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比较的广泛性与集约性_水泥论文

中外比较的广泛性与集约性_水泥论文

粗放与集约的中外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粗放论文,集约论文,中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

(1)生产经营规模与效率。我国每个劳动力承担的可耕地面积,约为世界

平均水平的1/6;每个劳动力生产的谷物,约为美国的0.8%,加拿大的0

.6%,日本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1/2;每个劳动力生产的肉类,约占

美国的0.6%,日本的7%,世界平均水平的40%。

(2)机械化水平。我国基本上还是以每个农户为生产单位,生产经营规模

小,地块分散,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3)水、肥利用效率。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但利用效率低。

国外大多是喷灌和滴灌,以色列喷灌面积达90%,美国占1/3,而我国大多

是漫灌,灌渠衬砌简单,跑水、漏水严重。水的利用系数,以色列为0.9,我

国只有0.3—0.4。每亩小麦用水量,我国为320立方米—450立方米

,而美国为284立方米。我国单位面积施用化肥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6倍

,但化肥有效利用率低,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都在60%左

(4)良种培育和推广。我国粮食单产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但比日、

德、法国低35%到50%,主要是良种上不去。日本1988年10大优质大

米品种的种植面积为水稻总面积的61%,韩国1991年的优质稻谷面积占5

二、能源

(1)煤炭矿井规模。我国国有煤矿平均每个矿井生产能力为29.5万吨

(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76.9万吨/年,地方国有煤矿为11.37万吨/年

),8万多处乡镇煤矿的产量平均只有0.5万吨/年。而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

煤矿的产量为总量的58.8%,小煤矿生产手段落后是主要问题,它们的资源

回收率不到10%,浪费很大,事故多。发达国家的煤矿井(露天)都以大型为

主,美、德的规模多数为1000万吨级以上的露天矿和400—600万吨级

的大型矿井。美国生产10亿吨商品煤只用15万人,我国生产12亿吨原煤,

要用700万人。

(2)商品煤质量。我国的商品煤以原煤为主,选洗比例很低。发达国家的

动力煤都是选洗煤,选洗后灰份为10%—15%,而我国动力煤灰高达28%

,选洗率只有6%左右。目前,“三西”2亿多吨外调煤炭,基本上是未选洗的

,等于外运了2000万吨矸石。煤含硫量,发达国家一般在1%以下,我国煤

炭45%在1%以下,55%在2%以上,但选洗时对脱硫控制不严,商品煤大

多含硫高。目前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硫的90%、烟尘的70%、二氧化碳的85

%,均来自燃煤。

(3)能源加工利用程度。①火电。我国供电煤耗每千瓦时417克标煤,

比美、日、前苏联、原西德高23%—30%,主要是中小机组多。目前,我国

20万千瓦以上机组只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50.8%,而日本为88.5%。

国产20%到30%的大机组,由于性能差,煤耗比国外高20%左右。小火电

又为火电总装机容量的20.6%,平均煤耗比大机又高2/3左右。②热能。

我国热电机组1993年约有1400万千瓦,占火电机组总容量的11.6%

。而原苏联1980年就有6000万千瓦,占火电总容量的35%左右,其平

均煤耗为每千瓦时265克标煤,使全部火电平均煤耗由365克标煤/千瓦时

,降为328克标煤/千瓦时。③线路。我国1993年线换率达8.52%,

比1990年增加了0.46个百分点,比日、美高3个百分点。

(4)水电。美、加、英、德水电开发程度为40%到90%,而我国只有

(5)能源消耗。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0%,世界发达国家一般为40%—

50%。火电、水泥、合成氨和钢等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

高30%—80%。据测算,我国直接节能潜力为3亿多吨标煤。

三、交通运输

铁路复线、电气化和自动闭塞、调度集中的线路占线路总长的比重,我国分

别为26.6%、16.6%和22.7%、2.5%,前苏联分别为42.1

%、43.9%、和67.4%、27.1%。蒸汽机车占机车总量,我国为3

5.3%,世界先进国家已停止使用。货车载重量,我国平均每辆只有57吨,

前苏联每辆为62—69吨。

四、冶金工业

(1)规模。我国有钢铁生产企业1598个,平均每个企业年产钢仅5.

