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核心与意义再认识_抗日战争论文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核心与意义再认识_抗日战争论文

重新理解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内核与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核论文,意义论文,战争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不仅从我党一党的范围,而且从敌、我、友三个方面;不仅从军事斗争的角度,而且从政治和军事的整体;不仅从抗日战争一个阶段的任务,而且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全部使命,来阐释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内核与意义。通过此种阐释,意在揭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所在,并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力量何以能在抗日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抗日战争何以能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主要是由毛泽东整体设计,并在他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毛泽东完全掌握着整个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动权。他之所以能如此,正如他自己所讲的:“主动权是从正确的情况估计(敌我双方的情况)和正确的军事政治处置产生的。”“主动权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聪明的领导者从虚心研究和正确估计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所产生的东西。”〔1〕

一、依据敌我双方的根本实际,以确定自己之角色位置与活动舞台

在抗战前期,毛泽东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贡献,首先他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速胜论”和“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站不住脚的,中国只要坚持持久抗战,胜利是必然的。其次就是依据敌、我双方之根本实际,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在敌后开展大规模游击战争的可能性、战略地位和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游击战争的合理性。这第二个贡献的真实价值在于,既为持久抗战找到了最主要的途径,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时还相对弱小的军事力量,在长期的、残酷的抗日战争中找到了最适当的角色位置和发展空间。在这个角色位置上和发展空间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可实实在在地充当抗日的先锋和模范,又不必与日寇展开正规形式的阵地战,硬打硬拼;既可从战略、战役、战斗多层次上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打击日寇,维护团结抗日的局面,又可不必受国民党军事指挥的束缚,自由活泼地打击敌人。

关于开展大规模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可能性和共产党领导游击战争的合理性,毛泽东是这样阐明的:如果我们是一个小国,游击战争只是在正规军的战役作战上起些近距离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当然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但中国不是小国,而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日本虽强,却兵力不足。中国虽弱,却地广、人多、兵多。“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占领区域,则空出了广大地面无法占领,这就给了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的地盘。”〔2〕

毛泽东依据中、日两国实际力量的对比分析,科学地预计抗日战争将会分为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即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时中国尚能保有大量的正规军,不过一方面因敌在其占领的大城市和大道中取战略守势,一方面因中国技术条件一时未能完备,尚难迅即举行战略反攻,除正面防御部队外,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1/3左右的区域,2/3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3〕这就是说,中国抗战要取得胜利, 第二阶段是关键,而在第二阶段中,游击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在整个抗战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就显示出来了。

在中国虽具有开展大规模游击战争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但要变成实际的过程,还须有一个决定性的条件,这就是要解决谁来发动、谁来领导的问题。毛泽东说,游击战争之所以能成为战略问题,其根源是由于中国处在进步时代,即中国已到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已有共产党和红军存在,这乃是问题的焦点所在。因为只有共产党和它领导的军队能与人民保持血肉般的联系,能广泛发动民众,领导民众开展游击战争,并使之深入持久。毛泽东将此称为红军的“特长”和“拿手好戏”。

