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名编”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名编”的好处
“名人”是有名效应的。一台晚会,有几个名歌星,晚会就容易火;一部电影,有几个名演员,电影未拍,消息就会到处传;名导演导的电影片,只要打出导演的牌子,观众就有信任感;名作家的书,未见到书稿,出版社就会抢着要,出了书,读者就会争着买。所以,“名”到一定程度,就有了含金量,就值钱了。
同样的道理,一家出版社,要有一个或几个“名编辑”,这家出版社的身价就会高起来,作家自己就会把好稿送来,因为他们对出版社会有信任感,不担心好稿被埋没;读者也会比较买帐,因为牌子是金的,至少也是含金量比较大的。作家和读者是出版社的两个上帝,有了“名编”,这两位上帝便会对出版社露出笑脸。上帝关照的人家,幸运之神就会降临。俄国有个托尔斯泰,整个俄国都沾光;英国有个狄更斯,整个英国也沾光。中国人若和外国人搞文化交流,要是没有敌得过或抵得上托尔斯泰和狄更斯的,“交流”的时候,脸上只怕会觉得灰不拉叽的。出版也一样,有几个叫得响的人物,出版社就香了。如果有,就要让他们的名儿扬起来,没有,就应该培养几个,得有战略眼光。
“名编”的标准
各行各业的名人,有各行各业的特点,编辑的“名”与“不名”,怎么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大家公认。这个“大家”,一是读者承认他们编的书好,信任他们,愿意掏腰包;二是作家承认他们有水平,愿意把稿子交给他们编;三是同行佩服,承认他们确实比自己高明。然而这个标准正确是正确,却有点模糊,“大家”有没有个“量”的概念?是10名作者称赞?是100位同行伸大姆指?是收到1万名读者来信?是10万读者投票赞成?还是要100万……或者占全国总人口70%的人举手?没办法定。这里需要再“然而”一次,虽没办法准确地定,却大体上可以从四个方面衡量:
一、有识。编辑,首先要识得好稿,像老中医,进到深山里,能从漫山遍野的杂草中把有用的药材挖回来。要是把好稿从手中溜掉,那是编辑的羞事。其次,对还不很成熟却具备较好基础的稿,能提出恰如其分的修改意见,使作者能斫石见玉,进而琢玉成器。勿使明珠暗投,勿使金矿埋没。第三,不仅要能识稿,还要识人。跟着已成名的人物屁股转,当然也是组稿一法,但若能从尚未成名的作者中发现人才,培养、提携,使其成名,那么尊他(她)一声“伯乐”,也就能承当得起。近年,中国版协向全国征“伯乐”奖,就是一种导向性鼓励。
二、有见。编辑能识稿,可以叫合格编辑;能识人,可以叫好编辑。但要做优秀编辑,光识稿识人还不够,还要有策划能力。现在我国(除台、港、澳)有500多家出版社,全国有500位名作家吗?我们宁夏有500多万人,真正算得上名作家的,到现在还只有张贤亮一个。按这个比例,全国12亿人,也就240位。两家出版社平均1位名作家。即使把这个数字再扩大1倍,1家出版社也平均不到1位。出版社还要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好说,但台湾一个小省就有3000多家出版社,预示着将来的中国,出版社的数量一定是个可观的数字。但名作家却不会大幅度增加,更替是正常的,总数却不会大发展。所以,出版社应该紧密联系名作家,但出版社却不能依靠名作家,太少了,靠不住。而且,作家都是个体生产者,即使是单打冠军,也夺不到团体第一名,而出版社往往希望得到规模效应,这就得靠出版社组织。编辑就要在大量非名作家的身上打主意,让“八百里马”、“五百里马”们跑出水平,跑出成绩。要善于策划,把无目标乱奔的野马套在同一辆大车上,让他们向同一个目标冲击,那力量才大,才会出集团效应。这本事不是人人都有的,得有先见之明,能见微知著,才能领先一步;要见多识广,见人所不能见,才能主动出击,填补空白;见解要深刻,得有真知灼见,才能在大家一拥而上追逐热点的时候,以奇胜庸,提出出类拔萃的选题。
“见”,就是指这个。
三、有文。一般说来,编辑的“编”是正业,“写”是副业。正业好,能识稿,识人,又善策划,就可以迈进优秀编辑的行列,但要成为“名编”,“写”的本领还不能少。只能说不能练的编辑,名儿总不容易扬起来。能说能练,和作家的情感就近一点,作家就容易把他(她)当“自己人”看,不至于让有些心高气傲的作家当作在他们的文章上改错别字儿的。编辑行业有他自身的规律,学问也大得很,但你不能据这个“理”去和作家争辩,人家不听。如果你能写文章,不论是作诗,还是写小说、散文,抑或评论、科技文章,作家就会觉得亲,他们认这个“帽儿”。你编了他的稿子,写了一篇高水平的书评发在报刊上,作家会不高兴?如果连一篇像样的书评都写不出来,人家在肚子里骂你是混饭吃的,你找谁去评理?
