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油脉冲电脱水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小刚,黄大勇,叶俊华,宋多培,张志龙,贾玉庭,王伟,李建财,胡新玉[1](2021)在《高频脉冲原油脱水技术在页岩油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吉木萨尔页岩油是新疆油田公司近年来发现的两个10亿吨级大油田之一。页岩油凝点高,乳化程度高,采用常规的热化学脱水工艺存在处理难度大、处理流程长、处理能耗高等问题。通过高频脉冲脱水工艺的研究与应用,页岩油可实现密闭、高效、低成本处理。油井采出液经过油气分离后,进入高频脉冲处理装置内,先经过电磁辐射降黏,再经过高频脉冲破乳,最后经过高频电场聚结脱水,在脱水温度50℃、破乳剂质量浓度50 mg/L的条件下,处理后的页岩油含水率达到0.5%以下,出水含油量质量浓度控制在500 mg/L以下。高频脉冲处理技术将常规的常压多级沉降处理工艺优化简化成一级密闭处理工艺,实现了动态交油,降低了处理能耗,吨液处理耗电量是常规电脱装置的50%。
齐飞[2](2021)在《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原油乳化液脱水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油脱水是油田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伴随着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单一电场作用不能较好的满足原油生产现场对脱水的要求,为探索更有效的脱水方式,本文开展了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的原油乳化液脱水特性及脱水机理研究,以期改进现有的原油电脱水技术,为原油生产提供指导。本文通过搭建原油脱水平台开展原油电脱水试验,研究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油水乳化液的脱水特性。最后通过建立联合场作用下的水滴受力模型,分析乳化液中水滴运动及形变的影响规律,探明联合场下原油乳化液的脱水机理。通过电场和磁场联合脱水试验结果表明:交流方波电场和磁场联合作用下乳化液的脱水率好于单电场作用下的乳化液脱水率,当含水率较低时,适当延长联合场作用时间可提高乳化液脱水效率;直流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水滴的运动方向与电场和磁场方向有关,当荷电的水滴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与水滴沉降方向一致时,能够加速水滴沉降速度,提高脱水效率。通过对电场、磁场、水滴物性参数的正交实验分析,确定了影响电脱水试验的因素,得到了各因素对脱水率影响的次序以及各因素间的最优组合关系。最后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电场和磁场联合作用下乳化液的脱水率与试验中各因素之间的经验公式,并进行了验证。结合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的水滴受力模型,得到了可描述水滴在交流方波电场和磁场联合作用下振动幅度和运动位移的表达式,以及可描述荷电水滴在直流电场和磁场联合作用下的运动速度数学表达式,以此确定电场强度、电场频率、磁感应强度、水滴半径和乳化液粘度等对水滴运动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原油脱水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为高效脱水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为新型脱水技术及脱水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林琳[3](2020)在《辽河油田高凝油三元驱采出液高频脉冲电脱水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河油田高凝油三元驱采出液成分复杂,常温下为固态,因性质恶劣导致水滴聚并困难。采用高压高频脉冲电脱水技术对该采出液进行脱水处理,研究了不同药剂组合下,电场参数、操作温度、电脱时间对采出液电脱后油中含水率和切水含油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压高频脉冲电场存在最优的电压幅值、频率和脉宽比,使采出液电脱后油中含水率和切水含油浓度降至最低;随操作温度的升高,油水乳状液热稳定性降低,电脱后油中含水率和切水含油浓度减小;增大电脱时间可提高电脱水效果,但持续增加电脱时间不会提升脱水效果,选择适中的脱水时间最为经济。
王梓丞,沈晓燕,陶小平,袁亮,张永虎,马俊章[4](2020)在《新疆油田稀油乳状液高频脉冲低温电脱水可行性试验》文中提出随着新疆油田进入开采中后期,原油采出液性质日趋恶劣,电脱水技术面临脱后含水高、能耗增加、操作不稳等诸多问题。为探索适用于现场的高效低耗电脱水技术,在对原油粘温特性、密温特性和界面张力等性质全面测定的基础上,基于高频脉冲电聚结技术,开展新疆油田二厂81#原油采出液低温电脱水试验。结果表明,电压幅值为4 kV、频率为5 kHz、脉宽比为0.5、操作温度为35 ℃、脱水时间60 min时,原油脱水效果最优,脱后含水率可降至0.5%以下,符合外输要求。研究结果为油田原油采出液低温电脱技术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张倩,赵毅,周勇,李琰磊[5](2020)在《塔河油田酸化油高频脉冲电脱水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塔河油田酸化油乳化程度高,常规方法无法实现深度脱水的问题,通过高频脉冲电脱水单因素实验,考察脱水电压、频率、脉宽比和温度4个因素对脱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频脉冲电脱水的最佳参数为电压1 300 V、频率16 kHz、脉宽比70%。现场试验表明,高频脉冲电脱水装置在设计处理量以内运行时,能有效地将酸化油、老化油含水率降低至1%以下,经济效益显着。