谁来发动和领导的问题解决之后,余下的就是怎样领导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抗日游击战争同样也应遵循这个原则。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抗日战争的游击队一般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故在保存自己之外,还须加上一个发展自己。那么,应该采取些什么方针或原则才能达到保存或发展自己和消灭敌人的目的呢?毛泽东明确认为:总的说来,主要的方针有下列各项:(一)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六)正确的指挥关系。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关于第一项,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毛泽东解释说,整个的抗日战争,由于日寇是强国、是进攻的,我们是弱国、是防御的,因而决定了我们是战略的防御战和持久战。拿作战线来说,敌人是外线作战,我们是内线作战。这是一方面情形。但是在又一方面,则适得其反。敌军虽强,但是数量不多,我军虽弱,但数量甚多,加上敌人是异民族侵入我国,我们是在本国反抗异民族侵入这个条件,这样就能够而且必须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是整个抗日战争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无论正规战还是游击战都应如此。所不同的是,游击队的作战,要求集中可能多的兵力,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须是进攻的,和正规战争比较起来,其进攻性更加大些,而且这种进攻必须是奇袭。游击战争本来是分散的,许多任务,例如扰乱、钳制、破坏和做群众工作等,都以分散兵力为原则;然而就一个游击部队或游击兵团,当着执行消灭敌人的任务,尤其是为着打破敌人的进攻而努力时,就仍须集中其主要的兵力。“集中大力,打敌小部”,仍然是游击战争战场作战的原则之一。毛泽东说,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游击战争的主动权问题,是更加严重的问题。因为游击队大多处于严重的环境,无后方作战、敌强我弱、缺乏经验和不统一等等。但是游击战争是能够建立其主动权的,主要是要抓住敌人的三个弱点,即:第一是敌人的兵力不足,游击队可以放手争取广大的活动地区;第二敌人是异民族入侵,它执行极端的野蛮政策,游击队可以放手争取千百万人民的拥护;第三,敌人因环境不熟悉,指挥笨拙,游击队可以放手发挥自己的聪明。游击战争的主动性要通过其灵活性表现出来,根据游击战争的特性,兵力的使用必须按照任务和敌情、地形、居民等条件作灵活的变动。主要的方法是分散使用、集中使用和转换兵力。游击战争要取得胜利,还必须有严密的计划。毛泽东认为,没有预先的准备工作,乱干一场的想法,只是玩弄游击战争,或者是游击战争的外行。他说,不论是整个游击区的行动,或是单个游击部队或游击兵团的行动,事先都应有尽可能的严密的计划。

关于第二项,和正规战争相配合。毛泽东解释说,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的配合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的配合、战役的配合和战斗的配合。整个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所起的削弱敌人、钳制敌人、妨碍敌人运输的作用,和给予全国正规军和全国人民精神上的鼓励等等,都是战略上配合正规战争。游击战争不仅在敌人举行战略进攻时配合正规军起战略防御作用,在敌人结束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时,将配合正规军妨碍敌之保守,而且将于正规军举行战略反攻时,配合正规军击退敌军恢复整个的失地。因此,游击战争在战略上的伟大的配合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于第三项,建立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残酷的,要在广大的被敌占领地区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争,将敌人的后方也变成他们的前线,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毛泽东认为,抗日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大体不外三种:山地、平地和河湖港汊地。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地区建立根据地,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辽阔的平原地区,可以建立临时的根据地和小部队的或季候性的根据地。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不给敌人以水上交通的便利,这是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

关于第四项,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在游击战争已经起来并有相当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敌人停止了对我全国的战略进攻,采取保守其占领地的方针的时候,敌人向游击战争根据地的进攻是必然的。游击战争发展的规模越大,其根据地所处的位置越重要,威胁敌人的战略基地和交通要道越大,敌人对于游击队及其根据地进攻也将会越厉害。在这种情况下,游击战争就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但战略防御不是消极防御。战略防御与战役、战斗的进攻应辩证地结合起来。在敌人数路围攻的情况之下游击战争的方针是打破这种围攻,采取反攻的形态。敌是进攻和外线作战,我是防御和内线作战。我之部署应是以次要兵力钳制敌之数路,而以主要兵力对付敌之一路,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袭击战法,于敌行动中打击之。敌人虽强,经过多次的袭击,也就削弱下来,往往中途撤退,此时游击队又可于追击敌人时继续袭击,再行削弱他。一路打破之后,又转移兵力去打破敌之另一路,这样各个地击破敌之围攻。

在已将敌之进攻打破,敌之新的进攻尚未到来的时候,是敌取战略守势我取战略攻势的时候。这种时候,我之作战方针,不在于攻击不可必胜的、固守着防御阵地的敌人,而在于有计划地在一定地区内消灭和驱逐游击队力能胜任的小敌和汉奸武装,扩大我之占领地区,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补充并训练部队,组织新的游击队。在这些任务做得有了些眉目之后,如果敌人还在守势之中,就可进一步扩大我之新占领地区,攻击那些敌力薄弱的城市和交通线,依其情况而长期地或暂时地占领之。所有这些都是战略进攻的任务,目的在于乘着敌取守势之时,有效地发展自己的军事和民众的力量,有效地缩小敌人的力量,并准备敌人再度向我进攻时又能有计划地和有力地打破之。

