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人才流动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人才流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人才流动特点
美国是一个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拥有极为丰富的人才资源。美国的人才流动可分为自由流动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
1.自由流动机制:招聘自由、辞聘自由、来去自由。
美国的高中级专门人才,大部分是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他们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以及政府部门频繁流动,有很大自由。已基本形成了“教学——从政——科研——产业”等多位一体的流动模式。美国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聘用大批专门人才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这些人才可以向学校或研究机构辞聘或请假(一般为期三年)。到政府部门工作几年后仍可回校执教。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在头脑“感到贫乏”时,则可以到研究机构参加课题研究或到大学进修。
在这种模式中,专门人才之所以能大幅度地跳跃或流动,关键在于用人部门有自由招聘权,专门人才不但有自由择业权,而且具有适应职业频繁变化的能力,因而人才的循环周转率极高。
2.竞争——淘汰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
美国专门人才的大规模流动,主要在于竞争——淘汰机制的作用,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就业、流动及相关的工资报酬,社会地位等,都受这一机制的制约。在这种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中,即使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技能的中、高级人才,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必须不断奋发。譬如某一教师荣获了“终身教授”的职称,若一两年内不出成果,虽不被解雇,但进不了实验室,参加不了重大课题的研究,以致最终在学术界声誉扫地,不得不辞退教授职务,另谋他就。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美国许多高校中产生极强烈的反响,一部分大学生转移专业学习和攻读双学位课程,其动力来源于此。
在人才的国际流动上,美国的这种竞争——淘汰机制主要表现为政府以高报酬、高待遇以及优厚的工作条件等吸引各国的专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二战后各国迁移到美国的高级专门人才超过50万人,他们对美国的繁荣与富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二、日本人流动特点
战后,日本从一个战败国跃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其中人才资源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由于日本劳动力市场二重结构的特点,其大量人才长期集中于终身雇佣的各大企业。一般而言,日本各大企业采用的人才内向流动有以下三种方式:
1.定期调任制。其目的是多方面的,如为纠正部门间能力的不平衡;或改变不良风气,调整不胜任者;或为学有所长的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或为刚录用的新人在企业内众多岗位上定期得到锻炼和体会等等。在这方面,日本的长期信用银行实行的“人事轮调”制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长银”对刚入行的大学生首先安排在营业部工作,主要从事宣传动员储蓄、吸收存款;三年之后调至存款部工作八到十年,对债务、国际业务及全行业务全面了解掌握后,再调至贷款部,调查部等部门工作。45岁后工作成绩显著的可提升到领导岗位。这样,每个行员都从基层工作做起,逐步熟悉整个银行工作程序。
2.临时调动。在日本大企业内部做临时的适当调动是项经常性的事务。目的是补充缺员;加强某一部门工作;协调人际关系,减少雇员之间矛盾等。近年来许多大企业为适应国内经济发展要求趋向“灵活化”、“服务化”的形势纷纷推行“多元化人事制度”。即雇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本集团的公司和工种,提出调动申请,经核实有能力胜任者,可安排调动事宜。这一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发掘人才,合理利用人才,从而增强雇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企业带来无限活力。
3.人才擢升制度。职位提升是骨干人才企业内流动的重要因素。日本各大企业人才擢升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按工龄序列、工作一定年份后,同类人员中成绩卓著者受提升;其二是破格越级提升。无论哪种方式的提升,都十分强调人才的能力。那些具备战略眼光,开拓精神比较强的人才总是会被发掘和重用的。此类事例在日本举不胜举。
三、美、日人才流动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和日本的人才流动代表了当今现代社会人才流动的两大模式,尽管由于各自国情、特征及传统作用,两国的人才流动存在许多差异,但进一步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其中不乏某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内容。分析两国人才流动的同和异,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我国人才观念,实现理论突破。其一突破人才非商品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专门人才和其他劳动力都具有商品的属性,可按商品化原则进行交换。其二突破人才部门所有的观念。为各类人才的流动创造机会均等的竞争条件。
2.建立中国特色的竞争——淘汰机制,积极引导人才流动。激发竞争意识,不进则退。
3.人才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流动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设立专门机构指导人才流动,以法律形式确保人才流动等。
标签:人才流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