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环经济的生态基础_生态系统论文

论循环经济的生态基础_生态系统论文

论循环经济的生态学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循环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4)06-0060-05

生态危机是我们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的现实问题”。循环经济的提出旨在以资源循环利用方式来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循环经济,必须以生态学为依据。本文就循环经济在哪些方面具有生态科学依据作出分析。

以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进行经济活动,表明了人类在承认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基础上对资源的开采利用与维持生态系统的成本间的价值比较,充分地显示出生态理念在人们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指出:“经济必须归属于生态这个理念,似乎许多人,包括为政治或商业领导人做顾问的经济学家都会感到太激进。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是与实际结合的独一无二的认识。”[1]这种认识将指导人们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来建构经济规则,把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思想有机地整合起来,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和模式,走上生态经济之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以生态学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运动形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使人的劳动效率和自然生态效率协同发展的经济模式。保持资源的循环利用、扩大再生资源的市场、开发少用材料的技术、充分利用清洁能源等,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设计材料经济,施行生态型的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系统相容。循环经济是对自然生态规律的充分利用,也是对自然生态中物质和能量流动形式的模拟,其目标是要达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以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要求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坚持“生态与经济的结合,或经济学原则与生态学原则相结合”[2]。在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人类经济活动,不仅仅以经济发展、产品增加为目标,还应包括社会公平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从而实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三者的统一。认识到人、自然和社会是有机复合的系统整体,以生态理念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要求经济资源的利用方式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平衡相协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占有市场份额,以取代那种纯粹以增长为目标的经济主义——它所忽视的正是在人、自然、社会这个整体的世界系统中发展经济的基本要求。

循环经济的任务是提供既保证生产的稳步发展,又能够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模式中,人对资源的利用采用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污染的发展方式,要求在输入端采用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小化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原则;而在生产的输出端采用资源的再循环原则,实现废弃物向再生产的转化。其中首要的是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自然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使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着力于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模式来组织社会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其主旨是既能够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又极力避免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对生态平衡的危害和对资源的滥用,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持续、健康的发展。贯穿于循环经济过程中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理念和对生态价值的肯定,缺乏生态理念的工业经济往往极力强调人的力量,忽视经济运行中的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导致经济生产中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人类大规模消耗资源进行生产的经济价值的主导地位已经使经济学话语对自然呈现出极度优势,但这种优势的经济学话语使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目前出现了最大的劣势,即忽视生态价值的经济发展使得人类不能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表明,在获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动态平衡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资源配置的深刻分析不是截然二分,而是可以有机统一的。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因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和日益丰富的人的需要总是要求自然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料和能源。但是人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必须要顾及在人类经济行为中自然的承载能力和自身恢复能力,生产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运行方式为鉴,循环经济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既能够做到合理配置资源,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可以说,循环经济的出现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的推广,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们对充分发展了的劳动生产力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系统的全面危机的深刻自我反思。我们肯定人类劳动的创造性,这是丝毫没有问题的,但是,把劳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机地整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树立生态理念,这将更有意义。

在劳动生产力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生产中,在“人定胜天”的观念促动下,人类大规模地向着自然界进军,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资源是不循环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被输入到生产过程之后,就开始了单向度的流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遵循的是线形经济模式,它要求人们大量地开采自然资源,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这就往往导致人类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资源,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产品往往是用后即废弃的,资源的使用周期短。高开采、低利用的资源往往导致大量的资源废弃,自然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就会被当作废弃物扔掉,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生产资源的短缺。

由于自身力量的强大,人类随心所欲地掠夺资源和排放废弃物,自然已经对此不堪忍受。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不循环利用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生态后果,气候变暖、沙尘暴的侵害、土地沙化、水源污染、臭氧层空洞、地下水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森林缩小等已经变得极其严重。工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们充分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手段下人类生产发展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破坏人们的经济发展成果,危害人们的日常生活。尽管社会经济获得大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呈现出胜利者的姿态,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3]。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中日渐萎缩,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深化,自然界就越是在人的实践中打上人的烙印,人们的物质财富累积得越多,自然的被掠夺程度就愈烈。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循环经济的科学性为前提。而循环经济的最重要依据就是生态学以及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规律。