关于第五项,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毛泽东说,如果中国能迅速地战胜日寇,并迅速地收复失地,没有什么持久战,也不是什么残酷的战争,那么,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必要就不存在了。既然战争是长期和残酷的,游击队就一定能够受到必要的锻炼,逐渐地变成正规的部队,其作战方式也将逐渐地正规化,游击战就可以逐渐转变为运动战。

由执行游击战的游击队化为执行运动战的正规部队,须具备数量扩大和质量提高两个条件。前者除直接动员人民加入部队外,可采取集中小部队的办法;后者则依靠战争中的锻炼和提高武器质量。提高质量,须在政治、组织、装备、技术、战术、纪律等各方面有所改进。政治上须使指挥员、战斗员们认识从游击队到正规军提高一步的必要性,鼓励大家为此而努力,并以政治工作去保障之。组织上须逐渐地具备一个正规兵团所必需的军事和政治的工作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方法以及供给、卫生等经常制度。装备方面,须提高武器的质量和种类,增加必要的通讯器材。技术和战术方面,从游击部队的技术和战术提高到作为一个正规兵团所必需的技术和战术。纪律方面,提高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程度,消除自由和散漫的现象。只有这样,一个游击战争根据地上面的主力兵团才能造成,更有效力地打击敌人的运动战方式才能出现。

关于第六项,正确的指挥关系。由于游击部队是低级的武装组织,具有分散行动的特性,不容许高度的集中主义,如同正规战争的指挥方法那样。毛泽东说,如果企图拿正规战争的指挥方法施之于游击战争,必然地要束缚游击战争的高度活泼性,而使游击战争毫无生气。高度的集中指挥与游击战争的高度活泼性是正相反对的东西。对于这种高度活泼的游击战争,施之以高度集中的指挥制度,不但不应该,而且不可能。然而游击战争不是不要任何的集中指挥就能够顺利地发展的。在有广大的正规战争、同时又有广大的游击战争存在的情况之下,使二者适当地配合行动是必要的,这就需要对于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配合行动的指挥,这就是国家参谋部和战区司令官关于战略作战的统一指挥。因此,游击战争的指挥原则,一方面要反对绝对的集中主义,同时又反对绝对的分散主义,应该是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一句话,就是: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上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是共产党领导游击战争的根本方针,这些方针从抗日战争的根本实际出发,恰当地、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旗帜下,独立自主地领导抗日敌后游击战争,并在战争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行性。

敌小我大,证明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是可能的;敌强我弱,决定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证明广泛的游击战争不仅必要,而且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敌后游击战争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才有足够的资格去发动和开展。共产党发动和开展游击战争必须建立自己的根据地。长期的游击战争必然要锻炼众多的游击队,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是顺理成章的结果。游击战争的特性要求游击部队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之权,有了这种独立自主之权就可以放手发动群众,放手扩大根据地,放手扩大游击队,并将游击队逐渐变成正规军,这样共产党就在抗击日寇的斗争中逐渐由配合地位向主力地位转化。在长期的、残酷的斗争中,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这是毛泽东根据敌、我、友三方之根本实际而设计的抗日道路,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位置和活动舞台。

二、从远处大处着想,于近处实处着力

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力量肩负着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双重使命,所以,它不能把抗日战争当作是单纯的军事斗争,也不能单纯地从抗日来考虑自己的行动。它要从远处大处着想,要在抗日中发展人民的力量,使抗日的胜利最终变成人民的胜利。同时,必须于近处实处着力,从自己力量的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环境的实际出发,而关键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

从远处大处着想,是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还在抗战初期,他就已明确提出这一思想,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他始终是从战略高度来把握游击战争的。他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战略构想都明显地反映出从远处大处着想的思想特征。

