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进士的姓名及婚姻——以明代进士登科录为中心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士论文,明代论文,姓名论文,婚姻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06)06-0041-04
一、明代进士的姓名
1.取名
据笔者对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研究,发现明前期进士姓名多用二字,后期多用三字。现就明代有代表性的十一科《进士登科录》所载进士名单,统计出姓名为三字和二字的进士人数及分别在各科所占的比例,列表如下:
表1
科年
登科三字
二字
人数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
洪武四年辛亥(1371) 120 50
41.67 70
58.33
建文二年庚辰(1400) 110 25
22.73 85
77.27
永乐十年壬辰(1412) 106 23
21.70 83
78.30
正统元年丙辰(1436) 100 13
13.00 87
87.00
成化五年己丑(1469) 247 30
12.15 217
87.85
科年
登科三字二字
人数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
弘治九年丙辰(1496) 298 6521.81 233
78.19
正德十六年辛巳 330 12537.88 205
62.12
(1521)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
301 17959.47 122
40.53
(1547)
隆庆二年戊辰(1568) 403 29573.20 108
26.80
万历八年庚辰(1580) 302 24280.13 60
19.87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
298 25284.56 46
15.44
(1607)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体上以嘉靖朝为分水岭,之前人们的姓名多用二字,尤其是成化年间更是达到了顶峰,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多。嘉靖之后逐渐趋向于三字。
嘉靖以前明人的姓名不仅喜用二字,且尤喜带“王”旁的字入名,以取其吉祥富贵之义。这一点,正统十三年 (1448)进士郑文康在其所著《平桥藁》卷一八《杂著·潘廷贵字说》这样记载:
窃观近时子弟名字,多取琼、瑶、珍、宝、珩、璜、琚、瑀之类为名,复取廷用、廷重、廷仪、廷佩等字为字。取之者不惮其烦,闻之者莫觉其丑。东家之子名琼,西家之子亦名琼;东家之子字廷佩,西家之子亦字廷佩。甚者孙曾犯其祖而不顾,门生犯其师而弗怪。此类之名字不但乡氓为多,往往士大夫家亦然也。曩游两京,或同舍,或同席,甲曰琼,乙亦曰琼,甲曰廷佩,乙亦曰廷佩,十常四五,又不但吾郡为多,他郡亦然也。及观历岁《登科录》,载各位三代名讳,并本位姓字,其间以琼、瑶、珍、宝、珩、璜、琚、瑀之类为名,以廷用、廷重、廷仪、廷佩等字为字,十常四五,又不但他郡为多,天下亦然也。竟莫喻何为而必于此字之名之耶……[1]杂著·潘廷贵字说
以《成化五年(1469)进士登科录》为例,第二甲进士张璲(字廷佩)、陈珷、白玢、萧玙、王瑞、吴珵、周瑛、勒玺、沈璐(字廷瑞)、邵珪、吴琼、吴珉(字廷振),共12人。第三甲进士李琎、朱瑄(字廷璧)、臧琼、陆珩、王珣、林璞、胡璘、黄文琰、戴瑶、刘琼、徐瑁(字廷璧)、徐瓒、张璁(字廷璧)、王玹、方珪、卢瑀、薛珪(字廷器)、刘瓛(字廷珍)、吴瓌,共19人,该科进士姓名以“王”字作偏旁的共有31人,而该科共有进士247人,占进士总数的12.55%,即每平均不到八个进士中就有一个以“王”字作偏旁取名。[2]
若以郑文康所中进士的正统十三年(1448)为例,则以“王”字作偏旁取名者有25人,而该科进士总数为150人,占总数的16.67%,即平均不到六人就有一个人的名字以“王”字作偏旁,比例更高。
