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研:学校教研活动的新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研活动论文,新视野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的背景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和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许多教师的知识阈限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现实需求。另外,新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理念倾向也使得部分教师感到不是很适应。所以,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研活动如专业引领、教改沙龙、自我反思等开始出现。这些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它们多是在同一学科内进行的,缺少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这种单科性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逐渐趋于弱化。鉴于此,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在影响教师成长这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谓跨学科教研活动,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大小不一的灵活的教学研究组,形成新的伙伴关系,围绕某一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听课和课后反思研究。在跨学科教研活动中,各学科教师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相互融合,在对话和交流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
在普通高中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有多方面的价值。
(一)建设多元化的教研组
跨学科教研意味着突破学科局限,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动态教研机制。首先,它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分科教研组之间建立关联,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创造沟通的机会。其次,它可以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实现各学科平等、均衡、同步发展。这样,各学科能够相互协调,保持同步,共同达到某一研究高度。
(二)开发多视角的教学设计
跨学科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备课的优越性发挥得更好,由于众多“门外汉”的参与,其视野与思维空间远比同学科的集体备课开阔。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带着新异的目光,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观照和审视所备学科,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生成创造性的设计,使得集体备课由“取众人之长”上升到“取众科之长”。
(三)实现多渠道的教学资源共享
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中最主要的形式。在跨学科听课中,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渠道,而可以具有广泛选择性,拥有更多的学科渠道。这样,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远非同学科听课可比。教师通过长期的跨学科听课,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积累丰富而全面的资源储备。
(四)实现多内涵的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仅仅追求在某一学科领域成为名师的教师已经不再是优秀的教师,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由单一趋向综合。我们应该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多内涵发展,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的个人素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跨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施
跨学科教研活动的思想精髓就是“跳出学科看学科”。不论文综的历史、政治和地理三门学科有天然融合优势,也不论理综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有共同的知识要素,即便是文科和理科之间,英语与语文学科之间,都有相互的联系和可以借鉴的事物。鉴于此,我们大胆尝试开展大组内的跨学科教研活动。该教研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走。
(一)成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
1.跨学科学术团体
在学校层面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我们根据参与者的不同年龄层次和学历、职称等标准,从以下三个平台提供跨学科教研机会:名师工作室、硕士教师协会和龙津研学堂。
名师工作室的教研对象是我校已被评上的市级以上名教师。他们每学期进行教研活动,分享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年轻教师更好地成长。
硕士教师协会是跨学科的科研组织。将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召集在一起,每月针对一定的教学疑难问题定期进行跨学科研讨,有经验、年长的教师发挥骨干作用,年轻教师发挥生力军的作用,两者互相学习,不断融合。
龙津研学堂则是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的研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各个学科的年轻教师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不断进步。
2.跨学科年级教研组
这里的跨学科教研组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单科的行政性范畴。我们开展的教研组跨学科教研活动存在以下两种形式: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组和以班级为单位的教研组。
按照年级来划分,就是每个年级形成一个大的综合性跨学科年段教研组。每个年段教研组以年级组长为组织者,各个年级的各门学科教师为参与者,定时与不定时讨论本年级的备课进度、作业量、年级学期目标、实施困难与解决方法等。如2012年9月,高二年段教研组就高二年级整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这个话题进行了多学科的教师经验交流,共同制订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二种组织的灵活性更强,它以每个行政班级为单位,参与研讨的是在该班级承担教学任务的各科教师。由于教授的是同一班级,所以教师之间相对熟悉,对教学进度把握、学生情况发展都有相近的认知度,同时又面临着相似的教学困惑,所以有必要建立班级的教研组进行研商,解决班级内的学生问题。这种班级内的小教研组可以随时根据班内学生的变化而开展讨论,非常实用。
3.跨学科综合教研组
以高考综合学科为方向,我们形成了由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组成的文科综合研修组,以及由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组成的理科综合研修组。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目的明确,即针对高考进行集体研究,制订教学目标,明确新授及复习、练习、考试的重点与难点,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4.跨学科研修互助组
