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工程的生态文化论文_马萧萧

浅谈土地工程的生态文化论文_马萧萧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生态文明建设初期,生态文化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土地工程发展的趋势。在土地工程建设中,现阶段无法按照深层生态学的准则去全面践行,但是深层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态文化思想是指导土地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引入生态文化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研究了土地工程的生态文化建设,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地工程;生态文化

1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的关系分析

一方面,土地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其开发利用会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重大干扰,影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土地利用可以改变地表覆盖情况,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区域人口数量、水土保持、耕种水平、气候条件及自然环境等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科学安排用地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最大程度降低土地利用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有效保障土地生态安全。另一方面,只有在土地生态的条件下,才能做到人与土地资源和谐共处,才能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和生产能力,从而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只有确保土地生态安全,才能降低由于人类开发利用土地导致严重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因此,保证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尽可能的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稳定,才有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条件,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综合效益。从以上两方面不难看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生态是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

2土地工程的生态文化建设

2.1协调人地关系,实现人地和谐

协调人地关系,首先是要解决人地矛盾,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短缺,化解这一矛盾,实现人地和谐,是实施土地工程的重要目标。所以,在社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土地工程将会以构建人地和谐谋求生态平衡为目标,通过综合管理,统筹兼顾,实现及建立起人地和谐的关系模式,从而在人类发展及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避免超越土地承载力,以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和谐,既可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又可提升人类幸福感,即保持土地总量平衡、土地质的平衡、土地区际平衡和土地代际平衡,最终达到安全、生存、健康、舒适及可欣赏的五者统一。

2.2创造“宜居”“居乐”的环境

土地工程是一个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土地质量、解决土地问题,确保土地安全,协调人地关系的新学科。土地工程涉及到生命体存在的质量,不同作物对土地的要求不一样,人类也是这样。土地工程是利用工程手段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不仅要安全、健康,更是人类生活要求及质量的不断提高,强烈归属感及生活便利的需要。因此,在土地工程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创造宜居居乐的生存环境为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遵循“生态化”规划理念,通过修复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重建新型人地关系,实现水土气生和谐共生的有机生态系统,实现“自然-人文-生活”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2.3维持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

存在即合理,发展即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在生态系统中,一定的时期内,系统维持在特定状态下,没有发生衰退或减少的情况,属于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土地工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即改变原有的生态落后性及不完整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完整,能量流动及生态级别合理,实现生态稳定良好的发展或循环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构筑自然美、景观美和生态美的统一

自然美强调环境自然存在的美学价值或生命体感受到的舒适性,是外部因素未造成影响或改造的;景观美则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作用而规划设计的,如:土地工程中增加道路或水面。这种景观建设可能是为了增加区域水天一体的美,或者为了增加区域廊道、区域稳定性等。生态美则更多地是为了满足人类要求所进行的改造,一般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生态美可包括景观美和自然美。土地工程实现了自然美、景观美及生态美的完美结合,既实现了自然美合理性,又实现了景观美和生态美给人的美好体验及对生活境界的启迪,后期还可根据生命体在该状态环境中生活状态及质量,指导未来土地工程不断地发展。

2.5创造土地工程的人文景观

土地工程不是对历史遗留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进行摧毁,而是对区域景观的主导自然与人文因素进行分析,并且认识、维护、顺应及延续它的区域景观特征,最后依据土地工程的整治标准设计和再造一个具有现代生态文化特征的景观。在土地整治调查和评价中,需要分析和评价现有景观具有哪些特征和特殊的保护价值,并对区域的自然生态价值、景观特征、历史遗产等进行分析。对于土地工程建设规划而言,应该协调景观发展定位与社会经济、旅游休闲之间的发展平衡,确定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人文景观及生态文化目标。土地工程要促进以生态文化及人文景观为导向的多样化建设,使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地方建筑风格和地域景观的独特性、文化符号等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维系。

3土地工程的生态文化管理

3.1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建立和健全土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快生态补偿立法,形成长效补偿机制,明确其在国家规划体系、区域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加快对环境税、生态补偿税、“碳税”的立法,使其成为政府生态补偿资金的固定来源。完善土地生态补偿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健全土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增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协调性,实施区域生态补偿,利用生态用地指标进行自然资源的宏观调控。在技术层面,建立全国土地生态系统监管网络,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监测能力,为构建以土地为载体的多目标融合的多层面多尺度土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系服务,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支撑。

3.2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实现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管理”向“多功能利用管理”转变,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提高耕地资源的产品供给和生态调节功能,提升耕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水平。依据耕地等级实施差别化管理,对多功能生态用地水田等实行特殊保护。同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的补偿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协调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关系。土地综合整治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等不同层面建立土地整治的生态型模式,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增加耕地。全面防治污染,提高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土地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污染土地的综合整治,将其放在耕地保护的首要位置,形成土地污染防治与土地利用协同耦合机制,协调各部门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严格实行源头控制耕地污染。

结语

土地整治工作者应该成为生存环境的“生态工程师”,必须通过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复垦废弃地,适度开发未利用地,修复污染土地,并通过生态化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塑造出有利于人体健康、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态度和价值文化,保障中华民族的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洪源.谈土地工程的建设与发展[J].科学技术创新,2018(04):128-129.

[2]张媛媛.以土地工程促进土地生态治理探析[J].学术版,2016.

[3]张丹.土地生态治理的方法[J].农家科技,2016(11).

[4]张海欧.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重建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8):188-190+210.

论文作者:马萧萧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  ;  ;  ;  ;  ;  ;  ;  

浅谈土地工程的生态文化论文_马萧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