作伙伴携起手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创繁荣。

总而言之,上海和香港若能成功合作,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将会形成强大的经济优势和完整的高级化的产业结构,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制造业体系、良好的科技开发水平、发达的第三产业和国际商贸金融中心地位等等,这种综合优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更大,效果更好。展望二十一世纪,上海和香港将得到更大发展,中华大地的这两颗明珠将会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标签:;  ;  ;  ;  ;  

香港和上海: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