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境界--特殊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长度_数学论文

三重境界--特殊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长度_数学论文

三重境界———个特级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相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相长论文,境界论文,教师论文,实践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8)11-0036-04

“教学相长揭示了学校教育内部优秀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1] 特级教师作为“教学专家”都是在着力于并且有效地实现着教学相长,而“教学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环节”[1]。因此,针对目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向名师学习”活动的积极开展,有必要借此机会引导广大教师向特级教师学习他们是如何实现教学相长的,这将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选取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做个案。① 徐斌老师1987年任教,根据自身在不同时期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的案例对比,总结了“完美无缺、精雕细琢”、“多层并进、快乐交流”、“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课堂三境界。本文以此三境界为纵坐标,以徐斌老师在不同时期对下述3个方面的研究与理解为横坐标:学生、教材;学生与教材的关联;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的关联,分析他是如何实现教学相长的。

一、“精雕细琢”阶段的教学相长

在这个阶段,徐斌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引导学生按照课前设定的程序进行教学。

[案例1]

第一层次——读中间、末尾都没有0的数

师:(出示657)这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百位是几?怎么读?十位、个位呢?

师:(出示3812)这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怎样读?

师生小结: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师贴上读数方法,生齐读。)

第二层次——读中间有0的数

第三层次——读末尾有0的数

第四层次——读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

(师生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数方法,阅读课本,齐读结语。)

(一)对学生、教材的理解与研究

在第一阶段,徐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学生是接受者、被牵引者,与此相对应,教师是教育者、牵引者。因此,教学即是教师设计目标与过程、学生接受牵引的活动。第二,学生在新内容面前是“白板”。这时,徐老师有一个假想,就是“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这与教师看待学生的视角有关,因为教师是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学生,又把学生看成接受者,因此,便把学生抽象地看作认知是零起点的没有差异的“一类”。第三,对学生发展的理解与评价,强调了结果,关注了外在行为,持行为主义的观点。因此,采取小步子推进的方式,整个课堂都是小步子“乒乓式”问答,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相互联接,各知识点之间的难度变化较小,从而降低学生接受式学习的错误率。

教材是教师施教活动的基本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中介,考虑的是单向作用,并认为教材是一个封闭系统,教学内容应该完全来自于教材。在解读教材时,徐老师关注到以下3个问题:教材提供了哪些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例题、练习等;通过对教参的研读,明确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难读的数应该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组织教材内容,分4个层次呈现。

(二)学生与教材的关联

教材是有难度和深度的,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需要讲解,学生是听众。另一方面,教材是由编者精选并提供给师生的具有权威性、确定无疑的知识或理论,因此,学生应该照单接受。这些都与对学生的理解“学生是接受者”是一致的,而“师生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数方法,阅读课本,齐读结语”。在这里,教材是辅助教师教的材料;是验证教师结论的材料,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没有直接的关联。再有,教材主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三)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的关联

学生的发展是以教师的教为条件的,教师设计与实施的好坏决定学生学的质量与水平。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在这里,学生与教学相长之间只是单方面的关联,教师把目的定位在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最终要实现学生单方面的“长”;相应的,教师看重的结果也是学生在教师教的促进下是否实现了学习方面的“长”。

二、“快乐交流"阶段的教学相长

徐斌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他觉得原来那种“乒乓式”的一问一答看起来十分流畅自然,实际上学生只是被动跟进,缺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于是又开始建构新的数学课堂。他觉得,应该把抽象的数学教得富有趣味,在教学形式上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数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同时,应在课堂上有全面的目标追求,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

[案例2]《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中的3次游戏

1.“数位排队”游戏。要求5个同学上台,各抽取一张写着“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卡片,再按数位顺序排成一队。

2.“数字站队”游戏。师出示4张数字卡片(分别写着6、6、0、0),要求4位同学上台,发给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提出:请按要求站成一个四位数,看谁站得又对又快!

3.“击鼓传花”游戏。鼓声一停,花在谁手中,谁就上台到题盒里摸一道题。答对就能得到一面小红旗;如果一下子想不出来,也可请好朋友帮忙。

(一)对学生、教材的理解

在第二阶段,徐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才能释放出“学习的意义”。这是对“学生是接受者”的超越性看法。认识到这一点,他就发现以往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跟进”,由此, “缺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因此,他觉得学生的主动性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但是,在这一阶段,他把学生的主动性定位于“趣味性”引起的情绪的调动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情绪的高涨与活跃,由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学生的发展是多维的。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第三,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差异资源共享。因此,设置了“小组合作交流”。

在第二阶段,徐老师把教材看作课程资源的一种,而不再是全部教学内容。他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并利用学生的活动(数位排队、数字站队游戏等)学习材料来辅助教材,以丰富教材内容的呈现。换言之,徐老师对教材概念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而是既包括文字教材,也包括音像、电子、网络上等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不仅包括静态的信息,还包括动态的交互信息,比如“击鼓传花”游戏中,“如果一下子想不出来,也可请好朋友帮忙”,这些认识大大扩展了教材的范围。

