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出版物的思考_电子论文

关于电子出版物的思考_电子论文

电子出版物断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断想论文,电子出版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前景

1.1电子出版物概述

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人类社会从生产到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具影响力、覆盖面最广的应用成果——电子出版物正备受人们关注。所谓电子出版物,“系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贮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形式、种类很多,但基本可分为两类:单行的电子书刊和电子网络出版物。单行的电子书刊以磁盘、集成电路卡、光盘等为载体,有软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I)、图文光盘(CD—G)、照片光盘(PHOTO—CD)、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集成电路卡(IC CARD)等, 其中只读光盘(CD—ROM)的优点最为突出,发展最为迅速; 电子网络出版物是以数据库和通信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主机的硬盘为存贮介质,它除了可以向用户提供即时的联机服务外,还可以通过通信网络迅速提供传真出版、电子邮件等多种服务。

1.2电子出版物的优势与前景

与传统纸质出版物相比较,电子出版物具有种种优势:(1 )集成性,突破传统出版物以文字、图画体现内容的局限,将声音、图像方便地嫁接于内容中,使出版物“声情并茂”“栩栩如生”,各种文体、声音、图像、图画、动画可以按照需要任意组合、切换,大大增强了出版物的表现能力。(2)信息存贮量大,一张CD—ROM的信息容量为600 —700MB,亦即一张五寸盘可存贮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的内容, 而近期发展的DVD盘片的信息容量更大,几乎是CD—ROM的10倍。(3)交互性, 人的神经网络分布是树状的,思维的进行也是跳跃式的,人们在阅读传统出版物时,只能按照一定的线性顺序进行,而在阅读电子出版物时,可以随意地选择开始的地方,也可以跳跃进行,还可以树状阅读并能随时返回正文,电子出版物较好地适应了人类的思维特点。(4)成本低, 电子出版物借助现代通信技术,从计划到生产乃至发行减少了许多传统出版物必需的环节,从而节省了出版管理、运输的大量开销,降低运营成本。而且按等量的信息比较,一张CD—ROM只读光盘,可存储3.4亿个汉字,折合为2.125万张印张的纸张出版物,若以每印张0.80元计算, 则相当于1.7万元的图书。

正是基于上述种种优势,电子出版物由凤毛麟角而蔚为大观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目前,美国就有电子出版单位300多家,94 年出版发行的CD—ROM有6000多种。而我国据新闻出版署统计,94 年前国内正式出版的CD—ROM仅12种,95年约为100种,96年约为300 种, 97 年则达到1025种,其年增长率超过200%。电子出版单位也从无到有发展到41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媒体大量进入家庭,电话日益普及,都为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预示着电子出版物的市场前景将极为广阔。虽不能妄谈代替传统出版物而独占天下,但与传统出版物平分天下则是可以期许的。

2.电子出版对出版、发行业的冲击

电子出版物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产物,没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撑,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而计算机技术在出版、发行领域的广泛运用,势必给传统出版、发行业带来一系列的冲击。

2.1对编辑方式的冲击。 各种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出现改变了编辑改稿工作方式,不仅能对内容进行直接、便捷的修改,而且能按照所需要的格式、字体、颜色自动进行排版;利用图形扫描仪、专业作图工具等将图形植入文中,省去传统印刷中单独制版的麻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对动画、语言进行删补、缩放,这是传统手法难以实现的。电子出版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组稿、编辑到发行的全过程,而且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动态运作信息的反馈非常容易,在通讯线路畅通的前提下,作者——编辑——读者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拉近了审阅空间距离。

2.2现代电子出版物的印刷过程操作简单、快捷、功能优越, 全球最大的汉字电子系统供应商北大方正的方正世纪RLP照排系统、 国内电子出版主力厂华光的HG—96高档轻印刷系统、HG—7 彩色电子出版系统等,都使排版与印刷方便、高效、告别“铅与火”的时代。

2.3在发行方面,现代电子出版是传统手法不可比拟的, 随着电视电缆、公用电讯、数据通信三线合一;闭路电视网、程控电话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电视机、电话、计算机三机合一进程的加快,电子出版物在通信线路上实行发行,几秒钟之内,信息便可到达世界任一接收方。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首次在internet上发行,平均日接受访问达40万次,其中40%来自国外,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瞠目。

3.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电子出版物的发展

电子出版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虽然电子出版处于初创阶段,但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目前,我国计算机保有量已近1000万台,97年销售量达330万台,年增长率超过60%, 其中绝大部分为多媒体计算机并大量进入家庭。可以这样说,谁抓得早、谁抓得好,谁就抓住了出版社发展的主动权,保住了未来的市场份额。

3.1加强出版社与计算机公司的联手合作

由于大多数出版社目前鲜有从事电子出版物业务的技术骨干,与计算机公司进行合作就成了最省力的办法。电子出版物在制作过程中所表现的计算机高新技术含量不是一般的出版社所能胜任的,从选题开始,一个责任编辑所要处理的就不仅仅是出版物的内容质量问题,他需要考虑该选题是否适用计算机或多媒体的形式表现,选择哪一种软件平台,是用著作工具还是直接编程?是采用线性结构、树状结构还是网状结构?交互功能与界面设计,新技术的采用以及对运行环境的硬件要求等,再加上在制作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数据加工、软件编程、动画制作和计算机音乐、计算机美术等纯技术事宜,这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社所能应付的,它需要各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这正是计算机公司的优势。而出版社有雄厚的资金,长期以来形成的由专业编辑完成的三审三校制度,可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且熟悉国家出版政策,在选题、脚本编辑及市场经营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出版社与计算机公司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开发出能满足需求的、适销对路的电子出版物。

3.2加强编辑队伍培养、优化出版社人员结构

依靠与计算机公司的合作是措施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现有编辑进行现代化技术的培养,在原有编辑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图片处理能力;运用图文合一技术的能力;艺术修养方面,有关音乐、色彩构图、剪接等处理能力;艺术编导方面,使用多种手段表现一个事物的能力,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料,合理地、经济地合成一个事物、场景或说明一个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要调整出版社的人员结构,引进高技术人员,逐渐改变出版社自身电子出版物制作力量薄弱的局面。

3.3国家给予政策扶持

新兴的产业能否发展?如何发展?国家给予什么样的政策是相当重要的。政策是一种指导,政策更是一种环境,有了指导,行业从业人员能明确发展方向;有了环境,行业的发展能够不断地从各方面汲取营养,当然,对政府部门来说,管理这样一个崭新的行业也有一个摸索的过程,经验的积累也是渐进的。现在我国电子出版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业已出台,《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也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规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为促进我国电子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另外为了疏通发行渠道,改变电子出版物销售两难的局面,国家新闻出版署已制定扶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辐射全国的电子出版物发行网络体系。

总之,世纪之交的电子出版业确实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然而,人类总是在挑战中前进,在挫折中发展,只要我们能抓住机遇,转变观念,采取有力措施,相信我们的电子出版业一定会逐步完善,走向繁荣昌盛。

标签:;  

关于电子出版物的思考_电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