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造与再生的良药_欧洲城市论文

城市改造与再生的良药_欧洲城市论文

城市重塑与再生的一剂良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良药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这三股浪潮在中国不期而至,淹没了许多城市独具的文化特色,使城市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城市文化的泛娱乐化和商业化甚嚣尘上。怎样在时代浪潮的浸淫中,既顺应潮流,又不随波逐流,保持对城市同质化侵袭的抗衡和粗鄙化污染的抵御,是每座城市面临的新课题。

      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浪潮在中国不可遏制地急速推进。其中,2011年是个标志性节点,这一年中国城市化的程度达到51.27%。在中国漫长的追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率第一次越过50%,标志着中国从千年农耕文明中大踏步地走出,从传统乡土中国转型为城市中国。自此,这三股浪潮汇合,于是中国与世界的勾连不可阻隔也无从阻隔,中国正融入世界一体化的大循环中。

      这种全球一体化是把双刃剑,既带来便捷,也带来模仿和雷同。特别是,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叠合,加之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就产生了一种现象:但凡全球化浪潮所过之处,往往摧枯拉朽,淹没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最突出的是城市同质化的倾向日趋严重,无论徜徉在沿海城市还是内陆城市,踯蹰在东海之滨还是西南边陲,你都会恍惚难辨城市的差异。一样的高楼商厦、一样的流行乐广场舞、一样的麦当劳必胜客,而西北的秦腔、中原的梆子、江南的评弹在相应城市难觅踪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城市文化的肤浅化、粗俗化、娱乐化、商业化日趋严重,消解和衰退着城市的传统习俗和审美旨趣,瓦解和摧毁着城市的乡愁依托。

      工业社会讲规范、讲标准、讲精确、讲流水线,而文化讲差异、讲个性、讲感觉、讲创造性。城市是贮存、流转、创造文化的容器,而多样性、多元化是文化生生不息、繁衍绵延的基础和动力。作为文化容器的城市应该保护、体现和弘扬这种多样性和多元化。全球化固然有开放宽容融合的积极一面,但也会产生遏制多元、窒息个性、催生趋同的弊端。城市要学会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秉性,避免和力戒千城一面的同质化趋势,这是每座城市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城市管理者与市民必须应对的挑战。

      于是,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成为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这一命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这一命题。“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固然可以从城市规划设计、产业布局、建筑风格、遗产保护、景观修缮等入手,然而还有一条路径,即举办有特色的大型活动,这是铸造特色文化城市的抓手。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大型特色文化活动锤炼和塑造城市独具特色的品格、个性、色彩、气质与风范。

      乌镇掌门人陈向宏讲了一句很精辟的话:“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在江南古镇开发中,乌镇并不是领风气之先者,却是后起之秀,不同凡响。就像陈向宏说的,小桥流水大家都一样,区别只能是文化,文化特征是一个古镇最大的个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全国许多地方畏葸不前时,乌镇逆袭而上,连续三年举办乌镇戏剧节,吸引国内外戏剧界风云人物纷至沓来;连续两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包括苹果、微软、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公司的大佬悉数而至。一时间,乌镇作为文化要镇的地位就此奠定。

      欧洲“文化之都”的启示

      有人曾说,大型文化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文化救赎,这种文化救赎某种意义上是城市重塑与再生的一剂良药。大型文化活动通常是指,根据某一主题在某一城市举办的、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阶段性公众文化事件。一座城市举办一项大型活动,必然是这座城市的集体狂欢和集体参与,会最大限度动员市民以特定的行为方式介入,统筹城市各种元素,调剂城市各个层面。在这个阶段里,城市的组织秩序、管理协调、经济实力、文化修养、生活水准以及市民素质等得到充分体现,这是城市能力的检验和张扬,也是城市个性的释放和观照。同时,在提升城市知名度、附加值的基础上,无疑还会催化和推进这座城市的某种特质,形成城市空间新的表现形式和形象特征。

      例如,巴黎举办世博会,留下了埃菲尔铁塔;北京奥运会留下鸟巢,上海世博会留下中华艺术宫。这些大型活动的遗留物,日后都成为相关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为城市的特色文化增添浓重一笔。