周衍涛,范玉玲,李宁,孙治谦,王振波[6](2019)在《高频脉冲动态电聚结显微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频脉冲电聚结技术是一种利用脉冲电场处理原油的电脱水技术,适用于处理含水率高的原油。设计了动态电聚结在线和离线实验装置,从显微层面研究了流动和电场参数对高频脉冲电聚结技术效果和能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加,电聚结效果先提升后下降;随着频率的增加,电聚结效果先提升后下降;随着脉宽比的增加,电聚结效果提升;电压、频率、脉宽比的增大都会提高能耗。流动能够促进电聚结,尤其是液滴间距离较大时,但是过高的流速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且流动对能耗基本无影响。
徐嘉伟[7](2019)在《高频脉冲电聚结器电极型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油田开采进入中后期,采出原油性质日趋复杂,原油采出液破乳和预脱水难度大大增加,对原油脱水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电脱水设备极板型式单一,对于复杂乳状液的破乳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电脱水聚结装置,改变电场参数和极板几何结构及布置形式,研究高频高压电聚结器内的极板型式对于电脱水效果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不同结构型式极板的电场分布进行了分析。模拟条件下,几种不同极板几何结构形成的电场分布呈现不均匀性;对于几何结构存在折角或者尖端的极板,介电泳力沿着特定极板几何结构方向分布,这有助于液滴定向移动,从而完成迁移聚并过程;对于不均匀电场下液滴的运动,液滴呈现由低场强梯度向着高场强梯度运动的趋势。在数值模拟基础上,开展电聚结室内实验研究。以QC320#导热油为连续相,去离子水为分散相,配置含水率为10%的油包水型乳状液,研究不同电场参数对于高频高压电聚结水滴聚并效果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升电压幅值和脉宽比会大幅度提高电脱水效率,频率对脱水效率的影响较小;过高的电压幅值会引起极板短路,引起电场失稳,并产生较高能耗。其次,换用不同几何结构的极板进行实验,研究不同极板结构特点对脱水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新设计电极产生的电场可以通过优化电场分布和电聚结行为来加强脱水过程;电极所形成的非均匀场会导致水滴运动加速并促进水滴沉积;适宜的平板电极倾斜角度可以增强电脱水过程,但过大倾角会使得电脱水效率下降;铜网电极形成的水膜可以诱导水滴界面的结合;栅极空隙的不规则几何形状可以产生不均匀电场,从而促进液滴聚结,聚结后的液滴可以从空隙中沉降,起到了稳定电场的作用。论文相关成果为高效电聚结设备的电极极板型式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樊玉新[8](2018)在《基于高频脉冲电脱法的SAGD采出稠油深度脱水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油田开发进入后期及聚合物驱采油的广泛应用,国内原油的重质化和劣质化日益严重,原油预处理难度大大增加。近年来,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超稠油的开采过程。SAGD超稠油采出液中悬浮物、胶质、沥青质等含量高,性质复杂,细小砂粒的“空间位阻”效应显着,采出液的深度脱水处理难度较大。高频高压脉冲电破乳技术能显着提高原油乳状液破乳效果,但该技术尚未成功应用于超稠油采出液的深度脱水领域。本文针对高频高压脉冲静电聚结技术,基于电流体动力学(EHD)理论,以风城油田SAGD超稠油采出液和SAGD超稠油模拟油乳状液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及理论分析等工作对超稠油采出液电聚结破乳机理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操作温度(120oC)下SAGD超稠油采出液(粘度为0.963 Pa·s)中单液滴极化变形和液滴-液滴聚并等微观行为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频(3000 Hz)下,液滴变形形式与电场变化形式无关,随电场作用时间增加,液滴变形度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增大至一个带有微小波动的亚稳态值。高频直流脉冲电场下的液滴变形过程与直流稳恒电场下的液滴变形过程类似。电场参数(电场强度、电场频率、占空比等)和物性参数(液滴初始粒径、连续相黏度、液滴夹角和液滴中心距等)对液滴-液滴聚并过程存在显着影响。