生态学强调整体和联系,重视个体对环境的依赖。正如美国学者麦茜特指出的:“生态学的前提是自然界所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它强调自然界相互作用过程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生态共同体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环境都与周围生态系统处于动态联系之中。处于任何一个特点的小环境的有机体,都影响和受影响于整个由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环境组成的网。作为一个自然哲学,生态学扎根于有机论——认为宇宙是有机的整体,它的生长发展在于其内部的力量,它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4]在整体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多样性和共生。多样性的生物通过食物链的关系形成了内在平衡的生态系统,同时,多样性的生物相互共生,共同生活在一起。多物种的共生是一种生命现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其中,互利共生关系具有永久性和义务性,是最理想的生物存在方式。

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也就不存在生态系统,其中,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循环经济所依赖的生态学规律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运行规律。物质的循环运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而且,这一运动是自发的不可逆转的运动过程。不同的生物都是生物圈的能量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平衡运动就是使生态系统内各种能量库之间保持物质贮存和能量流通的协调,从而构成生物进化的协同系统。动态平衡的生态运动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物质是循环使用的,而且有机生态系统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无机物质对于生态系统而言是可以继续利用的原料。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就是利用和借鉴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运行方式。在经济活动中,以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对废弃物实行循环再利用,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方式运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在经济效益统计中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修复内化为生产成本,一方面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保持生态潜力和生态平衡,化解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又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且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生产与生态制约内在统一。

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5]。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时必须遵从生态规律,受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制约,而不能超越生物所在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要求物质和能量保持平衡运动,该系统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都有其耐性限度,都必须遵循耐受性定律。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有一定的范围,都要从环境中获得生存资源。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而环境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都会使生物不能生存或物种衰退。因此,人类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遵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制约机制,遵循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规律,“人对自然的需要不能‘取走的比送回的多’”,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总量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生态潜力的积蓄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随着每一次大量使用资源,社会必须投入用于资源保护的资金,对资源消耗进行补偿,以维持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2](109)。在经济发展模式中充分考虑到生态的参数,避免人类生存资源的不足。

传统经济把自然资源不断变成废物,而循环经济把环境因素内化为经济发展的要素,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集约型增长。这就意味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受制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制约机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减量开采。在生态自然当中,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资源的结构是确定的,因此,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我们对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必须要遵循资源本身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能破坏合理的资源结构。在生产中减少资源输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充分保护生态系统中资源和物种的多样性,保持环境因子的数量和质量,就是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耐受性定律,从而保证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经济学中,“资源”是一个重要概念,而在生态学中,资源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得到稳定的一套生态系统,它们有着生成对人们有价值的东西的相互关联的速度和使不同生态系统得到维持的相关成本。这些系统决定着特定技术条件下环境的可能开采率。在这一套可能的生态系统之外,没有任何需要不同开采率的活动能够在环境中得到稳定。技术变化是通过增加各生态系统可能性的方式发挥作用的,从而技术便拓宽了各种开采率的变化幅度,使需要新速率的活动成为可能[6]。因此,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坚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把人与环境视为共生的有机复合系统,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与自然环境本身的价值相联系,充分认识到资源利用的生态成本,这是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

在生态系统中,“环境中的某一个生态因子虽有其独立的、特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单独对生物发生作用的,环境中各因子总是综合地或作为一个系统作用于生物的。生物生长发育是否良好,能否取得最佳产量,复杂环境因子组合的完善程度是决定性因素”[5](46)。环境因素的完善程度决定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而人类的生产方式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的完善程度是非常关键的。延长资源使用环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是资源在循环中的闭路循环反馈运动。

