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的哲学诗_朱熹论文

论朱熹的哲学诗_朱熹论文

寓物说理而不腐——谈朱熹的哲理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朱熹论文,而不论文,哲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哲理性是艺术的基本属性之一,它蕴含在历史上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秀作品之中。这些创作通过形象体现出作者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启发人们对未知领域探索和思考,在审美感受中带有理性的内容,因而受到很高的评价。如我国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在艺术里最高的层次是哲理性的艺术。〔1〕

我国哲理性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屈原的《天问》“援天舒以发问”,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包括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方面,反映出深刻的探索精神,其中就孕育着哲理性的萌芽。其后,晋代以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谢灵运、陶渊明等人的某些山水诗和意境恬淡之作,乃至唐人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或多或少带有哲理性的色彩。宋代诗歌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主要向思理、显露、精细方面发展,如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所指出的那样:“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同时宋诗又呈现出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这些都为哲理诗的兴盛提供了文学方面的内部条件。因此,宋代大诗人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陆游等都写有不少脍炙人口、发人深思的优秀哲理诗。

南宋是理学盛行的时代,一些理学家也常常涉足于诗歌和散文领域,有的还对此作出了贡献。其中朱熹是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位。保存在《朱文公文集》和《朱文公文集·别集》中的一千二百多首诗词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是属于反映他的学术造诣的哲理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他对道德修养的见解以及治学方面的体会。随着岁月的冲洗,不少作品至今仍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这就证明了钱穆先生《朱子新学案·朱子之文学》中所说:“朱子倘不入道学儒林,亦当在文苑传中占一席地”。

(二)

优秀的哲理诗,大致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是对于形象的依附性。就是说诗人笔下的理是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的,因而和作品中的景与情同样具有吸引力。其二是发人深省的思辩性。就是说它具有具体形象的超越性。诗人表面上所咏的事物为彼,实际上其旨为彼。他所概括、引申、升华的乃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具有含蓄隽永的启发性。就是说它在诉诸人们的直觉、情感同时还诉诸人们的悟性,使读者产生一种仔细思考后豁然贯通的喜悦。朱熹的优秀哲理诗,的确具备这些特点,因而近人陈衍在《宋诗精华灵》中评之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诗人几类题材的哲理诗。

朱熹是个大学问家,他知识渊博,视野宽阔,融会贯通,见解独到,体会深刻,教学有方。他又喜爱外游,流连名山,寄情佳壑,每遇胜境,欣然忘怀,题咏之时,常将治学之道与风光特点融而为一,形成亦此亦彼、亦虚亦实、亦景亦理的深邃意境。例如《吴山高》一诗:

行尽吴山过越山,白云犹是几重关。

若寻汗漫相期处,更在孤鸿灭没间。

诗中吴山、越山均在今浙江境内。绍兴二十一年,诗人进京参加考试后授泉州同安县主簿,乃从吴山经越山归闽。此诗表面上写游山感触,言山外有山,山颠之上尚有重重白云,想为仙人所居之地,难得一览。实际上是劝勉青年人为学中要拓展视野,戒除自满,锲而不舍,立志攀登,臻于胜境。又如同年作于同安主簿任内的《涉涧水作》:

幽谷溅溅小水通,细穿涧水认行踪。

回头自爱晴岚好,却立滩头数乱峰。

此诗语言生动传神,简直是一个绝妙的镜头,表现出诗人涉涧时的认真神态和过来后的高雅情趣。但细细体会,它却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意思是学习时要聚精会神,认清目的;到了一定阶段,还要检查收获,总结经验,深化体会,提高兴趣。这样的作品有情有景有理,既是玲珑精致的小诗,又是治学的格言和箴言。此外,相传为朱熹所作的著名《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提醒青年人注意,时光易逝,学问难成,轻易放纵,嗟悔无及。又如《春日偶作》:“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欣喜于学术流派的争奇斗艳,有助于促进学界的切磋争鸣。这些诗作皆清新可读。

朱熹十分讲求道德修养。反映在美学观方面,有所谓“道根文枝”之说。他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又云:“有德者必有言”(用孔子语)主张文道一体,在道的基础上相统一。他说的“道德”内容十分广泛,有的今天仍可继承,有的则须扬弃,此处不能具论。在他的诗作中,不少谈的是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独特体会,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如人们熟知的《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中的“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谈的只是“观书”的心得体会。但联系“书”的内容则另有一层内涵。笔者同意程千帆先生的解释:“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文苑丛书·宋诗精选》266页)这两首诗虽然是说理之作, 但由于富于生活气息,描绘了生动鲜明的感性形象,具有启发性,因而与一般“语录讲义之押韵者”截然不同,同时也说明朱熹比较注重文学价值,有别于一般道学家“重道而轻文”的倾向。

