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乡镇企业经济增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2642(1999)04—0380—05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1 乡镇企业的基本情况
全市乡镇企业1997年比“八五”末的1995年总产值增长1.6倍, 达到1123.11亿元(1990年不变价格),年均递增26.8%, 固定资产原值增长2.6倍,达到306.9亿元,年均递增61.2%。出口产品交货值增长1.3倍,达到17.28亿元,年均递增14.0%。营业收入增长1.8 倍, 达到1207.17亿元,年均递增32.6%。利税总额增长1.5倍,达到90.67 亿元,年均递增23.4%。同时,乡镇企业的社会贡献率较为显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1997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农村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24.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7%,城市近郊区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被吸纳到乡镇企业。全市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106.16亿元,较1995年净增34.39亿元,职工人年均工资3938元, 是农民人年均收入的2.6倍。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工资收入约252.6元,比1990年的71.6元净增181元, 重庆市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整个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 经济增长综合因素分析
2.1 生产函数
为了深化分析重庆市乡镇企业增长的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的过程,从而探讨重庆市乡镇企业经济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模式和途径,文章以总产值(Y)作为乡镇企业的产出总量, 以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与流动资金占用额作为资金投入总量(K), 以乡镇企业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总量(L),建立重庆市乡镇企业总量生产函数。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成:
logY=b[,0]+b[,1]logK+b[,2]logL+b[,3]logKlogL+b[,4](logK)[2]+b[,5](logL)[2]+u
式中:b为参数,i=0,1,2,3,4,5;u为扰动项。
采用1978~1997年的样本数据,运用TSP 软件进行经济计量分析:
logY=13.9700+13.0785 logK-26.7611logL-12.0848 logKlogL
(3.9333) (-3.3581) (-3.7454)
+3.4899(logK)[2]+13.3177(logL)[2]
(4.5759) (3.5801)
R[2]=0.9986F=985.9769DW=1.6433
2.2 经济增长综合因素系统分析
2.2.1 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测定。经济增长是经济空间中劳动、 资本、技术诸生产要素共振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综合因素分析实质上是各生产要素作用效果的合理界定和归集的过程。其核心是技术进步增长率(或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测定。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只能来源于技术进步。尽管技术进步始终是融合渗透在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之中,但大量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通过理论抽象和要素分离得到具体说明。何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函数是备受推崇并行之有效的2种测定方法,其数学模型分别为:
柯希·道格拉斯生产函数:A=Y/K[α]·L[β]…………………①
索洛函数法(余值计算法):Δ∧/∧=ΔY/Y-αΔK/K-βΔL/L
或:a=Y-αK-βL………………②
式中,∧为科技进步,a为科技进步增长率,Y为产出量,α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K为资本量,β为劳动弹性系数,L为劳动量,α+β=1,即规模报酬不变。
用回归法,在“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的假设条件下, 索洛函数可变形为:
ΔY/Y-ΔL/Y=ΔA/∧-α(ΔK/K-ΔL/L)
设:ΔY/Y-ΔL/L=Y’,ΔK/K-ΔL/L=X’,则Y’=a+αX’
2.2.2 经济增长综合因素系统分析
2.2.2.1 核算经济增长率(ΔY/Y)资金投入增长率(ΔK/K )和劳动投入增长率(ΔL/L)。用剔除价格因素后的总产值资料表示经济增长速度,资金投入增长率则由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和定额流动资金余额推算获得,劳动增长率用口径一致的职工人数增长表示,根据表1 的投入产出资料计算得各项数值(表1)。
表1 经济增长综合因素系统分析
投入产出
年份 产量 资金 劳动
1978 1.98 1.79 14.13
1979 2.59 2.22 15.79
1980 3.16 2.92 15.33
1981 3.82 3.54 14.48
1982 4.57 4.41 16.70
1983 6.37 5.11 21.57
1984 10.19 7.31 34.37
1985 16.75 12.09 46.33
1986 22.29 12.47 53.17
1987 29.43 19.11 59.65
1988 38.25 23.61 65.52
1989 43.13 27.68 65.39
1990 51.97 30.46 66.22
1991 65.47 35.14 69.31
1992113.40 45.31 82.66
1993190.81 64.10 98.55
1994382.75 93.13 113.18
1995546.11111.12 129.49
1996682.66142.13 134.80
1997885.37193.01 83.24
增长率贡献率
年份 产量 资金 劳动科技
科技
资金
劳动
1979 30.9623.9411.69
12.98 41.94 39.66 18.40
1980 26.5129.39 4.149.47 35.72 56.68
7.60
1981 24.5725.49 0.80
