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优效发展策略选择——以江西省鄱阳县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鄱阳论文,江西省论文,为例论文,中等职业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口素质,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最为现实有力的途径,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在一些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已经高度社会化,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的交构与融合,地区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区位、环境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潜力较大,但在这些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并不容乐观,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与当地优势产业以及人才需求结构出现了严重脱节,阻碍了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经济的起飞。鄱阳县是江西的一个人口大县,也是经济和财政穷县,特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决定了它具有巨大产业升级潜力。从实质的自然、经济以及人口素质等因素出发,探究出地区经济发展与兴办中等职业教育的互动机制,对鄱阳县释放后发潜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合理转换,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鄱阳县概况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临浮梁县、景德镇市区、乐平市,南接万年县、余干县,西连都昌县、彭泽县,北边与安徽省接壤。全县总面积4215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565个行政村。2004年年末总人口142.8万,为江西省人口第一大县,其中农业人口120.2万,占总人口的84.2%。
全县地形以丘陵、湿地为主,东北部为丘陵地貌,西南地势较为平缓,处在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之滨。境内景九高速公路、田乐公路贯穿东西、水运有昌江、潼津河、乐安河、西河四大水系经鄱阳湖与长江贯通。部分地区如东北部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经济发展条件还比较落后,2004年,全县还有近10%的行政村未通公路,10个行政村未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只有27个,仅占总数的4.8%。鄱阳农业生产资源丰富,耕地面积70871公顷,水域面积141万亩,其中可养水面30万亩,主产珠湖水稻、银鱼、东湖鲫鱼、藜蒿、春不老菜等,是江西省粮食、水产、畜禽生产大县。
鄱阳是一个经济穷县,经济来源主要是第一产业。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37.1元,人均财政收入121.5元,为江西80个县(市)之尾。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8亿元、7.1亿元、9.6亿元,分别占生产总值的45.3%、23.3%、31.3%,而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为94%、2%、4%,即超过90%的农业生产者创造的社会财富还不到总数的一半,劳动生产率极度低下。2004年末,工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7∶1,与天然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势和潜力相差甚远。另外,人民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生产积聚和抗风险能力较差,2004年末,鄱阳县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仅为1716.1元,农民人均总收入只有1352元。
鄱阳县人口文化素质较低。2004年底,全县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14.02万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82.8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5.30万人,大学文化程度0.89万人,分别占总数比例为13.3%、78.4%、5.0%、0.80%。鄱阳县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全县仅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鄱阳县职业中学(鄱阳县职教中心),全县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1.66万人。
二、鄱阳县中等职业教育经济效益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鄱阳县中等职业教育经济效益,本文选取具有相同教育周期的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参照系统,通过运用数学软件,从定量的角度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程度进行考评和比较。
(一)考察指标的选取
1.GDP、三次产业增加值。这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一区域经济总体产出情况和社会经济中各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情况。
2.教育投入。它是指政府对各类教育投入的事业经费,是衡量和计算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
3.毕业生人数。它是在整体规模上反映教育直接或潜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衡量指标。
(二)分析方法
由于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教育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带动演变而产生的,所以,本文在实证方法中,以鄱阳县为分析案例,在对该县1995年至2004年GDP、三次产业增加值、教育投入、毕业生人数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鄱阳县的中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无论在教育投入和毕业生人数上都存在很大差距,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只有普通高中投入的22.6%,毕业人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之比为1∶13,比例严重失衡;从发展趋势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增长趋势比普通高中教育较为稳健,普通高中教育增长时间序列波动性较大。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但从目前现状和发展趋势看,鄱阳县与这一目标还相差甚远,要达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1∶1的规划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另外,结合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曲线走势与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曲线走势更为吻合,这说明,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较普通高中教育有所弱势,但从与经济的增长关系,或者说对经济增长贡献角度看,中等职业教育表现得比普通高中教育更为强劲。
由相关性矩阵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教育投入、毕业生人数与欠发达地区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均成正相关关系,说明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鄱阳经济增长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比普通高中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应指标的相关性更强,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与GDP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性比普通高中教育高的程度更为明显,如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与GDP的相关系数达0.902174,而普通高中教育只有0.693972,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为0.914881,而普通高中教育只有0.743190。由此可知,中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对鄱阳经济增长贡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与地区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实践性技能性专业人才,带动了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上分析得出了教育指标与经济指标的相关程度,为了进一步得到教育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值,本文选取GDP作为因变量,教育投入作为自变量,用SA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
Y=34116+1154X[,1]+102X[,2]
(其中Y为GDP,X[,1]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X[,2]为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
