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银行业论文,新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银行业现状分析
2003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的发展势头令全球瞩目,虽然此间美国一些大银行因受到各类指控共支付14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和赔偿,安然、世通公司和帕玛拉特等公司丑闻也令银行声誉受损,但美国银行业总体运营稳健,盈利状况持续改善。
2004年7月《银行家》最新出炉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有211家美国银行榜上有名,包括10家新进入排名的银行,其中Merrill Lynch Bank USA名列112位,Capital One Bank列140位,新进入者如此高的排名反映了美国复杂的银行系统格局的变动。美国上榜银行中有10家进入前40名,排名如表1所示。
表1 美国银行排名(1~10)
资料来源:《银行家》,2004年第7期,第270~271页。
伴随着有效的资产扩张,美国银行显示了极强的盈利能力,虽然其总资产占千家大银行总资产的比率由上一财年的16%微降至15%,一级资本占全部一级资本的比率由24%降至22%,却创造了总利润的36.8%,领先于欧洲上榜银行的36.7%(欧洲上榜银行拥有千家大银行总资产的48%,占全部一级资本的比率为41%)。211家美国银行一级资本总额为5251亿美元,平均增长13%,资产收益率达1.97%(欧洲上榜银行为0.61%),资本收益率29.3%(欧洲上榜银行为15.6%),税前平均每股收益率达29.3%,其中作为美国银行业“领头羊”的花旗银行的净收益由上年的1241亿美元增至1537亿美元,增幅高达23.8%。
不仅上榜银行表现出众,美国银行业整体发展态势也良好。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日前公布的报告显示,2003年全美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盈利创下新记录,达到1206亿美元,增长15%,同时,也超过了2002年的1051亿美元。
根据FDIC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商业银行为7712家(2003年同期为7864家),银行雇员总数为1851722人,同比增长5.8%。24家新银行执照的颁发(2003年同期为24家),82家银行被购并(2003年同期为50家),2家已保险的商业银行破产(2003年为3家)。截至2004年3月底,有问题的商业银行为106家,总资产290亿美元,2003年同期为113家,总资产320亿美元。
FDIC的数据表明美国商业银行的运营呈现如下特征:
1.盈利状况持续改善,净收益稳步增长
美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2004年一季度为78,177亿美元,净利润达到319亿美元,同比增长8.8%;资本收益率(ROE)为15.52%,2003年同期为15.07%;资产收益率(ROA)为1.42%,2003年同期为1.41%,而该指标2002年为1.33%,2001年仅为1.15%。
2.消费贷款需求旺盛,净利息收入增加
由于较强的消费贷款需求抵消了商业贷款需求的减弱以及利差空间的缩小,虽然利差缩小至3.78%(2003年同期为3.89%),银行净利息收入仍比2003年同期上升5.7%,贷款及租赁达到44892亿美元,比2003年一季度上升7.0%;增长最快的是固定资产抵押担保贷款(比2003年同期上升11.2%),其次是个人贷款(上升9.7%)。相反,下降的是工商贷款(下降4.4%)和农业贷款(下降1.2%)。
3.金融创新促进收入多元化,非利息收入稳定增长
2004年一季度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476.83亿美元,同比增长6.7%,尤其是那些通过并购涉足投资和保险业务的大银行通过不断拓展新业务已经逐渐减少了对利差收益的依赖,非利息收入在其经营收入中的比例稳步增加,而中小银行则更多靠传统业务盈利,见表2。
表2 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净营业收入的比例
时间资产>10亿美元的银行
资产<10亿美元的银行
2002.3.31 41.75% 24.51%
2002.6.30 42.31% 25.46%
2002.9.30 42.45% 24.77%
2002.12.31 42.50% 26.62%
2003.3.31 43.26% 26.19%
2003.6.30 43.77% 27.10%
2003.9.30 44.52% 28.61%
2003.12.31 44.87% 27.80%
2004.3.31 43.77% 25.83%
资料来源:FDIC网站
4.经营管理改善,核心资本充足
随着美国商业银行自身金融市场风险意识的增强和银行监管机构风险与资本监管标准的改进,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改善管理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成效显著,2003年底资本充足率为1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2004年3月则分别为13.37%和10.93%,远远高于巴塞尔协议8%与4%的要求。
5.商业银行数目减少,设立分行的速度加快
