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成人学习与教育研究领域论文

本刊特稿

我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
——成人学习与教育研究领域

叶忠海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摘 要: 本文系作者在“叶忠海成人学习与教育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全文在介绍作者的学术经历和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就开拓成人教育学、自学学和自学考试、社区教育学、老年教育学、终身教育学、学习型社会建设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加以阐述,作者还针对开展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总结了体会。

关键词: 学术生涯;学术思想;成人学习;成人教育

首先,十分感谢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浙江工业大学及其成人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职教与成教研究所及高级管理者培训中心为我举办成人学习与教育学术思想研讨会!

一、我的学术简历

我于1957年9月进入华东师大地理系学习,1959年10月提前留校工作,1961年7月地理系本科毕业。1961—1966年,在华东师大地理系党团工作,兼任日本经济地理教学,编写日本经济地理讲义。

“国脉西凤,酒中凤凰”,为了把西凤酒这一中华老字号带上新的发展高度,他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并以文化和品质为纽带,加速中国白酒向世界的传播,引领了白酒行业的发展。

自1979年始,四十年来,我的学术研究领域——“两轮驱动”。一轮是成人学习与教育研究,以后延伸至社区教育学、老年教育学、终身教育学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等研究。我立足于成人教育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另一轮是人才学研究。我作为国家重点师范大学的一员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驱使我踏上研究人才学之路,从此与人才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轮之间以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为轴,将两轮联系起来,开展交叉综合研究。

四十年来,我独著、或主编主笔、或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出版著作45部,其中学习与教育著作2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学习与教育研究论文100余篇。同时,发表了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近100篇系列短文。在此基础上,分别于2009年、2011年出版了《叶忠海人才文选》(7卷)、《叶忠海学习与教育文选》(9卷)。

每隔24 h取30 mL污泥,将污泥置于1 200 r/min的离心机中离心6 min,取过滤后的水样来测定其氨氮、磷酸盐和COD的浓度,同时做荧光光谱的扫描。将收集的污泥经冷冻干燥12 h后用于中红外光谱分析。

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与管理能力较差 青年教师在组织与管理方面能力较差,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可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难免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技术故障,以及出现故障时,大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对故障进行初步判断并解决。现实问题是青年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的建立,更多的是技术上的指导[1]。青年教师上课时中规中矩地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讲授型教学模式,没有引导学生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并发挥其优势,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实际参与教学过程,缺少对于知识理解、内化的过程,不能将新知识用于实际操作[2]。

自1989年来,我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项;作为专家顾问或首席专家参与国家人才规划、老年教育规划的编制;作为第一起草人或主要起草人参与成人教育培训术语、社区教育服务指南的国家标准的制订。

我先后获全国、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国家标准创新奖1项。获中国人才研究会特等奖1项。1993年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教育部聘为社区教育专家,2008年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聘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编制工作专家顾问,2010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聘为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12年被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授予的“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国人才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全国成人教育贡献奖”。

二、对成人教育学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拓

第一,探索与创新成人教育学学术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坚持成人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开拓,先后出版代表作:《成人教育学通论》(第一作者)、《现代成人教育学研究》(独著)、《现代成人教育学基本原理》(主编主笔)等。一是对成人教育学的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创新,扬弃了原有的以普通教育学结构体系为依据所构建的成人教育学结构体系,而将“以成人为本”理念作为指导,以成人的终生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沿着“成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主线展开研究,提出了以“人的成长发展与教育”“成年早期的教育原理与设计”“成年中期的教育原理与设计”“成年晚期的教育原理与设计”为基本内容的现代成人教育学结构体系。二是强化了人本论研究,认为以成人为本位,是成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足点。于2007年提出了成人教育主体论的命题,并指出成人教育主体性充分体现为“人是目的”“人是主体”“人是过程”“人是尺度”等理念,应融化于成人教育工作者脑海里,落实于行动之中。三是提出了成人教育新质量观。我于1998年提出成人教育质量应是个适性质量——个体发展促进度、内适性质量——教育目标达成度、外适性质量——社会需要适应度,这三者质量是整合统一的,任何忽视其中某一方面质量,均是不完整的教育质量观。建立科学的成人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就应以上述的整合统一的教育质量观为依据。

