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资本市场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_资本市场论文

西部资本市场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_资本市场论文

西部资本市场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诸侯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推动型经济,传统体制在财政是统收统支,在金融上是统存统贷,集中起来的资金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作出投资安排。当时中央政府是经济布局的主导力量,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产业的平衡布局,其依靠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机制,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的相对平衡。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的财政下放实行地方财政包干,奏起了改革的序曲。当时,中央财政面对的是国民经济已到崩溃边缘、收入捉襟见肘的困境,而多年动乱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伸手要钱的却络绎不绝。中央政府把财政下放给地方政府,调动了地方政府组织收入并把支出用到刀刃上的积极性,实现了“千金重担众人挑”的意图。当时并未想到由此会使地方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利益主体和权力主体,使原来的中央政府推动型经济演化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型经济。

地方政府成为经济利益主体和经济权力主体之后,逐渐筑起了地区壁垒进行地区封锁,不让本地的资源和资本流向外地,不让外地商品进入本地,从而形成了封建割据式的诸侯经济。

诸侯经济使我国整体经济的同质性被地区差异性所代替,不同区域企业改革与运行的状态与各地经济运行态势的非均衡性越来越明显,在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已经出现显著变迁、不同区域改革与运行的态势日趋非均衡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方式更多的依然是以不同区域运行态势的一体化为假设前提,这就必然影响到宏观调控措施的现实效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明显降低,并且在局部地区还可能出现与预定的宏观政策目标背离的政策效果。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和经济制度转轨步伐快慢各异,直接造成了经济运行状况在地区间呈现出较大差别,从而使得不同地区的企业对同一政策的反应不同,同一政策对不同地区的企业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以宏观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为代表的传统宏观政策的表面上的平等,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中反而有可能产生比较大的不平等,诱发地区经济利益的冲突与磨擦。

诸侯经济的集中表现,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在转轨时期的一个典型情况是,在发展加工工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极力寻求发展本地的资源产业(采掘业和原材料业),或者以高价收购等方式同其他地区展开争夺资源的大战,同时限制资金等各种经济金融资源外流;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拥有发展初级产业区位比较优势的地区,极力发展本地的加工工业,阻碍本地初级产品的流出和外地加工产品的流入。这样,就使得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同构化弊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被复制和放大,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和分散化建设有增无减,产业布局调整的困难加大,区位比较优势和地区专业化分工原则在实践中得不到有力的推进,同时,这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和分散化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资金(其中主要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建设效益低下时往往由金融系统承担了最终风险,由于重复建设等导致的银行不良资产在银行整个不良资产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重复建设之所以能够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顺利完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资金的财政化使用,在金融机构行政化设置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资金运行的干预有增无减,同时金融机构自身的约束能力、内部控制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权力主体和经济利益主体之后,由于观念转变有先后,对于发展非国有经济以及引进外资的重视程度有差异,对于金融市场发育的扶持有强有弱,对于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有放手也有不放手。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较之东部、中部地区通常是慢了一拍或者半拍,这样,早动作的地区吃到了肉,迟一拍、半拍的地区却只能喝汤,发展的差异由此而来。当出现过热现象进行宏观紧缩时,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从超高水平上略有下降,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增长则刚刚起步又退回到低谷,使国有企业亏损面增大,停产半停产严重。总之,诸侯经济现象的出现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紧密联系在一起。

西部资本市场发育滞后

目前,中国正在从地方政府推动型经济向市场推动型经济过渡。地方政府虽然还在组织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市场的力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但是西部资本市场发育不足,却严重制约着西部经济的发展。一是观念的转变,西部滞后于东部和中部,“跑部钱进”争取中央政府财力支持,仍旧是西部的惯性行动。而对于市场发育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却缺少足够的关注。二是货币化进程西部滞后于东部、中部。实践表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在我国区域间发展的结果和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东部地区的货币化程度较高,不仅表现在量的方面,更表现在质的方面。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的货币化进程方面进步较快,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以此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相应推动了金融结构的显著调整。货币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核算工具,而是具有资本的功能,对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产生积极影响。金融资产不同于实物资产,它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并通过银行体系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介与分配作用,形成某种类型的乘数过程,不同形式的金融资产(如现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等)的差别只是在于乘数的大小和中介过程的区别。各种金融资产的种类和规模的增加、不同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于需求扩张会形成某种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的差距扩大,一般认为是由于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了地方财政包干、外汇留成等地区差别优惠政策,然而货币化领先推动东部地区在资源配置中引入了市场机制,东部地区经济从货币化的不断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中获得的增长效应,要比从优惠政策中得到的增长刺激更大。在80年代实行以“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地方分权改革过程中,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区最初所动员的基本上限于本地资金,后来,全国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不以地方利益为目标而以市场盈利为原则的市场型跨地区投资经营活动发展起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出现,为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提供了便捷的媒介和渠道。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的货币化水平以及资金盈利机会及其预期的迅速的上扬,使得西部地区的大量资金被吸引到沿海发达地区。

