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转移技术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武兵[1](2020)在《重组慢病毒介导的BMP2和TGF-β3共转染修饰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脊柱融合中成骨分化的协同作用》文中提出背景:组织工程人工骨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骨生长因子和合适的载体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编码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 3(TGF-β3)的慢病毒(LV)对BMSCs的体内外成骨分化,促进骨形成,协同提高脊柱融合效果。方法:构建编码hBMP2和/或hTGF-β3基因的慢病毒并转染大鼠BMSCs。转染后BMSCs成骨分子的表达使用qRT-PCR和蛋白质印迹进行检测。构建大鼠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模型。术后通过放射学、手工触诊、Micro-CT和组织学进行评估融合效果。结果:hBMP2和/或hTGF-β3基因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DNA测序,以及BLAST分析来确认。编码hBMP2和/或hTGF-β3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的BMSCs可有效地过表达hBMP2和hTGF-β3,以及上调培养上清液中hBMP2和hTGF-β3的水平。共转染hBMP2和hTGF-β3比单独转染hBMP2或hTGF-β3更有效地诱导BMSCs成骨分化。LV-hBMP2和LV-hTGF-β3共转染组(分别编码hBMP2和hTGF-β 3的LV转染的BMSCs混合使用)和LV-hBMP2-hTGF-β3组(编码hBMP2和hTGF-β3融合基因的LV转染的BMSCs)中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和骨保护素(OPG)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V-BMP2(LV携带hBMP2转染的BMSCs)组和 LV-hTGF-β3(LV 携带 hTGF-β3 转染的 BMSCs)组(P<0.05)。hBMP2和/或hTGF-β3过表达上调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大鼠腰椎后外侧植入术后2周、4周、6周、8周通过放射学评估骨生长情况。大鼠腰椎后外侧植入术后8周,通过手工触诊、Micro-CT和组织学进行评估。LV-hBMP2和LV-hTGF-β3组1只(共5只),和LV-hBMP2-hTGF-β3组4只(共8只)大鼠脊柱全部融合;LV-空载体组6只(共7只),LV-hBMP2组1只(共8只)和LV-hTGF-β3组1只(共10只)大鼠脊柱全部植入处均未见明显骨痂生长;其余各组大鼠脊柱植入处可见部分骨痂,但是无法融合。结论:本研究表明慢病毒载体能够成功转导hBMP2和/或hTGF-β3基因,靶向基因可在BMSCs中成功过表达。我们的体外实验表明,联合使用hBMP2和hTGF-β3基因可以协同诱导骨分化。本实验条件下,慢病毒携带hBMP2和hTGF-β3基因感染的BMSCs,分别单独产生BMP2和hTGF-β3,在免疫活性大鼠模型中能诱导成骨,但是无法获得脊柱融合。hBMP2和hTGF-β3融合基因转染比hBMP2和hTGF-β3混合转染的BMSCs更能诱导成骨,脊柱融合率更高。免疫活性大鼠模型中,hBMP2和hTGF-β3基因可以联合使用、融合基因效果更佳,均能协同诱导成骨、促进脊柱融合,预计这两种细胞因子的组合将在未来作为一种治疗策略。
徐恋祎[2](2016)在《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促颌面部骨再生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融合了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技术的优点,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围绕基因投递方式,载体和种子细胞等因素进行优化选择,以系统评估目的基因经病毒或非病毒载体介导,通过体内/体外法进入口腔颌面部局部骨缺损后的修复效果,为其今后的转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策略。材料和方法:1.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ASCs),采用体外基因投递法,利用腺病毒载体感染ASCs使其过表达目的基因骨形成蛋白2(BMP-2),western blot,骨桥素(OPN)免疫荧光染色评估其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将其负载到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材料上构建基因增强的组织工程骨,用于兔即刻种植模型,采用序贯荧光标记和硬组织切片等评估体外间接投递法制备的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实现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的能力。2.分离培养犬脂肪干细胞,采用体外基因投递法,利用腺病毒感染ASCs使其过表达BMP-2,Real-time PCR,碱性磷酸酶(ALP)和硝酸银染色(Von Kossa staining)评估其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将其负载到β-TCP支架材料上构建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用于丝线诱导犬种植体周围炎的再生治疗,采用牙周探诊、临床附着高度、X-线等临床检测手段,和序贯荧光标记、硬组织切片等组织学方法评估体外间接投递法构建的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促进炎性骨缺损修复和种植体-骨再结合的能力。3.体外法经非病毒载体PEI-LA转移目的基因至骨髓干细胞(BMSCs),Real-time PCR,茜素红染色(alizarin red staining)检测靶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并将过表达BMP-2的BMSCs负载到明胶支架材料上构建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体内法直接将质粒-载体复合物(BMP-2/PEI-LA)负载到明胶上制备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两类基因增强骨均用于大鼠标准颅骨缺损模型的修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icro-CT,硬组织切片,脱钙组织切片等方法系统评估、比较非病毒载体PEI-LA经体内/体外法转移目的基因,实现颌面部骨缺损快速再生的能力。结果:1、成功分离培养兔ASCs作为种子/靶细胞,腺病毒载体可成功介导目的基因BMP-2体外转移至ASCs,过表达BMP-2的ASCs表现出增强的成骨分化能力,与β-TCP负载的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用于兔即刻种植模型,可明显促进种植体周围早期骨结合的形成。2、成功分离培养犬ASCs作为种子/靶细胞,经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BMP-2后表现出增强的成骨分化能力,与β-TCP负载制备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用于犬丝线诱导种植体周围炎性骨缺损模型,可提升局部的骨再生,并明显促进种植体-骨再结合。