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宁, 张灿珍[1]2005年在《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ALNM)的相关因素,并对阴性腋淋巴结行角蛋白19(CK19)检测以发现微转移癌。方法收集乳腺癌病例138例,建立数据库,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对40例患者441枚阴性腋淋巴结再切片,用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癌抗原153(CA153)、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4个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4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腋窝淋巴结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CA153和HER2为乳腺癌患者ALNM的高危因素;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发现乳腺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癌。
于韬, 罗娅红, 那丽莉, 邬晓明, 梁凯[2]2009年在《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乳腺癌癌肿及其腋淋巴结的声像图表现,探讨癌肿及腋淋巴结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学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超声检出的145例乳腺癌患者及其278枚腋淋巴结的声像图表现,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的方法,分别检验乳腺癌癌肿内血流特征及癌肿最大直径、腋淋巴结血流特征、径线比及最大皮质厚度与病理学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依据单因素分析,乳腺癌癌肿血流≥Ⅱ级者、癌肿直径较长者,对应病理学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分布、径线比较小、皮质厚度较厚的腋淋巴结,其病理学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依据多因素分析,乳腺癌癌肿直径、淋巴结径线比和皮质最大厚度与病理学腋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经ROC曲线分析,腋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是判定腋淋巴结转移的较佳指标。结论:依据乳腺癌癌肿及腋淋巴结超声影像学特征评价腋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临床实用价值。
于韬, 那丽莉, 邬晓明, 梁凯, 邓元[3]2008年在《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乳腺癌癌肿及其腋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癌肿及腋淋巴结超声卢像幽特征与病理学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自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辽宁省肿瘤医院超声检出腋淋巴结并经乳腺科手术证实为
周小宁[4]2004年在《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方法:2001年1月~2003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原发肿瘤长径≤5cm、术前未扪及腋淋巴结(至少经过体检、B超检查)、无远处转移,临床资料完整的138例患者,分析原发肿瘤的大小、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癌抗原153(cancer antigen 153 CA153)、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绝经与否。每例手术解剖腋淋巴结10~23枚(中位数11枚)。建立数据库,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本组资料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CA153、ER、HER2 6个指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肿瘤大小、肿瘤部位、CA15-3、HER2 4个指标进入多元回归方程(P=0),提示这4个因素为ALNM的高危因素。 结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CA15-3、HER2为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吴炅, 邵志敏,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5]2003年在《乳腺癌骨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与乳腺癌骨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有助于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1981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的3 796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发转移部位分组,研究116例骨转移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内脏转移、淋巴结或软组织转移患者的情况作比较。结果:本组病例首次复发为骨转移者116例,占3.1%;骨转移与患者年龄轻、肿块直径大、临床体检腋淋巴结肿大、腋淋巴结转移数多、病期为Ⅱ/Ⅲ期、组织学类型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术前资料显示,肿块大小、体检腋淋巴结状况与骨转移相关;术后资料中,肿块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病理类型与骨转移相关。本组骨转移患者均曾接受正规的局部治疗和辅助化疗;首次复发在局部、淋巴结、软组织或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组中,特殊型浸润性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骨转移的患者;骨转移和内脏转移的时间分布无差别,而局部复发和/或淋巴结、软组织转移组,复发时间较骨转移组早。结论:年轻的、肿块分级为T2/T3,临床体检腋淋巴结肿大者,术前有必要进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块分级为T2/T3,腋淋巴结转移数≥4枚,为骨转移的高危因素,可在此类病例中开展双磷酸盐的辅助治疗研究。
邓元, 于韬, 罗娅红, 那丽莉, 邬晓明[6]2010年在《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声像图多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这些超声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学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超声检出的145例乳腺癌患者及其278枚腋淋巴结的声像图表现,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的方法,分别检验乳腺癌腋淋巴结血流特征、径线比及最大皮质厚度与病理学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依据单因素分析,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分布、径线比较小、皮质厚度较厚的腋淋巴结,其病理学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依据多因素分析,腋淋巴结径线比和皮质最大厚度与病理学腋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经ROC曲线分析,腋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是判定腋淋巴结转移的较佳指标。结论依据乳腺癌腋淋巴结超声影像学特征评价腋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临床实用价值。
