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中外论文,实证研究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银行的传统客户——大中型企业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金融“脱媒”现象严重,不断压缩着银行的利润空间(邓超等,2010);另一方面,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开展零售业务,中资银行面临空前的竞争压力。在这个大的环境下,银行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并购重组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仅在美国,1996年就发生了432个银行并购事件。金雪军和李楠(2008)考察了汇丰银行从1959年到2006年的并购历史,发现在47年的时间里面汇丰共进行了37次大规模的并购,通过并购收购了美国、德国、墨西哥、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大型银行的股权,实现了国际化的战略。成功的并购使汇丰创立了“环球金融”的品牌。2007年,汇丰银行全球排名第23位,成为国际著名的大银行。同样成功的案例还有美洲银行通过收购国民银行和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迅速壮大成为美国第二大银行和第一大零售业务银行。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也发生了美国银行收购美林公司等多项涉及数百亿美元的并购案。但是在我国,发生在中资银行之间的国内银行并购还不算多。中资银行是否应该顺应国际银行业的并购趋势,加快并购重组的力度,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学界和实业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而并购能否创造价值以及协同价值产生的路径是并购研究的焦点问题。
从理论上讲,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市场势力和效率改进等良性效应,从而创造价值(Krabill等,1985)。但是并购协同效应能否实现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购双方的业务是否关联(Singh和Montgomery,1987),并购双方的组织结构和价值观念是否接近(Lodorfor,2006),并购的谈判方式和支付方式(Loughran和Vijh,1997)等都会影响并购协同效应的产生。从实证研究的结果看,并购的绩效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Bruner(2002)在总结了1971年到2001年间130篇从不同角度研究并购绩效的文章之后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并购重组的绩效很不相同,既有GE这样的公司通过不断的并购而高速发展的例子,也有安然和世界通信公司由于频繁收购、过度扩张而最终破产倒闭的例子。具体到银行业来说,并购可能提升银行业的价值,业绩增加的主要路径来自于规模效应。例如银行可以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增加存款市场的占有率,从而降低存款成本,稳定资金来源。并购还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当收购银行和被收购银行有相同的机构和营业部门的时候,通过整合资源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在实证研究的领域,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并购对银行绩效和股东价值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Shaffer(1993)研究了并购是否能导致成本效率的改善,发现在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时,并购方的成本效率比并购前要有所改善。Klein等(2000)发现并购后的银行控股公司具有经营多元化优势。Houston等(2001)则发现并购后后台的整合和精简使得绩效有所上升。但是丁慧(2009)研究了1999年到2002年间全球79家大银行之间的并购发现,并购后的银行五年内的总体业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并购之后不良贷款的比率显著上升,股本占总资产的比率显著下降,经营成本也出现上升。特别是并购后贷款质量的显著下降令人担忧,这不仅侵蚀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还极大地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甚至会引发银行的倒闭。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已经很高,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高达21%,如果并购将进一步恶化银行的贷款质量,则商业银行间的并购需要慎之又慎。与实证研究的悲观结论相反的是,国际银行业的并购十分活跃,银行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中资银行不加快并购的力度,面对外资银行的频繁并购,中资银行会不会丧失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如果中资银行加快并购,又会不会因为并购而进一步恶化坏账比率呢?