3.成功分离培养大鼠BMSCs作为种子/靶细胞,经非病毒载体PEI-LA体外投递BMP-2基因后表现出增强的成骨分化能力;成功构建质粒-载体复合物。两者与明胶支架分别组合制备的体外/体内法基因增强骨均可促进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结论:病毒载体Ad经体外法可有效投递目的基因BMP-2至种子/靶细胞ASCs并提升其成骨分化能力,后者参与构建的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可促进口腔颌面部种植体的早期骨结合,亦可实现种植体周围炎性骨缺损处的再结合;非病毒载体PEI-LA经体内/体外法均可制备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实现目的基因的体内表达,促进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快速修复。其中非病毒载体介导的目的基因体内直接投递,为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治疗颌面部骨缺损的临床转化带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杨明[3](2013)在《VEGF165、BMP4基因复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修复骨缺损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骨缺损的治疗至今仍是骨科临床上的一个难题。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依然是自体骨的移植,但是自体骨来源比较有限,而且自体骨取材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及并发症,极大的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发展迅速,骨组织工程对骨缺损的治疗成为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一个热点领域。组织工程骨诱导新生骨的形成和血管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其临床应用的关键因素。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新骨形成作用已被广泛认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为重要的促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因子。有研究发现,在骨缺损或骨损伤的修复过程中,BMP和VEGF都有大量的表达上调,并相互协同,共同修复缺损的骨组织。VEGF基因和BMP基因的联合应用,可以实现新生骨形成和骨血管化的双重重建,是完善骨缺损修复的一个合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利用缺陷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携带外源性的BMP及VEGF基因进入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中,并使其与支架材料进行复合,组建BMP和VEGF双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是目前国际上对骨缺损研究的一个热点。缺陷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具有安全、高效、稳定表达各生长因子基因的优点,目前开始应用于基因药物的研发中。目的(1)构建rdHSV-1-VEGF165-BMP4骨缺损修复载体,并使其在种子细胞MSCs中大量共表达。(2)观察rdHSV-1-VEGF165-BMP4与生物活性玻璃(BG)复合后骨胶原蛋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鉴定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成骨能力。(3)验证rdHSV-1-VEGF165-BMP4复合BG材料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模型中的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1)取人骨肉瘤成骨样细胞(MG-63),并进行裂解处理,克隆出人BMP4基因及VEGF165基因;对单纯疱疹病毒HSV1进行改造,组建缺陷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系统;将调取的BMP4及VEGF165基因通过穿梭质粒载入单纯疱疹病毒载体,构建rdHSV-1-VEGF165-BMP4病毒载体。(2)日本大耳白兔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和体外增殖。(3)前3部分的实验分为两组:rdHSV-1-VEGF165-BMP4实验组(或rdHSV-1-VEGF165-BMP4与BG复合组织工程骨)和对照组,分别感染MSCs细胞;第4部分分为4组:rdHSV-1-VEGF165-BMP4复合BG组(VEGF165-BMP4组)、单纯生物玻璃组(BG组)、自体骨髓移植组(AB组)及对照组(CON组),分别植入建立的兔桡骨缺损部位。(4)感染rdHSV-1-VEGF165-BMP4病毒后48小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反应、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方法检测各组VEGF165及BMP4基因的表达情况。(5)感染rdHSV-1-VEGF165-BMP4两周后,对VEGF165-BMP4实验组及对照组CON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含量的检测,骨胶原蛋白、骨钙素的检测以鉴定其成骨能力。(6)将感染rdHSV-1-VEGF165-BMP4病毒的MSCs细胞与生物玻璃材料进行复合,并于复合后2周观察碱性磷酸酶活性、胶原蛋白及骨钙素的表达情况。(7)构建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并将组织工程骨复合物植入骨缺损部位,并于植入后4、8、12周用X线、免疫组织化学、骨密度检测等观察体内成骨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了rdHS V-1-VEGF165-BMP4病毒载体系统。(2)感染MSCs细胞后,VEGF165及BMP4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3)感染MSCs细胞后,VEGF165-BMP4组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含量、骨胶原蛋白、骨钙素显着高于CON组的水平。(4)感染rdHSV-1-VEGF165-BMP4病毒的MSCs细胞与生物玻璃材料进行复合后,其碱性磷酸酶活性含量、骨胶原蛋白、骨钙素表达显着高于CON组的水平。(5)骨缺损模型修复实验中X线结果显示,VEGF165-BMP4组及AB组植入后4周,已有骨痂形成,植入后8周已有大量骨痂、骨小梁及皮质骨形成,而在BG组和CON组形成很少。植入后12周,VEGF165-BMP4组及AB组形成了完整的板层骨,骨髓腔完全贯通,骨缺损完全修复,而BG组合CON组骨缺损处主要被结缔组织填充。(6)骨缺损模型修复实验中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VEGF165-BMP4组成骨细胞活跃,可见大量骨母细胞;VEGF165-BMP4组合AB组形成的骨小梁及编制骨都多于BG组及CON组。组织学评分显示,VEGF165-BMP4组骨痂的生成量显着多于BG组及CON组(P<0.01)。(7)生物力学检测显示,术后的第4、8、12周时VEGF165-BMP4组的最大抗折载荷均高于BG组和CON组(P<0.01),但VEGF165-BMP4组与AB组无显着差异(P<0.01)。(8)骨密度检测显示,VEGF165-BMP4组和AB组的骨密度值间无差异,但二者的骨密度均显着的高于BG组合CON组(P<0.01)。结论利用缺陷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系统进行VEGF及BMP基因感染的兔MSCs细胞复合生物玻璃(BG)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体外水平上可以使MSCs细胞安全、高效、稳定的表达VEGF165及BMP4基因;具有显着的体外成骨作用。建立的组织工程骨在体内可以促进成骨和血管化作用,对缺损的兔桡骨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性,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显着优于单纯BG材料,且与自体骨移植效果相似。图18幅,表29个,参考文献165篇。