此外,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五《科场廷试》还有这样的记载:“今上癸未,阅进呈卷中,有吾乡朱少宰,与国姓既同,且名亦似佳谶,因拔为首。闻乙未科,金陵之朱亦然。总之,君父造命,特偶应之耳。嘉靖末年,及今上近科,以大力得路者,改佳名以应廷对,自谓芥拾鳌甲,竟不如所愿,揆地亦付之浩叹而已。”[3]科场廷这里说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状元朱国祚、二十三年乙未科状元朱之蕃,都是国姓,“且名亦似佳谶,因拔为首”。又特别指出嘉靖、万历年间“改佳名以应廷对”是一种社会现象。由此看出明人在取名方面的好尚,功名利禄之引诱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这也应属于社会文化史的一个侧面。
因明前期进士名字多用二字,且多与宫廷、珠玉等有关,故重名者较多。故《进士登科录》中载有籍贯、三代名衔、本人表字、行第、兄弟名衔等多方面来定位某人,以不至于混淆。
2.改名
《进士登科录》上进士的姓名,并非终身不变。个别进士登科后可能会更改姓名。这种事情古今一理,人之常情。早在宋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宋郊字伯庠,登第后改名宋庠。他曾用宋庠之名以同年身份与叶清臣通信,而叶清臣则说他是宋郊榜第六人登第,遍阅该科《小录》,根本无宋庠之名,不知他到底为何许人也?宋郊只好以诗作解:“纸尾勤勤问姓名,禁林依旧玷华缨。莫惊书录题臣向,便是当年刘更生。”[4]同榜改名
明代这种事情更为普遍,几乎各科都有复姓改名的情况。《嘉靖癸丑科(1553)进士同年便览录》在凡例中有这么一条,详细罗列了该科复姓者三人及改名者四人的情况:“一、复姓者三人:四川戴叔宣,今复姓苏;松江蔡正夫,今复姓华;山东杨道行,今复姓王。易名者四人:苏州徐济卿,名君楫,易仲楫;浙江江宗孝,名云鸿,易子羔;山东刘公蕴,名效天,易廓;江西侯思谦,名景初,易有功。内宗孝,初籍仁和,寻改余姚,缘《会试录》久已颁布,《登科录》时即进呈,中有未及改者,故特系之端,俾观者得以考其同异。如仁和金文宿,从母姓也,其先姓杨,未经奏复,姑照旧录书之。”[5]这里指出了金文宿,从其母姓,本姓杨,因未经奏复,只能照旧著录。
(1)复姓。嘉靖四十一年(1562)状元徐时行,后复姓申。《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登科录》载:“徐时行,贯直隶苏州府吴县民籍,长洲县人。县学生,治《书经》。字汝默,……”[6]据《崇祯吴县志》载:“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徐时行榜 状元徐时行,复姓申,字汝默。治《书》。历官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定。”[7]进士·本朝
万历二十六年(1598)第三甲进士顾启元,后复姓更名为归子顾。《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载:“顾启元,贯直隶苏州府嘉定县民籍。县学附学生,治《易经》。字贞复,行一,年三十一,三月二十日生。……弟子种、子翼……会试第二十九名。”[8]而《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科进士履历便览》则载为:“南直隶……苏州府九人 归子顾,春阳,《易》四房,戊辰三月二十日生,加定人。戊子五,会二十九,三甲二百十二。……授中书……升南道御史……致仕,加南刑部侍郎。”[9]清盛子邺辑《类姓登科考》载:“归子顾 南直嘉定县人,万历戊戌三甲,南京通政□□刑部侍郎。”[10]
崇祯十三年(1640)第二甲进士周星,复姓改名为黄周星。据《明诗纪事》载:“黄周星,周星《登科录》作姓周名星,后复姓黄。字九烟,上元人。崇祯庚辰进士,除户部主事。”[11]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复姓呢?陆容《翰林院修撰沧州张先生行状》载,天顺八年(1464)进士张泰,字亨父,其先祖本姓姚,洪武年间因不堪徭赋烦重,而当时军士条件又较为优渥,于是其曾祖原瑞遂冒晋陵张某的太仓卫军籍,易为张姓,至张泰而未改。他曾自草一疏:“臣思祖先以来,的系姚姓,一时因畏匠役,附入军籍,冒姓未改,臣昔登进士时,已于《登科录》报书姚氏三代名字。臣今犹冒张姓,背弃本原,心实不安。”[12]文苑①由此可以约略得知,时人之所以冒姓,多因逃避苛捐杂税,冒他人之役籍所致。而当时必须经过奏复,即要经朝廷批准,方可复姓。
