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坚持。根据新课标精神,小学中高年级每学期至少完成8篇,并且多数是命题作文。教师们为了任务,往往一成不变地按照规定来要求,学生也为了应付,敷衍了事地完成。这种作文形式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于是便诞生了“微作文”。因为“微作文”短小,方便于写作,容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所以受到许多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和喜爱。因此,在小学阶段,以“微作文”的形式来训练小学生,非常实际。下面我就谈谈对农村小学生在“微作文”训练方面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兴趣盎然“微作文”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要想有兴趣,老师就不应该拔高要求,就应该适当降低难度。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过重的心理负担。而“微作文”恰好能满足学生,培养他们轻轻松松写作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快快乐乐写作文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微作文”。这样,不但可以给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还可以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任何场景都可以作为作文材料来写。“微作文”没有时间的规定,没有字数的限制、内容的约束,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写作。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真诚地写。通过师生共写“微作文”,一定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微作文”。
二、随心所欲“微作文”
作文可贵之处在于真实,也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根据新课标精神,学生应写真话,不应写假话、套话。因为“大作文”受到诸如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字数之类的种种限制,以至于学生就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从下笔。而“微作文”没有严格的规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激发学生,让学生进入“我想写”而不是“想我写”、“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的写作状态,我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提倡他们“用我的手写出我的心里话”,鼓励他们放开地写、大胆地写、真诚地写。
记得有个学生曾写了一篇《妈妈,你错了!》,虽然只有短短的163个字,却发泄了他内心的不满。作文讲的他妈妈因看见妹妹哭了,二话不说骂他不好好照顾妹妹的事情。我看了以后,通过电话和他妈妈进行了沟通,他妈妈不但主动跟他道了歉,而且还表扬了他敢说真话。我也把他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念了。这可是一触即发,班上学生知道后,个个都和我讲述同学间的事情、家里的事情、自己的一些想法等。这样的“微作文”也得到了宽容和尊重,其实也是“微作文”的力量。
三、扎根生活“微作文”
很多学生写作文干巴巴的,生搬硬套,随意编造。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他们亲身经历过或者亲耳听说过的,主要是他们没有好好观察、认真感受。这也许和学生为了“应付”的心理有关,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好好引导,而训练学生“微作文”就是很好的办法。进行“微作文”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把生活中值得回忆的事情及时记录下来,让精彩的瞬间成为永久的记忆。所以,“微作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的习惯。
作文离开了真实生活,就好像没有根的树、没有源的水。日常生活中,教师不仅需要做好引导,更需要的是积极创设情境,模拟生活,让学生体验,比如在班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学校开运动会、带领学生出去春游等。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指导,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才更富有生活情趣。
四、因地制宜“微作文”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除了在专门的作文课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写作和在语文阅读中训练之外,平时的班会课,课间的交流,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来一段“微作文”。班会课上,关于“节俭”、“感恩”、“安全”等话题,可以让孩子们积累很多的现实素材,有的学生出口就可能成章,就可能是一篇优秀的“微作文”。学校组织重阳节去敬老院,参加“创文明卫生乡镇”活动等,这些时候肯定少不了孩子的“微作文”训练;然后及时提醒学生以日记或“大作文”的形式进行加工锤炼,一篇篇鲜活的作文不就诞生了吗?
周末假日,学生有机会、有时间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走进社会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将不同的体验写成“微作文”,让学生自由地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很乐意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像赶场、清明节上坟、端午节包粽子,还有喂鸡、鸭、鹅,养猫、狗、兔等,孩子们感受深刻,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满载清新醇香的“微作文”而归。
五、鼓励评价“微作文”
学生毕竟是孩子,自己认认真真写出的作文,无论写得怎样,总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表扬而不是批评。让学生写“微作文”,除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外,还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如果在批改微作文时,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批评很多,专挑错别字、病句之类的毛病,会削弱学生的写作热情。所以,在进行“微作文”评价时,老师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更新观念,以表扬为主,找出好词、佳句,多看他们的优点,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尽量委婉地指出。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写作的训练点,在点评上寻找闪光点,才能激发学生“微作文”的兴趣,“微”出精彩,“微”出信心,写出更好的“大作文”。
论文作者:刘紫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老师论文; 写作文论文; 事情论文; 教师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