      欧盟从1985年开始进行的欧洲“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也证明了这一点。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有识之士认识到文化是城市活力和创造力的刺激源泉,也是城市包容度与和谐度的润滑剂。他们同时认识到欧洲文化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意义,人们可以在这样一个框架内互鉴互助、共享共生。为此,当时的希腊文化部长提议评选“文化之都”,并得到法国文化部长的率先响应,最终欧盟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并启动了这项活动。从1985年开始至2013年底,已有56座欧洲城市被授予“文化之都”荣誉称号。它不仅为城市带来文化发展的机遇,也是城市振兴特色的绝好契机,它使每一座参与的欧洲城市转变为一个巨大的舞台,对城市原有的文化景点和设施进行差异化包装、推广和营销,重新打造城市自我身份特征和公众形象。

      例如,比利时城市蒙斯提出“蒙斯,当科技遭遇文化”的口号,出资建造一座拥有150米长的月台,作为连接历史老城和科技新城的纽带,并把一座旧屠宰场改造成剧院和展览中心,把一座军营改造成现代音乐中心。这种试图以全新的现代审美理念来嫁接科技与文化,帮助蒙斯当选为2015年的“文化之都”。法国城市马赛申请“文化之都”时,保证在2013年完成长达6公里的城市沿海区域改造,其中包括将旧港口仓储改造成现代商业画廊,将一座粮仓改造成2200座的音乐厅,结果它当选为2013年的“文化之都”。

      欧洲“文化之都”设定的目标与任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提高国际知名度、吸引市民参与、营造节日氛围、强化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本地艺术家培养、促进欧洲文化合作、促进城市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等等。这些欧洲城市既对上述目标和任务表示认同,同时又根据各自状况进行不同侧重的目标设定。在当选的56座城市中,有像佛罗伦萨、雅典这样的历史名城,也有巴黎、马德里这样的中心城市,更有林茨、埃森这样的老工业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林林总总的当选城市中,有一个从首都向工业城市过渡的趋向。这是因为,一些老牌工业城市面临城市转型、更新的问题,于是文化成为抓手,通过文化发展为城市复兴转型带来新机遇。因此,欧洲“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中,老工业城市当选的有23座,占比41%。2010年,我去德国埃森,这座城市的名称原意是有很多烟囱的地方,至今炼钢炉和吊塔还是这座老牌工业城市的历史象征,以及游人参观的地标物。然而,晚上我就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芭蕾舞之星颁奖大会,全德国甚至全欧洲的知名芭蕾舞人士几乎都来到这里。颁奖晚会从下午6时持续到晚上10时,场内座无虚席。那一夜,我算领略到这座传统工业城市的巨大文化感召力。

      欧洲“文化之都”的设计者和推动者,从一开始就非常聪颖地提出评选的总体标准:彰显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突出欧洲文化的共同特征。这就既坚持了欧盟共同体的基础,又强调了各成员国的文化差异,可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所以,实际评选中,每座城市的当选主题也不尽相同,布拉格是打造宜居之城,卢森堡是打造多元文化之城,赫尔辛基是打造孩子们的城市,雷克雅未克是打造文化与自然之城。围绕不同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项目,也没有固定与统一模式和形态。各个城市可根据自身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特点进行策划,充分尊重并体现了欧洲文化的多元。