(2)改名。建文二年(1400)状元胡广,建文帝赐名胡靖,永乐时又复旧名。《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载:“胡靖,旧名广,贯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儒籍。县学生,《诗》。字光大,行二,年三十一岁,二月二十六日生。”[13]11《献征录》卷一二杨士奇《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赠荣禄大夫、少师、礼部尚书、谥“文穆”胡公广神道碑铭》也载:“……公初以进士第一人为翰林修撰,……初名广,廷试传胪,更名靖。永乐初,复旧名。其字光大……”[14]卷十二,394
同科进士杨子荣,后改名杨荣。《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载:“杨子荣,贯福建建宁府建安县民籍。附学生,《易》。字勉仁,行七,年二十九岁,十二月初九日生。”[13]14《献征录》卷一二杨士奇《少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敏”杨公荣墓志铭》载:“……公初名子荣,……廷对第二甲进士出身,入翰林为编修。……更其名荣。”[14]卷十二,396
宣德八年(1433)第二甲进士徐珵,后改名徐有贞。《宣德八年进士登科录》载:“徐珵,贯顺天府宛平县匠籍。儒士,治《易经》。字元玉,行三,年二十七,五月十一日生。”[15]《献征录》卷十王世贞《武功伯徐公有贞传》:“徐有贞,初名珵,字元玉,后改今名。苏之吴县人。……宣德中举进士高第。”[14]卷十,345
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五十六名进士方献科,后改名方献夫。《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载:“方献科,贯广东广州府南海县民籍,……字叔贤,行三;……兄贵科、茂科。”[16]《献征录》卷一六《弇州别记》载:“方献夫,字叔贤,初名献科,南海人也。弱冠举进士,为吏部主事,……”[14]卷十六,557
正德十六年(1521)第二甲第七十七名进士张璁,后因于避世宗皇帝朱厚熜之名讳,改为张孚敬。《正德十六年进士登科录》载:“张璁,贯浙江温州府永嘉县军灶藉。治《诗经》。字秉用,行九十七,年四十七,十一月三十日生。”[17]另据张朝瑞《皇明贡举考》载:“第二甲一百十名赐进士出身张璁更名孚敬,浙江永嘉县。”[18]
另据《南畿辛卯(嘉靖十年)同年方齿录》载,嘉靖十年辛卯科(1531)南直隶乡试,该科就有四人日后改名:吴情,“原名汝感,辛丑(嘉靖二十年)改今名。……甲辰(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华电,“字从光,原以字行,辛丑改今名。”桑乔,“原名维乔,壬辰改今名。字子木,号南皋。……壬辰进士。”杨上林,“原名林,后改今名。字维乔,号龙津。……乙未(嘉靖十四年)进士。”[19]
《进士登科录》上所载进士姓名,个别的也可能日后复姓易名。因此,遇到姓名不符时,应当考虑到这种因素,需要多方考证,以便去伪存真。
二、明代进士的婚姻
明人,尤其是明代进士的婚姻状况,例如,通常会娶几个妻子?如果娶两个以上妻子,那么她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姻亲关系?进士的母亲与妻子是否也存在某种姻亲关系?此外,顺带考察一下进士大多有几个母亲?嫡母、前母、生母、继母等是否也存在某种姻亲关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利用手中的进士登科录资料,分类统计了以下几科进士及其父母的婚姻状况,列表如下:
表2
科年两个以上母亲者 母亲同姓者 两个以上妻子者妻子同姓者母亲与妻子同姓者该科进士
人数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建文二年 0 00 00 00 0 87.27
110
永乐十年 7
6.60
