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改革与社会主义探索的突破_邓小平理论论文

思维方式改革与社会主义探索的突破_邓小平理论论文

思维方式的变革与社会主义探索的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经 历了重重艰难曲折和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我们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总结历史的经 验,我们注意到,这些重大突破的取得就在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向自己的失误学习, 不断地成熟起来、聪明起来,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因此,这些思维方式的变革 ,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认真地加以总结,以指导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事业。

一、思维方式与人们的实践活动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是人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推理的认识过程。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方法与形式,思想方法是思维活动的门路 、程序、切入点、进入角度等等。

任何思维活动,都是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思维形式和物质技术手段)有机 结合的动态过程,这三个要素结合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从 历史上看,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错综复杂的大趋势、社会实践 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着思维方式的进步与发展,推动着思维方式的变革,因而也推动着 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

一般而言,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是“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但就人们具体的行为活动而言,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一切 活动的先导和起点,即“思”为“行”之先,人们怎样想,决定了怎样做;想到什么程 度,决定了做到什么程度。这一先导和起点正确与否,决定着其后续活动的走向和正误 ,决定着在实践中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成功。所以,没有思维方式的创新变革,就不会产 生行为上的变化创新。从这一意义上说,所有的创新,所有的实践中的成功与收获,都 发源于思维。没有灵活的头脑,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一切创新,一切成功都无从谈起 。而思维方式如果不正确,出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必然会在实践中招致重 大的损失,甚至严重的失败。可见,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正确与否对发展和成就事业具 有极端的重要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在这里,思想路线就是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总和。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 探索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人们的思维方式,从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等方面来说,受到了种种制约。 从思维主体来看,会受到诸如“思维定势”、“思维视角”、“思维盲区”、“思维陷 阱”、“思维自闭”等等的制约;从思维客体来看,会受到诸如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制 约,受到社会实践和人的认识条件的制约;从思维工具来看,会受到人的思维手段、科 学技术发展的制约。因此思维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是旨在实现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里既有社会历史实践提出的要求,又有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只 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有力地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实践探索的创新与突破。中国共 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展开的。

二、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提出了变革思维方式、突破社会主义固有模式的要 求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导的逻辑,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西方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因为只有这些国家才具备革命取得胜利的物质基础。由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二是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的证书即劳动券来实现按劳分配;三是提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商品、无货币的时代。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154页。)但实践的发展,突破了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诸如俄国、中国等国取得了胜利,这就要求变革思维方式,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和探索创新。对此,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提出并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模式有所修正。当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斯大林在思维方式的变革上是有限的,因而并未能全面超越与突破马恩的模式。

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中国建立。毛泽东也面临着对社会主义进行 新的探索的历史任务。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暴露出了它的一些弊 端,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建设 社会主义面临着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所以,毛泽东一开始就比较自觉地进 行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他的思考,首先是如何借鉴苏联经验;其次,是如 何突破苏联模式,求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提出要破除迷信,搞社会主义建 设不一定全照苏联那套公式,正如每个人面目不同,每棵树长得不一样,各国也有不同 情况,要讲个性,没有民族特点的道路走不通。他反对用教条主义方法学苏联经验,认 为以前没经验只好模仿苏联,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现在我们有了初步实践,又 有苏联的经验教训,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八大前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带领全党在许多领域进行探索,其间取得了丰富的思想成果 ,集中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等讲话中以及1956年9月党的八大精神中。其主旨是,把党的工作重点从 阶级斗争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以苏为鉴,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些探 索无论在当时或今天来看,都是很深刻的。英国《曼彻斯特卫报》1957年6月在评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指出:“这篇讲话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影响可能比 赫鲁晓夫的秘密演说来得大。因为毛泽东的讲话完全是在积极地提出新的思想和政策, 而赫鲁晓夫主要是在消极地贬斥过去。”但为什么毛泽东提出了那么深刻的见解,可后 来却并没有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反而走到“文化大革命”这样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相反的道路上去了呢?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条件和主观认识的限制,使 得我们党和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弊端,从总体上还缺乏认识。毛泽东开始探索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的道路,基本上还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总体框架中进行的,没有跳出或突破这个 框架。如果说这时毛泽东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弊端的话,那只是认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还 不彻底,他实行的诸如“高薪制度”的一类做法,存在着严重的资产阶级法权,还可以 滋生出“新的资产阶级”。而我们要搞的社会主义是比他们更彻底的。这就是后来毛泽 东要通过“文化大革命”建设一个“纯洁”“完美”的社会主义的由来。所以,总的说 来他还只在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中进行改进和调整。其思路有些实 现了,有的浅尝辄止,有的中途改变,有的始终停留在字面上,有的走向了反面,没有 真正从理论上总体上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未能实现全面的 突破与超越。这也是难以苛责的。因为苏联模式同马恩的基本观点是吻合的。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人们认为如果动了这些基本的东西,似乎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第一代共产党人从学习《共产党宣言》接受马克思主义以来,对社会主义就是 这样理解的。把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看成是全世界“一个完全的典型”,这不仅是毛泽 东,整个一代人都是这样认识的。应该承认有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还只有这种实践,在矛盾还未充分暴露以前,人们的认识要从原来的框框里突破出 来是不容易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无论如何,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如何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说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始于毛,成于邓”。

三、思维方式的彻底变革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全面突破

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实践同样提出了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历史任务。一是7 0年代末,中国和苏联两个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都经历了 巨大的曲折。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都未能取得比资本主 义更大的成就,甚至发生了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和中国“文革”那样的悲剧,人们不禁 要问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究竟在哪里?二是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人们不禁又 要问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红旗还能打多久?在这两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带领中国共产 党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紧抓住历史提出的问题,实行思维方式的彻底变革,实 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全面突破与超越。

