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中医医院 湖南湘潭 411228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中缺血性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2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统计所有患者的缺血性J波情况,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类。将缺血性J波患者设为分析组,共22例;将非J波患者设为对照组,共40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分析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45%;对照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5%;分析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可列入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结论: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AMI患者的诊断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可准确警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缺血性J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如今,心电图检查中出现缺血性J波的新型理念,该表现是心肌缺血情况恶劣时合并的一种超急期心电图变化,而导致J波产生的原因是由于Ito电流上升[1]。有相关资料显示[2],J波和心源性猝死存在一定联系,因此已被广大医学界重视;而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我院分析了AMI患者心电图中缺血性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62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设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29例;年龄43-76岁,中位年龄(61.8±6.4)岁。纳入条件:(1)存在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症状;(2)心电图动态变化;(3)心肌坏死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存在动态变化;(4)在观察阶段未出现低温、酸碱平衡异常、电解质功能混乱和脑缺血等现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统计所有患者的缺血性J波情况,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类;将缺血性J波患者设为对照组,共22例;将非J波患者设为分析组,共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AMI发作两周内定时统计18导联同步心电图,并统计一次以上的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两组患者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1.3观察标准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标准:(1)出现单行性室性心动过速,且频率大于230次·min-1;(2)室性心动过速呈现心室率逐渐上升的状态,且极易演变为心室扑动以及心室颤动;(3)室性心动过速并发血流动力学异常,产生休克、左心衰竭的症状;(4)存在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症状,在发生时常伴有昏厥的现象;(5)出现特发性心室颤动或者心室扑动现象。与以上标准任意吻合一条,则判断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1.4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数据录入到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通过发生率进行比较,通过x2计算,以%为表达方式;若计算结果显示为P<0.05,可证明组间差异显著,可列入统计学软件分析。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45%;对照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5%;分析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可列入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见。
3、讨论
当一些临床症状诱发急性心肌缺血现象或者实验性动物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则立刻或者推迟显现J波;若原本就存在J波,则在原本的基础上产生振幅上升的现象;时限增宽时则判断为缺血性J波[3]。缺血性J波通常在心肌缺血严重的情况下出现,属于超急期心电图变化[4]。J波的发生机制为Ito上升,也就是说J波产生分子水平的机制为Ito上升;由于一些生理和病理原因导致跨室壁压力梯度和复极所具备的异质性与离散度逐渐上升,从而产生J波[5]。而心肌梗死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1)当Ito逐渐上升时,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单位的1相切迹随之上升,2相穹顶和平台期逐渐消失,导致动作电位时程减少幅度在40-70%之间;(2)穹顶和平台期消失现象从心电图的角度来讲被称为ST段抬高,而后者被当作室颤出现和保持的基本条件;(3)心外膜各个位置的心肌细胞,特别是当横跨心肌缺血区域的各个位置心肌细胞出现2相穹顶无异常和消失同时存在时,产生心外膜位置不同的电位差,结果电激动可在心外膜不同部位之间相互传输,极易出现2相折返;(4)2相折返可引起联律间期较短的R-on-T室早,还可导致室颤[6]。我院研究表明,分析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可列入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
综上所述,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AMI患者的诊断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可准确警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1]赵玉香,黄伟剑,孙丽卿等.缺血性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3):179-180.
[2]朱从飞.缺血性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3):16-17.
[3]杨培根,董国峰,杨琦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天津医药,2012,40(9):895-898.
[4]彭景兰.心电图J波改变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探讨[J].山东医药,2011,51(34):19-23.
[5]王钊,陈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82-1585.
[6]拜成雄,贺少波,傅杰等.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J].临床荟萃,2016,31(5):520-523.
论文作者:张莹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心电图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肌论文; 发生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