基于对风城油田SAGD超稠油采出液物性(粘度、密度、含水率等)的测试分析,针对表面活性剂、电场参数等对超稠油采出液脱水过程的影响规律开展研究,系统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电场参数(电场强度、电场频率、占空比)和操作参数(电脱时间、操作温度)对SAGD采出液静态电脱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脱水效率随着电场强度(电压幅值)的增长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脱水效率随电场频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占空比的增加,脱水效率先增加后减小。SAGD超稠油采出液电场脱水处理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高压高频脉冲电脱水效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基于SAGD采出液物性分析,选择二甲基硅油为模拟油品,系统研究了杂质组分(无机盐、表面活性剂、分散相pH值、固体颗粒等)对SAGD超稠油采出液模拟油乳状液脱水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适宜的无机盐浓度有助于提高乳状液的静电破乳效率,但当浓度过高时,分散相液滴会因离子浓度过大产生过度极化现象,使得脱水率下降;表面活性剂能够显着降低乳状液的界面张力,低表面活性剂浓度有利于脱水过程;分散相PH对于原油脱水效果影响明显,较小PH值有利于静电脱水过程;对于原油中固体杂质成分,其“空间位阻”效应会显着降低乳状液静电脱水的效率,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预处理掉原油采出液中的泥沙等固体杂质。在开展了一系列的系统研究工作基础上,针对风城油田SAGD采出液物性特征,论文最后设计了“基于高频脉冲电脱水法的SAGD超稠油采出液深度脱水”工艺路线,并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论文研究工作为静电聚结作用条件下、SAGD超稠油采出液破乳脱水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高效紧凑的超稠油采出液高频脉冲电聚结器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李彬[9](2018)在《直流脉冲电场作用下的油水乳状液内液滴及液滴群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田开发进入后期及聚合物驱采油的广泛应用,国内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及乳化问题严重,原油脱水炼制难度大大增加。原油中的水分中溶有大量的盐类,对设备和运输管道腐蚀严重,运输成本高。因此,如何提高原油破乳脱水效果已成为石化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现存的原油脱水方法中大多依赖水滴的重力沉降过程,设备体积大,建造成本高。对乳状液施加外电场后,油相中的水滴聚并效果大幅提升,液滴粒径显着增大,沉降效果增强,原油脱水效果增强。本文针对高压脉冲电聚结技术,基于电流体动力学(EHD)理论,以油包水(W/O)乳状液的高压脉冲静电破乳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多尺度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及理论分析工作,对乳状液电聚结破乳机理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与之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首先对W/O乳状液脉冲电破乳过程单液滴变形及破碎、液滴-液滴聚并、液滴-界面聚并等微观行为进行显微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场参数(电场强度、电场频率、电场形式等)、物性参数(液滴初始粒径、界面张力、连续相黏度、盐含量、介电常数、固体颗粒等)和操作参数(液滴夹角、液滴中心距等)对高压脉冲电场下液滴极化变形、破碎和聚并等行为均存在显着影响。液滴变形是静电应力(动力)和界面张力(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变形速率受连续相黏度影响,故无量纲数组合We/Oh可以很好的描述直流脉冲电场下液滴变形机制。液滴-界面聚并包含泵吸过程和颈缩过程两个过程,泵吸过程占主导时,液滴-界面完全聚并;颈缩过程占主导时,液滴-界面不完全聚并。随后,本文对电场作用下油水乳状液进行了静态电脱水显微实验研究,考察了液滴群的迁移聚并特性、成链规律及破乳条件等微观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水滴聚并过程中,以两两聚并为主。在电场强度过大的情况下,有的水滴相互接触后,不发生聚并而沿着电场方向排列。随着更多游离的水滴靠近、排列,水滴沿电场方向排列成水链。随电场强度、含水率、含盐量、SiO2含量的增大,各波形下液滴聚并效率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聚并效果排序为矩形波≥半正弦波>锯齿波。乳状液中水链的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单液滴在强电场中过度极化发生中段扯裂破碎形成水链;另一种是液滴群之间聚结形成水链。乳状液中水链的消散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水链自身聚并为大液滴;另一种是外界液滴与水链接触后,改变了水链中的电荷分布导致水链聚并为大液滴。