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矿山地质环境结构极其复杂,矿产资源开采相对复杂,导致矿山地质灾害频发。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从矿产资源开采环节入手,实行规范开采模式,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管理和监督,逐步预防微观问题,促进矿山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
1 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
1.1 矿山地面塌陷
在矿山地质灾害中,矿山地面塌陷是一种主要的灾害类型,这种塌陷灾害通常发生在矿山开采区域,在矿山采空区出现矿柱设计不合理或者损毁的问题,就会造成地面塌陷。此外,矿山本身的地质结构也是造成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但会破坏地表植被、建筑,而且会对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1.2 崩塌、泥石流
通常情况下,崩塌灾害会出现在山区位置,岩体中产生软弱裂隙,当受到降雨、自然扰动、人为活动等影响时,会出现岩体崩落的现象。此外,在矿山区的沟谷地带出现持续降水或者是短时间的暴雨天气时,沟谷中的大量泥沙会受到雨水的冲刷而流动,导致泥石流灾害的产生。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出现矛盾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地方政府以及采矿企业,更加热衷于追逐市场当中的经济利益,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度的现象产生。与此同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标准尚未完善,导致很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效率较低,甚至造成了恶性循环的现象。
2.2 缺乏完善法律机制保障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国积极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发展的当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势在必行,但是我国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机制仍未健全。虽然我国法律明确的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相关原则,但是缺失具体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机制。尤其是针对之前已经开采过的矿山,多数已经成为了废矿,甚至无法约束原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
2.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平欠缺
纵观当前我国采矿行业来说,还是以小型矿山为主,一些小型矿产品开发企业自身的环境治理方式出现了落后的现象。甚至一些矿产企业出现了矿坑设计不合理、采矿方式不科学、采矿工艺落后等诸多问题,不仅造成了我国矿产资源的浪费和生态保护的难题,甚至直接对采矿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传统的“崩塌法、放大炮”等矿山开采技术,很难顺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无法满足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实际需求。更加无法保障相关的技术革新,造成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滞后的现象。
3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策略
3.1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
具体来说,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可从几点做起:一是全面预警矿山地质灾害,建立相对完善的预警系统,积极地引进科学技术并在先进的管理工作下,持续开展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毕竟若灾害发生,无论有再及时再完善的处理工作都无法避免灾害发生时那一刻带来的损失,唯有科学有效地预测和监测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才能增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完成监测预警系统后,一旦地质情况出现异常,就要运用更科学的技术判定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并整理分析和反馈,提高矿山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矿山地质灾害的预警,是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警,这就为矿山地质灾害的处理和救援争取到了很多时间。二是科学划分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区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分析灾害发生的特点和条件,确定重点区域,就可以结合地区的异常情况确定灾害的发生周期及发生频率,并积极地作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分析地质情况带给周围地区的影响,积极地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并划分地区灾害的危险等级,才能明确区域内灾害发生的危险系数及概率。地质部门工作人员就能结合这些科学依据,并结合地质情况和人文情况制定预警方案,降低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三是积极地开展区域环境的评价,要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还要提高评价的可行性。
3.2 地质环境的利用策略
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是由水、岩石及大气组成的体系,这是地球演变发展中形成的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并在地球演变下和大气、水及岩石层进行相互作用,待交换后形成了阶段性的地质环境。一旦展开对矿山地质运动特点的研究,就能合理地预测出矿山地质灾害,并降低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这就说明,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就能做好矿山地质灾害的科学防治工作。
具体来说,矿山地质在开采中,要想合理地利用地质环境,可从两点做起:一是做好地质环境的安全构建工作。通过在矿区地质环境中进行安全建设,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建设原则建设矿山地质环境,避免矿山地质环境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建设,确保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在建设中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以持续发展的眼光科学利用并保护地质环境。唯有注重地质环境的平衡性,做好地质环境的规范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二是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安全建设风险评价工作,全面分析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而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建设水平,确保矿山地质环境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 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策略
4.1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为了有效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矿山企业应该落实年度治理计划,建立健全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矿山所在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情况,提交真实的监测资料。此外,有关部门应该建立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情况监督检查制度,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作为矿山企业办理采矿权延续、变更、转让申请手续和矿山企业信息社会公示抽检的重点审查内容,还需要利用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和处置非法采矿行为。
4.2 提高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此外,也应该加强对矿山环境地质学等研究领域的资金投入,研究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防治技术,研究矿业三废的处理与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以此实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目的。
4.3 探索开发式治理,开辟矿山治理新途径
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优先完成“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于剩余零散资源、山体不具备修复条件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历史遗留矿山,若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则需重新设置采矿权,若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则可以根据“政府牵头、专家论证、从严管控、责任明确”的原则,由矿山所在地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相应残余资源处置用于地质环境治理。
结束语
总之,矿山地质环境控制与保护的意义在于直接决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与保护的具体工作中,应根据当地地理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政府积极引进科学的地质环境保护技术,在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推进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的规范化,保障了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伟,李兰,成玉祥,等.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锰业,2017(4).
[2]何斌,徐新兰.甘肃省西成成矿带典型片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
论文作者:尹志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矿山论文; 地质论文; 环境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灾害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