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贷款:放水养鱼也有讲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有论文,讲究论文,贷款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外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高,企业经营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解决,随着外贸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矛盾在银行外贸贷款中逐渐暴露出来,如不认真加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外贸贷款中主要问题
目前各家银行办理的外贸贷款种类繁多,以中国银行外贸贷款的种类最全、最多,贷款金额也最大。大体说来,银行外贸贷款分为两大类:人民币贷款和外汇贷款。两类贷款又可按贷款用途分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期限一年或一年以下)和固定资产贷款(期限一年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外贸贷款的对象是中央和地方外贸专业公司、县级外贸收购企业、进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和新兴外贸企业(如内贸企业、生产加工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等)。截至1996年底,工商银行人民币外贸贷款余额132.85亿元,比年初增加12.96亿元,外汇贷款88亿美元,比年初增加4亿美元。
1994年,实行了外汇收入结汇制和银行售汇制,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批准了一大批生产企业和内贸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后,经营外贸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外贸企业的市场被割据,业务量萎缩,利润滑坡,亏损面越来越大,部分企业陷入了困境。作为多年来一直与国有外贸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国有商业银行,其外贸信贷资产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各家银行的外贸贷款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工商银行的外贸贷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外贸贷款中不良贷款占比高,贷款欠息严重。仅以人民币外贸贷款为例,在1996年末的132.85亿元人民币贷款中,不良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余额43.89亿元,比年初增加6.33亿元,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达27%,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期全国国有企业不良贷款占比平均水平为22%左右),信贷资金流动性差。外贸贷款中,县级外贸企业不良贷款占比已高达66.08%,高于地市级外贸企业37.89%个百分点。
2.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大高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水平,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抗风险能力弱。据统计,外汇体制改革前的1993年,国有外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90.42%,其中:中央外贸89.43%,地方外贸91.26%,比同期内贸企业资产负债率84.06%高出6.36个百分点。内、外贸企业分别高于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14和20个百分点左右。沉重的债务包袱使国有外贸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后举步维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亏损面越来越大。外汇改革前的1993年,国有外贸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2.27%,其中:中央外贸4.27%,地方外贸1.52%,比同期内贸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0.16%高出2.11个百分点。1993年,地方外贸企业亏损31.77亿元。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企业换汇成本增加,经营成本直线上升,不仅地方外贸亏损情况没有根本好转,中央外贸效益也滑坡,亏损面越来越大。
原因
外贸贷款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国营外贸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对于国有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认识。国有外贸企业历史上从未有过真正意义的自有资本,50年代初,我国的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采用的是记帐结算、实物折抵的贸易方式,那时的国有外贸企业一无固定资产,二无自有流动资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外贸企业实行的是统收统支,利润全部或大部分上缴,亏损由财政拨补,外贸企业缺少主动补充自有资金的积极性。进入市场经济后,一方面进出口贸易额年年增长,企业业务量逐年扩大,经营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企业的债务包袱越滚越大;另一方面,高负债必然带来高利息支出,在企业利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使用银行信贷资金的利息负担越来越重。
2.经营粗放,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有外贸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柪占市场,资金实行供给制,经营不讲成本,资金不讲核算,浪费严重。进入市场经济后,外贸企业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好自己的竞技状态就匆匆被推向市场,企业在真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国内新兴外贸企业的强力争夺,由于国有外贸企业历史包袱重,加上税赋不均,使其逐渐失去了在国内市场的垄断优势,特别是1994年外汇汇率并轨后,国有外贸企业的汇率优势也荡然无存,换汇成本增加。
3.国有外贸企业人员多、历史包袱重。历史形成的企业自建小社会,使得目前国有外贸企业非经营性人员多、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比重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债务负担日益加剧;另一方面银行发放外贸贷款效益不佳,不良资产比重大,信贷资产面临深刻的危机。在新形势下,银企双方都在寻找解决的办法。
企业对策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贷款要讲求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银行对外贸贷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外贸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继续取得银行支持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企业经营利润与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不成比例,传统的费用管理办法严重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高。银行的信贷政策是择优扶持,既然外贸企业依靠银行输血维持生存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企业就应根据信贷资金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强化经济核算,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营效益。
2.企业要努力解决好负债率偏高的问题,这是制约外贸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大高于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企业使用贷款越多,资金成本越高。外贸企业应抓住当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改革的契机,通过股份制改造、组建企业集团、与优势生产企业和内贸企业联合等途径,提高企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资金实力,降低负债水平,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要通过联合、联营、兼并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后,要求贷款企业必须有较强的偿债能力。一些商业银行的经营机构为规避贷款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实行了资产负债率一票否决制,即申请贷款的企业如资产负债率超过一定标准,银行将不予受理。外贸企业的高负债率很难适应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要求,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考虑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银行对外贸企业贷款的投向选择和投量的增加。
3.工贸联合,商贸联合,发挥外贸企业的优势,拓宽外贸企业的业务范围。外贸企业作为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桥梁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脱节,外贸企业的资金流通不畅,经常是一套商品几套资金。外贸企业商品进得来、销得出去,贷款却迟迟收不回来,企业既要多承担贷款利息,又要损失在国际市场的商誉,事倍功半。解决困扰外贸企业“三角债”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由有关部分组织清理拖欠,虽然有时能立杆见影,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假以时日,三角债又会卷土重来;二是把买卖双方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买卖双方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只有利益的联合才会有共同的目标,实行工贸联合、商贸联合,把工贸、商贸双方的买卖行为与各自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外贸企业熟悉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工商协手,商贸合作,加速资金周转,才能给买卖双方带来经济效益。国家经贸委和国有商业银行对产销一体化、工贸一体化的改革非常支持,争取贷款支持有许多有利条件。外贸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一些名优商品生产厂家进行联营,做这些商品的国外总经销、总代理,将我国的工业品推向国际市场;或与内贸企业联合,联手将国外一些名优品牌通过正常的渠道介绍给消费者,杜绝水货、假货的泛滥。外贸企业除传统业务外,要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银行也要放水养鱼,大力支持外贸企业拓宽业务范围,盘活贷款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