李凯,付明,王玉学[4](2012)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应用瓶颈分析》文中认为骨肿瘤的治疗导致骨缺损很常见,修复缺损的方法是采取骨移植。骨移植材料根据来源大致可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人工骨替代材料。骨组织工程的兴起为骨缺损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利用骨组织工程培养的人工骨不仅可以修复大面积骨缺损,而且可以按需塑形并大量制备,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现就组织工程骨在治疗骨缺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李凯,王玉学[5](2012)在《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修复骨缺损的完美技术》文中认为骨组织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临床上骨缺损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纵观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二十多年里,其构成的三大要素:种子细胞方面、支架材料方面和组织构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距离组织工程骨在临床中正式使用尚有一定距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目前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周诺[6](2012)在《PluronicF-127凝胶复合hBMP-2基因修饰BMSCs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是利用骨痂的愈合机理产生新骨,是一种内源性的骨组织工程学技术。自其开始应用于颅颌面领域以来,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逐渐开展,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以及该技术的改进和成熟,牵张成骨在颌面部整形、肿瘤的术后重建以及牙槽种植修复等方面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虽然DO有许多传统手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颅颌面的畸形以及四肢短小畸形的矫治,但其较长的牵张和固定时间,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提高DO的新骨形成的速度,缩短其固定时间,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和保证新骨形成质量,正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利用hBMP-2作为促进因子,将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的技术结合起来,先把hBMP-2转染入兔BMSCs,构建稳定表达hBMP-2的BMSCs,再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Pluronic F-127复合,注射入牵张区内,使hBMP-2能在牵张区内稳定持续地起作用,拟让其能促进兔下颌骨的牵张成骨新骨生成。从组织学水平、蛋白水平、基因水平观察和检测牵张间隙内新骨的形成以及改建的情况,为牵张成骨技术在治疗各种颌面部畸形或骨缺损等疾患上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1.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以及成骨定向诱导分化:取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穿刺双侧胫骨抽取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细胞后培养,原代培养8-10d后传代培养,按照1:3传代,每3-4天可传代1次,传到第3代时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抗坏血酸配制而成的成骨诱导分化液进行成骨诱导14至21天,并分别用茜素红染色,ELISA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矿化结节的形成和ALP、BGP的表达。2.脂质体介导的hBMP-2转染兔BMSCs:取第3代BMSCs,用脂质体介导携带hBMP-2基因的pcDNA3.1质粒转染入BMSCs中,观察GFP表达的情况,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和生长的能力,通过RT-PCR检测瞬时转染后hBMP-2 mRNA的表达。转染后再用G418筛选2周,筛选出稳定转染的阳性细胞,收集备用。将经过筛选后的BMSCs培养4周后,对其进行BMP-2的免疫组织化学以及Western Blot检测。3.支架材料Pluronic F-127凝胶与兔BMSCs复合培养:利用Pluronic F-127低温下为水溶液,室温可凝固的特点,冰浴中制备凝胶并消毒后与转染hBMP-2的BMSCs复合,调整细胞浓度,使细胞浓度达到2.5×107个/ml,MTT法检测Pluronic F-127的细胞毒性。4.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取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只,依据其下颌骨的解剖结构设计牵张器。利用传统单线骨皮质切开的术式,在右侧下颌骨第二和三磨牙间行骨切开术,固定牵张器。术后潜伏期为5天,第6天开始牵张,每天牵张2次,每次0.5mm,共牵张7mm,随后固定。于牵张固定2周、6周后分别摄X线片以观察新生骨愈合以及改建情况。5.Pluronic F-127凝胶复合hBMP-2基因修饰BMSCs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取健康新西兰白兔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于固定期第2天进行干预。实验分组:A组:牵张间隙内注射200 u 1 hBMP-2基因修饰的BMSCs/Pluronic F-127凝胶复合物;B组:注射200μ1 hBMP-2基因修饰的BMSCs液;C组:注射200μ1 BMSCs液;D组:注射200μ1生理盐水。