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山寿 山东省平度市西关中学 266700
数学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其做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因走进新课改的误区而不知所措,盲目地去调节课堂活跃程度,结果气氛好了,学生的能力却下降了,原因是对新课改理解具有片面性,忽略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在“导”上下功夫,要学会设计问题情境的技巧,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然后去解决问题。
我结合新课改标准在平日教学过程中做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此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做法。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为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1.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知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
2.大多数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他们仅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有碍于数学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不仅放过思维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普遍学生认为能够继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缺乏敢于质疑、大胆发现、勇于创新的自信心。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有层次性,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创新信心。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都能有较多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新颖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增强其探索性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信心。
三、在实例中观察中的培养
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用多种方式描述。新课程倡导:在数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熟悉的事物来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搜集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同学们熟悉的、常用的橡皮创设情境,用亲切的谈话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从有目的的复习回顾旧知顺势引出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多角度观察,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在脑海里对事情的变化发展形成条理,鼓励他们用言语表述,自然而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吸引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和学习中。
四、合作互动,解决问题的培养
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板书设计有意识地把用原有方法(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板书在左边,把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在右边,便于突出本节课的新方法——乘加乘减,与学生一起归纳出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及运算顺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增强。
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利用数学中的概念和方法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象又包含受教育者对客观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数学应用源于实际生活,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育学生学习数学要以现实为依据,解决现实问题,数学新教材又更加侧重这一点,数学教育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数学原理去概括、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要从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和应用意识抓起,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现象问题,将现实问题数学化,通过分析、判断、验证,得到实际问题的结果。但往往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接触现实现象少,对社会缺乏全面了解,而数学应用问题又都是一个个实际问题加工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多引导、多练习、多接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解释水平,多方位训练,加强一些专业术语认识,让学生寻找问题的来源,弄清问题的实质,就迎刃而解。只要教师勤加讲练,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定能够提高。
总之,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育,正确地引导他们,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
论文作者:杨山寿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2月总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知识论文; 能力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2月总第2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