第二,开拓成人教育学科新领域。一是开拓了职工教育心理学研究。1987年,经写作组成员共同努力,我主编并主笔出版了我国首部职工教育心理学著作——《职工教育心理学概论》,不仅分析了成年期与成人一般心理特征、成人的认知能力、在职成人学习心理意向,而且系统论述了在职成人教育的心理学问题,推动了职工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二是创建成人高等教育学。1989年,我作为第一主编并主笔出版了我国首部以“成人高等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成人高等教育学》,较为系统论述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和基本特征、地位和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探讨了成人高等学校德育、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的考核和综合评价,以及研究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等基本问题,推动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的创建。

第三,着力推进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从多学科视角推进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1997年,我主编出版了我国较早的《成人教育理论丛书》,包括《成人教育学通论》(叶忠海等著)、《成人教育心理学》(高志敏等著)、《成人教育管理》(周嘉方著)、《国外成人教育概论》(沈金荣等著)、《大学后继续教育论》(叶忠海著)。成人教育学界认为,这是我国首批系统的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成果,对创建中国特色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后,我作为总主编出版了《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进展报告(2000—2005年》一书,不仅疏理汇总了作为成人教育学母学科研究成果,还汇总了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经济学、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管理学、成人教育心理学等子学科研究成果,推进了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

我认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老年阶段一切教育的总和,包括正规、非正规、非正式老年教育,是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提高其生命质量,并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终身教育活动。老年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对象——老龄性;教育宗旨——促进积极老龄化;教育过程——学、乐、为结合整体化;教育原则——弹性和自愿性;教育模式——教与养结合一体化等。老年教育的主要社会属性:人的终生发展属性、社会公益属性、上层建筑属性等。基于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在生理特点、认知水平、人格特征、社会性发展,以及学习需求不尽相同,因而又可将老年教育划分为4个阶段:准老年期(55~60岁)的退休预备性教育、低龄老年期(60~70岁)的角色转变和潜能开发教育、中龄老年期(70~80岁)的再调整发展教育、高龄老年期(80岁以上)的自我保护和超越教育。

窖泥是浓香型白酒酿造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窖泥作为酿造微生物主要的栖息场所,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且在酿造过程中不断积累风味前体物质,从而赋予浓香型白酒特殊的风格。所以窖泥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所产原酒质量的高低。

第五,起草《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并推动实施。我作为第一起草人与其他同志一起,经5年努力完成了起草任务。该《术语》由基础术语、流程术语、质量和成效术语、管理和组织术语、工作者术语等5个部分组成,共计112个条目。其中,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基础术语,又由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基本概念、类型、特性、原则等基本术语组成,于2012年10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发布后,我与俞佳飞同志共同撰写该《术语》培训读本,并培训该国标的宣讲师,到交通等行业和长沙、深圳等地区实地宣讲,推进了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唐小果觉得很神奇,就缠着爸妈买了一个神龙造型的糖人。当他满怀期待地咬下一只龙角后,传入口中的竟然是一种焦煳的味道。唉,这糖龙不能动更不能变形,一点意思也没有,于是唐小果就把它扔进了垃圾桶。

三、对自学和自学考试研究的开拓

从生态学的视角加以考察,学习型社会是一种社会的学习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的生命性基本特征而言,学习自组织是学习型社会构成的主要要素;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基本特证而言,学习型社会不同人群不同方式的终身学习应整体协调发展;从生态系统的物种多元共生性基本特征而言,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活动应丰富多样;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基本特征而言,终身学习与环境变化保持动态平衡,又是学习型社会显著特征。

第二,较为系统地研究自学考试。1988年,金一鸣教授和我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全国考委“七五”重点研究项目“自学考试研究”。我作为第二主编并主笔与其他作者一起,于1992年出版了《自学考试通论》。该著作由总论篇、规格篇、自学和助学篇、命题篇、实施管理篇、展望篇等6篇19章组成,较为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了自学考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该著作为自学考试干部培训的基本教材,被誉为“在教育科学领域中为自学考试学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四、对社区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拓