分别于牵张结束固定2w、6w各组处死动物6只,通过大体病理、摄X线片、扫面电镜、HE染色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等手段检测新骨形成和改建情况。结果1.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以及成骨定向诱导分化结果:BMSCs培养8-10d后即可长满瓶底,并可传代,传代后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可一直维持BMSCs的典型形态以及生长状态,细胞呈现长梭形形状,旋涡式的排列并可成功向成骨方向诱导。其中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见阳性结节染色。ALP含量逐渐升高,并在2周后达到最高,与未诱导组有显着差异(p<0.05)。BGP免疫组化也呈阳性染色。2.脂质体介导的hBMP-2转染兔BMSCs的结果:利用脂质体介导携带hBMP-2的pcDNA3.1质粒成功转染BMSCs,转染效率约30%;转染24h能观察到弱荧光表达,48h后荧光强度增强;MTT法显示转染后的BMSCs生长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RT-PCR也检测到了hBMP-2 mRNA的表达。用G418成功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该细胞培养4周可用免疫组织化学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BMP-2蛋白地稳定表达。3.支架材料Pluronic F-127凝胶与兔BMSCs复合培养的结果:Pluronic F-127在4℃时为水溶液,37℃下为凝胶状,其与转染hBMP-2基因的BMSCs复合后,MTT检测结果见复合物中的BMSCs生长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4.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建立的结果:所有的实验动物都成功地完成了手术,术区与口内无穿通,无感染,并能顺利牵张。实验动物全部存活至预定时间,体重皆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从手术至取材,应用于体内的牵张器均固位良好,无断裂以及脱钉现象。X线片见新骨形成在时间段有明显变化,符合临床上牵张成骨的成骨规律。动物模型构建成功。5.Pluronic F-127凝胶复合hBMP-2基因修饰BMSCs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大体病理、X线、扫描电镜和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新骨形成质量由高到低排列为:A组>B组>C组=D组;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并经过灰度值统计软件分析,在固定期第2周和6周A组牵张区骨质量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牵张区骨质量明显高于C组与D组(p<0.05),在各期C、D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密度梯度离心法简便、易行,可大量扩增、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获细胞经过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2.通过脂质体介导的真核转染方法能成功将外源hBMP-2基因导入BMSCs,并使其获得基因及蛋白的表达。3.组织工程支架材料Pluronic F-127具有低温下为水溶液,室温可凝固的特点,细胞相容性良好。4.兔子不仅性情温顺,饲养方便,对手术耐受性好,易于操作,而且术后愈合效果好,是一个稳定可靠的实验模型动物,可适合较大样本的实验研究。5.hBMP-2基因修饰BMSCs复合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Pluronic F-127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为临床上缩短牵张成骨治疗周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技术参考。
张波[7](2011)在《联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颅骨标准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颅颌面部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损伤,也是骨科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发展迅速,利用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成为研究的热点。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对骨原细胞的分化起决定性作用,是促进成骨的重要因子之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VEGF和BMPs的表达相互促进,并在骨再生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构建BMPs和VEGF双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是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一种有效方法。目的(1)探讨联合基因体外转染BMSCs修复颅骨标准骨缺损的可行性。(2)探讨BMP2和VEGF165二者在修复颅骨缺损中的协同作用。(3)比较BMP2和VEGF165单基因转染及联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修复颅骨标准骨缺损的差异。方法(1)取羊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BMSCs,并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鉴定。(2)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BMSCs,按照BMP2和VEGF165联合基因转染细胞、BMP2单基因转染细胞、VEGF165单基因转染细胞、空质粒pIRES、未转染细胞分成五组,转染后RT-PCR检测各组BMSCs的BMP2、VEGF165基因的mRNA表达状况,Western-blot检测各组BMSCs的BMP2和VEGF165蛋白表达水平。(3)将转染后的各组BMSCs细胞接种到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材料上,接种后第7天行环境扫描电镜观察,Hoechst比色法检测BMSCs在β-TCP支架材料上的增殖能力。(4)制作羊颅骨标准骨缺损模型,按分组将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到颅骨缺损处,植入后12周、24周通过形态学观察、CT检查、组织学检查的方法检测颅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效果。结果(1)经Western-blot和RT-PCR检测,外源性VEGF165及BMP2通过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可成功转染BMSCs并表达相应的mRNA及相关蛋白。(2)细胞接种到支架材料后7天,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生长增殖良好。