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宗教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价值观论文,宗教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式的一种。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宗教的本质,宗教是颠倒的世界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是麻醉人民、使之沉溺于天堂与来世的福音之中、丧失斗争意志的鸦片,宗教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点对宗教本质的揭露是深刻的,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也仍然具有真理性。但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反的观点和对宗教采取的态度也是始终存在着的。例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 Durkheim 1858-1917)认为,宗教本质上是对集体力量、社会、个人力量的崇拜。宗教仪式以一种共同目标把人们团结在共同的活动中,并且加强着信仰、情操和道德的责任。宗教仪式有助于团体的整合,是社会组织借以定期地重新肯定自己、使个人感受到他与其他组织成员间道德的统一从而巩固团结的手段。宗教使人体验到一种神圣的东西,从而使人能够超越其生物性限制而为道德目标做出牺牲。总之,涂尔干认为,社会需要有诸如宗教这种将社会成员结合起来的共同信仰。与宗教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同时存在的是各类宗教现象的存在。宗教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大的趋势,世界上有为数相当多的人仍保持着对宗教的狂热。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随着文化大革命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宗教在我国也有了相当的发展。1991年,县级以上宗教团体已达2000多个,正规的宗教活动场所已达4.4万处(《中国社会变迁启示录》,王煜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69-170页),信教人数由50年代的1727万人增加到3218万人,而且还有急剧增加的趋势。以基督教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1988年我国基督教徒达800万,1994年超过1500万。这些基督徒中,青年人的比例不容忽视,占60%左右(参见《新世纪(海口)》,1995年第6期,第47-51页。《中国青年信教现象》,王常忠文)。要说明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就应该关注于深层的社会心理、人的价值观念,从后者来加以探究。人的价值观念是对人所处的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但它一经形成就会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因此,整理一下“教民”们思想上所存在的各类宗教价值观是必要的。
一、宗教可以使人有一种精神追求
“一切宗教的崇拜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宇宙神秘力来满足他们愿望的一种尝试”。宗教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是人之高于动物的特点之一。但这里的“精神”为何物,则各有所重。与共产党员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追求不同,一部分宗教信徒是抱着寻求精神追求的愿望来看待宗教价值观的。一位大学讲师就说过:“作为教徒,我对主耶稣止风平浪、变水为酒、治好盲妇盲女瞎眼等奇迹深信不疑。到了我们这个知识层次,主要是追求一种精神享受,我就为宗教的忏悔、赎罪、超脱苦难和博爱精神所迷醉。”(薛曼尔:《神的由来》,第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这里使人联想到涂尔干对宗教的看法:宗教能给人一种持久、深厚的感受。对于这一点,我们是不应该回避的。宗教是信仰的一种。信仰是人们对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学说等高度信服和崇拜,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它是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倾向。宗教作为精神动力,可以积淀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而又长久地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对此我们要有冷静、客观、清醒的认识。