不仅作家,读者也认这个。我们当了多年编辑,自己不能灭自己的威风,但说句实在话,10个读者中恐怕有9个认作家,不认编辑。报纸上报道作家签名售书的活动时常有,谁听说过编辑签名售书?所以,要当“名编”,你就得能说能练,得有“两下子”,只有“一下子”不行,至少,为了宣传你编的书,像样的书评得拿出几篇吧。
四、有果。“果”是硬杠杆。你说水平多高,能力多大,没编出几本获大奖的书,谁服你?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你得了,好,服你。“茅盾文学奖”虽是奖作家,但稿子是你组的,或是你策划的,或是在你的指导下修改完善的,别人听到了,也服。别的什么全国性的单项奖、大区奖、省政府奖,你也得了一串串,别人也得点头。这些得有,没有,谁也不服。但要注意一条,奖要得得硬,靠运气得的,别人嘴上也可能不说什么,心里却不会服。
什么叫“靠运气”?比如作家投来一部好稿,你编了,糊里糊涂获了奖,就是运气好。别人组来的稿,让你当责任编辑,得了奖,是记在你的名下,但大部分工作其实是别人做的,这也是运气好。这样的“运气奖”,别人心里不会服,首先是同单位的同行不会服。
硬气的奖,首先要看是谁策划,其次看是否“双效”,第三看编校质量。这几项编辑部都能参与,样样有编辑的心血,样样让人竖大姆指,得了奖,那才叫硬气!要是再写出几篇(部)有反响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果”实累累的样来,别人不服也得服了。
有了这“四有”,“名编”的基础已筑就。量的积累达到“公认”的程度,自然就是“名编”了。
“名编”的造就“法”
“名编”固然好,但“名编”不是草,不会自己长得满山满坡。要靠自己成长,出一个两个是可能的,要多就不容易。得像弄庄稼一样“种”,才能一茬儿一茬儿地出。要“种”,就得有“法”。以前,我国曾制定过一部“农业八字宪法”,内容只有八个字:土(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肥(合理施肥)、水(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种(培育和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田间管理)、工(工具改革)。改一个字,把“密”换为“稀”,可以成为一部“名编造就法”。
土。就是造就“名编”的土壤。领导得有这个意识,要往议事日程上提,而且要真心,刘皇叔盼诸葛似的,有那么股“渴”劲儿;非领导要响应号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人人欲争而得之。这就是比较适合的气候和土壤。
肥、水。可以放在一起说,就是创造条件。学习的时间、交流的机会,要给;参考资料的供应,要跟上;培训班,要让参加;工资、职称,该给的不要扣;住房、福利,在条件允许又不违犯政策的条件下,能好点就好点。一句话,“肥”要饱,“水”要足。
种。就是良种,得是好苗子。温度能使鸡蛋变成小鸡,却不能使石头蛋变成小鸡。好水好肥要上给好苗,上给野草只能结草籽,不会长出好庄稼。所以,要做好选“种”工作,得是那块“料”才行。
稀。就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少,用于人,就是比例不能大。种庄稼,可以合理密植,培养“名编”,却“密”不得。尖子永远是少数。就一个单位来说,“名编”越多越好,但要是哪位领导想把全体职工都培养成“名编”,必然是好心没好报。开初,土壤、气候条件应该是人人机会均等,一旦有人冒了尖,不妨给吃点偏饭。这是个做得说不得的事,明着说出来,有些人会骂娘,但话却是实话。吃偏饭,对吃不到的那些个人来说,是不公正的,但对整个单位来说,却是明智之举。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没有这种眼光和硬心,“名编”的尖儿就冒得不充分。而且,“名编”给整个集体带来的好处,无形中会对当初没吃到偏饭的人有一种回报式补偿,虽是隐形的,却是必然的。所以,从长远看,大家都是得益者。
保。就是保护。种庄稼会有害虫,人冒了尖儿,会招来妒嫉。红眼病患者的特点是只和别人比待遇,不和别人比贡献,说点碎话,造点谣言,使个绊子,刁点小难,都不可避免。出头的椽子先烂,即使不马上烂也会影响他们作用的发挥,所以当领导的要给予保护。人无完人,“名编”也会有缺点,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叫人腻味的毛病,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领导也得给他们一点适当的宽容。从“名编”自身来说,应该自重、自爱、自觉、自律,这叫“自保”。“他保”和“自保”相结合,保险系数就比较大一些。
管。就是管理。可用“严”、“重”、“稳”三个字来概括。“名编”与普通编辑有同,也会有异,所以在管理上,也要有所同,有所不同。“同”的好说,“不同”的还要摸索。在“保”字里主要讲了“宽”的一面,在“管”字里,得强调一个“严”字。一味的宽,会“宽”出毛病来,还得严格要求,而且要求应该比普通编辑更严。担子,也应该压得比普通编辑更“重”。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要“稳定”岗位,不能刚有了一点名,就封官,那是自毁名牌。用人要用其所长,让“千里马”看大门,只怕连只赖皮狗都不如。
工。就是工具改革。对现在的编辑来说,就是个“换笔”问题。笔是编辑的主要工具,过去简单,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乱七八糟笔,谁爱用哪种就用哪种,尽管外型不同,本质没有区别。现在不同了,电脑开始普及,作家们已开始“换纸”、“换笔”,编辑们不换不行,拿不起这支“笔”,后面的文章就不好作了。“名编”不一定要成为电脑专家,但绝不能让时代甩在后面。
总之,“名编”也还算是个新鲜活儿,怎么个弄法,还得“摸着石头过河”,但着手却应该着手了,谁抢到头里,谁先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