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特殊问题:银行与企业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关系论文,银行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光第,湖北仙桃人,现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中国金融学院教授,兼任中国金融学会、中国城市金融学会、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著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价值管理》、《中国的银行》、《谈钱》等著作。论著曾多次获奖。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成为唯一的经济主体,社会成为一个大工厂,企业成为这个工厂的不同车间,银行则成为国家支撑企业的工具。银行与企业紧紧地捆在一起,甚至不惜以牺牲银行来维护企业。这种不正常的银企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特殊问题。
一、企业不断高涨的负债率对银行的影响
1、资产负债的概念
1993年7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在此以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只有资金平衡的概念,企业只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划分,却无资产负债的概念。
根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制度,法人企业资产的形成,如从资金来源看,除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及其增值外,主要来自企业的负债。衡量企业负债程度的指标,即资产负债率,国际惯例一般以不超过50%作为维持企业债务清偿能力的警戒线。我国企业负债率一般达70 %, 有的达90%、100%,甚至更多。
2、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平衡的原因
企业的流动资金负债:1983年以后,财政不再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基建铺底流动资金亦不安排,企业也很少补充自有流动资金。企业流动资金自然落到银行身上,90%的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解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增长幅度比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增长幅度都高。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占有的流动资金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有帐无实的(如亏损挂帐、潜亏、产成品损失等)。如果把这些损失计算在内,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弥补,那么,从总体上说,企业自有资金已不复存在,企业流动资金已陷入赤字状态。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银行贷款以及与贷款有关的资金已构成企业固定资金的最主要资金来源,即企业固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银行。
经济改革以来,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结构重心已转向银行贷款。
为什么我国企业资金结构的显著特点是资产负债的极端不平衡?这是由我国特殊的企业制度、财务制度和财政制度形成的。
第一,不合理的企业制度对企业资产的侵蚀。我国几十万个企业只是列宁所说的“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工厂”的一个车间。企业不仅全部利润上缴国家,而且还把折旧基金的全部(1966以前)或部份(1967年以后)上缴国家。企业折旧基金上缴国家财政,意味着企业的资本金被不断侵蚀。1994年1月1日以前财政又从企业生产发展基金和折旧基金中收缴15%作为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缴10%作为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此外,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拨改贷”、“银行专项贷款”等都使企业陷入高负债的困境。
第二,企业效益水平下降导致负债增加。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1980年为16%,1985年为13.2%,1992年只有2.7%, 现在可能为10%左右。1991年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亏损总额(明亏加潜亏)差不多是当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4。
第三,信贷资金的“软约束”。只要能保证企业生存,银行就贷款支持,这种资金供给制,使企业不思改进。
第四,分权改革。改革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线索,1980年实行“财政包干”,1983年“利改税”,1984年投资审批权下放,等等。这样各方面对资金的需要日增,而资金供应的许多措施又刺激了资金需要。如银行信贷自主权下放而形成的央行“地方分行”体制,专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结算通过同一帐户进行,致使专业银行将“汇差”资金当作储备金,造成事实上的资金敞开供应局面,等等。
3、企业高负债经营对金融运行的影响
第一,企业帐面资产质量下降,增加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所谓帐面资产质量下降,指的是帐面资产大于实际资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企业出现了净产值的“超分配”。超分配是指那种根据帐面净产值核算而虚计的净产值收入的分配。企业不仅依靠银行贷款来满足其正常资金需要,而且还依靠银行贷款来填补其资产的潜在亏损。
第二,企业负债率高涨改变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必然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产生极大影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特殊情况是:企业负债率的上升是在企业净产值的分配向个人倾斜的背景下产生的。即银行对企业提供的贷款,经过生产——销售——分配的循环之后,有越来越大的部分形成个人收入,收入剩余部分存入银行成为储蓄。这样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①在负债构成中,居民储蓄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国家能直接支配的资金及对公存款不断下降。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8.25 %上升到1993年的31.98%。企业存款和财政性存款等“对公存款”的比重, 由1978年的43.97%下降到1993年的25.4%,银行自有资金率则由1978年的22.48%下降到1993年的4.7%。银行负债中的“硬债务”正在逐年增多。
②在资产构成中,贷款仍然占绝对经济地位。贷款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资金占用结构上出现四个不正常现象:一是在全部资金占用中,向非生产经营资金倾斜;二是在参加生产经营的全部流动资金占用中,向非定额流动资金倾斜;在定额流动资金中,向成品资金倾斜;在非定额流动资金占用中,向结算资金倾斜。这四个倾斜,造成了定额流动资金所占比重下降,非定额资金比重上升;定额资金内储备和生产资金比重下降,产成品资金比重上升。这样,银行新增流动资金贷款中的相当部分就被占压在产成品、发出商品和应收及预付贷款等“三项资金”上。到1993年末,三项资金占用已达5659亿元。