从更广泛的主体的角度讲,某些传统宗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运动表现了一种维护传统精神价值的意识。例如伊斯兰教的复兴运动。它强调伊斯兰教的固有传统,要以《古兰经》、《圣训》为基础,恢复穆罕默德时代的光辉,以此来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同化。二战后,广大中东穆斯林国家相继独立,但大多数国家政局动荡,有的甚至长期陷入战争和分裂。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盲目引进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广大穆斯林认为,社会现实环境的恶化是各国领导人盲目追求西方价值观念,破坏了伊斯兰生活准则的结果。他们强烈要求“纯洁”、“净化”伊斯兰教,严格按照伊斯兰教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我国不是一个宗教在社会政权形式中占主要地位的国家,不存在对宗教在制度上的建构这种宏观的精神价值追求。但对于西藏及西部、一些宗教势力较大的地区的此类性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西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文化特征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浓厚的宗教色彩。据兰州大学1992年的一次调查,调查的西北人中有43%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其它宗教。这些教民在心理上信仰宗教的同时,还在财力上大力支持宗教事业。有15.56%和18.52%被调查的穆斯林和佛教徒回答如果你攒了钱将拿它来做什么时,在置房产、旅游、存银行吃利息、捐献国家或捐献寺院这一组选择中选择了捐献寺院。很多教民通过宗教活动来表现自己对宗教的信仰。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教民参加人数比例较高,不参加宗教活动的只有8.16%,很少参加者的比例为24.49%。这些地区人们对宗教的信奉大多是为了加强本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沟通需要,是宗教感情与宗教理解的双重因素交叉的结果。
除上述两种类型的深层精神追求外,还有一些人信教主要是为了追求一种情调美和形式美。不少知识女性厌倦了社会上的丑陋习俗,在婚礼上像本文女子一样憧憬面纱和钟声,在小孩出生后追求洗礼的典雅,在自己和孩子的教育上追求良好的氛围。丰富多彩、典雅脱俗的宗教活动,包括宗教建筑、音乐、绘画、唱诗班以及宗教外语班等等,都是他们所喜爱的。有的大学生、研究生为宗教的艺术美、崇高美所吸引,认为:“新教比较简单朴素,求真;天主教注重礼仪,求美。我信天主教,为了美,被她的美所震憾”。“宗教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美是无与伦比的,不但有完美的形式,而且有深刻的内涵。我信天主教首先根源于此。”(王常忠《中国青年信教现象》,见《新世纪》(海口),1995年第6期,第47-51页)
二、宗教是生活中的失意者的灵魂避难所
宗教可以满足人们超脱现实的愿望,因此有些生活中的失意者就选择了宗教作为自己心灵的寄托和对现实的解脱。人在一种迷惘、矛盾的心态中,往往会寻找一种能使人摆脱矛盾的方法,于是有些人就把思想关注于宗教,把宗教作为庇护所,把自己矛盾的心理包裹起来。比如,一名在北京某商场担任保安的打工仔说:“北京是个大城市,是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聚居地,一般小老百姓也可以混混。但像我们这种城市里的农村人,大都市里的小人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被人看不起。生活对我们来说是决不孕育希望的沙漠。我一度感到前途渺茫,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自从信了天主教,神的灵光降临到我头上,使我懂得了人生苦难的根源就是人自己犯了罪,今生受苦就是为前世赎罪,只有忍受人间的苦难,死后才能进入天国。所以今生不要奢求什么,一切听从主的安排。”(《中国青年信教现象》),可以认为,这位打工仔的思想不具典型性,因为他那么执著地相信基督教的学说,应该说不多见。但他的确找以了足以解释他的现状、让他能安于现状而不至矛盾、心理不平衡的理由。这应该是他对宗教价值的根本看法了。另一位农村少妇说:“上初中后,我就开始编织梦。我爱音乐,苦练嗓音,希冀成为歌唱家,然而命运之神并不对我垂青。我虽然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仍差几分高考落榜。梦幻一下子破灭了,我完全失去了信心,不再追求。是仁慈的主降到了我心里,把圣宠撒到我身上,才得以解脱困境……”(同上)这类宗教信仰者的思想的形成与他们的失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宗教能使他们解脱?当然,解决内心苦闷、矛盾的思想、信仰、追求可以有很多,为什么选择了宗教?换言之,马克思主义要成为渗入人心的深刻影响人们的信仰,必须在作用机械、形式上下功夫,使自身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感染力。有学者认为,“任何宗教都必须通过信仰的支撑而维持;而瓦解的、破灭的信仰,即使躺在上帝温暖的怀中,也难以重圆生命的美梦。”(鸣华、秦树著《信仰危机与现实冲突》,第154页)宗教之适于人的心理需要是有其内在的根据的。如果宗教仅仅是诺言和欺骗,它会毫无价值,当然更不会吸引人去信服了。
三、宗教也可以使人达到功利性的目的