在个体层面,不同学科教师自由地组成研修互助组,利用课余时间补习其他科目的学科知识,观看其他学科的上课视频。如高一年级教研组的语文教师就经常阅读一些历史、艺术方面的书籍,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历史常识,以便在上课时能将课程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数学教师也经常和政治教师一起商讨数学中的哲学问题,以便增强学生对所学的枯燥数学知识的深层体验。另外,参与教研的教师也经常参加各类跨学科的研讨会,撰写研讨笔记,进行跨学科知识研修,发表文章,增强学科间交流。通过上述活动,教师不仅学习了其他科目的相关知识,而且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手段,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知识,拓展了自己的教学领域。
(二)建立跨学科教研制度
合理的教研制度是相关教师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使跨学科教研活动有条不紊开展的必要条件,能对每位教师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我校跨学科教研制度的主要内容是:
●确定跨学科教研活动主题与日期。
●确定教研组内对话交流制度,教师轮流做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
●确定教师完成基本任务制度,帮助同组教师共同备课。
●确定跨学科听课制度,并执行“听后交流评议”的操作规范。
从实践的效果看,该教研制度从根本上规范了组内教师的学习和交流行为,杜绝了在教研活动中磨洋工的现象,强化了每位组内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了教师的活动幸福感。虽然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会占用学科教师的许多课余时间,但是组内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非常配合,积极克服困难,进行磋商,不断进步。
(三)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
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开展跨学科的听课、评课与研讨,跨学科的通识教育,不定时的学科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论讲座、外出知识进修等活动。另外,我们还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研活动的方式,以促进教师发展。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了跨学科教研活动的几种主要的操作形式。
1.跨学科教学设计
在跨学科的备课中,教师间可以相互交流、有效协商,共同把握“学科综合”的契机,建立各学科认同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指主题性单元,即涉及不同学科的教学课程单元,如“中东问题”“黄土高原”等,就包含了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单元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历史教师在上“郑和下西洋”一课前,可以和地理教师一起备课,准备相关郑和下西洋时出发和返回的季节和路线,从而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体会郑和航海的艰辛程度。又如地理教师在上“人口、城市等发展的进程”这些教学内容时,可以和政治教师一起对学生渗透事物发展的辩证观以及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知识点。
2.跨学科听课研讨
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中最主要的形式。在跨学科听课中,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渠道,而是具有广泛选择性。参与的教师能从其他学科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加以改进。跨学科听课和研讨还能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改进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有助于教师间相互交流,切磋技艺,促进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从教学实践来看,历史教师从听课中发现,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间接地影响学生对一些重要史实的理解;地理教师通过评课发现,学生学习哲学的精与不精也影响着他们对部分人文地理的学习深度。这是以前的单科听课所达不到的。
3.跨学科主题研修
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问题是不同学科的教师都会遇见的,如学生的评价、教学的导入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同学科的教师往往只能站在自身的学科角度思考这些问题。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跨学科集体讨论,可以帮助教师们跳出限制,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跨学科的研修活动已开展多次,如涉及政治、历史的“材料解析如何调动学生的思考”,也有涉及地理、历史的“如何用地理的思路来理解具体的北美与欧洲历史”等。通过主题研修,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师们常常会豁然开朗,并能借鉴其他两门学科的某些教学思路,重新思考问题。
4.跨学科学术研讨
每位参与跨学科研修的教师需要制订自身每年的成长学习计划,每学期学完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有关杂志,通过理论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觉接受理论指导,提高理论修养,增强思辨能力,从而更新教育观念。学校组织学习型团队,每周推荐一篇优秀文章,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同时将教师个人的学习心得、案例设计和教改经验及时传递给每位教师,建立学校的信息共享体。学校每月开设教育论坛、教育沙龙,对在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自由选题、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案例分析、撰写报告等方式,进行思维碰撞,反思修正。教育论坛、沙龙成为教师勇于创新、善于变革的有效学习载体,有利于教师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目标。
四、跨学科教研的管理评价
跨学科教研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多数教师共同参与、自愿参与、主动参与。所以,跨学科教研活动的管理与评价和传统的教研管理与评价应该有所不同。
在管理过程方面,与传统的教研管理模式相比,跨学科协作教研活动需要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整个学校的跨学科教研管理,行政上由校长室负责牵头,教科室具体分管组织工作。跨学科新课程内容的开发,由各个跨学科单位组织进行。跨学科教研的固定时间根据各个学科教师的共同空余时间确定,经费由学校统一开支。每学期固定的跨学科教研活动由教务处安排研修时间、选择地点、确定学分数等具体问题。每次活动都会有相应的记录存档,研讨会次数折合课时计入教师的研修工作量,并择优向学校职工大会汇报研修成果。
在评价方面,我们根据每位教师参与跨学科研讨的次数和跨学科听课、备课、评课、沙龙或论坛的次数按照权重进行量化计算,并且明确要求相应的学科教师每学期必须严格按照教务处制订的跨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开展具体的教研活动。教师必须及时提交跨学科研修计划、研修心得和评课听课稿,鼓励教师发表跨学科教学方面的论文,并提供相应的科研奖励。跨学科教师教研评价方案具体由学校办公室负责操作,由教务处、教科室监督指导,期末按工作情况评价计分并排名,并作为教师学年业务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