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当代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社会发展,不仅将自然科学技术推到了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上来,而且也愈来愈将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那些指导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道路,成为阶级、政党、民族之思想基础的科学理论,突出起来,使之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强调指出:“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并重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为了胜利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我们除了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外,从思想上也要不断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中所蕴含着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什么是理论,什么样的理论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具有何种功能,以及它在当代社会具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从哲学层面上予以阐发说明。
一、理论的基本规定
因人类活动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实践与认识两大领域,故而在与认识相联系或相区别的意义上,“理论”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理论”和我们一般所说的认识不同。第一,在反映内容上,理论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关系、本质和规律,表现为理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成果,有关事物外部的、现象的、表面的认识和认识成果,则不属于理论的内容。而认识则是指人脑对事物从外层到内里、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反映,它既包括感性的、经验的认识,又包括理性的、理论的认识。正是在这一区别的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常常将“理论”与具有理性品格的“思维”联用,毛泽东视理论为“从客观实际抽出来”的东西,视理论家为“深刻地、科学地”分析实际问题并“找出它的发展规律”的人,这都指明了理论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特征。第二,在表现形式上,理论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原理,是系统化了的观点体系,一般不用以指称个别观点。而认识则既表现为系统化了的观点体系,又表现为个别观点和单一结论。这就是说,单一的认识成果和个别的观点结论尚不能称之为理论,只有系统、完整、全面、深刻地反映着对象的认识和认识成果才称之为理论。自然科学理论如此,社会科学理论也如此。本文主要和着重从社会科学理论方面论述。
我认为对理论做上述的规定,即: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原理组成的观点体系,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理论的本质和特征,加深对理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又有助于我们判定理论的真伪,断定一种理论体系之是否形成。这在当前对于提高和增强人们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也有助益。
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的过程中,有人曾以《邓小平文选》主要是一些讲话、谈话而产生了它是否理论著作,这些讲话、谈话能否成为理论载体并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疑惑。从我们对理论的分析和规定看,这个问题应当说是非常清楚的。邓小平同志的诸多讲话、谈话,虽说不是思辨性很强的纯理论著作,但它却是对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命运、事关社会主义前途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解。它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样一个主题或中心,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观点,获得了有关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且以其各个思想观点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严谨、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系列思想观点还有其科学的哲学理论前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并且已经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是被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充分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对这样的理论,在是否形成和存在方面再受到怀疑,是没有根据的。那种以理论载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去判断理论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是否形成和存在的观点,是一种只见表层而不深究内里、只见现象而不把握本质的表面认识和糊涂观点。
在对待理论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庸俗化,二是神秘化。将理论庸俗化的做法是把理论创造视为简单易做,以为随便提出几个观点就创造出一个理论体系来,动辄标榜有新的理论发现。例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所谓“新××”、“新××主义”、“后××”、“后××主义”之类,有的只不过罗列一鳞半爪的现象,并未严密地系统地揭示所论对象的客观逻辑。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贬低和损伤理论声誉的做法。恩格斯曾结合经济理论研究,对这种庸俗化倾向进行过批评。他说:“当庸俗经济学家不去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却傲慢地断言事物从现象上看是另外的样子的时候,他们自以为这是作出了伟大的发现。实际上,他们所断言的是他们紧紧抓住了外表,并且把它当作最终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581页)将理论神秘化的做法则把理论看成是或者演绎成玄而又玄的东西,视理论创造和理论发现为脱离现实之举,对已经形成和实际存在着的理论百般挑剔,持怀疑态度。例如,一些食洋不化、食古不化的所谓理论文章和著作,满纸都是人们(不只是一般群众,也包括在本学科很有造诣的学者)不知所云的文字堆砌。别人看不懂,自己却以此自傲。这实际上是一种将理论贵族化、割裂其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做法。马克思曾批评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60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邓小平同志则明确指出:“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二、科学理论的科学性
在对理论作出规定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科学理论作出说明。按照人们的共识,“科学性”即“真理性”。而科学理论就是那种正确地反映对象本质、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统一、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也就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真正的理论”的理论。毛泽东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17页)毛泽东之所以把这种理论称之为“真正的”和唯一的,就在于:只有这样的理论,才具有实在的内容,具有真理的属性,才体现理论的本质,具有实际的价值,等等。