朱熹是个理学家,自然要在作品中谈论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批评“异端邪说”,宣扬孔孟之道。这恐怕是哲理诗中最难写好的东西。诚如高尔基所说:“真正的诗……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给青年作者》)但这是针对抽象谈论哲理而言的。在这方面,朱熹也有成功之作,例如《治学三首》(作品详后),以一组形象画面启示人们如何探理求知,敦品励行,知本务本,以及如何由博返约,自见真源。又如流传至今、广为人知的《春日》一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中的“泗水”在山东中部,春秋时孔子曾居洙、泗间教授弟子。朱熹处于南宋时期,自然不可能北上游春于金人侵占之地,他只是以此暗喻归入孔门之道触处生春的喜悦。据刘述先教授查证,此诗写于绍兴三十一年辛已,当时朱熹已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过程,学术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故有是作。诗的首句点题,见如上所述。以下写“寻芳”的所见所想。二句言儒学之博大精深,新意无穷;三句以“东风面”喻孔孟学说之真髓;末句言探索中一旦掌握要领,则豁然开朗,顿觉无处不有生意。句句不离说理,而通观全诗却有情景交融之妙。

朱熹还有一些诗作是谈论宇宙、人生、宗教,讥刺佛老,以及“存理去欲”等问题的,其中也有一些较好的作品。如《答袁机仲论〈启蒙〉》云:“忽然半夜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又如《送林熙之诗五首》其四云:“十年灯火与君同,谁道年来西复东。不学世情云雨手,谁教人事马牛风。”此等诗作,或比喻生动,或感喟良深,均能给人启迪。限于篇幅,不再缕述。

(三)

朱熹的优秀哲理诗,有理趣而无理障,故能获得读者喜爱。其哲理性在诗中的体现,大致有这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局部体现。例如写于公元1184年的《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全面描绘武夷九曲的碧水丹山胜景,诗中有画,清丽动人。组诗的第一首总写九曲的神奇秀美,以下分述一曲至九曲的各自特色。其中咏五曲、八曲诗云: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洄。

莫言此处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朱熹曾在武夷五曲的隐屏峰下、平林洲上筑“武夷精舍”(后改名紫阳书院),或独自来往林间,或与人泛舟游览。“有客”为诗人自谓,“万古心”即传薪求道之心。故前一首的“林间”二句隐含传道授业者应该耐得住孤独寂寞,清苦自守,好我所好之意。后一首有感于游人到了七曲,因滩险水急多至此而返,故而未能领略八曲山势渐开、碧水萦洄的美景,不免为之惋惜。“莫言”二句,颇似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段议论。诗中所含哲理,对于鼓励人们不畏艰险,奋发图强,攀登事业高峰,是颇有积极意义的。此外他还有一些短诗是前面写景后面议论,不难发现哲理的重心所在。

第二种是以整体构架表现哲理追求。如前面提到的《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萦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或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这三首诗所咏分别为青山雨云变化、峡泉奔涌注入平原和步随溪水寻觅真源,但每首各有象征意义。其中道理,概而言之就是:“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老。”(《朱文公文集》卷十四),这种体现哲理的方式,朱熹用得较多,也较为成功。《春日》、《观书有感二首》等佳作,均属这种类型。

这里附带谈到第三种类型:诗中多半是径直说理,所发议论显得单调、枯燥(今天看来甚至有些陈旧迂腐),特别是由于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重情趣,故鲜有成功之作。如《九思》诗云:“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但得用心才熟后,自然后处有思随”。此诗所述熟读与精思关系本来不错,但毕竟缺乏理趣,不能引人入胜。朱熹这类诗作也有不少,受到后人诟病者也主要是这类诗的某些作品。

朱熹的哲理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定位置。事实上,南宋以降直至近代习哲理诗者,鲜有不受其影响,只是我们较长时期对朱熹及其理学认识不够全面,否定过多,因而对此文学现象研究得太少罢了。

美学史告诉我们:从上一世纪末到本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学科的进展,交叉和融合,人类从整体上认识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哲理的追求也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自觉行动。在现代主义的文艺流派中,哲理性被强调为艺术的中心。〔2〕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对宇宙人生等方面的哲学思考有同有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读一读朱熹优秀的哲理诗,仍然对我们颇有借鉴意义。

注释:

〔1〕〔2〕请参阅蒋孔阳主编《哲学大辞典·美学卷》713页。

标签:;  ;  ;  ;  

论朱熹的哲学诗_朱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