第一,初创社区教育学并推动学科建设。我自1993年以来,注重社区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1996年,我作为上海市社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了上海市教育规划研究课题“社区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并执笔完成了10万余字的题为《中国特色现代社区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报告》。1999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独著了我国首部以“社区教育学”命名的专著《社区教育学基础》一书,并于2000年出版。2001年后,我对社区教育的本质、基本属性、价值取向等基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研究,发表了《社区教育本质的探讨》《社区教育生命观》《特色性——社区教育基本属性》等一系列短文。2009年初,我和朱涛教授合作完成了《社区教育学》一书,并于当年8月出版,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用书之一。同时,我组织上海市学术力量,于2000年主编出版了我国首套《社区教育理论丛书》,包括《社区教育学基础》、《社区教育的管理和评价》(黄云龙等著)、《各国社区教育概论》(杨应崧等著)、《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展望》(沈金荣等著),被教育学界誉为“社区教育领域内系统之作”,“对构建社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有所建树,对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化将起积极的推进作用”。

第二,开拓了社区教育战略研究。本世纪初,我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国家课题“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从2002年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建立了34个分课题组,从“专题研究”“区域研究”“类型研究”“国际参照系研究”等视角分专题开展研究,先后出版了《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丛书》(4部)。在此基础上我于2005年撰写完成了该课题研究总报告《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并于2006年出版。该成果从国家宏观层面较为系统而全面地研究21世纪初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勾画了蓝图,这在国内实属首例。该成果还开拓并深化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空间研究,不仅对东、中、西部地区社区教育发展作了差异研究,还对7种不同类型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背景、重点和特色作了分类比较,这在国内社区教育研究中也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我在《研究总报告》中大胆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如在分析21世纪初社区教育发展国际背景时,提出“全球意识和全球价值观在世界逐步被认同和接受”“要想到地球,负责任地生活,为全球人类共同体的命运着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就启示我们,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任务,不仅要培养中国新型的‘国家公民’,而且要为培养全球的‘世界公民’服务,即要培养兼备‘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基本素质的新型的中国公民”。

第三,注重调查研究,立足现实开展研究。我认为,调查研究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成功的基石。自1995年始,在教育行政部门、基层政府机构和广大社教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我牵头组织团队开展的社区教育调查研究有10余项。由我撰写或主笔的调研报告有10篇,例如:《构筑面向21世纪公民素质教育工程——上海市民素质调研报告》(1996)、《江苏省无锡市街道、居委干部素质调研报告》(1997)、《构筑市民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学习化城市——世纪之交厦门市市民素质调研报告》(1999)、《上海市基层城市社区工作者素质和培训调研报告》(2000)、《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调查报告——以浙江省鄞县为例》(2004)、《21世纪初上海国际大都市郊区创建学习型社区个案研究报告——以上海宝山区友谊路街道为例》(2006)等。这些调研成果,不仅促进了社区教育研究的深化,而且得到有关政府行政部门的赞同和接受,对社区教育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加载过程中对梁的挠度、裂缝宽度和钢筋应变进行测量。板底共布置5个挠度测点,如图2(c)所示。裂缝则采用精确度为0.01mm的百分表进行测量,将百分表和一块表面光滑的木块分别粘贴于裂缝两侧,百分表的触头顶在木块上,通过百分表数据的变化来显示裂缝宽度的变化。加载过程中对钢筋的应变进行测量。加载前,在钢筋应变测点凿开露出主筋,使用精度为1με的钢筋应变计记录每个加载阶段的钢筋应变。本试验中主要测定板底外侧纵向钢筋的应变,考虑到主筋开凿位置过多造成破坏过大,对板的实际承载力产生一定影响,故在两侧各选一个位置布置测点。测点S1、S2分别距板中心线120cm和50cm,如图3所示。

第六,开拓成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97—2000年,我作为总课题组副组长全力协助总课题组组长黄尧司长完成“九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并作为副主编主笔撰写并统稿《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总报告》。在此同时,又作为课题组长主持该课题的子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该研究紧紧围绕“发展模式”主题,从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历史考察、国内外比较等视角对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加以综合研究。经课题组同志共同努力,于2002年年初出版了由我主编的《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一书。该著作首次在国家宏观层面上从“数量增长”“质量效益”“结构优化”等多维度系统研究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在电气工程的进一步技术优化与发展下,电气安装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愈发突出,社会对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只有严格安装规定要求进行相应质量控制与管理,才能促使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对此,有效加强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水平,不仅利于保障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整体质量,发挥建筑电气工程的良好功能性作用,且其对于满足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使用需求也具有较多有利之处。