7吨,年产钢1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22个(其中500万吨以上企业4个)。

(2)设备单位能力。我国有高炉1502座,平均炉容94立方米,而日

本80年代就达2884立方米。我国1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产铁量仅为4

2%,而日本、西欧、前苏联的全部生铁都产自1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我

国有1567座电炉,平均炉容约5吨,大于50吨的仅15座,国外一般均在

50吨以上。顶吹转炉我国有208座,平均炉容26吨,小于10吨的有82

座,而国外一般在120吨以上。

(2)工艺装备水平。我国比先进水平落后25到30年以上,如已有的7

00多套小型轧机绝大多数是落后的横列式轧机,比较先进的连续式、本连续式

轧机只有27套。世界大多数国家淘汰的平炉炼钢工艺,我国仍占15%。连铸

比,我国为40%,世界平均为70%,西欧为92%,北美为86%,日本高

达96%。自动化水平的差距更大,我国目前自动化生产能力占全部生产能力的

比重为:高炉6.8%、转炉16.3%、连铸47.3%、轧机17%。

(4)品种质量。1994年我国达到世界主要产钢国同类产品实物质量的

钢材,仅占14%。

(5)能源和物耗。我国吨钢综合能耗1.52吨标煤,比美国高一倍,比

日本高1.5倍。综合成材率为83%,日本已达95%。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

为30吨钢,美国为500吨左右,日、德、英、法为350—400吨左右。

五、乙烯工业

(1)规模。我国现有乙烯装置18套,其中30万吨较大型规模7套,占

39%,14万吨以下中小型规模11套,占61%,多数达不到经济规模。而

发达国家30万吨以上的占67%以上。

(2)加工深度。国外乙烯装置副产品回收的价值,一般可以抵消乙烯生产

成本一半以上。日本在1960年裂碎产物的综合回收率就达49%,1971

年达90%,目前的水平更高。日本回收价值可抵解乙烯生产成本的55%。而

我国,大型乙烯裂碎产物仅以碳二、碳三馏份利用为主,碳四和裂碎汽油均未完

全充分利用,碳五馏份及碳九以上馏份则完全被当作燃料烧掉,综合回收率只有

60%左右,回收价值只能抵销乙烯生产成本的30%左右;中型乙烯装置碳四

以上馏份,综合回收率仅为40%左右,回收价值抵乙烯生产成本的20%左右。

(3)科学管理水平。我国目前乙烯装置基本上是一年一大修,而国外普遍

为两年一大修,有的已达三、四年一大修。生产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4)收率、消耗。先进国家乙烯生产中裂解原料大多以石脑油等轻质原料

为主,一般占90%以上,乙烯单程收率为28%以上。我国裂碎轻质原料仅占

50%,其余50%是柴油(ACO)馏份,乙烯平均单程收率为26%。每吨

乙烯消耗原料,世界先进水平在三吨以下,能耗为600万大卡以下,而我国分

别为3.4吨和895万大卡。

六、化肥工业

(1)工厂规模。我国1994年化肥生产企业有1565个,总生产能力

2415万吨(折纯),平均每个企业生产能力1.5万吨/年,其中大型企业

38个(尿素24—52万吨/年,磷铵24—48万吨/年),占企业总数的

2.4%,占能生产能力的25%;中型企业57个(尿素11—13万吨/年

,磷铵12万吨/年),占企业总数的3.6%,占总生产能力的20%多;小

型企业1470个(尿素4万吨/年,磷铵3—6万吨/年),占企业总数的9

4%,占总生产能力的50%左右。

(2)产品结构。我国化肥低浓度多、复合肥少,结构尚不合理。据统计,

我国碳酸氢铵占氮肥总产量的50%以上,普钙和钙镁磷肥占磷肥总产量的90

%以上,复合肥仅占化肥总产量的10%。国产化肥平均养份仅20%,而美国

是46%。

(3)能耗。目前我国大型厂生产合成氨每吨能耗:天然气为7.9—8.