生物圈中环境因子的组合是以物质的循环运动表现出来的,物质的循环运动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不是恶性的失衡运动,无论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是具体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物质的循环运动是保持平衡的。“物质循环中的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内部各库之间的物质贮量和流通的协调”[5](78)。不同物质库或能量之间的物能流通保持动态平衡,这就要求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尽可能得到循环使用,使用的环节越多,获得物质和能量的物种就会越丰富,生物间的复合就越完善,物能的利用效率就越高。资源的循环利用就是延长资源的使用环节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循环经济所要求的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就是使物质的不完全循环或“无循环”更多地变成再循环,以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方式,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人类生产的一切物质产品最终都要变成其功能意义上的废弃物。而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的废弃物就是另一种生物的原料,物质在生物间是循环利用的,物质的循环再生和信息的反馈调节是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循环经济要求废弃物资源化,对废弃物实行再利用。人类以创造性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影响着生态系统养分的收支平衡,仅仅实现资源的开采最小化还不行,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将会导致对环境的污染。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位反映了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人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利用自然决定于人的劳动能力的水平和发展。人的劳动能力越大,社会生产力就越大,人对自然的利用范围就越广,程度就越高。绿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改变和超越,它体现了人们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寻求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既代表了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新的认识水平。因此,循环经济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与生态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在生态系统整体性制约机制的制约下对有限资源的充分、有效的利用。

生态学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奠定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客观基础,保证了人类经济行为符合“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的科学性和制定循环经济政策的合法性,从而,为具体的经济操作方法找到新的路径。生产环节的3R制造法、生态工业园、循环型社会从不同层面上表达了人们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的理想,并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以生态学的方法在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

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是我们自觉地调整发展策略的成果,循环经济的生态性表现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在生态化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所采用的“师法自然”的经济模式。生物圈物质和能量的往复循环利用的方式是高度利用资源的方式。人类可以在生产活动中借鉴和吸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调整人类的经济发展结构。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共生的生态深化形式对于我们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共生,优胜劣汰是普遍规律。系统的资源承载力、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恒定的,但其分布是不均匀的。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系统内的竞争和共生机制,资源分布差异性和有限性导致了物种的生存竞争,生物的生存竞争促进了各物种以及整个生命系统的发展。系统中的环境因子对生物来说,既具有促进发展的作用,又有一些限制因子抑制其发展。这种相生相克作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系统自生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机制的系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系统。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切合实际地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并以有限的自然资源来满足发展的需要。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必然要求减少资源开采量,使资源得到持续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延长资源的使用周期,扩大资源的利用环节;减少废弃化的资源,把废弃物投入循环利用。一方面减少对原生的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废弃物继续重新利用,从输入端和输出端控制资源的流量,从而减少环境因子的限制作用,提高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竞争力,这是循环经济的根本发展理念。

以生态学为科学依据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拓宽了人类利用资源的生态位宽度,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线性资源利用方式,人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就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物能变换过程。在这样的经济发展中,人类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才能保证生产和生活的继续运行,并随之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直接污染了环境。由于不重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人类对产品的态度往往是用后即弃,资源的使用环节少,利用程度低。因此,资源的生态位宽度偏低,人的生产和生活受到环境的限制较多。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利用资源是人类的劳动能力——尤其是现代以科学技术为主的人的智力的实现和发挥。人的创造性劳动生产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从根本上改变了物质的自然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实现了自然界的人类学转向。人的劳动能力与生物的本能是有根本不同的,劳动把人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人的生产和发展方式也不会与其他生物完全相同。因此,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具有人的特性,是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所制约的存在形态。

以生态学为科学依据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制约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制约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也为人的发展方式提供了生态的参数。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要求人们改变原先不循环的资源利用方式,把生态的因素内化为发展方式,从事新的生产实践,施行生态化的循环经济,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引导人类获得新的生活方式和认识方式。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人的实践和认识与自然生态的整体性、平衡性、协调性取得统一,以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来避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伦理观,塑造尊重生态自然的现代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相统一。

因此,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必须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以生态学为科学依据,坚持建设循环经济。这是我们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标签:;  ;  ;  ;  ;  ;  ;  ;  

论循环经济的生态基础_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