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政治文明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96(2003)04-0039-0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有中国特色政治文明这一理论观点,见之党的政治报告,写进党的历史文献,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也是共产党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新的实践,作出的新判断、新思维和新理念。如果说过去的一些提法和措施是今天所要表达的政治文明理论观点史前准备的话,那么,十六大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语,从理论要解决实践的针对性,从涵盖内容的现实性和具体性,从实现这一目标要采取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等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回答,是一次理论的飞跃和升华,是全体共产党人创新、实践的结果。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
概括地讲,政治文明是指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具体讲,指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以科学、民主、高效、廉洁、规范、有序、先进、文明的手段措施和方法原则治理国家,是依法从政、廉洁从政、文明执政、勤政爱民,倡导科学与民主、反对迷信与专制,办事高效、快速、灵敏的具体体现。在一个政治文明的国度里,公民的民主科学意识极强,法律观念浓厚,整体素质提高,公共道德高尚,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就执政者而言,一切为了民众的利益敬业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主决策,科学论证,独裁与专制的阴影无处藏身,懂法、知法、守法,政务公开、政务透明。社会有一套科学、强大、完备、有力的约束监督保障运行机制,人人都要在功能完善的游戏规则中生活、工作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建设有中国特色政治文明为己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致力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规范化,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党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国家政权机关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十六大根据国际国内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规划和部署,特别强调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既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必然要走向政治文明的历史趋势,也反映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气魄和胆量。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政治文明,与历史上的政党、统治者所倡导的政治清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爱民等有着本质不同。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觉悟、最先进、最革命的政党,除了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利益,而其他统治阶级所追求的吏制清明、为官廉洁等则是为了抚天下民众之心,博得一时的好名声,达到他们维护自己统治的政治目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与核心内容。
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享受最广泛的民主,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并且依法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一要义和本质所在,完全不同于其他阶级为粉饰太平所倡导的政治清明、治国廉明。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今天政治文明的最直接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求党的理论和全部工作,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追求,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
3.依法行政,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逐渐摆脱蒙昧与落后,步入文明发展新阶段。法律主张民主、平等,反对独裁与专制,法律又是科学、进步、文明的护身符。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经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在一个社会共同体里,人们的意识、行为按照事先规范好的要求有序进行,社会才能步入一个良性运行轨道,其功能和效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类得到的利益回报也才能最大。这是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生活标志,也是有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只有以法制为依托,才具有可靠的保障,法制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具有至上的权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实质,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人民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法律,并且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行使被授予的各种权力并且接受人民的监督。以法治国的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而且还要领导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健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民主作为目的,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目标;民主作为手段,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特别是政治资源,充分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会对政治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政治领域的许多问题,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存在等,都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制约。因此,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治体制,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改革,推进有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确保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享有的区别于任何形式的新型民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制等,是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实现形式,如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新形式,规范和完善党同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和自制制度,创造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形式等。最终建成一个制度科学、运行规范有序、监督保障有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机制。
4.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管理国际事物,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除了必须按国际惯例经营自己的企业、产品,还要按国际贸易规则修改完善自己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执政素质和办事效率,改变工作作风,以崭新的姿态应对外面的世界。所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积极探索,迎难而上,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胜利。
收稿日期:2003-06-10
标签: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