Hoechst检测表明接种后14天内各组细胞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3)应用自体BMSCs复合β-TCP修复羊颅骨标准骨缺损,术后动物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动物术后均存活,无感染发生。(4)植入后24周大体形态学、组织学和影像学检查表明,联合基因转染组和单用BMP2组有异位骨形成,联合基因转染组成骨面积多于单用BMP2组,其他各组均无成骨。结论(1)联合基因转染BMSCs可修复颅骨标准骨缺损,其成骨效果优于单用BMP2基因,而单用VEGF165基因不能诱导细胞支架复合物的体内成骨。(2)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IRES-BMP2-VEGF165、pIRES-BMP2、pIRES-VEGF165)转染使BMSCs中外源性BMP2、VEGF165得到表达,进而促进颅骨缺损的修复。(3)构建的重组质粒经脂质体系统体外转染BMSCs,细胞毒性低,不影响其在支架材料上的增殖和成骨分化。(4)通过重组质粒体外经脂质体转染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胞促进组织工程骨形成的研究,初步实现了从体外研究向体内研究的深入,并进一步阐明在新骨生成过程中,BMP2与VEGF165具有协同作用。
何春耒[8](2010)在《腺病毒介导的BMP-2基因转染BMSCs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由于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感染、病理等因素造成的骨组织缺损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植骨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现阶段方法的弊端或局限性主要有供源不足、供区损伤和取骨后的并发症、移植排斥反应等。近年来由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以改进上述弊端,为临床治疗骨缺损的修复带来美好的前景。本实验将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载体转染后对BMSCs增殖及成骨转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转染BMP-2基因的rBMSCs在Nano-HA支架中粘附、增殖情况构建仿生人工骨,利用转基因技术,用含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靶细胞复合到Nano-HA,细胞载体复合物稳定长效地分泌生长因子,体外构建了仿生人工骨,为进一步应用此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奠定基础。【方法】1.取2~3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一只,无菌条件下用18号骨髓穿刺针从胫骨结节外侧穿刺抽取骨髓3~4mL,采用Percoll(1.073 g/ml)分离液分离培养骨髓中BMSCs细胞,留备下一步实验。其中少量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并采用成骨细胞诱导条件培养基培养,钙钻法检测碱性磷酸酶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能力。2.部分传代培养的rBMSCs细胞,以腺病毒为载体携目的基因BMP-2/GFP转染rBMSCs,转染后传代培养备用。取部分转染细胞进行如下鉴定: Ad-GFP转染效率的检测,免疫组化、RT-PCR、western blot检测Ad-BMP-2转染后目的基因在rBMSCs的表达。3.胰酶消化收集上述培养的第三代细胞及转染48h后的第三代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把细胞悬液均匀接种预湿的Nano-HA材料块,材料与细胞复合培养后第d3、d7,分别取两组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细胞附着、分布、生长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复合后细胞BMP-2蛋白的表达。【结果】1.原代及传代rBMSCs均表现为长梭形改变,呈涡旋状、放射状排列,连续传代培养生长良好,使用条件培养基传代培养3周后,经诱导鉴定可向成骨细胞转化,茜素红染色阳性并形成矿化结节,细胞呈集落生长后开始形成钙结节。2. Ad-BMP-2转染后细胞形态规则,生长旺盛,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体积变大由长梭形向多角形改变的趋势,转染后细胞BMP-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胞浆呈阳性表达;RT-PCR检测到大小约338bp大小的阳性条带,转染后细胞BMP-2基因不同时期mRNA水平有高表达;Western-blot检测到约30kD大小的阳性条带,转染后Ad-BMP-2转染组有BMP阳性条带,且随时间的增长条带呈强阳性,而未转染组可见较弱的条带,病毒转染rBMSCs细胞后在蛋白水平也有高表达。3.复合培养3天后,扫描电镜见载体表面不规则,其间可见微孔并且部分被细胞覆盖,转染后的细胞在Nano-HA材料块陷窝和空隙中粘附良好,密集处连接成片,细胞贴附伸展良好。复合7天后细胞在材料表面完全铺展,并伸出伪足,与材料表面融合紧密,细胞周缘可见钙盐分泌及沉积。提取细胞载体复合上的细胞,western-blot检测转染组在第三、第五天有BMP-2蛋白有高表达,转染后的细胞载体复合物可继续分泌BMP-2。【结论】1.BMSCs细胞取材方便,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能分离获得大量实验用BMSCs。BMSCs培养性能稳定,便于传代扩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转化为成骨细胞,适合于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2.采用GatewayTM技术构建了携带hBMP-2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能高效转染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然后能够高效、持续表达、分泌BMP-2蛋白。3.成功体外构建BMP-2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仿生人工骨。
陈利武,王大平[9](2009)在《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差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组织工程在解决临床骨缺损这一棘手问题中具有许多优势,近年来引起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组织工程生物衍生骨是骨缺损治疗的新突破点,文章针对骨组织工程的3个基本要素: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成骨因子作一总结。指出模拟天然骨形成机制,制备出仿生径向梯度分布、生物活性、无机物增强相与可降解材料复合且多孔的细胞支架材料,将是未来骨组织工程用支架材料的发展趋势。
