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特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生观论文,年代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5117 (2000)04-0007-06
当今的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其人生观的性质和特点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繁荣与富强。近几年来,公开发表了一些关于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通过分析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90年代大学生人生观具有明显的改革开放时代的烙印,他们在奉献精神、竞争意识、人生目的、人生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对90年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发展状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明确其人生观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为今后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这对于把在校大学生培养成符合21世纪需要的具有正确人生观的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生观包括的内容很多,下面我们从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态度三个方面来分析、概括90年代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
一、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是指人们所追求的贯穿于自身一切活动的有动力作用的最终目标。它支配着人们去解决“为什么活着”以及“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等人生的根本问题。通过分析和归纳,我们认为90年代大学生在人生目的方面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人生的目标崇高而远大
1994年,在北京市进行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中,78.2%的大学生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96年,上海市对10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让他们回答“您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回答结果如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约占4/5的大学生把“社会主义建设者”、“忠诚的爱国者”和“遵纪守法”的公民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有2/3的大学生希望自己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表1 大学生对“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态度(N=2459)
人生目标\人数(%)\选择项目 目前的想法 将来的想法 合 计
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28.63 37.86
66.49
社会主义建设者49.00 27.08
76.08
忠诚的爱国者 65.80 11.83
77.63
遵纪守法的公民65.31
7.36
72.67
毕迎新(1990)曾经对157 名大学生进行了“人生目标”的定项调查,结果追求“真”的大学生占76%,追求“善”的大学生占58%,追求“美”的大学生占64%,追求“爱”的大学生占64%,追求“优”的大学生占58%,追求“才”的大学生占72%,由此可见,90年代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仅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而且人生的目标是崇高的、远大的。
(二)人生的目标具体可行
我们知道,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一个个小而具体的目标来实现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把他们树立的崇高而远大的理想落实到了具体的学习和行动过程中。1995~1996年,上海对5431名大学生进行了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92%的大学生迫切需要的是“努力学习、增长才干”,78%的大学生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专业学习”,73%的大学生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40%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政治上的进步”。1994年,广州市就“怎样做才算尽社会责任”的问题向49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 认为应该“尽力读书或工作”的占43.6%,“奉公守法”的占19.8%,“关心社会”的占15.2%,三项合计为78.6%。在另外一项调查中,7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把各门功课学好”,82%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急需学习非常实用的科学知识”。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把崇高的人生理想落实到了学习或行动上,把人生的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以落实到行动上的实践活动。
(三)人生的目标求真务实
1994年,北京曾经让336 名大学生回答了“你认为人生中什么东西最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选择结果依次是,(1)健康(48.3%)、 (2)爱情(37.6%)、(3)知识(34.4%)、(4)友谊(33%)、 (5)人格(33%)、(6)金钱(25.4%)、(7)家庭(22.1%)、 (8)理想和信念(18.8%)、(9)名誉(9.3%)、(10)地位(9.2%)、(11)权力(6.4%)。其中排在前五位的健康、爱情、知识、友谊、人格都是当代社会求真务实的表现,而对于名誉、地位、权力等务虚的项目,大学生的兴趣非常淡漠。
二、人生的价值
有人说,80年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是关心政治,直至参与政治,多次发动学潮;而90年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是关心经济,直至参与经商,挤进了下海的浪潮。这种现象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却不能就此得出大学生只关心政治或只关心经济的结论。关心政治和关心经济只是一种表象,其实质是社会现象在大学生身上的反映。总的说来,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发展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国家利益是大学生评价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
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直接决定着人生观的性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以什么标准来判断人生价值呢?1994年,武汉大学学生工作部让1000名大学生回答了“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的问题,其中60%的大学生认为判断人生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11%的人认为是“社会地位的高低”,7%的人认为是“金钱的多少”。1995年, 上海市对2879名大学生进行了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结果表明,68%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龚惠香(1998)对浙江大学的113名在校党员研究生进行了调查, 其中对“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点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的人占68.14%,表示“反对”的仅占7.96%。由此可见,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各种人生态度和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中,国家的利益仍然是最主要的标准。
(二)实现自我价值是大学生人生价值的主体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90年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一个自我价值与他人价值并存,但以自我价值为主的时期。1987年,北京市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对“自我设计”持“赞成”态度的大学生占79.4%,“不感兴趣”的占11.7%,认为“提法不妥”的占5.4%, “反对”的仅占1.3%。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力求把握自己的命运, 不愿受外部事物和他人摆布与约束的人生倾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表的《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也用“自我实现”来概括90年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征。在该项研究中,大学生回答了“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结果认为人生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占77.4%,“无私奉献”的占10.7%,“发大财”的占9.4%,“有权力”的占2.5%。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您努力学习与工作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结果有50.3%的人选择了“实现自我价值”。因此,90年代的大学生对“实现自我价值”有着相当大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他们人生价值观的主导思想。
(三)人生的价值是既奉献又索取
