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尔寿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737200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在监狱被关押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人的一生之中,有一个特别特别大的敌人,需要我们去消灭,它的名字叫做“狭隘”。曼德拉就是那个消灭了“狭隘”的人,因为他知道监狱和铁栅只会限制人的身体,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心的悲痛与怨恨才是真正的狭隘。
某天早晨,县城广场有几个人在聊天。“今天《金昌日报》发出消息,我们小区又有人家被盗了。”“啥?是不是外地人干的?”“可不是吗,×××人,撬锁把家里值钱的古玩都偷走了。”“真是畜生都不如。我们这里本来平平安安的,进城务工人员一来都是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其中一个人吓唬一旁的儿子说,“儿子,有没有听到,外来打工的人都这么坏,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以后不要跟那些外地的小孩一起玩。”……(实际上事后调查并不是外地人,而是一直生活在本地的一个惯偷。)
每天,这样的闲言碎语,这样的另眼相看,这样的排斥和对立情绪,这样的灰色故事,都在不同的城市中上演着,这样所谓的“习见和惯常”造成的“狭隘”,轻易地就蔓延到城市的某个角落,当然,也侵袭至原本干净的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内心中。
狭隘,对于一个国家,会造成闭关锁国,腐朽落后;对于一个民族,会造成妄自尊大;对于一个人,则会造成井蛙语海,鷽鸠笑鹏。大到宗教的矛盾、国家的纷争、民族的仇恨,小到学校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的矛盾、纠纷和冲突,本地孩子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的歧视、摩擦和纠结,很多都和各自的狭隘价值观有关。
说到底,生活中有好,有坏,有熟悉,有奇怪,有理解,有费解。任何地方,都有美丽和丑陋;就如同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可爱和不足。但是,狭隘的人只看到了其中极少的一面,狭隘的人只会用“非此即彼”的方式阅读人或世界,只会用“本在城内”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眼光把人群划分为两个阶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消灭了“狭隘”的人则相反,我相信,很少有人在视域宽广的情况下,会感受不到自然的伟大、生命的渺小;也很少会有人在远离了狭隘、开阔了眼界之后,还会斤斤计较,随意去诋毁一个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你没有想到的,也许是你习焉不察所致,也许是你体悟肤浅所致,也许是你视野逼仄所致。”
著名作家林清玄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如果光是知道对人有情爱、有关怀,不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不知道虫蚁鸟兽也有欢喜与悲伤,不知道云里风里也有远方的消息,不知道路边走过的每一只狗都有乞求或哀怨的眼神,甚至不知道无声里也有千言万语……那么就不能成为一个圆满的人。”
借用这句话,我想说:一个圆满的人至少应该就是消灭了“狭隘”的人。比如教师,如果光追求孩子考试的分数,仿佛一道小溪,自绝于江河,而不通过更多的方式拓宽孩子的精神版图,甚至不知道孩子们的更多“虚活动”,其实也是审美规则中崭新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狭隘的,就是短视的;我们的孩子就不能成为一个拓展和圆满的人,孩子的一生就只能窄化乃至异化在狭隘的“小河”中。
获得2015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奖的莎娜·皮普尔斯,曾经在美国难民人口最多的阿马里洛教书。她有很多来自缅甸、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等国家的学生。做为难民学生的教师,莎娜有更多的机会以“外来者”的视角来观察学校。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分享的故事。”在莎娜的教导下,学生发现他们的经历并没有那么奇怪——无论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还是一直生活在德克萨斯的孩子,他们都不孤单。事实上,莎娜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找到了走出人生丛林的道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莎娜,无疑就是一个消灭了“狭隘”的人。所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呼吁:“美国迫切需要更多像莎娜这样的教师”,因为“这些品质难能可贵,无法估量”。
我还听说过另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教师,那么渺小、卑微、凄清、贫窘,但他们也在仰望星空,也在现实和梦想的缓冲地带远离狭隘,并且行以成之。当一个教师,知道了学生生命的走向和发展有更多样化的视角之后,就不会只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就不会只盯着城里孩子而歧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不会只认为某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就不会只听命于一个声音……也就是说,他开始成为一个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追求的教师了。他开始拓展自己和学生的精神疆域,逐步消灭教育教学中的“狭隘”。而这之后,随着偏见和狭隘的消失,学生的一生就会逐步有大量盈余,内心不断地丰富饱满起来。
事实上,不论孩子来自哪里,出身何处,开始的开始,“嗜欲浅着天机深”,反而能够举目寰宇理自呈,看透成人无法体悟的微妙玄机,尽管每一个小孩一开始都是一张“草稿”,都是狭隘的。于是,教师或成人,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为心灵“去除狭隘”,为精神添加新的“精神钙质”。那么,教师,何不消灭那个很大很大的名叫“狭隘”的敌人呢?
参考文献
[1]奥巴马 我们的未来正在教室里孕育[J].教师月刊,2015,(9),36。
[2]邹太龙 孩子眼中的“人”与“世界”[J].中小学德育,2015,(2),1。
论文作者:郭尔寿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狭隘论文; 的人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孩子论文; 曼德拉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