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实践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及96万美元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A·孟德尔(Robert· A ·Mundell),以表彰他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孟德尔教授著作甚多,其中富有代表性成就之一就是“最适度货币区”理论(1961年),这一理论对欧洲货币联盟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有人称之为“欧元之父”,尽管他本人对这一称谓有所保留。
一、“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一)“最适度货币区”的涵义
所谓“最适度货币区”是指一个区域内国家在货币完全一体化之后拥有一个共同的货币,或保持各国货币刚性的固定汇率制和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而对区域外汇率实行浮动。该理论最早由孟德尔提出,后经麦金农(R.I.Mckinnon)、凯南(P.B.Kenen)、英德拉姆(J.C.Ingram)、哈伯勒(G.Haberler)以及弗莱明(J.M.Fleming )等人的发展而渐趋完善。“最适度”的核心是保护外部均衡并且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以及价格稳定的能力:“最适度货币”指的是以替代浮动汇率的固定汇率货币或统一货币:“最适度货币区”强调的是相对于整个动荡国际金融体系而在一定区域内构建的以努力实现内外均衡的相对稳定的货币区。
美国著名的国家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于“最适度货币区”作了如下模型解释:
一国在因加入货币区而消除货币兑换费用而带来的货币效率收益大于因加入货币区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导致的经济稳定性损失时就会考虑加入“最适度货币区”。
说明:GG——货币效率收益,表示一个国家与货币区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其获得的收益就越大;LL——经济稳定性损失,表示一个国家与货币区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其付出的成本(损失)就越小。θ——“最适度货币区”临界点。在阴影部分,G>L,这就是“最适度货币区”。
(二)构成“最适度货币区”的主要条件
1.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这里生产要素尤其强调的是资本和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高度自由流动对实现一国或一个区域的内外经济均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就可以实现资本和劳动力从赢余区向赤字区流动,使得区域内各地区经济结构及时调整,经济周期趋于同步,这样可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内部经济均衡。如果市场力量调节不足以实现这一均衡,那么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促使内部均衡尽快实现。因此,现有的各个民族国家便是一个个“最适度货币区”。
由“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一主要条件,可以派生另外两个构建“最适度货币区”的基本前提:一是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这是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二是必须具有强而有力的超国家政府,这样可以在地区之间进行转移支付,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经济开放度较高。以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或贸易商品生产对非贸易商品生产的比例——反映经济开放程度。在浮动汇率制下,若开放程度高,一国(或地区)国际收支的恶化促使汇率上升,从而提高贸易商品价格,这会导致需求向非贸易商品转移,如此则会提高非贸易商品价格:若开放程度低,汇率上升只对总产出中的一小部分产品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由此引起的需求转移对非贸易品的价格不会发生明显作用。因此,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内外经济均衡受浮动汇率的消极影响越大,因而对构建或加入“最适度货币区”也就越有利。
3.产品生产多样化。多样化的产品生产对于“最适度货币区”的构建或加入,犹如多样化的投资组织对于降低投资风险、求得风险与收益平衡一样,具有重要意义。一国实施产品生产多样化,特别是贸易品生产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分散产品受外界市场冲击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产品为纽带,在区域内国与国之间编织相互依赖的经贸网,从而结成经济共同体。这样一方面更能承受实行固定汇率后对本国经济稳定性损害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与其他成员国一道积极追求实行“最适度货币区”之后带来的货币效率。
4.通货膨胀的相似性。物价稳定本身就是“最适度货币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相似的通货膨胀也是实行共同货币政策(是扩张,是收缩,还是维持不变)的前提。若货币区内各成员国通货膨胀率高低有别,则利益不一,高的国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低的国家可能希望维持不变,而出现通货紧缩的国家会强烈要求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众口难调,会使建立在各个国家中央银行之上的超国家中央银行无所作为。因此,通货膨胀的相似性是构建“最适度货币区”的一个重要前提。