“人生就是奉献”曾经是中国50~60年代的时代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人生价值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代之而起的是既奉献又索取的人生价值取向。王惠萍、张积家(1992)关于人生是奉献还是索取的调查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人生是奉献”的人数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而认为“人生既是奉献又是索取”的人数比例则随年级的增高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他的研究也证明了90年代大学生的这种人生价值取向。1994年,在北京市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中,认为人生的价值“奉献与索取应是平衡的”占78.7%;1995年,在上海市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中,认为人生应该“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的占86%。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价值观念。
表2 青少年人生价值取向(N=306)
年级\人数(%)\价值取向 人生是奉献 人生是索取
初二 40.10
0.00
高二 14.71
0.00
大二 9.00
0.00
年级\人数(%)\价值取向 人生既是奉献又是索取
初二 59.90
高二 85.29
大二 91.00
(四)具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进取精神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总是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1994年,武汉大学学生工作部就“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向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详细结果如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主要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当然也不放弃他人的帮助。1994年,广州市曾经让493名大学生回答了“妨碍你个人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的问题,结果位于前三位的影响因素是:(1)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占42.8%;(2)政府的政策,占14.7%;(3)人际关系,占10.5%。可见,约占1/2的大学生把个人的性格和能力视为影响个人发展的第一位因素。这也反映了90年代大学生非常强调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体现出90年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进取精神。
表3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N=1000)
项目 人数(%)
靠个人努力 6.0
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 52.8
自己努力,也争取他人帮助31.9
自己努力为辅,利用他人为主
2.5
顺其自然6.8
三、人生的态度
人生的态度包含着对苦乐、荣辱、生死、幸福、事业、爱情、婚姻、友谊等众多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们发展和充实着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地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通过分析,我们认为,90年代大学生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人生体验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人生态度表现出积极的健康的倾向。
1994年,北京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材料充分显示了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态度体验。详细结果见表4。
表4 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态度体验(N=3271)
项目\人数(%)\等级1 2 3 4 5 合计(4和5)
枯燥(1)……有趣(5) 12.1 15.2 30.6 23.2
9.532.7
苦恼(1)……愉快(5)
6.8 15.7 32.7 26.8
9.236.0
艰难(1)……顺利(5)
7.6 15.2 34.4 26.0
8.334.3
无意义(1)……有价值(5)
4.6
6.4 18.7 34.6 27.061.6
空虚(1)……充实(5)
6.6 11.7 24.1 32.0 16.948.9
孤独(1)……友爱(5)
8.4 13.1 24.6 30.4 15.145.5
无信心(1)……充满希望(5) 4.2
8.1 24.1 35.8 19.355.1
压抑(1)……自由(5)
8.1 17.7 26.3 26.3 13.439.7
无机会(1)……有机会(5)
7.8 12.6 34.4 26.0 10.636.6
无目的(1)……有理想(5)
5.5
9.9 24.8 32.8 18.451.2
紧张(1)……轻松(5) 14.1 24.6 26.1 18.8
8.026.8
疲乏(1)……精力充沛(5) 10.2 17.6 30.0 23.5 10.333.8
如果我们把4和5两个等级视为具有明显的肯定的或积极的人生体验和态度,那么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3/5 的大学生深刻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感,占1/2的大学生强烈地体验到人生的理想与希望、充实和自由及其深厚的友爱,占1/3的大学生亲眼看到了人生充满了机会,亲身感受到了人生的趣味性和愉悦性。这项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人生体验的主流是积极的和健康的。但是,从表中也能看出每个项目选择1或2的大学生也还有不少人,多数项目为1/10左右,个别的项目则高达2/3。 这说明少数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情感体验是低沉的、消极的。
(二)幸福与苦恼都与人生理想的实现密切相关
对人生幸福与苦恼的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具有理性特征的判断,而且是一种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感情体验。毕迎新(1990)对引起大学生幸福体验的因素做了追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85~87级的大学生中,65%的人认为“事业成功就是幸福”,43%的人认为“奋斗就是幸福”,20%的人认为“实现自我理想”就是幸福;在88~89级的大学生中,68%的人认为“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幸福,50%的人认为“事业成功”就是幸福,31%的人认为“理想”就是幸福。龚惠香(1998)对113名在校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让他们回答了“您最大的幸福是什么”的问题。结果70%的人认为最大的幸福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由此可见,大学生和研究生都把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人生的最大幸福。这进一步表明了在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重视追求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
1996年,上海市对245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让他们回答了“感到苦恼的问题是什么”?结果令大学生们苦恼的问题依次是:(1 )“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占57.14%;(2)“教学改革滞后,不能满足渴求知识的成才愿望”,占39.98%;(3)“办学条件落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占39.85%;(4)“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占31.52%;(5)“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占31.35%。在上述5个问题中,第1、2、3、5项属于一类,都是由于在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而产生的苦恼。第4 项则属于另一类,是关于经济的苦恼。龚惠香(1998)的调查也表明,在研究生当中,最苦恼的是“缺钱”,其次是“难以实现理想”或“缺乏能力”。可见围绕着实现理想的学习与就业、发展与成才及保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经济条件是当代大学生普遍感到苦恼的问题。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理想人生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分析和概括,我们认为,90年代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他们确立的人生目标崇高而远大,富有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追求成才和发展个性,希望自立和为社会承担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将是中国21世纪富有希望的一代、大有作为的一代。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大学生人生观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缺点和不足,如纪律观念淡薄、奉献精神差、人生价值观功利化、协作意识不够强等。我们知道,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各种人生价值观念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趋于成熟的时期,上述问题都是在大学生人生观的发展和趋于成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只要教育者注意引导,及时地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开拓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渠道,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就能够帮助大学生不断纠正人生观发展中的不良认识,克服其不良表现,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念不断地得到充实、发展和完善,并使其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收稿日期:20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