三是经济发展差异引起了收入差异,这从银行存款中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相对差异扩大,可资证明,其情况如下表:

年 份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经济较发达地区 57.86

58.12 59.64 60.12

存 占全国的比重

款 经济欠发达地区 15.92

15.62 15.09 14.92

占全国的比重

相对差异 3.633.72

3.95

4.03

年 份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经济较发达地区 62.14

62.66

62.69

存 占全国的比重

款 经济欠发达地区 14.21

13.75

13.98

占全国的比重

相对差异 4.374.564.49

资料来源:1989-1995《中国金融年鉴》

经济较发达地区存款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上升,1994年达62.69%, 1998年以来这一比例还在继续上升;而欠发达地区占全国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其相对差异由1988年的3.63倍提高到1994年的4.49倍。虽然存款不等同于资本,但它是资本形成和运作的基础,由此可从侧面反映资本市场发育度的差异。

四是资本市场各种运营主体发展的不均衡。这表现在有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的西北地区,没有一家证券交易所, 也没有一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与此同时,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各种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等,也相对较少。更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地区的上市公司不仅少于上海和深圳,也少于宁波这样的城市。宁夏原来只有银广厦一家上市公司,青海只有青海三普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吸纳资本的利益,在西北地区成为极其难得的稀缺资源。这虽然由于西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多数是战备型和资源开发型,盈利能力相对较差。但别的地区类似的国有企业获得上市机会而给西北地区的指标和额度少,西安市盈利状况良好的民营企业金花股份不得不从全国妇联获取上市指标,正说明在上市资源分配上对西北地区的照顾不够。西北资本市场发育不良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中央政府上市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因素。

资本、技术、人才等项要素东流

在政府推动型经济中,银行资金程度不同地被按照财政资金的性质和目标进行运作,从属于政府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形成银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运行。银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使得资金的接收地区在事实上获得了一种“补贴”或者福利品,在使用上基本无须付出代价,这一资金运行机制一方面引发各地政府普遍向中央政府要资金,另一方面诱导地方政府严格防范和限制本地资金的外流,从而形成社会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政策壁垒,使得传统的区域融资机制具有强烈的区域封闭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回报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正以高回报吸纳要素东流。其状况是:

一、通过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形成的资本东流,是其最主要的形态。西部地区是资本短缺的地区,然而有不少金融机构是存款大于贷款的“存差行”,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却是贷款大于存款的“贷差行”。笔者于1994年参加全国政协视察团到宁夏去了半个月,当地要求视察团为其向中央反映缺少资金的状况,然而笔者通过熟人了解到的却是当地的贷款用不出去。当地要的是不必还本付息的财政资金,而对信贷资金却是不敢贷,不敢花。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采用总分行制,总行统一调度其各分支机构的资金以求全行资金效益最大化,由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贷款收益比欠发达地区高,而贷款风险则一般比欠发达地区低,因而各银行的总行必然倾向于以不同的形式(如内部上存资金等)从贷款收益较低的欠发达地区集中资金,重点支持经济发达地区,从而从国有银行的渠道“虹吸”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向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地区发展的非均衡反映在社会资金的运行上,表现为资金来源与运用等各个方面的差别。具体来说,在金融运行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来源一般较多,进行信用扩张的余地较大,而欠发达地区则资金来源少,从而会从资金运行上扩大地区发展的差距。

二、直接融资渠道形成的资本东流,既有机构和个人直接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投资,以期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而更主要的反映为通过资本市场,吸纳西部资金流向东部。储蓄转化为资本,是需要有转换过程的,西部资本市场发育的滞后,使得西部消化和利用本身资源遇到障碍。现代比较利益理论的代表俄林认为,地区间要素供给差异及其价格差异,是造成要素流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对要素流动的刺激来源于地区间要素价格的差异。区域间资金要素的流动是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也是促使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往的基本动力因素之一。由于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便出现了资源、技术、劳动力和产品在区域间的流动。这一流动若是由发达区域流向落后区域,被称为扩散效应,它将缩小区域差异,反之则称为回流效应,它将加剧不同区域发展的非均衡。如今在西部由于没有证券交易所和商品期货交易所,由于上市公司相对较少,因此,资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成了又一条把西部资本吸到东部的“虹吸”渠道。

近些年来,西部地区对于技术和人才的东流,曾发出呼吁和采取措施,如对于来西部工作的人员给予提升行政级别以及住房分配照顾,对于东流的人才不给办理调动手续,但由于这些措施只适用于行政权力所及的国有经济范围,而东流人才去向是非国有经济,所以红头文件仍旧挡不住“孔雀东南飞”的势头。事实上,技术、人才东流和资本东流出于同一原因,即东西部之间市场经济发育差异所引起的非均衡。因此,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已不是对资本、技术、人才实行地区封锁所能奏效,而是要致力于西部地区的市场发育,包括资本市场的发育。这项工作要求地方自身努力,也需要中央在上市公司配额等方面给西部地区以必要的照顾。

标签:;  ;  ;  ;  ;  

西部资本市场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_资本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