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程开发的类型与思考_校本课程论文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课程论文,类型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课程和教材由国家统一要求、统一内容,因而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课程结构过于单一,不能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性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自此,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研究课题。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化学校本课程是以中学化学新课程内容为知识载体,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发出的学科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强调要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从化学学科角度去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可表示如下:

组织建立→情境分析→目标拟定→文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

在这个操作流程中,学校在完成第一个步骤之后,可以从其余五个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入手,也可以几个步骤同时进行。教师或学生提出教学中的问题、教材中的问题、学校本身的问题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想,并付诸实践,得出结论,最终把这些问题提升为有价值的校本课程课题。

在实践中,可以将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初高中化学教材有机整合,形成以下几种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类型。

1.激发兴趣类

在学习活动中,浓厚的兴趣将是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化学实验现象、反应原理等非常引人入胜,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强烈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案例一:校本课程《魔术中的化学》。

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例如,通过让学生观看“魔棒点火”“清水九变”“水中火花”“火树银花”等精彩魔术片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这些魔术都结合教材上的化学知识,如“清水九变”中清水变牛奶,牛奶变白酒,白酒变菠萝汁,菠萝汁变墨汁,墨汁变茅台酒,茅台酒变红墨水,红墨水变蒸馏水,蒸馏水变啤酒,主要是利用所学酸碱盐的性质和综合电离平衡、难溶物质的溶解平衡来进行的。在实施课程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视频或相关网站,让他们自己观看、查阅一些魔术方面的片段与资料,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科学运用观察的方法,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化学原理的探究中。课程可以设计成“探究魔术”“设计魔术”“表演魔术”等环节。研究魔术中的化学,还可以使学生揭开魔术的神秘面纱,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教材拓展类

通过增加、删除和改变顺序等方式改变化学教材的内容结构,或把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化学知识整合到教材中,以作为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这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教材某一重要知识块的拓展延伸,学科学法和学习策略指导,系统的学科竞赛(奥赛)辅导,学科特长生提高专题或学困生补缺补差的专题,等等。

案例二:校本课程《铁与补铁》。

学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的教材内容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可以进行以“铁与补铁”为主题的教材拓展,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实施中分“铁与人体健康”“补铁与饮食”“市场上补铁药品保健品情况调研”“补铁成分的检测”四个小组,组织学生通过文献法、实验法、市场调研法等对铁在人体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作用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补铁食品与补铁药品的种类与功效,补铁药品、保健品中铁成分的验证等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将成果进行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进行交流、汇报,并以小论文、市场调研表、实验报告等形式在校园画廊中展出。这样,学生以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式学习课程,通过查阅资料培养了处理信息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培养了实验能力;通过认识和探究生活中的物质,增强了对化学的亲近感、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通过验证日常生活中一些说法的科学性,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祟尚科学、爱好探究的情感、价值观。

3.实验探究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体现这个特点,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有更深入地了解,提高实验技能与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无法取得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案例三:校本课程《化学与实验》。

此类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激发,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正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本义之一。

4.乡土特色类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可从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出发,增加课程的地方性和灵活性,在确保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前提下,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案例四:校本课程《太湖水、母亲湖》。

太湖是环太湖流域万物生长的母亲水,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太湖水质开始呈明显的恶化趋势,到2007年爆发了大面积“蓝藻事件”,使当地的生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太湖水作为研究的主体,可让学生在以下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①造成太湖“蓝藻事件”的是天灾还是人祸?②蓝藻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大面积蓝藻会产生什么后果?③水体中的有毒物质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人体的?④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还有哪些物质也有类似的性质?⑤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尽快控制太湖蓝藻的疯长?⑥怎样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⑦水乡缺水现象说明了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⑧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⑨以该事件为例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

校本课程《太湖水、母亲湖》的选择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材料典型。案例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让学生主动尝试探索,去挖掘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增强了教学的开放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5.可持续发展教育类

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化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化学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环境、资源等危机的重要性,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十分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对化学的需求。以此为题材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深远。

案例五:校本课程《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主要内容设置见表2。

联系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等开设的校本课程,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化学教学与STSE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化学思维的方法去关注生活和社会,达到学以致用。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1.摆正三级课程的关系是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三种课程性质、功能各异,相辅相成,彼此牵制和影响,不应简单地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理解为国家课程之外的补充或服务。

2.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传统课程的一统模式不仅造成了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和陈旧,更导致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萎缩与丧失。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教师,校本课程能否顺利开发与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识、有效组织的能力及与学校、社会、课程研究专家的合作能力,课程开发的经验积累、总结、反思等息息相关。教师必须抱着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态度,积极自主地开发校本课程,并以此作为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过程。

3.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等同于学校自编化学教材

一些学校把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看做是另外编写一本化学教材,认为教材就是课程。其实,化学校本课程是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核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是利用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现实的认知环境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学到从教材上学不到的社会化、生活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4.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不等同于化学活动课案例

化学校本课程不排除活动课的形式,但绝不等同于活动课。因此,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案例,或者说,不完全是活动课案例。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更多的是在“常规案例”的基础上有“校本内容”的痕迹,而不是刻意要求教师丢掉依据教材内容设计的“常规案例”,或“从头到脚”重新设计教学案例。

标签:;  ;  ;  ;  

中学化学课程开发的类型与思考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