      差异和多元迸发斑斓火花

      文化是积淀、传承和接纳,更是嬗变、创造和颠覆。文化强调差异性和多元化,这是文化的根和基础元素。当这种元素注入大型活动之中,必定会迸发色彩斑斓的火花。

      2000年奥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这是一座新兴城市,没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结淀,所以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祭出的旗帜是“自然”。它巧妙地抓住这片广袤土地上最古老的元素——土著人的风采,让这个古老民族通过传统文化彰显个性。2004年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办,举办者抓住奥运会的原始精神,也就是古希腊的文化魂魄,从而召唤奥运精神的皈依与回归。希腊以爱琴海的蓝色闻名于世,于是开幕式干脆在体育场中灌装2000吨水。古希腊卡拉迪克雕像在“海洋”中缓缓升起,然后瞬间化成碎片,幻化成历史长廊:从史前文化到克里特文化、迈锡尼文化、拜占庭文化,一直到现代文化,最后所有参加奥运会的代表团运动员汇聚在“海面”升起的橄榄树下。而橄榄树是希腊的象征,也是和平的象征。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开幕式。开幕式以一轴画卷为本色,将文房四宝、造纸术、青铜器、陶瓷、活字印刷、长城、指南针、丝绸之路等一一展现,体现东方的美学理想和哲学精神。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地英国伦敦,曾是近代工业革命的领跑者。然而,导演是用反省的态度来表现这段历史的:在冒着黑烟的高耸烟囱、织布机的隆隆机器声背景中,农舍被推倒,田园遭铲除。赞颂则被移到后面:以奥运五环为标志代表的健康公平理念,确保国民健康服务法和国民保险法的诞生,开启了英国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福利国家的形成。此后,披头士、007、哈利·波特、贝克汉姆、憨豆以及街舞、地铁等,简洁明了地阐释了伦敦精神或者说英国精神。这种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衔接。

      奥运会开幕式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城市会演绎出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味道。事实上,接纳和举办任何大型活动的城市,都会有意识地注入自己的独特文化内涵,表现自己的独特文化象征,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符号。

      比如法国南部小城戛纳,这个据称“15分钟可以走遍”的海边小城,自从有了电影节,就奠定了在世界城市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与影响力。由于戛纳电影节,又带动了广告节、电视节、音乐节、赛船节,并支撑戛纳的旅游业、会展业等蓬勃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全年无休的城市。

      至于意大利的威尼斯,已然不需要任何其他附饰物来彰显它的特色了。从13世纪肇始的威尼斯狂欢节(又称面具节),到威尼斯电影节,再到现代舞蹈节、建筑双年展,多少桂冠顶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200余家双年展中,威尼斯双年展前年创下了45万名观光客、90个国家参展的显赫记录。

      决定城市气质的隐逸灵魂

      大型活动都是阶段性的,然而通过大型活动无形中能为城市留下一种积淀。这种积淀弥漫在城市的每寸空间,渗透在城市的细胞里,慢慢发酵,日久形成城市的一种气质。

      城市的气质关乎城市的设计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秩序、绿化环境、商业层次、卫生状况、公共服务等,而且这种有形的物态的改变会影响到无形的观念。大家知道,巴黎初造埃菲尔铁塔纯粹是为世博会建造的带广告性质的临时建筑,计划等世博会结束,立马将铁塔拆除。然而等到世博会结束,巴黎市民已经青睐这位用钢筋铁骨搭建成的窈窕淑女。随着时间的推移,巴黎乃至全世界对埃菲尔铁塔的美誉度越来越高,现在它俨然成为巴黎和法国的第一倩影。

      当然,城市的气质不仅仅取决于这些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更在于市民的文明修养、道德气度、价值追求、鉴赏水准以及生活方式等。这是城市隐逸的灵魂。前年我去哥伦比亚,一个被标注为旅游危险地的国度,它的毒枭和游击队令人心悸。然而,我在那里一个一千多座位的剧场观看来自瑞士现代戏剧家演出的《鱼铃,给契诃夫的一封信》,发现场内座无虚席。事后还得知,这出戏连演14场竟场场满座。这使我触摸到了这座城市隐逸的灵魂,它与城市的经济有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一座座城市的改造、一个个村落的消失,现代人有时往往变成了“孤魂野鬼”,没有故乡,没有记忆,没有乡愁,这实在是种悲哀和无奈。然而我们或许还可以残存和挽留的,还可以聊以自慰的,或许就是由市民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独特城市气质和气息。它历久而弥新,给城市带来的特色文化是根深蒂固的,难以被各种表象所遮蔽。记得有一年我去西双版纳,在中缅交界处的一个马帮旅社,傍晚时分,薄雾氤氲,忽然听到耳畔传来一阵吴侬软语和江南丝竹,随之旖旎的越剧唱腔飘然而至。循声而去,电视屏幕正在播放赵志刚的《沙漠王子》。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一段音乐、一句唱腔,一下子勾起了我的乡愁。

      所以,城市隐逸的灵魂不光在有形建筑里,也隐逸在每个市民的心里。而一座城市通过举办大型特色活动,将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城市精神,从而强化和优化城市气质。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鼓励与推动更多的城市,通过举办大型特色活动来激发城市活力,确立城市特色。

标签:;  ;  

城市改造与再生的良药_欧洲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