第三,开拓老年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17年,作为课题组组长主持“中国当代老年教育发展研究”。在学校大力支持下,经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我于2019年主编主笔出版了《中国当代老年教育发展研究》一书。该著作由总论篇、区域篇、类型篇、专题篇组成,对我国当代整体性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对老年教育现状作了切实的分析,研究和探索了老年教育发展指数,首次提炼出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性,较为全面提出了我国老年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五位一体”教育模式,以及生命规律性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五、对学习型社会建设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拓

第一,开拓和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理论。自1999年始,我作为课题组长牵头承担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上海市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于2005年撰写出版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专著。该著作由创建理论篇、创建参照篇、创建基础篇、创建战略篇、创建途径对策篇构成,以城市发展史考察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综合运用城市学、地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学习学、管理学、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这在国内实属首次,对构筑学习城市学具有学术价值,也为创建学习型城市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2011年,我在多年积累基础上,出版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与探索》著作。该著作由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理论研究、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应用理论研究、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对策研究等5篇,90篇文稿组成。该著作指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学习型社会是社会价值形态的新发展和社会品质的新高度,建设学习型社会是顺应并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创举。从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来说,建设学习型社会是转型期我国社会铸“型”的基础。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促进社会及成员科学而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体现“一个中心”,即社会成员为中心;“二个目的”,即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关键要素”,即以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共同体为基石,以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为架构,以终身学习文化为“灵魂”。

第一,创建自学学。我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自学成为“时代热”背景下,开启了自学学研究。其研究成果,首先在重庆《自学报》以系列短文形式连载半年,共计23篇。在此基础上又经加工提炼,我作为主编并主笔与其他作者一起,于1988年出版了我国首部自学学专著《自学学概说》一书。该书对自学的含义和特点、要素和类型、功能,自学的内在因素(生理、智力、心理特征),自学的外部条件(家庭环境、科学技术、现代信息),自学过程及规律,自学的原则,自学技能和方法,自学成果评价和保护、自学人才等系列基本理论和实践,从创建学科视角作了开拓性的系统研究。上述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出版,充实和丰富了学习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对广大青少年自学成才起到了指导作用。

由于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属于不透明的非金属矿物,因此在选择显微镜时就推荐选择在物镜部分带光源的反光显微镜。

二是积极探索终身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于2016年4月在《江苏开放大学学报》(终身教育研究)发表了《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文。该文提出了终身教育学构架的基本理念和终身教育学框架的基本成分。

我还提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应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重在充分发挥民众主体性和培育社会性,激发社会活力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原动力,并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应是党政主导力、市场调节力、社会参与力、教育支撑力、基层社区自治力、社会民众主体力的“多力合一”共建模式。

第二,全力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战略研究。自2007年12月始,我作为课题组副组长及其综合组组长,全力协助课题组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朱新均会长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并承担研究总报告撰写和统稿任务。该研究是一项国家宏观层面上重大的社会建设应用性研究课题,在课题组长引领下,经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于2010年最终出版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著作(分两册),该研究较为全面而系统论述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该成果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三,提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决策咨询服务。一是参与《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报告》(国家报告)的起草。该发展报告经教育部领导审定后,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建设大会”。二是起草《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三是提供《学习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框架》。四是接受上海、广州等城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聘请,作为咨询委员或专家顾问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六、对老年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拓

第一,开拓与深化老年教育学的基础理论。2014年,我作为主编主笔与其他作者共同努力,出版了《老年教育学通论》。该著作较为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础、涵义和特征、社会属性、目的和功能、对象、教学、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第四,创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学位点。1993年5月,在华东师大的大力支持下,我作为学科带头人组成学术团队,提出建立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学位点申请报告。经外审专家、校内教育学科和校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1993年11月批准下达。1994年开始培养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带动了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学位点的建设。上世纪90年代末,我还在全国率先招收成人教育学专业访问学者。