在探讨宗教价值观时应该分清楚宗教追求和功利性追求的区别,把利用宗教、迷信从事诈骗钱财、愚弄人民的活动同纯宗教追求区分开。愚昧、迷信活动与宗教追求本身截然相反。象有些地方的村干部带头祈雨、找风水先生选定学校的位置;有些个人因为相信命运相克的说法杀掉自己的母亲或亲生子女。凡此种种,应该排除在建立在对宗教的真正信仰、追求基础上的价值观之外。这里所谓“纯宗教追求”,指的是建立在经过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进行过认真思考之后所作的一种价值追求,而不是肤浅的以一时的利害需要为标准的偶然追求。于是,我们要讨论的是,这种纯宗教追求对社会能起到一种什么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些价值观及其影响又会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从积极的方面看,宗教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性约束能起到利于社会控制、社会稳定的作用。马材诺夫斯基对宗教的积极意义曾给予高度的、集中的评价,他说:“宗教的需要,是出于人类文化的绵续,而这种文化绵续的含义是:人类努力及人类关系必须打破鬼门关而继续存在。在它的伦理方面,宗教使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神圣化,于是变为最强有力的一种社会控制。在它的信条方面,宗教予人以强大的团结力,使人能支配命运,并克服人生的苦恼”。(《文化论》第78页)林炎志曾讲过:“我个人主张信不了共产主义,也信个佛教或天主教,千万别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信就很自私,很糟糕。真正虔诚的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也不容易,他要身体力行地行善。……在一定条件下,宗教信徒比什么都不信,或者只信个人主义的人更接近共产主义。”(《信仰的选择》,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211页)教徒对宗教信条的践行是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的。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伙子上公共汽车后,一下了买了20多张票,售票员问他,你一个人乘车,为什么要买那么多张票。小伙子告诉他,以前他不是基督徒时,经常逃票。受洗后,他向神父忏悔,问怎样才能赎罪,神父告诉他,你多买票,上帝会原谅你的。另一位住在北京朝阳门西北角的女基督徒,25岁时患了风湿症,四肢萎缩。30年来,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有教徒为他准备好饭菜,时不时地还会用轮椅接送她去天安门转一转。她在主的恩典下度过了青春时光,现在安度晚年。天津有位主教讲《圣经》,常把扶贫济弱与学雷锋结合起来讲解。他认为教义上讲的仁爱之心,普渡众生与现实社会要求人们学雷锋,做好事,扶贫济弱差不多。宗教这种扶助孤寡、热心公益、行善积德的行为取向,它所提供给个人的忏悔意识、自律精神、奉献品德使教徒们很少违法乱纪,更不会为权欲、金钱、色相等挺而走险,做出有悖伦常、法律的事。摩西十诫与佛门的“不杀生、不奸淫”等都是很好的道德律,它能增进社会安定、减少犯罪。在南方一些发达城市,富裕了的人们往往报着积德行善、好心有好报的宗教的因果报应的态度去做一些公益事务。随着近年来宗教政策的落实,有一些教徒还被评为“先进”或“模范”。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宗教和道德的联系。人类社会不可以没有道德。宗教为信徒提供了约束自己和评价他人的道德准则。不贪财、不捣乱、不诬陷、不偷盗、不杀人等训条,其实是社会成员的一些起码的、必要的、普遍采纳的生活规则,是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 精神条件之一。虔诚的教徒笃信这些道德信条,从主观上说是潜身自好,从客观说则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调整。在对一些传统道德的维护上,信教者与非信教者有所不同,说明了宗教对行为规范的影响会使人少受现代的“时髦”观念影响。例如对“妇女贞节”的态度,一般认为现在看得很淡了,对声誉、名声等在大众心目中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占重要地位,但在教发中“贞节”观念仍很重要。宗教对个人的道德行为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其中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成分。
从消极方面看,纯宗教追求本身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可以从个人、社会两方面来考察。