最后,本文提出了一款“V”形新型电极板形式,并与平板电极和Calgavin公司设计的“嵌入”式电极脱水效果进行了对比,电脱水效果显着提升,并深入考察了电场参数、物性参数和停留时间等对新型“V”电极板的聚并效果的影响规律。“V”型电极的优点如下:乳状液穿过电极板,有效接触面积大;乳状液流动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增大液滴间的静电作用力;极板倾斜角(50°)促使大液滴往极板中心(尖端)处迁移,加强了油水分离作用;裸电极加快了电荷的转移,液滴接触裸电极后即荷电,增强了液滴-液滴聚并过程;通过增大电极板的亲水性,大液滴在电极板空隙处可以形成水膜,增强电聚结过程中的液滴-界面聚并过程;电聚结过程存在三种聚并机制:液滴偶极极化聚结、电泳聚结和介电泳聚结;多组电极板可以同时嵌入,且电极棒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增大,从而实现电聚结器的紧凑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目标,极大地减小壳体体积。上述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和理论分析工作,对静电聚结过程中W/O乳状液破乳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高效紧凑静电聚结设备的研制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杜联盟[10](2018)在《高频脉冲动态电聚结过程液滴群迁移聚并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社会发展使得石油的消耗量与需求量剧增。超稠油、重劣质原油的开采及利用,以及海上油田的开发对高效紧凑型电聚结器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动态电聚结技术将流场及电场相结合,减少乳状液停留时间的同时提高电聚结效率。本文采用高压高频脉冲电聚结技术,改变电场参数、流场参数及乳状液杂质组分,研究高频脉冲动态电聚结过程液滴群迁移聚结行为。本文首先使用数码显微镜观察分散相液滴在流场、电场和流场-电场下的迁移、聚结行为并进行定性分析。试验条件下,流场单独作用时,液滴间靠近、碰撞的频率增加,但碰撞的液滴并不会发生聚结;电场单独作用时,距离较近的液滴在偶极作用力下优先靠近聚结,不同电场参数下,液滴靠近聚结速率不同;电场-流场耦合作用时,液滴聚结效率提高,距离较远的液滴也容易发生聚结,电场强度过大时,大液滴出现破碎。电场和电场-流场作用下,都会出现成链的现象,但“水链”排列方向不同。其次以320#导热油为连续相配置不同油水乳状液,探究电场参数和杂质组分对不同流量下动态电聚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流量一定时,聚结率均随着电场参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电场参数值对动态电聚结的功率影响较大;电场参数较优时,在一定范围内,流量的增加有利于聚结率的提高。乳状液中杂质组分对乳状液的物性影响不同:无机盐能够显着提高分散相溶液的电导率;表面活性剂能够显着降低乳状液的界面张力,对乳状液表观粘度也会有一定影响;分散相溶液呈强碱性时,乳状液中分散相液滴粒径细小,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杂质组分对乳状液物性影响的不同,导致其对动态电聚结的影响机理不同,进而对聚结率的影响不同。本文研究不同参数对动态电聚结的影响,为高效紧凑新型电聚结器的开发奠定基础。
二、原油脉冲电脱水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油脉冲电脱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频脉冲原油脱水技术在页岩油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频脉冲原油处理技术原理 |
1.1 电磁辐射降黏原理 |
1.2 脉冲破乳原理 |
1.3 高频电场聚结脱水原理 |
2 室内研究 |
2.1 电场强度对原油脱水效果的影响 |
2.2 电场频率对原油脱水效果的影响 |
2.3 占空比对原油脱水效果的影响 |
2.4 停留时间对原油脱水效果的影响 |
2.5 最佳处理温度和破乳剂浓度的确定 |
3 现场应用 |
3.1 工艺流程及技术参数 |
3.2 原油处理效果 |
3.2.1 出口原油含水率 |
3.2.2 出水含油量 |
3.2.3 处理能耗 |
3.2.4 处理工艺优化简化 |
4 结论 |
(2)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原油乳化液脱水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原油电脱水及磁场脱水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原油电脱水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原油电脱水机理发展现状 |
1.2.3 磁场破乳脱水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试验平台搭建及试验方案设计 |
2.1 试验平台基本结构及功能实现 |
2.2 高压供电装置 |
2.2.1 直流高压供电装置 |
2.2.2 交流方波供电装置 |
2.2.3 电压电流测量电路 |
2.3 磁场的设计 |
2.4 试验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场和磁场联合作用下乳化液脱水试验研究 |
3.1 电场作用下的乳化液电脱水试验 |
3.1.1 交流方波电场下乳化液脱水效果分析 |