5百万大卡,油10.5—10.8百万大卡,煤11.0—12.7百万大卡

,高于国际水平(7.0、9.0、11.0百万大卡)。中小型氮肥厂砘氨能

耗在11.9—14.9百万大卡,差距更大。

(4)管理水平。新建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工厂,美国人员400

人,我国需1500人。

(5)工艺开发。国内目前化肥厂科研、设计、制造、建设、生产互相脱节

,形不成完整的技术开发体系,技术被引进后消化率低。

七、水泥工业

(1)水泥标号。目前世界水泥产量约13亿吨,我国水泥产量1994年

达4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但水泥标号低,立窑水泥比重过高。国外基本上都是

旋窑水泥,我国只占二成(标号为425号、525号以上),而标号低的立窑

水泥却占八成(大部分为325号,少部分为425号和525号)。

(2)工艺水平。世界各国基本上已是先进的干法窑,在我国仅占5%,并

且水泥能耗每公斤熟料1245千卡,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

(3)规模。我国有水泥企业8000多家,平均生产规模五万吨,实物劳

动生产率平均只有196吨/人。国内最大水泥企业年产180万吨(柳州),

最大单线劳动生产率为7000吨/人.年(冀东),而韩国水泥企业平均规模

为600万吨,日本为195万吨;最大企业,韩国双龙为1000万吨,日本

小野田为450吨;最大单线劳动生产率,韩日都在10000吨/人.年。

八、机电工业

机电行业。机电先进设备我国主要靠进口,机电产品1993年进口495

亿美元,相当于国内市场的32%,金属切削、锻压机床进口19.4亿美元,

占国内市场56%。1994年我国机床保有量350万台,居世界第一,但机

床档次低,精加工数控机床仅占0.7%。机床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为0.63万

美元/人.年(1993年),而日本达25.66万美元/人.年(1988

集成电路工业。我国1993年产量1.78亿块,比日、美落后20到2

4年,技术水平落后15年。国外高附加值产品(如MOS存储器、逻辑电路)

的比重接近80%,我国60%仍为中低档视听电路。

汽车工业。我国轻型汽车1994年产51万辆,70个企业生产,平均产

量7000辆,国外一般都在10万辆左右。轿车,我国总规模为78万辆,而

美、日、韩的一些大厂产量一般在100万辆以上。中型载重车,国年产百里油

耗是国外产品的1.1到1.3倍,功率低8—16%,首次故障里,第一次大

修国产车为15—50万公里,国外车为60—69万公里。

九、纺织工业

(1)生产装备。我国棉产量居世界第一,化纤产量世界第二。但生产装备

相对落后,全国4100多万纺锭中有1/4约1000万锭是需要淘汰的设备

,属于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40%。先进的自动络简机,日、美、意、

德等发达国家已占80%到100%,我国只占13%。无梭织机,发达国家占

60%—70%,世界平均水平为21.7%,而我国只有4.4%。全国20

00多条印染后整理生产线中,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仅6%,超期的工

艺落后的老设备占60%。

(2)纱、布质量和竞争力。无结头纱,发达国家占90%—100%,我

国只占16%;无梭布,发达国家占80%,我国只占13.4%。纺织品出口

创汇能力,发达国家每吨纤维创汇1.5万美元,我国仅为9200美元(19

9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占加工量的1/3,占世界出口量的1/7,但出

口创汇额反占世界出口额的1/14。

(3)企业结构。我国一万锭以下的棉纺企业有1169个,共409万锭

,平均每个企业只有3500锭。全国有化纤厂270多家,生产能力共180

万吨,5万吨以上能力的企业只有五个,平均每个企业生产能力只有6000多

吨。而国外涤纶厂的生产能力平均在四万吨左右。

十、科技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左右,而发达国家达50%—7

0%。大中型企业设置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我国为53%,美、日为100%

。企业科研投资占全部科研投资的比例,我国为13.8%,美、日均为60%

以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1980—1991年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成果1

5.6万项,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不足10%。

此外,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我国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

德国的7倍,法国的8倍,英国的5倍,韩国的4.5倍。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消耗的钢材,我国为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4倍,法国的7

倍,英国的5.2倍。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我国为美国的2.7%,日本的2

.4%,德国和法国的2.2%,英国的3.2%,韩国的9.3%

(根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的资料整理)*

标签:;  ;  

中外比较的广泛性与集约性_水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