陈明[10](2007)在《Nell-1基因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各种原因造成的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临床极为棘手的问题。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技术,特别是基因强化组织工程(gene-enhanced tissue engineering)技术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可能最终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BMSc)目前被认为是骨组织工程最有价值的种子细胞,是目前基因强化组织工程骨常用的靶细胞。Nell-1(Nel-like,type1molecule,Nel样I型分子)作为一种新克隆的成骨基因,具有明显的成骨作用,其产物蛋白可作为骨组织工程中一种新的生长因子,并且Nell-1蛋白只作用于颅颌面的成骨细胞,具有生物学特异性。目前,将Nell-1基因转染BMSc应用于颌骨组织工程研究,国内外尚无相关报导。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含重组人Nell-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转染犬BMSc,并对其复合纤维蛋白胶(Fibers Glue, FG)生物材料后修复犬下颌骨2.0cm x1.5cm x0.5cm骨缺损的能力进行评价,从而探讨建立利用经Nell-1基因转染的BMSc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组织的方法。我们通过(1)构建Nell-1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 Nell-1),制备含Nell-1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使用原位杂交、RT-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Nell-1在BMSc中的表达。(2)采用Rhodamine phalloidin-DAPI荧光染色,定量分析了Nell-1转染对BMSc细胞伸展性的影响,采用Jet impingement系统检测Nell-1转染对BMSc细胞粘附性的影响,采用MTT法对比分析经转染与未经转染BMSc的增殖情况,NPP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P)合成情况,3H脯氨酸掺入方法检测胶原合成情况,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细胞骨钙素(BGP)、层粘连蛋白(LN)合成情况。(3)制备Beagle犬下颌骨2.0cm×1.5 cm×0.5 cm缺损实验模型,单纯病毒液修复实验分为4组:PLNCX2-Nell-1+ FG修复组; PLNCX2+ FG修复组;单纯FG生物材料修复组;空白组,未加任何填充材料,于术后采用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方法对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对比检测。(4)将制备的病毒液转染BMSc,利用经转染的BMSc修复犬下颌骨2.0cm×1.5 cm×0.5 cm骨缺损。修复实验也分为4组:经转染细胞+ FG修复组;未经转染细胞+ FG修复组;单纯FG生物材料修复组;空白组,未加任何填充材料。采用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对比检测。研究结果发现:(1)构建的Nell-1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外源基因方向、序列均正确、无碱基缺失及突变现象。原位杂交、RT-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经PLNCX2- Nell-1病毒液感染的BMSc中有较强的阳性结果出现,而PLNCX2空载体转染的BMSc以及未转染的BMSc中极少见阳性表达结果。(2)经PLNCX2- Nell-1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的犬BMSc增殖能力无明显改变,其细胞伸展面积和细胞粘附力提高,同时其合成胶原、ALP、BGP、层粘连蛋白的能力能够得到显着提高,与PLNCX2病毒液转染、未经转染的BMSc相比有显着性差异。(3)PLNCX2- Nell-1重组病毒液与FG生物材料复合修复组可见在缺损处有骨性连接形成,组织学观察见有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而PLNCX2病毒液+FG修复组、单纯材料修复组和空白组组均未见骨性连接形成,仅在部分骨缺损两断段形成少量骨组织。(4)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检测分析结果证实经转染的BMSc修复骨缺损的成骨速度和成骨量均优于未转染BMSc修复组,单纯FG生物材料修复组和空白组中均未见骨缺损得到修复。根据以上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可以将Nell-1转染至BMSc中,并有外源Nell-1的表达。(2)PLNCX2- Nell-1基因转染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增强其细胞粘附力,并对其增殖能力没有显着影响。(3)采用PLNCX2- Nell-1重组病毒液与生物材料复合的方法能够修复犬下颌骨2.0cm×1.5 cm×0.5 cm缺损。(4)PLNCX2- Nell-1基因转染能够提高BMSc形成组织工程化骨组织和修复骨缺损的能力。(5)采用Nell-1基因转染的方法能够提高BMSc体内外成骨能力,可用于以BMSc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化骨组织的构建和进一步应用。
二、基因转移技术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转移技术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慢病毒介导的BMP2和TGF-β3共转染修饰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脊柱融合中成骨分化的协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构建hBMP2、hTGF-β3以及hBMP2-hTGF-β 3真核表达质粒、病毒的包装和转染BMSCs细胞 |
1.1 材料 |
1.1.1 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主要试剂配制 |
1.2 方法 |
1.2.1 SD大鼠的BMSCs的提取、体外培养和鉴定 |
1.2.2 构建PCDH-CMV-EGFP-hBMP2、PCDH-CMV-EGFP-hTGF-β3以及PCDH-CMV-EGFP-hBMP2-hTGF-β3真核表达质粒,并筛选、鉴定、扩增和抽提 |
1.2.3 包装病毒的过程 |
1.2.4 慢病毒携带重组质粒单个和联合转染BMSCs细胞 |
1.2.5 检测经过转染的BMSCs细胞中的目的基因表达 |
1.2.6 转染后BMSCs细胞形态变化 |
1.2.7 转染后的BMSCs细胞成骨分子的表达 |
1.2.8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大鼠BMSCs的形态学观察 |
1.3.2 大鼠BMSCs的表型鉴定 |
1.3.3 目的基因PCR扩增产物电泳分析 |
1.3.4 酶切验证重组质粒 |
1.3.5 重组质粒经公司测序后结果 |
1.3.6 慢病毒包装结果 |
1.3.7 慢病毒介导的重组目的质粒感染BMSCs细胞 |
1.3.8 免疫印记分析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
1.3.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SCs中目的基因的表达 |
1.3.10 感染后的细胞形态变化 |
1.3.11 利用细胞爬片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细胞转染后的细胞形态和目的蛋白表达 |
1.3.12 转染后各组BMSCs的成骨分子的表达 |
1.4 讨论 |