0 04 3.78 0 0 32.83
106
天顺元年71 24.15
0 0
23 7.82 0 0175.78
294
成化八年62 24.80
20.80 3714.80 41.6062.40
250
弘治九年87 29.19
31.01 4816.11 41.34
206.7l
298
正德十六年 88 26.67
92.73 6118.48 20.61
195.76
330
嘉靖十七年 86 26.88
30.94 6119.06 51.56
206.25
320
嘉靖四十一年85 28.43 103.34 4615.38 62.01
258.36
299
万历八年88 29.14
72.32 6120.20 30.99
196.29
302
万历三十二年
8226.62 30.97
33
10.71
308
上表反映了这样一些事实:在一夫多妻制盛行的明代,有两个以上母亲的进士占该科进士总数的20%-30%。进士娶两个以上妻子的占进士总数的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几,略低于前者。另外,进士的若干个母亲或妻子同姓氏者虽然不多,但仍然有一定数量,说明当时还是存在着同姓或同族的女子嫁给同一个男人的现象。而进士的母亲与妻子同姓氏者占的比例就略大一点,如万历三十二年(1604)竟高达 10.71%,表明不到十个进士就有一个其母亲与妻子同姓氏,说明这种近亲联姻在当时还是较为常见的。如嘉靖十七年 (1538)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五名进士坑进良,他娶了四个妻子,其中的三个都姓李。[20]4585而该科第二甲第十八名进士王士翘的母亲与他所娶二人都姓刘。[20]4502我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偶然”或“巧合”来解释这种现象。另外,以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为例,娶三个妻子者10人,娶四个妻子者1人。
但事实上当时的婚姻状况并非如此简单。王世贞《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知县沈君孚闻墓志铭》中载:“……君初讳令闻,后改孚闻,字贞孺,自号翼亭,后亦更号芷阳。其先为吴江之名族。……君始娶闵,继娶黄,皆先卒,又继娶顾。子五:长同寅,侧室李出,娶钱。次同生,侧室翁出,聘周。次同己,侧室吴出,聘顾。次同壬,侧室王出,聘周。次同阳,亦翁出,聘陶。女三:长,闵出,归举人王士骐,予子也。次,侧室李出,适诸生顾谦服。次,侧室平出,未字。诸嫁娶及字者皆名族。”[14]卷九三,4047这里说的是万历五年第一百六十五名进士沈孚闻,据《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载:“沈孚闻,贯直隶苏州府吴江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贞孺,行一,年四十三,三月十二日生。……娶闵氏,继娶黄氏、顾氏。”[21]《登科录》所载仅仅是所谓的“正房”,沈孚闻除了闵氏、黄氏、顾氏三个正妻外,还有李氏、翁氏、吴氏、王氏、平氏五个侧室,即小妾。这样加起来他一生共娶了八个妻子。若以《进士登科录》上所载,统计的可能仅是正妻。
由此我们认为:明代进士登科录作为记载明代科举考试的原始文献,在研究明代进士出身的人物方面具有其他文献所无法替代的价值。尤其是其中的“进士家状”是历科《进士登科录》的核心部分。它对进士本人及其家庭状况均有详细描述。因此,对于今天我们研究明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很大帮助。当然,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过程中应当扬长避短,并注意利用其他文献进行综合考证。
[收稿日期]2006-07-06
注释:
①又见《嘉靖昆山县志》卷六《进士·国朝》:“天顺八年彭教榜张泰……虽隶戎籍,实系昆人。”卷十《人物·文学·国朝》:“张泰,字亨父,本姓姚氏,曾祖瑞代晋陵张某戌太仓卫,遂冒其姓。……登进士,为翰林庶吉士,除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