2.建立契约关系,促进受托经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的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与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管理者之间通过一种契约,建立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绩效审计,将油田企业的现状、发展困境等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委托人,使其可以直接监督代理人,促进受托方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履行。

第二,着力推进老年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我在担任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期间,组织上海市学术力量主编《老年教育理论丛书》,于2014年出版。该丛书包括《老年教育学通论》、《老年教育心理学》(张永等著)、《老年教育管理学》(张少波,李惟民著)、《老年教育社会学》(张东平等著)、《老年教育经济学》(金德琅等著)、《海外老年教育》(齐伟钧等著)。这是我国首套从学科建设视角出版的老年教育丛书,使我国老年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有了个开端。

第四,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和教育行政部门文件起草。本世纪初,我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化研究院领衔的《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国家标准)起草工作。我与赖立老师作为教育部社区教育专家组专家、主要起草人起草社区教育服务部分的内容。该国标于2006年12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07年6月起实施。基于对该国标起草和实施的贡献,我荣获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009)。同时,我接受教育部职教与成教司的委托,起草了《社区教育示范区基本条件》(初稿),为以后开展社区教育示范区的遴选工作提供了服务。

2.3.2 核心机构共线网络特征分析 合作研究不仅能促进资源优势互补更是知识创新生成的重要渠道。通过合作研究还可以提高创新成果的质量、影响力,加快知识更新完善的进度[11]。运行CiteSpaceV软件,网络节点选择“Institution”,其它阈值保持不变,得到核心机构合作的知识图谱(图5),图中每一个点都代表一个研究机构,点和点之间的连接代表合作,节点大小代表合作的数量,字体大小代表论文数量[12]。

第四,尽力提供老年教育咨询服务。一是接受教育部职教与成教司的委托,作为起草组宏观战略组首席专家承担《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的起草。二是接受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聘请为首席专家,努力完成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各项咨询服务。三是接受广东潮汕市老干部大学聘请,作为学术顾问,参与编撰《老年教育辞典》。

七、对终身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开拓

自上世纪末始,我坚持对终身教育研究和积累。在此基础上,近三年着力从学科建设视角创建终身教育学。

一是以文化自信和创新思想定力,研究终身教育学的创建。在《终身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发表了《以文化自信思想定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终身教育学科建设》一文。

我认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科学化,不仅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开展定性研究,同时不能忽视量化分析。有了基本的数据,可使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展判断更为准确、发展决策更为科学,工作把握更有信心,成效结果更能检验。为此,我在文中率先提出了“社会学习指数”及其构成(2012),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量化的核心指证,并与团队在上海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作了测算和比较。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考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思考何尝不是这样?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静心思考、有所创新的。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提问时注意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情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通过积极独立思考,探究新的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三是组织研究写作团队,撰写《终身教育学通论》。现经三年团队成员艰苦努力,已完成5篇14章约20余万字的书稿,有待出版。

通过分析SAGD采油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特点,并结合吸收式热泵的技术特色,在遵循余热梯级利用原则、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用于SAGD余热回收的四种方案,包括直接换热利用、与采油污水处理结合、与MVC/MVR结合等利用方式。基于文中介绍的余热利用方案,可以实现SAGD采油过程的经济、环保和高效。

八、我的学术研究体会

四十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我年岁在增长,但我的学术思想还保持着活力,努力沿着学科发展的脉胳,不断进取,不断开拓,开拓创新是我学术生活的座右铭。在此过程中,我深切体验到我的人生价值所在。我对开展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有下列浅薄的体会。

第一,社会责任是研究成功的思想基础。学术研究的宗旨在于促进科学进步,从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为人类文明和幸福服务。就成人学习与教育研究而言,其宗旨是推进其学科发展,从而促进成人继续教育工作科学发展,促进成人的全面发展。据此,科学研究必须对科学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历史的检验、社会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应是每位研究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既是研究成功的思想基础,也是研究成功的内在动力。

第二,选好主题是研究成功的第一要素。学术研究,首先要解决好选题。题目选得好,不仅使研究有意义,而且可加快研究的进展,提高研究成功的概率。多年来,我选题时,首先考虑有无创新价值,包括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考虑本人自身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积累,即在目标的创新性、效用性与实现目标的可行性的最佳结合点上来选题。譬如,我于本世纪初申报《上海市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研究》,开拓学习型城市的研究方向,就是首先考虑这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必然,学习型城市研究是学习学、教育学和城市学创新的领域,又考虑自身兼备几者的专业优势。实践证明,这样的选题既能在研究领域有新的开拓,又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成功。