3.1.2 直流电场下乳化液脱水效果的分析 |
3.2 电场和磁场联合作用下的脱水试验 |
3.2.1 交流方波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的脱水试验 |
3.2.2 直流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的脱水试验 |
3.2.3 不同类型电场作用下乳化液脱水率对比 |
3.3 不同因素对联合场下脱水率影响的分析 |
3.3.1 正交实验设计 |
3.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3.3 回归模型分析及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场及磁场联合作用下原油电脱水机理分析 |
4.1 单液滴形变度分析 |
4.1.1 水滴极化电荷量 |
4.1.2 单液滴形变度 |
4.2 交流方波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水滴运动行为分析 |
4.3 直流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水滴受力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3)辽河油田高凝油三元驱采出液高频脉冲电脱水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过程 |
2 实验结果分析 |
2.1 电压幅值的影响 |
2.2 电场频率的影响 |
2.3 脉宽比的影响 |
2.4 电脱温度的影响 |
2.5 电脱时间的影响 |
3 结论 |
(4)新疆油田稀油乳状液高频脉冲低温电脱水可行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原油物性 |
2.1.1 黏温特性及密温特性 |
2.1.2 界面张力 |
2.2 操作参数的影响 |
2.2.1 电压幅值 |
2.2.2 频率 |
2.2.3 脉宽比 |
2.2.4 操作温度 |
2.2.5 停留时间 |
3 结论 |
(5)塔河油田酸化油高频脉冲电脱水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原料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电压对含水率的影响 |
2.2 频率对含水率的影响 |
2.3 脉宽比对含水率的影响 |
2.4 温度对含水率的影响 |
2.5 停留时间对含水率的影响 |
2.6 对不同油的适应性 |
3 现场试验 |
4 结论 |
(6)高频脉冲动态电聚结显微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设备及处理软件 |
1.2 实验评价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流动对电聚结的影响 |
2.2 电场参数及流量对液滴聚结的影响 |
2.2.1 电压对液滴聚结的影响 |
2.2.2 频率对液滴聚结的影响 |
2.2.3 流量对液滴聚结的影响 |
2.2.4 脉宽比对液滴聚结的影响 |
2.3 电场参数及流量对能耗的影响 |
2.3.1 电压对能耗的影响 |
2.3.2 频率对能耗的影响 |
2.3.3 脉宽比对能耗的影响 |
2.3.4 流量对能耗的影响 |
3 结 论 |
(7)高频脉冲电聚结器电极型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原油电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
1.3 静电聚结机理研究进展 |
1.3.1 电聚结动力学研究 |
1.3.2 静电聚结影响因素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实验及模拟设置 |
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1.1 主体实验装置 |
2.1.2 辅助实验装置 |
2.1.3 实验方法 |
2.2 数值模拟方法 |
2.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2.2.2 控制方程 |
第三章 不同极板结构间的电场分布研究 |
3.1 极板边界条件 |
3.2 非均匀电场聚并原理 |
3.3 极板结构与电场分布研究 |
3.4 极板介电泳力分布研究 |
3.5 介电泳力对液滴运动影响 |
3.5.1 单液滴运动 |
3.5.2 液滴聚并运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场参数对平板电极聚并过程规律研究 |
4.1 连续相油品物性分析 |
4.1.1 导热油密度分析 |
4.1.2 导热油粘温特性分析 |
4.1.3 导热油流变特性分析 |
4.2 电场参数对平板电极结构下脱水效率影响 |
4.2.1 电压幅值的影响 |
4.2.2 电场频率的影响 |
4.2.3 脉宽比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极几何结构对电脱水过程的影响规律 |
5.1 极板间距对聚并过程影响研究 |
5.1.1 实验方法 |
5.1.2 实验结果分析 |
5.2 斜板电极结构对聚并过程影响研究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折板电极结构对聚并过程影响研究 |
5.3.1 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4 网状极板结构 |
5.4.1 实验方法 |
5.4.2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栅格极板结构 |