(二)学生与教材的关联

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联系起来。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特别喜爱游戏活动,也喜欢形象逼真的图片,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因此,制作“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安排“数位排队、数字站队”等游戏作为学习材料来辅助教材,丰富教材内容的呈现,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三)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的关联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反思,促进了教的水平的提高,比如,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设置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

三、“互动生成”阶段的教学相长

在新课改中,徐斌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会议。他开始进一步反思,他觉得这一阶段的课上得有点花哨,形式上活跃了,数学思维的含量其实有限。他认识到: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于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又建构了第三种理想的课堂教学,追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自然下的动态生成。

[案例3]

师: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读数。老师写一些数,看谁能把它们正确读出来。

生:(踊跃举手读数。)

师:大家读得很好。你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来读的?

生1-生4: (略)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今天有更大的数,大家先试着读一读,有不会的可以商量。

生:(自主读数,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根据这些数目的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

生5:我是这样分的(略)。左边三个是百位数,右边三个是千位数。

生6:应该叫“三位数”而不是“百位数”,应该是“四位数”而不叫“千位数”。

师:说得有道理。三位数就是最高位是百位的数,四位数就是最高位是千位的数。

生7-生8:略

师: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分类,非常好。那么,你觉得哪一类数容易读?哪一类数难读?

生9:600和7000最好读,只要看6在百位上就读“六百”,7在千位上就读“七千”。

生10:最难读的是567和8312,要读很长时间。

(一)对学生、教材的理解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徐老师认识到: “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接受者,也并非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课堂,而是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享受教师服务,从而在课堂上获得发展。

对学生发展的理解,出现两方面的超越。其一,超越形式,注意对学生发展实质的观察。坚持现象学的观点“回到事物本身”,在反思时,他觉得“这一阶段的课上得有点花哨,形式上活跃了,数学思维的含量其实有限。”其二,不再“把发展看作已经达到某一确定的完成的阶段”[2],不再只考虑结果,而是同时关注发展的过程。

教师关注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数学学科思维。一个人能够自由地思维和自主地思想是“何以为人”的基本凭据。[3] 只有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徐老师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方法。 “在读这些数时,你是按怎样的方法来读的?”“你能根据这些数目的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并且强调思维优化的必要性,不停留于对不同方法在数量上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鉴别什么是较好的方法,体现了“互补与整合”,这也是数学思维“凝聚”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4]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徐老师的新的教材观。他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积极地“重组教学材料”,运用了教材中提供的各有特点的数,但不是分次呈现,而是“一次出现”。另外,把学生自身拥有的知识、经验也看作是一种教材。因此,没有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先让学生读一年级时学过的百以内的数,并让学生讲出读的方法,再迁移到新的教学内容——读万以内的数。第三,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个过程也是在生成教材。“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大家在互动中学习彼此的共同点及差异,互相分享,最终找出读法。第四,关注了教材中相关知识的逻辑结构。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联系起以往学过的“百以内数的读法”。

(二)学生与教材的关联

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联系起来。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徐老师在研究教材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和水平,并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三)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的关联

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具体学科的具体知识,在这里,徐老师研究了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学科中万以内数的读法。他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读数、分类、表达他们的看法,使教师本人能够“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正是在这种具体的对学生的研究和理解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联系起来,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重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学生的真实体验,而学生认为数字中没有0的最不容易读,因为“要读好长时间”,又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徐老师在对教材的研究与理解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四、小结

通过对徐斌老师教学实践中反复建构与反思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轨迹。

第一,对学生的理解。从学习者角度看,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自主的建构者,由对学生表象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发展实质的关注,理解的视角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从人性角度看,由抽象人变成具体人,由单面人变成多面人,由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转移到对全体学生的关注,逐渐关注人的生成性、丰富性以及平等性。

第二,对教材的理解。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由教材的封闭性运用到开放性运用。

第三,对学生与教材关联的理解。由二者割裂到建立起二者的关联,包括与学生的生理特点、认知发展水平联系起来研究教材。

第四,对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关联的理解。由单向转为双向,由考虑教师怎样精心设计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到怎样为学生的学服务,而后者需要充分研究与理解具体的学生,充分研究与理解教材,充分研究与理解教材与学生发展的关联,由此带来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师生双向的成长。

最后,有一点需要指出,徐老师的教学相长还可以进一步反思,比如,对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对教材的理解,还可以关注价值、审美问题;对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的关联,还可以围绕“问题”或“障碍”来实现教学相长等等。因此,本文一方面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内容方面的视角,学习特级教师教学相长的理念与具体的实施途径,但更主要的,还是希望能够提供学习方法方面的视角,为如何学习特级教师的教学相长提供个案,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 本文参阅了以下资料:徐斌的《理想课堂三境界》,陈惠芳的《问题设计巧方能学得活》,陈惠芳的《从熟视无睹到精雕细琢》,吴正宪的《如何走上教学智慧之路——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给我们的启示》等。

标签:;  ;  ;  ;  

三重境界--特殊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长度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