11.11 45.19 53.22 15.80
1982 23.2925.25 3.308.73 37.48 55.62
6.91
1983 26.3523.30 8.82
10.11 38.44 45.34 16.30
1984 31.4426.3915.96
10.12 32.26 43.07 24.73
1985 35.7131.3418.48
10.63 29.80 45.02 25.21
1986 35.3730.9518.01
10.72 30.31 44.89 24.80
1987 35.0030.0717.35
11.12 31.77 44.08 24.14
1988 34.4829.4016.58
11.33 32.84 43.74 23.41
1989 32.4728.2514.94
10.70 33.04 44.64 22.41
1990 31.3029.4913.739.49 30.30 48.33 21.37
1991 30.9028.4813.019.95 32.21 47.28 20.51
1992 33.5428.6813.44
12.28 36.61 43.81 19.52
1993 35.6229.7513.82
13.62 38.19 42.85 18.90
1994 38.9830.5913.89
16.53 42.46 40.25 17.35
1995 39.1930.1913.92
16.92 43.19 39.52 17.29
1996 38.3626.8114.19
17.70 46.14 35.85 18.01
1997 37.8927.929.7818.80 49.63 37.80 12.57
注:此表根据1990~1997年《重庆市乡镇企业年鉴》资料计算所得。
2.2.2.2 资金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 由索洛增长速度方程的变形式Y’=a+αX’及时间数列资料(表1)估计得到
α的回归值估计有效,其标准差S[,α]=0.1664,自由度n-2 =17,T=4.5953>T[,0.025]=2.458。回归系数显著。 在生产规模不变条件下,可推算β=1-α=0.49,表明重庆市1978~1997年, 资金投入年增长1%,总产值增长0.51%;劳动力投入年增长1%,总产值增长0.49%,技术进步年均增长速度为13.37%。
2.2.2.3 推算技术进步速度a。根据索洛余值法Y=a+αK+βL,用倒推方法可推算得到各年的技术进步速度:a=Y-αK-βL
2.2.2.4 各综合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E[,A],资金投入贡献率E[,K]和劳动投入贡献率E[,L]值为:
表明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综合要素的影响不均匀。重庆市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平均速度13.37%, 技术进步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份额平均只有37.23%,而资金投入的贡献率达到44.83%,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为17.95%,广义技术进步贡献份额虽然有波动, 但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七五”时期的31.6%增至“八五”时期的38.5%,1996年和1997年分别是46.1%和49.6%。这说明80年代后期,重庆市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成效显著。改革开放的18年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交替进行,科技进步因素和资金投入因素交替决定影响呈反向的周期波动。科技进步作用的波谷正是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峰值。重庆市乡镇企业增长因素中,资金投入的贡献份额虽有下降趋势,但“八五”时期仍高达42.75%。由此可见, 重庆市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仍然是以速度和数量增长为中心,以粗放经营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支撑。
2.3 经济增长方式选择
经济增长模式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是靠生产要素有机构成提高或生产要素效率提高实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应用,而向其他生产要素和经济管理过程的渗透来实现经济增长。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能动的因素。肯德里克丹尼森和库兹涅茨等人指出,包括教育和管理水平在内的技术进步,是在改革生产函数即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等产量线平行外移作用。显然,科技进步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但重庆市乡镇企业经济增长的轨迹表明,其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二战后发展较快的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内涵集约再生产依然任重而道远(表2)。
表2 各综合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比较
国家或地区劳动E[,L]
资金E[,K]
科技E[,A]
中国乡镇企业(1990~1995) 5.9348.84
45.84
重庆市乡镇企业(1990~1995)
17.5044.83
37.23
日本(1953~1971) 21.0023.84
55.16
美国(1948~1969) 32.5017.75
47.75
前西德(1950~1962)
21.8522.49
55.90
重庆市的资金相对短缺,劳动力资源充裕,但高技术劳动仍相对不足,复杂劳动力的训练,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严重“瓶颈”;而存量资本规模扩张过度所导致的存量资本内部不经济及其资本分布不合理所导致的资本闲置或不足,也伤害了资本效率进而影响了生产和经济的正常增长。技术进步贡献率虽有提高趋势,但E[,K]+E[,L]>60,这表明资本、资源浪费严重,内涵效益不足,如果没有科技进步因素的注入,存量资本的增长或劳动数量的增长并不能确保经济持续有效的增长。因地制宜的扩大科技份额,将是企业优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运用节约资本的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来继续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劳动质量,改善劳动结构及提高资本效率和改良资本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优化配置是重庆市乡镇企业更上一层楼的可靠保证,也才能实现重庆经济健康和谐的增长。
收稿日期:199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