本文分析了2001年至2003年间全球范围内56家大型银行并购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发现并购的正效应要高于负效应,在并购之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不良贷款比率都出现了显著的降低,净资产报酬率和资产报酬率在并购后的第三年已经显著上升。在中资银行方面,本文分析了浦发银行收购浙江瑞丰城市信用社,建设银行收购香港建新银行这两个涉及中资银行的并购案例,也没有发现并购导致银行绩效的恶化。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商业银行利用并购扩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但是本文的研究也发现并购后银行的资本金比率出现下降,中资银行自有资本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安全的重要保证,但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对银行业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Barth等(2004)发现虽然较高的资本金比率可以约束银行风险资产的规模,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但是银行的利润和经营效率并不一定因此而提高。在银行无法控制存款流入的情况下,风险资产投资比率的下降会侵蚀银行的利润空间,所以银行本身没有提高资本金的动机。但是资本金是维护存款人利益,控制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工具,2003年新巴塞尔协定规定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我国中资银行普遍面临资本金比率不充足的问题,并购后银行贷款规模扩大,对资本金的需求更加迫切,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就会更加尖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不高,靠保留盈余补充自有资本显然是不够的。银行要提高资本金比率一方面可以增加股权融资,另一方面则降低风险资产的投资规模。从目前看,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净息差,降低风险资产的投资规模会大幅度降低银行的收入来源。利用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可能是解决银行资本金不足的主要路径。
本文以下部分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数据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论述了对国际上56个大型并购案的实证研究结果;第四部分分析了国内中资银行的两个并购案例;第五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数据和方法
(一)样本及数据选取
本文的国外部分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的样本是2001年至2003年间全球范围内56家大型银行并购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并购案。这56家银行的总价值却占据了相当比例(数据来源于彭博资讯数据库)。
由于我国银行业并购呈现四项特征:政府参与,以同业并购为主,并购对象是问题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样本少(张智楠,2006)。因而,中国银行业部分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时间段也是2001年至2003年。选取的案例一: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收购浙江瑞丰城市信用社等三家城市银行;案例二:建设银行全资拥有香港建新银行。除上述原因外,选取原因还包括:两个案例呈现的分别是我国银行的国内收购和海外收购,因而能概括我国银行业并购的主要特征。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标
并购的绩效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度量,本文研究的是并购对于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通过分析并购前后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变化来研究并购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并探求影响银行业绩变化的因素。丁慧(2009)从四个方面考察了银行业绩变动的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是:银行资本状况、资产质量、成本效率和资产组合。
银行的资本状况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资本状况恶化了,那么经营利润将会下降。本文使用股本与总资产比率(Equality/total Assets Ratio)和股利支付率(Dividend Payout Ratio)分别估测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小。
资产质量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通常用不良贷款率(NPLs/gross Loans)来衡量资产质量。资产质量不仅关乎银行的利润率,也决定着银行的经营风险。如果资产质量下降了,则并购的绩效会下降。
成本效率是早期研究者分析银行业绩时最常用的分析因素,用成本收入比(Cost to Income Ratio)来测算银行控制成本的效率。具有正效应的并购应该有助于降低成本收入比,提高成本效率。
资产组合常用来分析银行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是贷款,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现金维持流动性。如果贷款率过低,则银行的利润受到影响,但是过高的贷款率也会产生流动性风险。除了贷款的规模,贷款的收益率也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贷款净值与总资产比率(Net Loans/Total Assets)和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来解释资产组合盈利能力的变化。表一给出了56家样本数据并购前的表现,为了提出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业绩的影响,本文的数据均使用同侪调整数(Peer-Adjusted),即收购方的业绩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值。这样就剔除了宏观因素给每家银行业绩所造成的影响。