既然如此,怎样才能赋予理论以科学性呢?或者说科学理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具体说来,应当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它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全面、系统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貌、相互关系和历史进程,使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各种矛盾由存在形态经过理性思维过程上升为理论形态,凝结为一系列科学的概念、范畴,构成一整套正确的观点、命题、原理。其二,它在客观再现和反映事物现状的同时,必须以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为前提,去准确有效地预测事物的未来前景,明白无误地指出事物的发展方向,从观念上合乎实际地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和新蓝图,使理性思维由事物的“现存”进展到事物的“应有”。其三,它必须不满足于对事物的说明和阐释,力求在说明和阐述中体现出方法论,具备由理论向方法转化的机制和条件,使自身既成为一种理性思维成果,又成为一种有效的指导方法,由此超越精神范围,积极地介入生活,转化为实践。其四,它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人民群众的要求,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其五,它必须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决不故步自封、孤芳自赏,相反能够容纳、接收社会实践和其他思想理论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材料,不断从中捕捉新信息、概括新观点、提炼新结论,以自己的开放建立起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时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理论之科学性的这几个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内在统一的。我们以此去判定理论之是否科学,不能机械地加以比照,应当进行辩证的考察。事实表明,科学理论的科学性,既体现在理论的各个原理和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又体现在理论从创立到发展到完善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之中。而尤为重要的是,理论的科学性由实践来赋予并由实践来验证。任何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离开了实践,任何理论都没有科学性可言,即便已经获得了的科学性,也必将会丧失。在这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说是为一切理论、一切科学理论树立了典范。这些科学理论都是植根于实践之中并在概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批判地继承和吸取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着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创立的。它们从一开始就被实践赋予科学性质,并且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养料,使其科学性得以充分展示和不断发展。像这样的科学理论,其科学性不仅不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黯淡以至消失,而且会在实践的锤炼中愈加放射出科学理论的光辉。正是从这个角度,邓小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科学理论的内在的科学本性要求我们在鉴别和区分是否科学理论时,既不能以某一理论在某一方面某一环节上具有合理性,就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由此断定该理论为科学理论;也不能因某一理论属于科学理论就将它绝对化,不加分析地肯定和照抄照搬其中的所有观点和所有结论。理论是否科学,关键是看它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倾向,看它的主体内容和核心观点。整体上是错误的理论,不排除它在某一方面有合理的东西,但它并不因此就是科学的,如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诸多流派。已经被确认为科学的理论,也可能会在某一具体观点上发生失误,其某些具体原理也可能会不适应于变化了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但这并不能影响其整体的科学性。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1页)这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要科学,既要克服经验主义,又要克服教条主义。
三、科学理论的当代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不管多么科学、多么正确的理论,如果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研究科学理论,不能局限于对其科学性的说明,必须结合它的基本功能,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它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作出系统的阐发。
有关科学理论的基本功能,我们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认识功能。认识功能,包括科学理论对相关理论(包括自身)进行鉴别和判断,采取肯定或否定态度的批判功能;对进入认识视野的各种事物及其属性以及有关这些事物的各种知识进行有目的取舍的选择功能;从对事物的现象和特征中说明其来龙去脉,阐发其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解释功能;由事物的现状推知事物的未来状态、过程、关系,有根据地构建事物理想模型的预见功能等等。一是实践功能。实践功能,包括科学理论转化为方法、作用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并发生影响的指导功能;对实践活动和社会行为、对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加以规划和调控的管理功能;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维护信仰、塑造人格等方面发挥启蒙、引导、校正作用的教化功能;经过应用研究和开发过程、使理论直接介入生活领域并产生客观效果的实在功能,等等。功能的这种划分和规定并非十分严格,只是意在基本上概括科学理论所发挥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揭示科学理论在当代社会的特殊意义。
第一,科学理论在当代社会结构中已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由人通过其相互关系组成的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讲:人适应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出他们在其中活动的“社会关系”,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生产出结成“社会关系的人”,还生产出作为社会关系抽象的表现的“各种观念、范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539页)。这样一些被人生产出来的“生产物”,就作为社会的基本要素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在历史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要素不断整合调整,科学理论日益被从精神即“各种观念、范畴”这个大要素中突出出来,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结构中逐渐被赋予独立要素的地位。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科学理论作为独立要素的这种地位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已经愈来愈显著,其重要性也愈来愈明显。有的同志曾指出,中国出毛病,不是出在自然科学上,而是出在社会科学上。这话很深刻、很有道理。
第二,科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诸多动力中,精神动力是其中之一;而精神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勿宁说是科学理论动力。从历史上看,理论的作用已是有目共睹,在社会变革转型时期尤其如此。不同的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理论所发挥的作用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相一致,而落后的、反动的、荒谬的理论则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相背离。前者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后者如法西斯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种情况,使科学理论的作用愈显崇高和伟大。在当代中国,是否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第三,科学理论对整个精神领域和人的精神面貌正发挥着更为深刻的影响。整个精神领域,包括从非理性到理性、从思维活动到认识成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人的精神面貌,受其内在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因素影响,总是呈现出多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武装,社会就没有凝聚力,就会出现混乱。无数事实证明,科学理论在整个精神领域中,既是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的内容,又起着导航引向的关键作用。科学理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整个精神领域就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我国的现实生动地、不可辩驳地说明了这点。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全面、正确、积极地坚持和实践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标签:科学论文; 科学性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