5.5.1 实验方法 |
5.5.2 实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高频脉冲电脱法的SAGD采出稠油深度脱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液膜破碎 |
1.3 电聚结边界条件 |
1.4 湍流和剪切流影响 |
1.5 操作参数和流体特性的影响 |
1.6 介电漏流乳液中的电聚结 |
1.7 技术进展 |
1.8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8.1 研究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数值模拟方法 |
2.1 实验装置及试剂 |
2.1.1 主体实验装置 |
2.1.2 辅助实验装置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乳状液含水率测定 |
2.2.2 液滴粒径测量 |
2.2.3 实验流程 |
2.3 数值模拟方法 |
2.3.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2.3.2 控制方程 |
第三章 高频电场作用下稠油乳状液中液滴行为研究 |
3.1 高频脉冲电场下液滴变形行为研究 |
3.1.1 液滴变形模型验证 |
3.1.2 液滴变形过程受电场力分析 |
3.2 高频脉冲电场下液滴-液滴聚并行为研究 |
3.2.1 液滴聚并过程受力分析 |
3.2.2 电场参数的影响 |
3.2.3 物性参数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风城油田SAGD超稠油静态电脱特性实验研究 |
4.1 风城油田SAGD超稠油物性实验研究 |
4.1.1 特超稠油采出液的物理性质 |
4.1.2 测量特超稠油采出液含水率 |
4.2 影响采出液物性的实验参数研究 |
4.2.1 采出液粘度、密度随温度变化规律 |
4.2.2 采出液密度、粘度随含水率变化规律 |
4.3 SAGD超稠油采出液室内预脱水实验 |
4.3.1 表面活性剂类型的选择 |
4.3.2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确定 |
4.3.3 表面活性剂的操作温度选择 |
4.4 电脱时间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4.5 电场参数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4.5.1 电场强度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4.5.2 电场频率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4.5.3 占空比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4.6 温度对脱水效率的影响 |
4.7 小结 |
第五章 杂质组分对超稠油采出液静电脱水特性的影响实验 |
5.1 模拟油的确定 |
5.1.1 模拟油初选 |
5.1.2 实验验证 |
5.2 乳化强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5.3 杂质组分对SAGD超稠油静电脱水的影响 |
5.3.1 无机盐的影响 |
5.3.2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5.3.3 分散相pH值的影响 |
5.3.4 固体颗粒的影响 |
5.4 基于高频脉冲电脱法的SAGD稠油采出液脱水工艺设计 |
5.4.1 风城油田SAGD采出液脱水工艺问题分析 |
5.4.2 风城油田SAGD采出液高频脉冲电脱水工艺设计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直流脉冲电场作用下的油水乳状液内液滴及液滴群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电场聚结动力学研究 |
1.2.1 偶极聚结力 |
1.2.2 液滴极化变形 |
1.2.3 流场阻力 |
1.2.4 液膜薄化及破碎 |
1.3 流态影响研究 |
1.4 液滴成链过程 |
1.5 液滴-界面聚并 |
1.6 物性参数及操作参数的影响研究 |
1.7 工业应用现状 |
1.8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数值模拟方法 |
2.1 高压直流脉冲电源 |
2.2 电聚结实验装置与方法 |
2.2.1 静态电聚结实验装置与方法 |
2.2.2 动态电聚结实验单元 |
2.3 数值模拟方法 |
2.3.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2.3.2 控制方程 |
第三章 电场作用下单液滴行为研究 |
3.1 液滴变形行为研究 |
3.1.1 液滴变形模型验证 |
3.1.2 电场参数的影响 |
3.1.3 物性参数的影响 |
3.1.4 液滴变形模型研究 |
3.2 液滴破碎行为研究 |
3.2.1 液滴破碎机制 |
3.2.2 液滴初始粒径的影响 |
3.2.3 电场频率和电场类型的影响 |
3.2.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电场作用下液滴-液滴、液滴-界面聚并行为研究 |
4.1 液滴-液滴聚并行为研究 |
4.1.1 电场参数对液滴-液滴聚并的影响 |
4.1.2 物性参数对液滴-液滴聚并的影响 |
4.2 液滴-界面聚并行为研究 |
4.2.1 电场参数对液滴-界面聚并的影响 |
