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扶”妙“放”论文_刘絮芳

巧“扶”妙“放”论文_刘絮芳

广东省 清远市 清城区 南埗小学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四方面来阐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扶放教学法进行新知的传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彰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及“授之以渔”的能力目的。促使教学“低投入,高产出”,打造快乐高效的异彩课堂。

关键词:扶放,启新,激思导学,淡化难点,减缓理解坡度,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促进自主探究,授之以渔,学会学习。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扶放”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管用。教学生学数学,好比教小孩走路,一定要有扶有放。“扶”是引导、点拨,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是锻炼、提高,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其独立的思维活动。最终达成“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理想目标。在此,我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巧妙地实施“扶放”教学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稳扶慎放,以旧启新,激思导学。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新知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换言之,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与旧知识紧密相联的新知识时,应扶放结合。讲授时注意在新旧知识转换处架架桥,稍加点拨,学生便茅塞顿开。如:“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的例题:把3/4 5/8 1/6 化成百分数。教学时,教师可先出两道承上启下的习题让学生思考:(1)把分数2/5 4/25 2/3化成小数;(2)把小数0.4 0.16 0.667化成百分数,这些都是学生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提问时,学生一边回答,教师可这样板书:4/5=0.8 0.8=80% 4/25=0.16 0.16=16% 2/3≈0.667 0.667=66.7% 紧接着出示例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让其说出例题与过渡题的联系。这时,学生们已经基本懂得了解题思路。“放”的时机也就成熟了,教师便可随即鼓励学生独立试做。这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理解,从而轻轻松松地把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这样的稳扶慎放,以旧引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得踏实。

二、轻扶慢放,淡化难点,减缓理解的坡度,发展思维。

在部分例题的教学中,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的突破难点,让学生摆脱对知识理解的困惑,此时,可以在难点的关卡处扶一扶,从而淡化难点,减缓理解的坡度。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中的例题:比较1/2和1/3以及3/8和3/4的大小。因为此例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教这道例题之前,首先安排了以下这道题用铺垫:“五(1)班有48人参加植树活动,平均分成3组,每组()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人;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平均分的组越多,每组的人数就越();平均分的组越小,每组的人数就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平均分的组数与每组人数的关系,淡化了教学难点,大大减缓了学生理解分子不是1的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算理的坡度,为学生理解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的算理做了坚实的铺垫。此时,教师再用画图法分别表示1/2和1/3,引导学生观察1/2与1/3在图中所占的比例,让他们独立判断,得出结论。紧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画图比较3/8与3/4的大小。这种在新知的坎点处轻扶慢放的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探知过程淡化难点,减缓理解的坡度,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发展思维。

三、半扶半放,留下思维的空间,培养自学能力。

在新课教学中,应把“授之以鱼”转为“授之以渔”,也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不应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有充分挖掘与合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他们留下适当的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新知传授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知。例如:教学“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分别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告诉他们要仔细观察,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共同点,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学、汇报。结果学生们大部分能用符号标出共同特质“个位是0”。最后连总结“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光荣任务也全部交给学生。此教学过程,前半部分教师点拨,后半部分就转为放手自学。这样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他们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学习。

四、微扶快放,促进自主探究,培养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引路人。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授新过程适时点拨后,就可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议。使他们学会“找路”,懂得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教“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是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探讨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内在联系。分组实验开始前,我先出示实验的要求:1、先用圆锥容器盛满水,再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内。2、数一数一共倒了几次正好装满?3、反复多做几次。然后让孩子们分组动手实验,我巡视指导。当学生们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后,我再出示思考题: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们根据实验结果,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反之,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接着,我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1/3sh。然后我再依次提问:(1)求圆锥的体积,就是求与它等底等高的( )体积的( )。(2)求圆锥体积的必需条件是什么?与求圆柱体积的必须条件是否相同?为什么?通过让学生思考回答以上问题,再加上亲手操作的实验与集体归纳的公式,他们不但能牢固地记忆圆锥的体积公式,而且为“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积”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从中只作轻微点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地运用“扶”与“放”的教学方法,既注重“扶”又敢于“放”,“扶”中有“放”,放中有“扶”,这样,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还能有效挖掘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彰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及“授之以渔”的能力目的。促使教学“低投入,高产出”,打造出快乐、高效,异彩纷呈的数学课堂。

论文作者:刘絮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  ;  ;  ;  ;  ;  ;  ;  

巧“扶”妙“放”论文_刘絮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