虽然由于并购美国银行业的机构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分行的数目却在增长,截至2004年3月底,商业银行分行总数已达67,264家,见表3。
表3 美国商业银行机构数目
资料来源:FDIC网站
二、2003年以来美国银行业重大事件透视
(一)美国大中型银行开始新一轮扩张
美国银行业从来没有停止过收购和兼并的步伐,美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重组的历史。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美国大中银行开始通过积极收购实现快速扩张。FDIC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3月,美国共有308起并购事件,而据彭博资讯统计,仅2004年1~5月全美就有166件银行并购,涉及并购金额1460亿美元。
2003年以来的主要并购事件如下:
2003年10月,美洲银行耗资470亿美元收购富利波士顿金融公司,并购后将产生总资产9660亿美元的美国第三大银行。2004年3月,获美联储批准。
2003年11月25日,美国Independence Community银行以14亿美元收购了Staten Island银行,以巩固其在纽约的地位。
2004年1月摩根大通宣布将以55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银行公司,并于6月14日获美联储批准,兼并于7月1日正式生效,此次兼并组成了资产总额达1.1万亿美元的美国第二大银行。
2004年5月9日美国第八大银行太阳信用银行公司宣布将以总价69.8亿美元收购国家商业金融公司。
2004年6月21日,美国第四大银行瓦乔维亚银行与南信银行宣布合并,据估计该笔交易总价将达到143亿美元。
2004年6月25日,KeyCorp金融服务公司宣布将以1.947亿美元收购美国Ever Trust金融集团公司。
(二)银行业卷入金融丑闻
1.大银行涉嫌上市公司证券欺诈案
2004年5月10日,纽约州联邦地方法院判决花旗银行向前世通公司股东支付26.5亿美元,以了结世通破产前两年曾购买过世通股票的股东对花旗的诉讼。这是由上市公司股东对该公司贷款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提出的证券欺诈同类案件中,银行赔偿金额最大的一桩。判决当日,花旗银行股票下跌近3%,同时包括摩根大通等在内的销售过世通公司股票的几家银行股价均下挫。
2004年8月帕玛拉特也正寻求以法律手段,指控投资银行花旗集团协助进行欺诈,致使帕玛拉特、其股东以及债仅人蒙受数十亿美元损失,要求赔偿逾100亿美元。
美洲银行也被牵扯进一系列丑闻中,其中包括帕玛拉特的财务丑闻和全美第五大有线电视运营商Adelphia公司的内部交易丑闻。
2.共同基金丑闻袭击美国银行业
美国的共同基金丑闻正愈演愈烈,几乎席卷了华尔街所有的公司。一些主要的投资管理公司、证券经纪商及银行的雇员都成为有关部门的指控对象。
2003年11月17日,美国最大的金融财团之一摩根斯坦利同意赔偿5000万美元,以解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全国证券商协会的一项指控:即它向那些给与承销商额外佣金的共同基金提供优惠待遇,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
2004年3月17日美国纽约州总检察长斯皮策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美洲银行和波士顿旗舰金融公司答应支付6.75亿美元,以此了结两家公司的共同基金交易丑闻案,这成为美国最大一起基金违规交易赔偿案。
(三)银行业重塑行业道德标准
美洲银行在完成共同基金调查和富利波士顿金融公司的合并后,修订了该银行道德规范。修订的道德规范包括:在交易时间和非交易时间(late trading)禁止从事不适当的共同基金交易。修订的道德规范还包括设立一条由独立的第三方管理的免费电话热线。通过此举,给职员和客户提供一个投诉和自由发表言论的途径,并对投诉人的身份保密。美洲银行希望新修订道德规范的出台,将规范不适当交易行为。
(四)相关法律变动影响银行营运成本
1.《公平信用报告法案》宣告失效。《公平信用报告法案》规定,除某些特定用途外(如:就业、保险和信贷申请等),一般禁止将信用档案内容公开,但允许消费者本人获取有关信息并就信用记录中的任何疑问提出质询。2004年1月1日该修正案宣告失效,各州可根据各自情况制定相关法律,这将给信贷业务带来不小的冲击,那些在全美各地都有贷款业务的金融公司为遵循各州的法规要求,其合规成本将大幅增加。
2.《21世纪支票清算法案》即将生效。该法案目的在于通过从法律角度明确支票的电脑截留法(truncation),即支票上的信息可通过电脑处理的方式予以确认与传送,这将是票据业几十年来最根本的一次创新。如果《21世纪支票清算法案》获准通过,银行便可从降低营运成本的潜力中充分获利,预计美国一年就可降低支票处理成本至少达20亿美元。经济效益如此可观,使不少金融公司(包括银行)都已开始积极筹划,为充分利用好该法案作必要的技术基础准备。
三、美国银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1.区域性银行及其他中小型银行将主导新一轮并购
根据Thomson Financial的统计,2003年涉及银行和各类存款机构的并购家数上升到342个,比2002年有明显提高,交易金额超过2亿美元的美国银行和各类存款机构的总并购额累计达648.62亿美元。单笔交易平均规模为24亿美元,其中金额超过400亿美元的交易仅有1起,金额在14亿美元到33亿美元之间的交易为3起,其余23起交易金额全部低于10亿美元。