1937年9月,毛泽东在与彭德怀讨论山西、华北抗日局势, 红军不宜加入决战,而应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时,指示彭德怀“从远处大处着想,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与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4〕

远处大处是多维的,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还可以从深层的角度来理解。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如:立足五台山而从整个山西全省来部署游击战争,立足山西全省而从整个华北部署游击战争,立足华北,而从全国来部署游击战争;从时间角度来看,如:立足于战略防御阶段,而着眼于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立足于抗战而着眼于战后;从深层角度来看,如:立足于军事斗争,而着眼于发动群众、建立和扩大根据地、发展进步势力、逐步改造国民党政权等。这些层次都包涵在毛泽东关于从远处大处着想的思想之中。这里着重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所讲的“远处大处”。总的来说,抗战一开始,毛泽东对整个战局就已有通盘的考虑,他始终是从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观察指导抗日游击战争的,所以全局在胸、部署自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在毛泽东这些远大的设计中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

毛泽东不仅是从远处大处着想,而且还能着力于近处实处,这样就使远大目标不致流为空想。所谓着力于近处实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从红军相对弱小这个实际出发,提出了开展游击战争的一系列正确方针;其次是从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的实际出发,强调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共产党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根本途径。

抗日战争刚开始,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依当前敌我情况,红军作战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不久又说:“只宜于在总的战略下进行独立自主的指挥,不宜于以战役战术上的集中指挥去束缚,以致失去其长处。”〔5〕

综括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的思想,特别是抗战前期和中期的思想,突出的有以下几点:第一,特别强调独立自主指挥权。由于国民党的方针是既抗日又反共,借抗日以削共、灭共是他们心中常打着的算盘。毛泽东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毛泽东自1937年8 月给有关领导同志的电报对此多有谈及。1941年在一份电报中还说:“乘机取利,制日制共,是蒋的方针,因此我们对蒋还是既不让又不攻的方针。”)因此,特别强调独立自主的指挥权,防止陷入国民党的圈套。所谓独立自主的指挥权即是指有“依照情况使用兵力的自由”;“有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组织义勇军之自由,地方政权与邻近友军不得干涉”;“南京只作战略规定,红军有执行此战略之一切自由”。〔6〕第二, 强调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的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态势,钳制、扰乱、消灭敌人,但不是“独当一面”,而是协助正面友军作战。毛泽东说:“这种战法,比较单纯的正面防御大有区别。我们不反对使用一部分兵力于正面,这是必要的。但主力必须使用于侧面,采取包围迂回战法,独立自主地攻击敌人,才能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再则使用若干兵力于敌人后方,其威力特别强大,因为捣乱了敌人的运输线和根据地。”〔7〕第三, 强调游击战争原则上是分散作战,而不是集中作战。毛泽东说,担任游击战争之部队,依地形条件及战况之发展,适当使用其兵力,为适应游击战性质,原则上应分开使用,而不是集中使用。分散使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发动群众。毛泽东说,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分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第四,强调要避实就虚,不打硬仗。毛泽东曾经解释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依傍山地与不打硬仗的原则”。红军力量弱小,如果打硬仗,以阵地战、正规战、集中主力与敌人拼消耗,既于大局无多改变,也许正中国民党蒋介石之下怀。毛泽东说,愈能保存自己,团结人民,孤立日寇,就愈能长久坚持。一切只着眼到一时的痛快拼命斗争,而不知道转弯的办法都是有害的。又说,我军采巩固敌后根据地,实行广泛的游击战争,与日寇熬时间的长期斗争的方针,而不采孤注一掷的方针。

共产党领导的军事力量相对弱小,要抗日,必须发动人民;共产党要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不可能从国民党那里获得经济支持,只有发动群众,自产、自筹,才能解决经济来源。若取得合法发动民众的地位,共产党人即可获得无限活动空间并可如鱼得水,使国民党无法束缚。所以,于近处实处着力,最基本最关键的是要发动民众,依靠民众,通过组织和武装民众,不断扩大游击队和红军本身,巩固和发展根据地,造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使敌军在此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逐渐被消耗、被削弱。通过这种“与敌人无时间的、不冒险亦不消极的长期游击战争”来一步一步为胜利铺平道路。