表1描述了收购方在收购完成以前的一些同侪调整变量统计数据,并用T统计量检验了数据是否显著偏离零值。数据表明:收购方的业绩表现,无论是以ROE还是ROA度量的获利能力,均超出其所属行业的平均水平。样本银行由于对其资产质量尤其是贷款质量的管理更有效率,因此总体获利能力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实证结果
(一)并购后各年度业绩变化的统计研究
1.并购后的盈利性
表2是对同侪调整ROE和ROA变动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每个统计量均代表基年与并购后各年度的均差值(以下国外表均同)。表中显示:收购方在并购行为发生后,前五个年度的同侪调整ROE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呈现出上升加大趋势,尤其以后四个年度最为显著。同侪调整ROA在前四个年度保持上升态势,但前两年的值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后三年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第三、四年度增加的比较明显。
2.并购后各业绩影响因素的变化
表3显示了从基期至并购后五年内同侪调整后的各业绩影响因素的变化。从表3看,并购后的后四个年度中贷款质量的优化即不良率的下降显著性很高。这一点与丁慧(2009)年发现并购后5年内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显著上升完全不同。
并购后业绩上升的另一个原因是贷款净值占总资产的比率高于行业水平。贷款规模的增加提高了银行的收入。净息差在并购后也出现上升,这是由于并购后银行规模扩大,信誉提升,可以用较低的存款利率吸引储蓄。值得注意的是,派息率在第一年显著低于行业均值。可见,样本银行在前期通过降低派息率使资产向贷款转移,同时控制好资产质量,业绩得以提高。在经营效率方面,并购后成本收入比也有所下降,说明并购促进了银行经营效率提高。这进一步论证了Knapp等(2005)的研究结果。但是股本/总资产的比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有逐年恶化的趋势。并购后,银行风险资产的规模扩大了,而股权融资没有跟上。虽然银行通过减少股息支付的办法增加了留存收益,但是还不足以弥补资本金比率的不足。
(二)盈利能力与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并购后银行业绩变化的驱动因素,本文构建了以下的回归模型:
其中:ROA和ROE分别代表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用来衡量银行的业绩。EOA表示股本/总资产,DIV表示股利支付率,NPL表示不良贷款率,COI表示成本收入比,LOA表示贷款净值/总资产,MARGIN表示净息差。这些因素从不同层面影响银行的业绩。表4给出了回归模型的结果。
A组给出的是以资产收益率度量的同侪调整后的业绩与业绩驱动因素的关系。从影响业绩的因素看,净息差对业绩具有最明显的影响力,其系数在5个年度均为正。这说明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存贷款的息差。不良贷款的比率与业绩负相关,但是绝大部分年度并不显著,说明银行并购后的不良贷款没有显著增加并导致业绩的恶化。股本与总资产之比有三年显著为负,这说明银行补充资本金在短期内会影响银行资产的盈利能力。成本收入比在所有的年度都不显著,表明并购后成本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到业绩的变化。股息支付率在第一年显著为负,这表明并购后经营欠佳的银行试图以股利来安抚股东,而经济状况稍好的那些银行则在为将来的投资充实资本。B组给出的是以净资产报酬率度量的同侪调整后的业绩与业绩驱动因素的关系。与A组的结果相比,资本充足率对股东价值的影响更加显著,补充自有资本显著降低了并购后股东的回报率。商业银行并购后规模扩大,按照资本金充足比率的要求需要补充更多的自有资本,这需要股东投入新的资金,从而降低了股东的短期回报率。如何避免资本金的冲击是商业银行扩大规模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净息差仍然是影响利润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不良贷款的比率在并购后的第三年起开始影响股东的净资产报酬率。把表4的结果与表3并购后各驱动因素的变化结合起来看,就可以分析银行并购后业绩变化的原因。净息差是影响业绩最主要的因素,从表3看,银行并购后的净息差显著上升了,这主要得益于银行规模扩大而带来的规模效应,表明并购对业绩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的业绩,尤其是股东回报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表3的结果显示并购后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在各年都存在着显著的下降。这说明并购后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改善了,从并购后的第三年开始,股东明显获得了资产质量改善带来的增量报酬率。银行自有资本金的充足比率与业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这是因为在股权融资受到约束的情况下,银行为了维持资本金比率不得不控制风险资产的投资规模,这导致了资产的盈利性不足。从56家银行的情况看,银行在并购后有扩大投资规模的冲动,没有及时调整风险资产的规模,从而出现自有资本金比率下降。成本收入比在并购后的5年内也是下降的,这也是并购后银行业绩提升的一个因素。从这些研究结果看,并购后,银行的净息差显著增加,不良贷款的比率显著减少,成本收入比下降,自有资本的比率下降,这些变化促进了银行业绩的提升。这个结果与近些年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Becher(2000)对1980-1997年期间的558起银行并购案进行了检验,Beitel等人(2001)对欧洲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的98个大型金融业并购案例进行的研究,均发现银行并购创造了价值。
四、案例分析
(一)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并购案例
