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辩证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性质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把握,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辩证性质。列宁曾经指出“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的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列宁《哲学笔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398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中,正是突出地包含和体现着对立面的统一并辩证发展的内容。把握这一命题的辩证性质无疑对我们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对着跨入新世纪、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进一步全球化的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思想准备。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本身所蕴涵的辩证关系
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中蕴涵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因其个性才相互区别,异彩纷呈;因其共性而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人类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一般到个别的不断提高过程。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正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其中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一方面,中国特色的个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共性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共性,失去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会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共性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个性而存在,没有各种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列宁曾经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全集》第2版,第28卷第163页)这正说明不同民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要着眼于各民族的特殊性,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自己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正是成功地运用这一辩证法的精髓,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社会主义的再度辉煌奠定了基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表明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有着本质的规定,具有区别于一切其他制度而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先前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也区别于现时代各种西方社会主义流派,比如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多元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态的分析得出的一般原理,形成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由特殊到一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理论上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但社会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或理想。列宁、毛泽东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构想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如何取得社会主义胜利,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带有俄国特色,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带有“中国特色”。邓小平更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民族的特点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革命的具体实践。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蕴示着有特色的体制才能激发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社会主义的模式、社会主义的特色不过是社会主义内在机制的外在表现。而社会主义的内在机制是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部结构、组成方式的质与量的统一表现,具有多维的空间立体性。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机制,而同一社会性质的社会机制也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机制的结构越科学、越合理,就越能激发事物机体的活力。事物的这种空间排列的量变能引起事物的活力的质变。科学的机制体现为科学的特色和个性,而个性才能区别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只有个性丰富发展才能使事物在内在结构上更加科学、有序,只有内在规律得到体现,事物才能焕发生机、活力。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制度,是具有内在活力和生命力的制度,但这不是自然实现的。要焕发出这种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及其体现出与资本主义制度竞争中的优越性,就必须有科学地反映根本性质的具体制度,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正是符合了这一规律的要求。“特色”是生命力的源泉,正如列宁所说:“方式愈多愈好,方式愈多,共同的经验就愈加丰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愈加可靠、愈加迅速,而实践也就愈容易创造出——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创造出——最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列宁全集》第2版,第3卷第400页)
二、“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命题。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与社会主义自身规律的关系看,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具有必然性。但是只有对社会主义自身规律的把握从而反映社会历史总规律,才能减少这种历史必然性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邓小平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在八十年代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历史状况下。而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作为国际社会中独树一帜,高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的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因此探讨“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辩证关系,把握住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与社会主义自身规律性,也是这一命题所蕴含的辩证内容。这一辩证内容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的辩证关系中:
1、“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二者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内容。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是20世纪以来西方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体系全球扩张的一种进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20世纪全球化进程的主线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与制度的竞争与对抗。但在理论上,社会主义所勾勒的人人平等、各民族平等、世界大同的图景,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对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认识。而且社会主义给全球化理论先后贡献了圣西门、马克思、列宁等著名理论家,他们的观点丰富了全球化理论,极大地加强了“人类共同命运”和“平等”这一全球化核心主题。在实践上,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在世界范围的展开都是全球化进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中,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以及她自身的优越性就表现为,她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范式,能够解决全球资本主义经济扩张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矛盾。社会主义所提倡的平等和民主,反对等级制与压迫,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价值中的核心内容,都是促使人类与自然界及整个社会的融洽而不是不断的异化。
全球化进程是一个多元、多维的过程,虽然它一度由西方的逻辑主导着,但是现在成了越来越多的文明共同创造的工程。在这点上全球化进程又是各种文明、全人类求同存异的互动过程,也是不断同各种“中心论”作斗争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全球化进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曾经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今后仍然会在全球化中找到新的支点,并且会以其倡导的民主、平等、人道获得全球范围的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努力,今后仍然会作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总之,社会主义的未来将会伴随全球化的全过程,作为一种人类理想它正在漫漫地渗透进世界各国,并且以一些具体政策形式表现出来。尽管这些表现不完全符合经典意义的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理想最终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相统一。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在这一辩证关系中依然反映着个性与共性、独立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内容。应该说全球化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以及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从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共性的东西。全球化不仅在多领域多层面上发生,同时全球化的参与者又是多元化的,既有国家、民族、国际组织、企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及个人,是一个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它要求所有参与者之间相互协调,求同存异,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共同发展。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全球化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进程,各参与者之间、各种意识形态之间、新旧事物之间冲突不断发生甚至引发一定范围内的暴力冲突,因而又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这就要求全球化进程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既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要努力学习一切优秀的东西,排斥和否定不适合自己特点、不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东西,按照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近现代中国具体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的特点很多,如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可耕地贫乏、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低下、贫穷和落后,又具有历史悠久的儒家传统文化,再加上近现代史上八国联军的入侵、辛亥革命的挑战、苏联经济模式的失败等,“使得中国很难照搬任务外国的现代化模式,无论是西方的、东欧的甚至日本的模式,中国就是中国,她只能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个性中禀赋有世界社会主义共同性的特质以及全人类历史发展中共同追寻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但中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因此必须明确自己在这个进程中的位置。在肯定自身选择的社会发展模式和社会道路的同时,也要不断反省和自我否定不适宜历史发展潮流的东西,这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是肯定和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肯定一方面来说,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坚持改革开放,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以温和渐进的方式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这才是最具有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从否定的一方面来说,她要不断地在全球化进程中否定自身僵化的东西,特别是要突破陈旧的思想框架,否定教条主义,否定封闭自守。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年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发生了激烈而深刻的变化。因此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能把社会主义理解为抽象的僵化的制度和理论,而应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状况出发不断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否定自身的弊端和陈旧因素的同时,也要对外来的东西进行“扬弃”,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和危机向自身的转移,特别是警惕全球化过程中经济活动的巨大风险。
标签:全球化论文; 中国特色论文; 共性与个性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政治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列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