第2章 慢病毒介导的BMP2和TGF-β3重组质粒感染BMSCs后对大鼠脊柱融合的协同成骨作用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2.2 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大鼠BM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2.2.3 各组LV转染大鼠BMSCs移植材料的准备 |
2.2.4 手术方法 |
2.2.5 标本收集 |
2.2.6 观察指标 |
2.3 结果 |
2.3.1 X线片观察 |
2.3.2 手动测量评估 |
2.3.3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 |
2.3.4 组织学观察标本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促颌面部骨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章 BMP-2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促进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的实验研究 |
1.1 前言 |
1.2 本章技术路线图 |
1.3 材料 |
1.4 方法 |
1.5 结果与讨论 |
1.6 讨论 |
1.7 小结 |
第二章 BMP-2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修复犬种植体周围炎性骨缺损 的实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本章技术路线图 |
2.3 材料 |
2.4 方法 |
2.5 结果与讨论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促进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本章技术路线图 |
3.3 材料 |
3.4 方法 |
3.5 结果与讨论 |
3.6 讨论 |
3.7 小结 |
结论 |
创新性 |
课题延伸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3)VEGF165、BMP4基因复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实验一 rdHSV-1-VEGF165-BMP4骨缺损修复载体构建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细胞株 |
1.4 VEGF165、BMP4基因的克隆 |
1.5 VEGF165及BMP4基因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1.6 HSV-1-VEGF165-BMP4病毒载体滴度的测定 |
1.7 病毒载体VEGF及BMP4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 |
2 实验结果 |
2.1 总RNA浓度 |
2.2 VEGF、BMP4基因及载体鉴定结果 |
2.3 复制缺陷型病毒载体VEGF、BMP4表达鉴定 |
2.4 病毒滴度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二 HSV-1-VEGF165-BMP4 转染 MSCs 细胞及其表达的鉴定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试剂配制 |
1.5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及培养 |
1.6 HSV-1-VEGF165-BMP4感染MSCs细胞 |
1.7 重组病毒感染MSCs的实验分组 |
1.8 HSV-1重组病毒对MSCs细胞增殖的影响 |
1.9 MSCs细胞中VEGF165和MBP4的表达 |
1.10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日本大耳白兔MSCs细胞转染后的形态学观察 |
2.2 HSV-1-VEGF165-BMP4病毒感染MSCs细胞效率的观察 |
2.3 HSV-1-VEGF165-BMP4病毒感染对MSCs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 VEGF165及BMP4基因在MSCs细胞中的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HSV-1-VEGF165-BMP4感染MSCs细胞体外及体内成骨能力的检测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HSV-1-VEGF165-BMP4感染MSCs后成骨能力的检测 |
1.4 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构建 |
1.5 BG/MSCs复合物培养Hoechst比色法检测MSCs的增殖能力 |
1.6 BG/MSCs复合物培养电镜扫描观察 |
1.7 碱性磷酸酶(ALP)的检测 |
1.8 骨胶原蛋白表达的检测 |
1.9 骨钙素的检测 |
1.10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细胞成骨能力检测结果 |
2.2 BG/MSCs细胞复合物体外培养后MSCs增殖能力 |
2.3 MSCs细胞在支架上生长情况的电镜观察 |
2.4 MSCs细胞与BG复合物体外培养后ALP活性 |
2.5 MSCs细胞与BG复合物体外培养后骨胶原及骨钙素分泌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四 HSV-1-VEGF165-BMP4组织工程骨复合生物活性玻璃修复兔榜骨缺损的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及器材 |
1.2 主要试剂 |
1.3 动物模型的制备 |
1.4 实验分组 |
1.5 各组治疗后的大体观察 |
1.6 X线观察 |
1.7 骨密度检测 |
1.8 生物力学检测 |
1.9 组织学检测 |
1.10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大耳白兔术后治疗观察 |
2.2 X线观察 |
2.3 X射线阻射密度分析 |
2.4 骨密度检测 |
2.5 生物力学测试 |
2.6 组织学评分 |
2.7 组织形态学观察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应用瓶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研究现状 |
1.1 直接的成骨细胞 |
1.2 间接的成骨细胞 |
2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 |
2.1 传统单一骨支架材料 |
2.2 新型复合骨支架材料 |
3 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研究现状 |
3.1 单纯式组织工程骨培养 |
3.2 复合式组织工程骨培养 |
4 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前景 |
(5)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修复骨缺损的完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研究 |
2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 |
3 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研究 |
4 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的研究 |
(6)PluronicF-127凝胶复合hBMP-2基因修饰BMSCs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全文前言 |