2001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完成了对浙江瑞丰城市信用社等三家城市银行的收购。表5列示了上海浦发银行并购前后的各个指标数据①。同样,我们依旧考察该银行并购后五年内的业绩变化情况。资产报酬率ROA在收购当年略有上升,第一年便开始下降,直到第四年才转为上升。净资产报酬率ROE则是收购后第一年略增,之后下降,同样也直至第四年转为上升。而表2的结果显示国外银行并购后净资产报酬率每年都有显著的上升,资产报酬率从第三年起也开始上升有所不同。并购对我国银行的业绩影响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从影响业绩的各驱动因素在并购后的变化看,不良贷款的比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并购并没有显著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而并购后,银行的资产利用效率出现了提升,贷款规模占总资产的比重逐年上升,成本收入比也有所下降。从资本状况看,并购后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更加显著了。尽管从国外的实证研究看补充资本金与银行的短期利润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资本金长期不足,也会无形中增加我国银行的经营风险,削弱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有效地补充资本金,既达到对资本金的要求,又不过度冲击银行的利润,是银行高速增长时期要处理好的问题。
(二)中国建设银行并购案例
2002年,中国建设银行全资拥有香港建新银行。表6列示了中国建设银行并购前后的各项指标数据②。
从表6中可看出,在并购后的五年间,ROA和ROE相对于浦发银行则表现得较为一致,在各个年度很不稳定。从并购后各业绩驱动因素看,净息差和成本收入比对银行利润的影响显著。成本收入比在第三年的陡增、净息差在第三年的下降,直接导致了第三年ROA和ROE的双双下降。第四年,成本控制效率开始提高,但净息差略有下降,建设银行的经营业绩未有起色。第五年,成本控制效率继续提高,净息差开始上升,自此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不断上升。由此可见,成本收入比和净息差对于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最具有解释作用。而并购对成本收入比和净息差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因而并购将促进银行绩效的改善。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1年到2003年间56起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的实证结果表明本世纪初外国银行并购促进了银行绩效的改善,以ROA和ROE度量的盈利能力在并购后的5年内均呈上升态势。通过并购,银行实现了规模效应,净息差显著增加,这成为银行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不良贷款的比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表明并购后银行有能力控制不良贷款。而并购后由于管理协同效应,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因而并购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积极的。从对中资银行的案例分析看,中资银行并购后的业绩比较波动,直至末期才上涨至初始水平。但是贷款质量和经营成本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的研究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应。但是并购进一步加剧了银行资本金的不足。由于补充资本金与银行的利润之间是负相关的,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动力不足。这导致了并购后5年内股本与总资产的比率不断下降,削弱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新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不低于8%,因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也制约了银行的并购活动。如何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是银行在并购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国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存贷的利差,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银行无法控制存款规模的情况下,银行控制风险贷款的空间是有限的。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主要靠补充权益资本。一方面银行应该进行较大规模的股权融资。为了避免对证券市场产生冲击,可以采用定向增发,锁定持有期等办法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募集股本,改善资本金充足率。另外,银行也可以适当降低股息支付比率,进一步提高留存收益,用自有资金补充资本金。本文的研究表明股本占总资产的比率与银行绩效存在负相关的关系,银行自身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动力不足,因此银行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的管理,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注释:
①成本效率板块的成本收入比缺失2004年数据。资产组合板块净息差的数据由于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不完整,因而不作为本文参考。
②由于建行上市较晚且资料有限,数据有小部分缺失。资产组合板块净息差指标数据相对完整,因而被选为参考指标之一。
标签:银行论文; 资本金论文; 成本收入比论文; 并购贷款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中资企业论文; 资产收购论文; 资产规模论文; 比率分析法论文; 盈利能力指标论文; 不良贷款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