虽然金融市场频传美洲银行、J.P.摩根大通等巨型银行的并购消息,但是,由于大型银行往往已经达到了相对经济的规模,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并购所能够带来的产品开发和资源共享的好处相对比较有限,而美国金融监管法令限制单一银行存款额不得超过美国银行业总存款的10%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美国大型银行的扩张。因此,真正有意愿进行并购活动的将是大量的中小型银行和储蓄机构。
在过去的7年间,区域性银行及其他中小型银行的经营效益良好,而且通过并购其机构数目已经增长了13%,但由于25家大银行的不断并购、扩张,这些银行的市场份额却在缩小。与大型银行相比,美国中小型银行市场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突出表现为对活动区域、产品分销渠道及特定客户群的争夺。越来越多的中小型银行通过并购,进入相对富裕的地区,以求扩大其客户群,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此外,中小型银行受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程度与大型银行相比更为明显,追求规模经济的欲望更为强烈。随着利差的下降,中小型银行的廉价存款来源受到威胁,迫使这些银行增加分支机构,加大对存款资源的争夺,而增加机构见效最快的手段就是并购。因此区域性银行与中小银行将主导新一轮的并购。
2.重新重视分行作用,大力拓展零售业务
在美国2001年的经济衰退及其后的缓慢复苏期间,有较强零售业务的银行表现出色,因此银行也开始通过重新重视分行的作用,优化分行功能及加强交叉销售来拓展银行零售业务。
虽然美国商业银行的数量从1984年就开始下降,仅1994~2003年间几乎就减少了29%,但是同期分支机构的数目却增长了15%。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的调查显示,2003年尽管美国使用网上银行的家庭比重已达32%,但仍有约75%的家庭通过个人接触来处理银行业务,而且消费者对银行的选择更多地依赖于分行的地理位置。同时美国商业银行面向工商业贷款的增长率连续两年负增长,而在个人信用卡业务、住房贷款等消费者业务上增长强劲。2004年一季度美国商业银行存款突破44400亿美元,比5年前的34940亿美元几乎增长了1/3,而储蓄网点是吸引新客户,推销新产品的最佳场所。鉴于此,过去4年美国银行业再次掀起开设分行的热潮,主要银行已开设约1000家新分行,并计划进一步加快开分行的速度,传统的储蓄网点变成了各家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美洲银行最近宣称将在3年内开设550家储蓄网点;JP摩根大通银行将在5年内增加100个网点;华盛顿互助银行也设立了一家储蓄网点连锁店铺。由此预计,增设分行的行动仍将继续,尤其是在人口数目与就业率增长较快的地区。
3.风险管理技术日趋精密化、科学化
在金融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比过去大大增加。借助于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美国银行业开始采用各种新的先进技术来加强风险管理。尽管资本市场对企业集资的重要性增强,但美国银行业贷款仍是企业融资最大的单一来源,许多美国银行的成功在于通过新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分散信贷风险,其中最显著的是增加依赖信贷衍生工具来管理信贷风险。虽然信贷衍生工具有多种复杂的形式,但大多数可作为信贷保险,当银行买入信贷衍生工具合约,销售方则承担了贷款的信贷风险,从而使银行得到信贷保护,降低了信贷风险,因此导致信贷衍生工具市场迅速增长。同时银行实行以风险为基础的定价和差别利率,使银行可以向回报较高的客户提供更多的贷款。2003年底与2000年底相比,银行消费信贷增长17.8%。虽然银行增加了向风险较高的客户提供贷款,但由于利率较高,贷款定价的风险敏感度提高,故风险可得到补偿,也可更有效地管理风险。2003年第四季度美国银行业消费信贷坏账率为2.88%,其中信用卡坏账率为5.89%,远高于同期工商信贷0.94%的坏账率,但银行业的零售业务仍然盈利,反映银行业的风险得到补偿。事实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银行业为了适应竞争及市场变化,在完善传统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同时,不断开发和利用各种以组合管理为特征的新技术、新方法。用VAR技术管理市场风险、用量化模型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典型。新巴塞尔协议计划在2006年实施,该协议鼓励银行发展和完善内部评级系统,以提高信贷风险衡量和管理的能力。受此影响,风险量化模型在银行业将呈现出普及之势。虽然风险量化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不菲的财力及人力,但通过量化模型进行风险管理,尤其是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可以显著地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降低不良资产发生的比率,对此,包括美国银行在内的国际银行业正在取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