第一章: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以及成骨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器械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附图 |
6. 讨论 |
第二章: 脂质体介导的hBMP-2转染兔BMSCs的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器械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附图 |
6. 讨论 |
第三章: 支架材料Pluronic F-127凝胶与兔BMSCs复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器械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附图表 |
6. 讨论 |
第四章: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器械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附图 |
6. 讨论 |
第五章: Pluronic F-127凝胶复合hBMP-2基因修饰BMSCs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器械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附图 |
6.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颌骨牵张成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可注射支架材料在骨和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主持的科研项目及课题 |
(7)联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颅骨标准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引言 |
一.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试剂的配置 |
1.3 主要设备 |
二.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2.2 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 |
2.3 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观察与鉴定 |
2.4 质粒扩增与转染 |
2.5 转染后BMSCs中BMP2和VEGF165表达的检测 |
2.6 BMSCs与β-TCP支架材料的复合共培养 |
2.7 羊颅骨标准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制作 |
2.8 标本处理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全文总结 |
六. 展望 |
七.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8)腺病毒介导的BMP-2基因转染BMSCs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对照与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着 |
(9)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差距(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学术背景 |
2 目的 |
3 资料和方法 |
3.1 文献检索 |
3.2 检索方法 |
4 文献证据综合提炼 |
4.1 骨组织工程中支架材料 |
4.2 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
4.3 骨组织工程中细胞因子 |
5 结论和展望 |
(10)Nell-1基因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一 Nell-1 基因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Nell-1 基因转染对犬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生物学表现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含Nell-1基因病毒液复合可吸收纤维蛋白胶修复犬 下颌骨缺损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Nell-1 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基因转移技术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慢病毒介导的BMP2和TGF-β3共转染修饰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脊柱融合中成骨分化的协同作用[D]. 何武兵.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2]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促颌面部骨再生的研究[D]. 徐恋祎.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3]VEGF165、BMP4基因复合生物活性玻璃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修复骨缺损的研究[D]. 杨明. 中南大学, 2013(02)
- [4]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应用瓶颈分析[J]. 李凯,付明,王玉学. 医学综述, 2012(21)
- [5]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修复骨缺损的完美技术[J]. 李凯,王玉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2(18)
- [6]PluronicF-127凝胶复合hBMP-2基因修饰BMSCs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实验研究[D]. 周诺.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8)
- [7]联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颅骨标准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张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 [8]腺病毒介导的BMP-2基因转染BMSCs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 何春耒. 广州医学院, 2010(03)
- [9]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差距[J]. 陈利武,王大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25)
- [10]Nell-1基因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实验研究[D]. 陈明.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