第三,调查研究是研究成功的基石。人文和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其研究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当然,调查,应面向历史文献调查和外国调查,然而最为重要的是面向社会实际调查。譬如,我作为课题组长承担的国家课题——“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就是在对国内外社区教育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的。总课题组自身及其通过各分课题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区域开展调查,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研究总报告》。

第四,交叉综合是研究成功的有效模式。人文和社会科学是以复杂的人文和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特别是重大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题,具有多结构性的特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本属性及其研究特点,规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是综合的交叉的。在现代科学发展整体化趋势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交叉综合就是创造被体现得尤为明显。多年来,在此思想指导下,我成功地采取了交叉综合的研究策略,完成了多项跨度特大的国家级课题。如“中国东南部丘陵山区人才开发和教育改革综合研究”,就是典型一例,即在自然地理学、管理学、人才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处做综合研究。

第五,素质和联盟是研究成功的力量所在。研究者的素质,当然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直接关系到研究成功与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本属性及其研究特点,从根本上规定着研究者必须具备复合型素质,以适应综合研究的需要。多年来的学术研究实践使我体会到,研究者的复合型素质主要体现在蛛网式三层次智能结构和跨学科综合研究能力上。这种智能结构,由内核层、中间层、外围层构成,其中内核层由专业知识和技能组成,中间层由相关知识和技能组成,外围层由基础知识和技能组成。研究者具备这种复合型素质是开展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创造力和活力的内在机理。

尽管如此,面对跨度大、综合性强、多结构性的课题研究,毕竟个体的力量、单一学科专家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组成不同学科研究者的联盟,以及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联盟,以支撑课题研究。我作为课题组组长在做国家级项目研究”时,就组成了多学科研究者的联盟。科研实践表明,研究者的素质和联盟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成功的力量所在和关键之处。

四十年来,我深知,虽然取得一点学术研究成果,但离开社会发展的需要,离成人继续教育实践的要求还很远。这点成果的取得,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成人学习与教育研究的发展,也就谈不上我有今天的一点成绩。这点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朱新均、郑树山等老领导对我的信任、勉励和支持;离不开匡亚明、夏书章、吴泽等老前辈在我研究道路的关键时刻,对我的学术成果充分肯定和激励;离不开本校华东师大张婉如、袁运开等老领导和吴铎、江铭、金一鸣、刘君德等教授关心和帮助;离不开成人教育学界的挚友和同行们在我研究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帮助和支持;离不开我的助手、学生的全力协助和配合;离不开家人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成绩只说明过去,探索开拓永无止境。尽管我已80周岁,已步入高龄老年之列,只要我健康允许,我仍愿继续为中国终身教育学学科建设和成人继续教育事业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生命不息,学习思考不止。再次十分感谢大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9.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57.

[3] 叶忠海.现代成人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 叶忠海.现代成人教育学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5] 叶忠海.职工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6] 叶忠海等.成人高等教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8] 叶忠海.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 叶忠海:自学学概说[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

[10] 金一鸣,叶忠海.自学考试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1]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12] 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4] 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5] 叶忠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与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16] 叶忠海.老年教育学通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17] 叶忠海.中国当代老年教育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My Academic Career and Thoughts The Research Field of Adul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Ye Zho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China 200062)

Abstract : This paper is the author's theme report at the seminar of Ye Zhonghai's academic thoughts on adul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uthor's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contributions by Ye Zhonghai in fields of adult education, self-study and self-study examin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gerontology, lifelong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society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both basic theories and practical researches. The author also summarizes his experience in carrying ou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Keywords :academic career; academic thought; adult learning; adult education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87(2019)05-0011-08

收稿日期: 2019-10-09

作者简介: 叶忠海(1939—),男,浙江宁波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顾问,研究方向:成人学习与教育、人才学与人才资源开发.

(责任编辑 周宗渊)

标签:;  ;  ;  ;  ;  

我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成人学习与教育研究领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