同时,财政透支借款,到1993年末,几乎侵蚀了银行全部资本金。
还有,固定资产贷款的比重则逐步上升。1990年至1993年,固定资产贷款占当年银行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17.04%,27.75%,24.95 %和25.71%。而流动资金贷款的比重虽有所下降, 但有相当部分作为铺底流动资金长期被占用了。
由于银行资金来源更具流动性,资金运用越来越长期化,再加上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所以银行风险越来越大了。
第三,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下降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银行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大幅增加,三项合计已远远超出15%的监控指标。
第四,央行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储蓄——硬信用约束,另一方面是企业——软贷款约束。这种不对称造成的结果是,储蓄增长缓慢约束不了贷款的增加,而贷款的增加逼着储蓄增加,因为储蓄不增加,银行贷款就增加不了。事实上,逼储蓄增加是很难的,而逼出来的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从而使资产负债平衡。但是这种平衡的代价是高昂的,常常是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这是两难处境的一种情况。
其次,利率手段也难发挥作用。因为企业向银行大量借款,所以利息负担不断上升。1993年末国家五大银行对企业贷款余额24387亿元, 按年利率10.98%计算,企业每年需支付利息2678亿元。 企业利息负担重,主要原因是企业负债率太高以及资金使用效益太低。这样,银行又处于另一种困难境地,使央行利率失去应有的调节作用。
二、企业改革的困难决定了银行改革的困难
综上所述,企业依赖银行支撑,但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已经接近了极限。因此银行改革依赖企业改革,企业不改革,银行也难改。
1995年到1996年,企业改革的重点是集中力量抓好四项试点。一是百户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二是56户企业集团试点,三是3 户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四是18个城市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有长期性、曲折性,作为配套的金融体制改革不可能超前。根据国家经贸委的规划和意见,要到本世纪末才能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百户企业试点刚进入实施阶段,计划到1996年下半年才能提出总结报告。即使试点成功,接着的任务是要完成1.37万户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改制和全国40万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改组。为此,我们必须对企业改革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有充分认识。
1994年末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仍达34%以上,亏损额为300 多亿元,比上年末增长近8%。从目前的试点情况看, 信用差的企业不但做不到政企分开,而且更依赖政府和银行。面对这种情况,单纯从金融业本身出发,来找寻解决的良策,是不可能的,必须以总体经济调整为前提,以企业改革为关键,才能使经济走出困境。但是,经济发展又不能不利用金融手段,以货币政策为工具,为经济的调整创造一种机制。
企业不改,金融固然难改,但是,金融不改,企业也难改。因此,不能等待、拖延,必须从两方面同时积极加强筹划和联合行动。
三、出路何在
目前,银企之间不正常的债权债务关系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焦点之一。国有银行背着沉重的不良债权,国有企业背着沉重的不良债务,银企资产负债结构都很不合理,双方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过程中都是举步维艰。如何减轻银企负担,理顺银企关系,防止新的不良债权债务继续大量发生,双方都轻装前进,确是当前经济改革中一个关键问题。我提出下列几点意见:
①必须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和战略调整。改革到现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中央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很多,必须有一个整体战略计划,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要有一个权威的改革领导机构以及有胆略、有气魄、敢于执行改革计划的领导人。
②积极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务关系。要用特殊方式来解决,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解决的办法必须是多样的;二是必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三是应在国务院领导下,组成两个小组:一个是清理小组,一个是仲裁小组。前者由债权债务有关各方组成,后者由审计、法院及各种专家组成,对重大纠纷进行裁决。
③逐步实行产权社会化,改变投资结构。为了改变银企间的不合理关系,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提高企业的资本金比率,同时减轻银行高成本压力,可考虑有计划地规范化地发展投资基金,增发股票和企业债券,并由投资基金和有实力的企业法人购买大部分企业股票和债券,社会公众购买一部分。通过发展基金市场和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分流银行储蓄,减少间接融资,加速储蓄向资本转化过程,逐步实现产权社会化。实现产权社会化,改变投资结构,有利于减轻银行负担,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
④实行“一行两制”,使专业银行逐步商业化。由于专业银行在分离出三个政策性银行后,仍要经营大量政策性业务,而且时间不可能很短,因此必须实行“一行两制”。所谓“一行两制”,就是在一个国有专业银行内设立两种经营管理体制,分别主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以利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化的一种过渡性经营模式。“一行两制”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增量创新、存量改造”的要求。实行“一行两制”可以避免旧体制的束缚,使国有专业银行实现增量业务商业化,政策性存量业务逐渐萎缩,加速其商业化进程。实行“一行两制”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有利于专业银行更好地配合企业改革。我国自实行企业制度创新以来,企业改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政企不分,机制不活,继续需要政策扶持,一种是政企分离,自主经营,充满生机。银行只有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为它们提供服务。
⑤建立一些民间银行,以适应多种经济成份发展的需要。
⑥大力发展真正的合作经济和合作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