4.2.2 物性参数对液滴-界面聚并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电场作用下油水乳状液静态电脱水实验研究 |
5.1 电聚结过程水滴迁移聚并特点 |
5.2 电场参数的影响 |
5.2.1 电场强度的影响 |
5.2.2 电场频率的影响 |
5.3 物性参数的影响 |
5.3.1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5.3.2 含盐量的影响 |
5.3.3 固体颗粒的影响 |
5.4 高频脉冲电场下水链的形成与消散机制 |
5.5 小结 |
第六章 电场作用下油水乳状液动态电脱水实验研究 |
6.1 新型电极结构 |
6.2 电场参数的影响 |
6.2.1 电场强度的影响 |
6.2.2 电场频率的影响 |
6.3 物性参数的影响 |
6.3.1 界面张力的影响 |
6.3.2 含盐量的影响 |
6.3.3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6.4 停留时间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高频脉冲动态电聚结过程液滴群迁移聚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静电聚结 |
1.2.1 静电聚结的过程 |
1.2.2 静电聚结机理 |
1.2.3 静电聚结研究进展 |
1.3 流动场聚结 |
1.3.1 流动场聚结机理 |
1.3.2 流动场聚结研究进展 |
1.4 动态电聚结 |
1.4.1 动态电聚结机理 |
1.4.2 动态电聚结的研究进展 |
1.5 小结 |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方法 |
2.1 试验装置 |
2.1.1 主体试验装置 |
2.1.2 辅助试验装置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流程 |
2.2.2 试验步骤 |
2.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动态电聚结过程液滴群迁移聚结行为定性研究 |
3.1 流场作用 |
3.2 电场作用 |
3.3 电场-流场耦合作用 |
3.3.1 液滴的迁移聚结 |
3.3.2 “水链”的生成 |
3.3.3 液滴的破碎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电场参数对动态电聚结过程液滴群聚结行为影响 |
4.1 导热油物性分析 |
4.1.1 导热油密度分析 |
4.1.2 导热油粘温特性分析 |
4.1.3 导热油流变特性分析 |
4.2 电场参数对动态电聚结过程液滴群聚结行为影响 |
4.2.1 电压幅值的影响 |
4.2.2 频率的影响 |
4.2.3 脉宽比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杂质组分对动态电聚结过程液滴群聚结行为的影响 |
5.1 无机盐对动态电聚结的影响 |
5.1.1 无机盐浓度的影响 |
5.1.2 无机盐种类的影响 |
5.2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5.2.1 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5.2.2 油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5.2.3 油溶和水溶表面活性剂的对比 |
5.3 分散相pH值的影响 |
5.3.1 酸性 |
5.3.2 碱性 |
5.4 含水率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原油脉冲电脱水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频脉冲原油脱水技术在页岩油处理中的应用[J]. 冯小刚,黄大勇,叶俊华,宋多培,张志龙,贾玉庭,王伟,李建财,胡新玉.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1(10)
- [2]电场与磁场联合作用下原油乳化液脱水特性及机理研究[D]. 齐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3]辽河油田高凝油三元驱采出液高频脉冲电脱水实验研究[J]. 林琳. 化工机械, 2020(04)
- [4]新疆油田稀油乳状液高频脉冲低温电脱水可行性试验[J]. 王梓丞,沈晓燕,陶小平,袁亮,张永虎,马俊章. 流体机械, 2020(07)
- [5]塔河油田酸化油高频脉冲电脱水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J]. 张倩,赵毅,周勇,李琰磊.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05)
- [6]高频脉冲动态电聚结显微实验研究[J]. 周衍涛,范玉玲,李宁,孙治谦,王振波.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7]高频脉冲电聚结器电极型式优化研究[D]. 徐嘉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基于高频脉冲电脱法的SAGD采出稠油深度脱水研究[D]. 樊玉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直流脉冲电场作用下的油水乳状液内液滴及液滴群行为研究[D]. 李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高频脉冲动态电聚结过程液滴群迁移聚并行为研究[D]. 杜联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