刘敏[7]2012年在《62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62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乳腺癌患者的病情估计、评价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0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62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各项指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着性,对筛选出的显着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296例,占总例数的47.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绝经状况、肿瘤大小是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维吾尔族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是汉族乳腺癌患者的2.267倍(P<0.01);未绝经的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是绝经患者的1.510倍(P=0.027);肿瘤直径>2cm且≤5cm的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是肿瘤直径<2cm的2.265倍(P<0.01),直径>5cm的患者较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是直径<2cm的7.336倍(P<0.01)。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受民族、绝经状况、肿瘤大小的影响。
王玻玮[8]2007年在《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癌腋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癌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5月~200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理诊断为浸润性非特殊癌、原发肿瘤≤5cm、年龄≥38岁(平均年龄48.8岁)、术前未扪及淋巴结肿大(至少体检,B超未发现)、无远处转移、临床资料完整的108例患者。分析腋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是否闭经、肿块生长速度、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的关系。每例手术解剖腋淋巴结8~25枚(中位数12枚)。建立数据库,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结果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和是否绝经进入多元回归方程(P<0.05),提示肿瘤大小和是否绝经为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癌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原发肿瘤的大小(P=0.047,OR=2.540)是腋淋巴结转移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闭经与否(P=0.030,OR=0.413)是腋淋巴结转移发生的一个保护性因素。而原发肿瘤的位置、ER、PR、生长速度与腋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原发肿瘤的大小是腋淋巴结转移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闭经则是腋淋巴结转移发生的一个保护性因素。而原发肿瘤的位置、ER、PR、生长速度与腋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肖红, 赵刚, 潘金强, 段永亮[9]2009年在《乳腺癌超声图像特点与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原发灶的超声诊断图像和彩色多普勒特点,分析淋巴结转移(LNM)的相关因素,以获得术前诊断乳腺癌患者腋下LNM的指标。方法:超声观察133例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灶。观察原发灶的位置、最大径、数量、内部钙化灶、肿瘤内部的血流丰富程度分级(0~Ⅲ级)、阻力指数。以患者腋LN清扫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与LNM相关的影像及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3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观察指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原发灶的最大径、数量、血流丰富度、有无钙化灶,对腋LNM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与腋LNM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原发灶的最大径、数量、血流丰富度。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超声扫查,综合考虑原发灶的最大径、数量、血流丰富度,将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腋LNM的正确率,较为准确地判断腋LN的状态。
张波[10]2009年在《423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多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判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数学模型,探讨其数字化诊断的价值,为乳腺癌治疗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入院的、病历资料较为完整的42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就年龄、病程、肿瘤大小、激素受体、癌基因、是否绝经、肿物位置、肿物多灶性及生育史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Bayes判别构建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数学诊断模型。结果:病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病程越长,越易出现转移;肿块大小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显示原发肿瘤越大越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T1、T2、T3、T4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0%、61.5%、72.4%、76.5%,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肿物位置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物呈多部位者淋巴结转移率57.4%,外部者56.9%,中部者52.3%,内部者31.0%,各组之间经统计学比较P<0.05。而年龄、激素受体、癌基因表达及绝经、生育史、肿物的多灶性、多中心性均不能作为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Bayes判别构建的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的数学诊断模型,自我验证的准确率为79.4%,交互验证为64.7%。结论:病程、肿物的位置、大小都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Bayes判别分析构建的数学函数对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J]. 周小宁, 张灿珍.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5
[2]. 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的多因素分析[J]. 于韬, 罗娅红, 那丽莉, 邬晓明, 梁凯. 现代肿瘤医学. 2009
[3]. 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的多因素分析[C]. 于韬, 那丽莉, 邬晓明, 梁凯, 邓元. 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8
[4]. 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D]. 周小宁. 昆明医学院. 2004
[5]. 乳腺癌骨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的研究[J]. 吴炅, 邵志敏,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中国癌症杂志. 2003
[6]. 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声像图多因素分析[J]. 邓元, 于韬, 罗娅红, 那丽莉, 邬晓明. 当代医学. 2010
[7]. 62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D]. 刘敏.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8]. 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癌腋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D]. 王玻玮. 新疆医科大学. 2007
[9]. 乳腺癌超声图像特点与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J]. 肖红, 赵刚, 潘金强, 段永亮.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0]. 423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多因素分析[D]. 张波. 吉林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