一是突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恢复实践标准的权威,为 全面突破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教条主义是我党历史上的痼疾,对我们 革命和建设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思维方式不考虑具体情况,用凝固僵化的观 点观察世界,只知从某些条条框框和某些固定的经验出发看待事物。我党的历史上,在 民主革命时期有过“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的迷信僵化,在文革期间又 逐步地形成了“两个凡是”的对毛泽东的现代迷信。邓小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大讨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冲破了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思维 方式上实现了重大变革,使人们确立了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 由实践来检验而不是由权威来判定认识真理的思维方式。这样,在全党形成了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

二是突破“生产关系”崇拜的思维方式,坚持生产力标准,把科学社会主义置于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的坚实的基础上。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有一个突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 希望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由于毛泽东当时所处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激烈冲突和严重对立的时代,在物质基础远远低于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试图依 靠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强大的物质基础,战胜资本主义,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因此毛泽 东选择了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期从上层建筑方面战胜资本主义的做法。在很长时期里 ,我们谈论社会主义优越性时,往往脱离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的作用,追求公有化的规模,而忽视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 9页。)的基本原理,对生产关系不断变革。正如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所坦承的“我注 意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知道的很少。 ”(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0页。)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他或试图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发展生产,或以人民公社化的方式变革生产关系。邓小 平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 大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 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注:《邓小 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30、370、373、372、373、367页。) 这就在实践中形成了“生产关系”崇拜的思维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思路不但不能解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二者的矛盾,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使社会主义步入了困境。

对此,邓小平从思维方式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不是从生产关系而是从生产力上来认识 社会主义。他认为中国还未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阶段,仅仅处在社会主义的初 级阶段。由此明确提出了:“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邓 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30、370、373、372、373、367页 。)邓小平强调“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 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注:《邓小平文选》第 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30、370、373、372、373、367页。)这就揭示了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是统一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 130、370、373、372、373、367页。)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探索的 重大突破,这就是否定了从政治上以阶级斗争方式和生产关系变革方式,解决社会主义 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传统模式,坚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 来为社会主义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赢得人民的衷心的支持与拥护。

三是突破“纯而又纯”的思维模式,建设含有多种成分的社会主义。在毛泽东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中,纯粹的思维方式也是很突出的。他认为苏联模式的不足之处是不彻底、 不纯粹。他试图通过“一大二公”实现“纯粹”的社会主义,以超越苏联的模式。这就 陷入了巨大的误区,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此,邓小平也是实现了思维方 式的重大变革,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纯而又纯,在经济成份上,只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上,只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为补充的体制。如此,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坚持从功能和价值上来认识社会主义,提出了“三 个有利于”标准,使人们从“姓资姓社”的争论中解放出来,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 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割裂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联系,片面 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而上学观点和方法。形式主义无限夸大形式的作用,否认内容 的决定、主导地位;以事物外部标志的识别,取代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满足于事物现象 的罗列,而不考虑事物的本质。这样,想问题、办事情往往割裂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单 纯从形式出发不讲实效,图虚名、招实祸。这种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典型表现 就是张春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高论和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 姓资姓社”的争论。对此,邓小平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 义”的观点,90年代初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这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重大变 革,也就是要在确立功能定位和价值定位的基础上来认识社会主义。他认为不管社会主 义采取什么形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究竟要干什么,坚持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就从社会主义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定位的方法入手,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他不再从目前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是怎么搞的角度出发,也不从形式上书本上的社会主义 出发,而首先是从功能定位和价值定位上问社会主义要干什么。他认为衡量社会主义的 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 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30、370、373、372、373、367页。)这就打破了以概念化、 表层化、形式化标准确定社会主义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从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 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三维空间”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概念,使社会主义不再是 概念的、平面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立体的、具体的,形成了判定社会主义的功能 与价值统一的效率尺度,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升到崭新的阶段。

四、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肯定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社会 主义发展史上实现了伟大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 保留。然而,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这一点,形成了“两极对立 ”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强调“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势不 两立”。比如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你死我活”,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水火不容” ,劳动与资本“势不两立”,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两极对立”。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来 说,凡是资本主义的,我们都要反对,要抛弃;某种事物,不是资本主义的,就是社会 主义的;资本主义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就一定得反对。资本主义推行市场经济,社会主 义就必须是计划经济。而邓小平则是在摆脱这种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来认识社会主义 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党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面临着严峻的 挑战。邓小平清醒洞察世界形势,立足中国国情,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他从时代的基本特征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只能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和竞争中发展 ,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同时,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他倡导超越和摆脱两极对立的思维 方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和财富,包括学习资本 主义的长处和先进的东西,丰富社会主义的内涵,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势和潜力。正如 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性意义,是因为它并 没有放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 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 9页。)实际上,按照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设想,社会主义除了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之 外,还应是资本主义的继承者,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对此,邓小平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 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 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经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第116、130、370、373、372、373、367页。)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问 题上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 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经济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注:《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30、370、373、372、373、367页。)并将市场 经济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手段。这就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由过去 的注重“两极对立”走向了注重“双赢共生”。也就是注重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吸收 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形成开放兼容的思维方式,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由此可见,正是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才使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上对传统社会主 义进行了全面的突破与超越,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 一基本问题。这里既有客观条件的成熟,更有邓小平带领全党进行的艰苦探索。这一艰 苦的探索告诉我们,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进行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进而实现对社会主 义的新的突破与创新,是我们的生机与活力的根本的源泉。因此,党中央一再号召全党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 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 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永远充满生机与活 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  ;  ;  ;  ;  ;  ;  ;  ;  ;  

思维方式改革与社会主义探索的突破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