5.政策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由于“货币区”遭受的各种内外冲击力不同,各个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的重点不同,尤其是各成员国利益表现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货币区”正常运行。为使“货币区”能够正常运行,各成员国必须对其货币、财政以及其它经济乃至社会政策进行协调,寻求一致。为寻求一至且提高效能,各成员国必须对其主权实行部分让渡,而更多的主权让渡依赖于对“最适度货币区”更高的收益预期。
(三)“最适度货币区”的简要评析
“最适度货币区”不是真正的“最优”货币区,因为它不仅没有摆脱克鲁格曼所称的“永恒三角”(Eternal Triangle)的羁绊,而且是“永恒三角”的一种体现。“最适度货币区”在“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一三者不可得兼的“三元悖论”之下,利害相交取其“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而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结果。这里蕴藏着这样一种危险,即出于利害相交,成员国选择“最适度货币区”,也可能依旧出于变化了的利害相交,从而导致“最适度货币区”的解体。
二、欧洲货币联盟不是“最适度货币区”
(一)欧洲货币联盟最接近“最适度货币区”
在当今世界各类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欧洲货币联盟最接近“最适度货币区”。首先欧共体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规定了有关经济趋同指标:(1)通货膨胀率不超过3 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2)公共赤字不超过GDP的3%, 政府累计公共债务余额不超过GDP的60%;(3)保持货币汇率稳定,至少在两年内汇率波动幅度保持在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所许可的范围内,而且没有对其它任何成员国的货币贬值;(4)长期利率不超过3个最佳国家平均水平的2 个百分点。这些指标对希望加入“单一货币”的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约束,使之朝着“最适度货币区”方向努力:
1.生产要素日渐趋向自由流动,市场日渐趋向统一。制约《马约》所规定的实现商品、人员、劳动力和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的各类障碍中,人为流动障碍逐步消除,实际流动速度日趋加快。
2.各成员国相互之间经济开放程度较高而且还在不断提高。欧盟内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出口一般占其产出的10%到25%,这比欧盟与美国的贸易要大得多,欧盟与美国的贸易额只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
3.产品多样化明显。欧盟成员国绝大多数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相似,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产品类型相似,行业内贸易比重较大,这样,可以更多地承受来自固定汇率的压力。
4.经济政策正努力趋向一致。《马约》规定,要采取强化市场机制的竞争政策和措施,采取促进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地区发展的共同政策,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制定针对预算政策的有关限制性条款;要成立欧洲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实现货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交易完全自由化,银行业和其他金融市场实现完全一体化。
鉴于欧盟的努力在主要指标上已经基本符合“最适度货币区”的条件,这在当今世界其他经济一体化组织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笔者认为欧洲货币联盟最接近“最适度货币区”。
(二)欧洲货币联盟仍不是一个“最适度货币区”
1.欧盟内部贸易开展仍然不够广泛。虽然欧盟正在努力消除内部贸易的人为障碍,但是障碍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因此其消除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况有些障碍并非人为造成,而要消除这类障碍则需要更多的时日。
2.欧盟内部劳动力流动非常有限。欧盟在实现四大要素自由流动上做了诸多努力以消除流动的人为障碍,这对于商品、资本的流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努力起色很小,原因并不在于边界的护照检查,而是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消除远不是欧盟领导者颁布几个相关法律、取消边检就可以做到的。
3.欧盟缺乏强有力的超国家政策以实施转移支付。“最适度货币区”要求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在发展不平衡或处于不同经济周期的地区之间实行转移支付,以消除或降低固定汇率制带来的经济稳定性损失,但是欧盟目前缺乏这一强而有力的超国家政府,现有的用于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规模实在太小,远不能在成员国出现经济衰退时给予有力支援。
4.政策一体化潜藏众多暗礁。欧盟内11个欧元区成员国目前已经基本实现货币政策的统一,但是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依旧独立。从长期来看,欧元的稳定不仅依靠货币政策,而且更需要得到财政政策的支持,然而财政政策趋同进一步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当各成员国经济状况出现明显差异的时候,欧洲央行想得到共同一致的财政政策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有人比喻这种情形犹如在凹凸不平的溜冰场上表演芭蕾,欧洲央行必须具有高超的平衡技巧。
(三)欧洲联盟何去何从