抗战一开始,毛泽东就指出:发动人民的武装自卫战,是保证军队作战胜利的中心一环,对此方针游移是必败之道。又说,游击战争除军事部署以外,最主要的是紧密依靠乡村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最后胜利。游击战争不能一刻离开民众,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提出要向全国民众作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的重要思想,他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这一切,离不开动员老百姓。

毛泽东认为,根据游击战争的特点,依靠民众,就要放手将解决问题的责任交给民众,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潜力。他说,一切依靠最广大群众力量去解决问题,放手将解决问题的责任交给各分区,交给广大群众。你们上面领导同志只总其大纲,给予号召、指导、检查和调剂,实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切不可将一切重担都由上面负起来,致使下面都望着你们要吃要穿要办法,你们虽忙甚急甚,也不能尽如人意。这种思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责任制。毛泽东在抗战中就明确提出并运用了这种思想,是很宝贵的。

毛泽东认为,要发动群众,就必须给群众以利益。在抗战中如何给群众以利益呢?毛泽东提出过一些基本办法,如:“须采取没收大地主政策”;“坚持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人民参政”;“处处为民众着想,要保护民众,使民众不致吃亏。对民众中某些被迫应付敌人的办法,不仅不应尖锐地反对,反而应该因势利导,成为带有计划性的应付敌人的办法,甚至成为策略。”“极力和民众打成一片,坚决减租减息,解除民生痛苦。”等等,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决定了发动群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发动民众,依靠民众,组织和武装民众是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核心思想,在指导抗日游击战争的整个过程中,毛泽东自始至终都是把发动民众与扩大游击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打击和消耗敌人紧密结合起来的。自1937年秋开始,毛泽东向各有关领导同志提出这方面意见和作出相应部署的指示,有很多。1940年1月, 毛泽东在一封电报中进一步指出:时局的发展充分证明,只有广大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以与全国工作相配合,才能制止投降与反共,才能巩固统一战线,才能争取时局好转。他又说:“要建立这样大的武装力量,没有政权是不行的。因此必须以坚决与逐步的计划,极力争取山西、豫东、皖北、苏北的大部政权归入我们与进步人士的手中。”这“是一个严重斗争过程,因此不能避免有理又有利的磨擦。凡阻碍抗日进步势力发展并向我攻击之反动势力与顽固派,我必须坚决反击之,对于这种人,原则上决不能丝毫让步。而我应极力争取并与之共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乃是一切进步的与比较进步的势力。”他说:“要使全党干部明白这个正确的发展路线,才能造成猛力向前的作风,才能实现这个计划。集中一切力量为发展武装,建立根据地而斗争乃是你们最主要最主要的任务。要使干部明白,没有伟大革命武装与伟大革命根据地,抗日胜利是不可能的。”〔8〕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民族自卫战争,敌、我、友三方面的关系既鲜明又微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要在此极为复杂的关系中,利用矛盾,扬长避短,保存和发展自己,打击和消耗敌人,争取最后的胜利,的确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非凡的胆识,更需要脚踏实地、艰苦卓绝的奋斗。胜利之果是许许多多因素凝聚浇灌而成的,在这许许多多的因素中,从实际出发,依靠人民是共产党获得成功的根本。毛泽东作为抗战时期成熟的共产党的主要领袖,他所创造的抗日游击战争理论是牢牢扎根于这两个根本之中的。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虽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唯实唯民的精神,则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回味。

注释:

〔1〕《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37~238页。

〔2〕〔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313、293页。

〔4〕〔5〕〔6〕〔7〕《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54、28、 44、104~105页。

〔8〕《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509~510页。

标签:;  ;  ;  ;  ;  ;  ;  ;  ;  ;  ;  ;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核心与意义再认识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