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97—1998年我国经济税收形势的初步分析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税收论文,分析预测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去年以来经济税收形势的总判断
1996年我国经济已实现快速增长和低通胀的目标。可以说这是经过各方面努力,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总结1996年经济运行经验,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1.经济快速增长,潜在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1996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7%,虽然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低谷,但高涨幅是前所未有的。从去年以来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调整性增长期,即国内结构性需求相对有限,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因此,这个调整期尚有可能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2—3年,除出现新的投资增长点外。在1996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一些潜在矛盾更加突出,旧体制下经济决策的行政方式与市场经济规律的矛盾;产业、行业、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等等。例如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就是一例。
2.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微观基础尚欠牢固
经过1993年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物价逐步回落。但是,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愈来愈突出,加之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亏损增加,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3.税收收入连续稳定增长,财政状况仍然拮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经过1994年税制改革和新税制平稳运行,税收收入连续三年稳定增长。1994—1996年各项税收收入增长分别为20.5%、17.8%、14.3%,同期GDP分别增长34.6%、24.6%、16.4%(现价计算),工商税收收入分别增长20.9%、17.8%和19.7%,税收收入增幅较高,基本与经济增长保持协调。目前我国各项税收收入尽管已占财政收入的95%以上,但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的趋势并未扭转。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1996年虽有上升,但升幅微乎其微。1994、1995、1996年上述比重分别为10.99%、10.36%、10.17%和11.60%、10.72%、10.87%,财政收入状况拮据。1996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7.72%,调控乏力。其主要原因是:分配渠道混乱,非税收入比重过大,已经失去控管。据初步计算,如果将各项税收收入与预算外主要收入加起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至少在目前的基础上可以提高约5个百分点。例如1996年的各项税收收入为6901.35亿元,加上预算外收入3843亿元,其占GDP的比重为15.85%,比10.87%提高4.98个百分点。如果再加上比较规范的各种地方性收费等收入,其比重约占GDP的20%左右。这比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税负水平17%(不包括社会保险税)还高。由此看来,各级政府取自纳税人的收入并不算少。因此,只要规范分配行为,将大部分基金及行政性收费由费改税,不提高总体税负水平,也可以扭转两个比重下降的局面。近年来政府消费性支出膨胀,加剧了财政困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
4.财政、税收分配基本格局已经形成,而生产环节改革相对滞后
1994年财政分税制改革和税制改革奠定了我国在分配环节的基本模式,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生产环节的改革相对滞后。从1994年开始,确定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符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但是缺乏明确的实现步骤,而在运作方法上,由于我国国情的许多条件限制,企业改革已经启动3年,但是还没有取得大的进展,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概括起来讲,企业改革面临的3大困难:一是国有企业所有者的代表难以找到;二是政企难于分开;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在此情况下,企业很难实现“两个转变”。再加上国有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效益下降在所难免。因此,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二、对1997、1998年经济与税收形势的初步分析预测
1996年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税收收入稳定增长。根据对去年经济、税收形势的研究和今年第一季度经济、税收走势分析,如果把握好经济方面的配套改革,并能够切实把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一步,那么,1997年的经济仍可望实现较高的GDP增长与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为1998年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增加税收收入。
今年1季度,宏观经济走势比较平稳,GDP比上年增长9.4%,工业增加值增长11%。但是,国有企业增长5.1%,明显慢于集体企业和乡办企业10%以上的增长速度。物价涨幅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所回落。在宏观经济运行条件下,1季度各项税收收入仍然保持了去年以来的增长势头,其中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5.7%,工商税收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7.5%。这其中包含了物价上涨因素,属于名义增长率。如果剔除物价因素,税收收入与经济实现了协调增长。从这一分析出发,1997年的主要经济、税收收入指标初步预测结果如下:
GDP为9%(可比价);
物价综合水平(零售物价和消费物价平均水平)为7%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2%;
货币投放为1000亿元左右。
根据上述宏观经济变量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程度,1997年税收收入预测值为:
各项税收收入增长16%;
工商税收收入增长17—18%。
如果1997年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1998年就能继续保持好的发展势头。1998年的经济与税收收入增长初步可实现的目标是:
GDP增长8%左右;
物价综合水平7%;
固定资产投资率31%;
各项税收收入总额增长15%左右;
工商税收收入增长16%左右。
对1997、1998年经济税收形势作出如上判断的基本根据是:我国经济正进入全面调整性增长期的过渡阶段。因此,在“九五”期间,除继续深化与完善各项体制改革外,政策导向和力度的把握特别关键。为此建议:
1.保持适度经济增长速度,监控物价防止反弹
“九五”期间GDP增长保持8%左右比较恰当,综合物价水平控制在10%以内。所谓综合物价水平,是指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及投资品价格指数或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数。控制物价反弹,应当把综合物价作为监控目标,同时应当调整市场商品抽样调查样本,以增加其真实性、准确性。只有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和低的通胀率,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整体上推动税收收入的增长。
2.抓紧有利时机,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看,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199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效,解决诸如政企不分、企业包袱重等问题。目前国有企业缴纳的税金约占国家税收收入60—70%。因此,抓好生产环节的改革是奠定微观经济基础,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
3.财政要量入为出,坚决刹住支出浪费
要实现2000年消灭财政赤字,并不是一句口号。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一方面要量入为出,严格执行《预算法》规定的支出范围,刹住集团性消费过度歪风;另一方面要严格依法征税,加大打击逃、避、骗、偷税行为的力度,防止税收收入流失。
4.在1994年分税制和税制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现行税制,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997、1998年两年乃至2000年前,重点是完善分税制,建立起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深化工商税制改革,调整税负结构,降低流转税总体税负,提高所得税总体税负,发挥所得税的调节功能。拓宽对财产、行为的征税,增加税收收入,以平衡收入计划。在搞好农业税收征管,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1998年应当在不增加农业总税负的条件下,启动农业税制的改革,扭转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5.调整产业、行业,特别是企业产品结构
生产适销对路产品,面向广大农村市场,带动国有企业经济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