由于欧盟在构建“最适度货币区”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启动欧洲货币联盟,所以欧洲货币联盟的基础是脆弱的——当然即使符合“最适度货币区”的一切条件,也不会就此万事大吉,因为前文已经分析“最适度货币区”并非“最优”货币区——它极有可能在强大的外部力量冲击下,出现内部严重分裂而走向解体。这里存在这样两个问题。
1.既然作为“最适度货币区”的条件还不成熟,那么欧盟为何要使之“早产”呢?克鲁格曼是这样认为的(注:保罗·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第58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1)消除货币兑换费用,统一的欧盟货币可以比固定汇率产生更大的货币收益;(2)以欧洲中央银行代替德国中央银行, 消除德国损人利已的行为,保护其他成员国的利益;(3)以合作代替竞争, 消除战争在欧洲再度爆发,确保欧洲政策稳定。
2.欧盟如何应对不测风云?这正是欧洲政策家们在苦苦探求的,为了实现其崇高理想——欧洲持久的和平与繁荣——他们正竭尽努力试图建立一个梦寐已久的、统一的“欧洲联邦”。1999年3 月前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当选欧盟委员会主席,上任之后组成并领导“三人智囊团”,雄心勃勃着手构建“欧洲联邦”宏伟蓝图。10月普罗迪推出了初步实施计划,这一旨在强化欧洲超国家政府职能的努力,从经济金融角度来看,的确是朝着“最适度货币区”又迈进了一大步。但是,欧盟想要最终确立起“最适度货币区”,特别是实现“欧洲联邦”,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实践的展望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诞生快40年了,40年来欧盟对之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实践,业已取得阶段性巨大成功,人们将“欧元之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样的殊荣授予一代国际经济学大师孟德尔教授,这是对他的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及实践已经而且还将对国际经济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一)功利主义使“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付之于实践
依照“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最适度货币区”在实践中应当遵从“帕累托最优”——每个成员从本国利益最大化出发,而且能够在增加新的成员时不减少原有成员国既得利益为前提,这样构建的“货币区”才最为稳固。按照这一推理,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有对另外一个国家加入“货币区”的否决权。
但是,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却是“功利主义最优货币区”——新成员的加入会减少另一个成员国的收益,不过只要新加入国家获得的收益大于原成员国减少的收益,货币区的整体收益就会因规模扩大而出现增加。功利主义要求成员国作出利他主义承诺,这在实际操作中,不是遵循一致通过而是多数通过的原则,这样有可能忽视或损害某些成员国的利益,造成货币区内在的不稳定。因此,是功利主义使“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成为现实。
(二)“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实践会产生较好的示范作用
并非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的时候,才构建“最适度货币区”。欧盟的实践表明,可以在条件初步满足的情况启动,边干边学,在实践中完善。不仅如此,欧盟的实践,还在一定意义上实行了创新,“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强调的是在固定汇率制下实行货币联盟,而欧盟采取的是单一货币的货币联盟。欧盟富有创新的实践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东盟、西非、拉美等地区都蕴藏着构建“最适度货币区”的巨大潜力,而我国也有可能成为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收益者。
在本世纪,通过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将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在海峡两岸四地(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存在4 种货币情形下,随着经贸交往的不断扩大,货币效率损失越来越大,这样构建“最适度货币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笔者设想可以通过分阶段逐步实行,将整个中国构建“最适度货币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首先是内地一边,有中央政府的存在,这明显优于欧盟成立欧洲货币联盟时的条件,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可以先拟订香港和澳门实现经济一体化。就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关系来说,澳门回归之后,与香港实现经济一体化水到渠成。虽然澳门与香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凭香港的经济与金融实力整合澳门以构建“港元区”当然不成问题(澳元自1977年4 月以来一直就是与港元挂钩的)。然后再着手构建内地人民币与港币的“适度”问题。最后构建包括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的“最适度货币区”。海峡两岸实现包括构建“最适度货币区”在内的经济一体化,必将有助于我国实现最终统一。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货币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欧盟成员国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适度原则论文; 经济学论文; 外汇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