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 目的:总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并发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分析38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并发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出血量、出血时间进行观察。结果:PCNL术后有33例(86.8%)患者出血量较少,平均出血时间(1.8±0.9)d,平均出血量(47.6±12.9) ml,给予对症治疗后治愈;5例(13.2%)术后平均出血时间(4.6±1.7)d,平均出血量约(247.6±95.9)ml,给予保守治疗无效,经介入肾动脉造影栓塞治疗后治愈。结论:加强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出血的观察并进行护理,有利于预防失血性休克的发生以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250-02
目前,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已经成为治疗各类型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主要方法。与传统开腹取石术相比,其优点是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术后仍不可避免的出现发热、感染、出血、损伤临近组织等并发症,其中出血是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5%~14%[1],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对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出血进行观察和有效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近年来在我院进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38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进行观察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2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并发术后出血的38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2~72岁,平均(45.6±8.9)岁。肾结石28例,上输尿管结石10例,多发结石13例,单发结石25例,鹿角形结石6例,铸形结石5例。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者;既往采用冲击波碎石和开腹手术取石者。
1.2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满意后,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B超定位后,用穿刺针于肩胛线水平第ll肋间进行穿刺,见尿液流出后退出针芯,将导丝置人肾集合系统内, C型臂下透视确认,然后退出穿刺针,对孔道依次扩大,置人肾镜观察,发现结石后用气压弹道碎石方式将结石打碎,经钳夹和冲洗将结石清除,退镜,留置F16和F18肾造瘘管外引流,缝合瘘口并固定肾造瘘管。
2.结果
PCNL术后有33例(86.8%)患者出血量较少,平均出血时间(1.8±0.9)d,平均出血量(47.6±12.9)ml,给予对症治疗后治愈;5例(13.2%)术后平均出血时间(4.6±1.7)d,平均出血量约(247.6±95.9)ml,给予保守治疗无效,经介入肾动脉造影栓塞治疗后治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出血的观察
3.1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应该予心电监护及吸氧,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发现心率明显增快,血压下降,提示有出血的可能性。
3.2观察肾造瘘口 注意观察肾造瘘口外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
3.3 观察造瘘液及尿液的色、量和性状 PCNL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一般在术后 12h~24h 后逐渐消失,尿液变为正常。如在短时间内尿管及造瘘管突然出现大量鲜红色血性液,提示存在继发性肾脏出血。
3.4观察患者临床症状 术后注意观察患者腰胀、腹胀痛以及相关腹部体征,查看腹部有无隆起,尿管及造瘘管的通畅情况等。
4.护理
4.1术前护理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积极控制尿路感染、控制高血压和血糖,对功能障碍者要积极寻找病因,告知患者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告知手术可能出现大出血的风险,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
4.2 出血的紧急护理 当发现肾造瘘管和尿管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血尿时,应当判断可能发生PCNL术后出血,此时应立即嘱患者卧床休息,并夹闭肾造瘘管,使肾盂内压增高和血凝块形成,从而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与此同时报告医生,输液及使用止血药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手术切口敷料及肾造瘘管引流液的色、量及性状。可更换三腔尿管行持续膀胱冲洗,避免膀胱内血块形成。仍反复大量出血者,应尽早行介入栓塞治疗。
4.3肾造瘘管及尿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肾造瘘管及尿管,保持引流通畅,避免牵拉碰撞导管,防止受压、扭曲,引流管位置不可高于膀胱区,护理人员要定期巡视,时刻观察造瘘管及尿管是否通畅。
4.4体位及饮食护理 术后常规绝对卧床休息2~3d,以利于创面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进清淡及易消化流质饮食,多饮水,每天2500mL~3000mL;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等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诱发出血。
4.5心理护理 出血量较大时患者会有紧张恐惧感,以及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多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给予详细解释,多安慰患者,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坚定信心,以配合治疗,防止患者不良情绪而加重出血。
5.讨论
出血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引起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2]:①肾造瘘通道及肾内创面渗血或血管损伤;②患者术后过早活动, 造瘘管摩擦肾通道创面,导管移位、脱落以致血管创面血痂脱落等所致;③术前存在尿路感染,术后感染控制不佳,创面未愈合,易引起出血;④结石大而多,形状不规则,手术时间过长,多次取石对肾脏的损伤增加,出血风险增大;⑤应用质硬而头端较粗的肾造瘘管,拔出时可损伤肾实质出血。正常情况下,PCNL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一般1~2d变清,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观察,要了解正常出血和异常出血,对术后出血进行严密观察,注意尿管、造瘘管护理,对大出血应配合医生正确有序的处理,严密观察病情,进行体位护理和心理饮食护理,严防失血性休克及意外事件发生,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吕昭君,王翠芳.25例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并发严重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13):1174-1175.
[2]李丽,庞兰,陈明彦.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1,10(1):38-39.
论文作者:黄淑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术后论文; 瘘管论文; 患者论文; 碎石论文; 结石论文; 创面论文; 平均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