从个人的角度讲,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这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命题至今仍有其真理性。宗教给人以幻想的幸福,在矛盾、痛苦的现实中装饰、点缀虚幻、空灵的花朵,宗教价值观总的说来是消极的、虚妄的。比如,天主教引导人产忍受苦难、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不要抗争,并把进入虚无缥缈的天国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看成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在这里,对现实的矛盾痛苦实际上是取一种回避的态度。长此下去,青年人必然会失去抗争的勇气,老年人更会安于精神世界的安宁,对现实的公平与否、痛苦与否漠不关心。例如一位青年天主教徒这样说:“我明白,世间不能摆脱痛苦,人生没有完全满足,这里不是家,我们的家在天国。现在,我不求世福,也不羡别人的荣华富贵。只愿推开一切,看圣书、祈祷、进教堂做弥撒,在心中与主交谈。”(《中国青年信教现象》,载《新世纪》(海口),1995年第6期第47-51页。王常忠文)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会使人丧失进取心,对个人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宗教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敌视人的欲望,把正当的欲望、功利性的追求视为万恶之源,教导人们通过压抑欲望来换取灵魂宁静,通过与世无争来换取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基督教把人的欲望看成是原罪,宣扬只有上帝才能把人从罪恶中解放出来,因此人们应该蔑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通过忏悔把心奉献给上帝,唯其如此,才能弃尘世而升进天国。佛教宣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种世界观本身即是对现世生活的否定: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孜孜以求物质享受,所以人生才会有生、老、病、死、怨、爱、求、取等一系列痛苦,超脱痛苦的唯一法门就是弃绝尘世,遁入空门。信奉宗教、得到心情的宁静,使灵魂得到超度则必须以禁绝自己正常需要和欲望为前提。也正因此,人之为人的生命冲动也被挤扁了、榨干了。作为全面发展和现实的人格则无法实现。如果联系新兴的一些宗教对人性的扼杀就更令人触目惊心了。1978年底,从民圣殿教教团成员900多人,在南美圭亚热带丛林的世外桃源中,在教主吉姆·琼斯的带领下集体自杀。1954年创立于韩国汉城的“世界基督教统一神灵协会”(亦称作“原理运动”),作为反社会、反人类、反共的邪教令不少青年人命丧黄泉。针对这种情况,受害青年的家长开始“救救孩子”的行动了1967年7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晚 刊以《使父母悲痛的“原理运动”——学生弃学业离家出走》为题作了报道:被称为“原理运动”的宗教活动在全国的大学和高* 广泛开展,被破坏了的家庭的家长不断向学校和警方投诉。他们说:这些青年男女性格变态,“为建立理想社会”离家出走,放弃学业,乞讨活动经费。中国社会虽没有邪教及其恶劣影响的出现,但对宗教的负面、消极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第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宗教价值讨诸行动,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因为社会是由各种类型的个人组成的,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对社会都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冲突对社会所造成的动荡不安。世界上小国之间的冲突即由宗教冲突、某些宗教的不同教派的冲突、原教旨主义与世俗主义的冲突等引起的。在当今时代,各种各样的发生在不发达地区的宗教冲突如死火山变成活火山,不断爆发。如两伊战争、阿富汉内战、南斯拉夫内战等,在中国,妥善处理西藏问题等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另一方面,宗教通过对个人行为的投入量的吸引从而会间接地给社会的生产力带来不良影响。信教者要参加宗教活动,要花时间读宗教经典,这种时间的投入自然与对社会生产时间的投入形成矛盾。更有甚者,如在西北地区,不少儿童辍学念经,有些青年农民也不干生产,加入宗教人员的行列,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追求选进思想的愿望,影响了他们对社会贡献。
总而言之,社会转型期的宗教价值观及其影响是万万不可忽视的。首先,宗教在当代中国有势力,有市场;其次,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极大。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客观、恰当地评价宗教现象,对于意识形态上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而研究这些问题,又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有密切关系。要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宗教现象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考察。宗教价值观是复杂的,宗教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研究宗教现象的同时也就是在研究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规律,探讨宗教的发展趋势,从这点上说,要有必要对宗教价值观问题做深入研究。
标签:个人价值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