T=(2.68,3.83,2.886),P=(0.0166,0.0065,0.0181);
F=17.39;
adjustR[2]=0.7846;系数通过0.05水平的统计检验。
上述回归方程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回归系数分别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每增加1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相应GDP增加1154元,而相同条件下,每增加1元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GDP只增加102元。由此可见,在经济增长贡献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存在差异。
三、鄱阳县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优化的策略选择
由于鄱阳县巨大的产业升级潜力和特殊区位环境所形成的经济带动效应,促使鄱阳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对鄱阳经济施加积极的影响。因此,鄱阳县中等职业教育优化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和紧靠长江三角洲、武汉经济圈以及南昌、九江等江西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人口、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转变职业教育观念,主动寻求与经济发达地带的对接,加强区域合作,大力促进县域职业教育的外向型发展,实现以职业教育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具体而言,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新界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观念落后是阻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制约农村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经济越发达,教育的作用越明显,从而达到教育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象鄱阳这样一个欠发达的经济和财政穷县要强化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则必须强调政府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加大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为教育经济良性循环的启动提供基础和保障。2004年鄱阳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只有162.31万,不足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1/4,鄱阳县职教中心规模扩大及教学设施的改善主要是学校通过教育教学合作、扩大招生人数等办法自行解决,政府补贴极少。而对比国外职业教育,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政府的经费支持占到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以上。因此,鄱阳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倾斜力度,加强专业实践场地的建设,引入高技术含量的教学实验设备,提高专业教师待遇等;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舆论引导,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农民都迫切渴望下一代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脱农壳”的思想严重,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循环教育”,进入是“农民”,出来还是“农民”,上大学,找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成为农民对子女的一致期望,大多数做法是让子女复读多年考大学或是升学无望直接外出打工。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部门要通过舆论宣传及政策导向引导农民摈弃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思想,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让人们认识到人才的层次性,根据自身素质、需求、优势和当前经济形势来选择教育类型,用长远的目光审视中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紧密结合全县经济特点,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内部机制改革。实践证明,与实际生产活动的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欠发达地区人才的需求结构,紧密联系县域实际情况,明确县域经济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随新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现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全面接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都要与县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与县域产业结构相适应。鄱阳县职教中心是在原县卫生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校的龙头专业是医学和护理相关专业,而鄱阳县的龙头产业或者潜力产业却是水产品养殖和加工业,所以,为服务当地经济,保证县域基础和支柱产业的需要,鄱阳县职教中心应考虑学校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以水产养殖加工为主,物流管理为配套的专业培养体系。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教育“满堂灌”的单一、枯燥的授课模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进行现场实践教育,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讲授、辅导、自学有机结合,并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扩大培养口径,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和当地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基本农业技能培训之间的矛盾,成为欠发达地区一大特殊现象,顺利化解这一矛盾是中等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鄱阳县职教中心每到七、八月份都会动用几乎所有的教师和中介资源进行招生宣传,由于当地农民认识的局限性,招生人员往往处处碰壁;另一方面,从调查中发现,鄱阳县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缺乏农业科技培训,产业结构不合理,名优产品和特色产业未有效培育和转化,境内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厂和副食品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大多从事的是传统性养殖和家
庭作坊式生产,技术来源大都是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员,出卖的产品大都是鱼类初级产品,劳动生产率低下,以至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劳动力大量外流。要改变这一现状,树立职业教育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中等职业教育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方案,拓宽培养口径,开辟成人职业教育,加强同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县域农民分层次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中等职业教育紧扣省内外市场,使鄱阳县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供销、内外销、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域资源效应,加速农产品市场规模化的形成,提高鄱阳经济整体规模效益。
(四)拓宽办学渠道,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纯粹的消费性活动,而是具有滞后性但具有持久回报效应的投资性活动。因此,鄱阳县职业教育要从欠发达地区的大环境来考虑,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密切保持县职教中心与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在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和科研开发等方面寻求合作。二是与当地大型水产养殖和加工企业相联合,达到企业员工培训和职校招生、实习、就业的双赢,同时结合特色产业,紧密联系广大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延长产业链条,以培促产、以产促培。三是鼓励公办学校转制,加强对县职教中心内部体制的改革,增强学校市场经济生命力,同时支持企业单独开办职业教育,鼓励教育投资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引入竞争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来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激发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课题组在调研和写作中得到了鄱阳县统计局江炎庆副局长、教育局余咪同志的资料提供和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