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歌舞--景观表演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_印象·刘三姐论文

山水歌舞——山水实景演出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水论文,实景论文,产业发展论文,中国文化论文,歌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把当地文化、民俗作为主要内容,以演艺界大师为创作团队,政府和企业参与的大型实景演出,是近年来出现在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创新。随着《印象·刘三姐》商业模式的成功,文化、旅游、演艺融合模式的山水实景演出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据不完全统计,到2013年底,全国有400多个地方举办了这种形式的演出。这是中国人的独创,也是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阶段的特殊产物,必将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留下重要印迹。

      一、印象山水实景商业模式的贡献

      1.商业模式的创新

      “舞台艺术+自然山水+民俗文化”,三者完美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让观众置身天地山水之间,从而获得巨大的艺术享受。

      它不同于传统的演出模式,而是以天地山水作为舞台,例如《印象·刘三姐》,其舞台恢弘无比——阳朔城边,1.645平方公里的舞台沿着江面展开了两公里,远近12座山峰皆是道具,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观众席上,180度展开的正面和两侧同时演出。每天夜晚,两场各70分钟的演出里,江面上演变出“白色印象的梦幻漓江、红色激情的欢乐漓江、银色画境的烟雨漓江、金色诗圣的锦绣漓江”,把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于山水,令观众犹如置身仙境。演员则是600多名当地渔民,有的甚至是瓦匠、泥匠。最为奇幻的是,观众眼前的整个天地都是舞台。没看过的人,完全无法想象。把当地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并通过演艺的模式展现出来,是中国文化产业对世界的贡献,也是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2.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印象山水实景演出的巨大阵式和品牌塑造,使“山水实景演出”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及稳定的目标观众群。稳定的品牌观众群,又为商业收益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山水实景演出”系列品牌延伸能力强,可以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产业链条等多种形式的品牌延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商业机会。演出品牌在初步建立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具有很高的成长性。

      

      随着《印象·刘三姐》的出现,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打造这台演出,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繁荣旅游经济。因为单一的产品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围绕核心产品形成“核心产品——上下游产品——相关产业链”,才是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形成后,整个旅游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印象·刘三姐》只是当地政府推出的整个大项目“漓江——刘三姐歌墟”的核心项目,整个规划还包括房地产业、旅游业、宾馆业、餐饮业等。随着演出不断推进,整个产业链很快就形成了,这极大地刺激了阳朔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人气大旺,商机不断。景区内经营项目也越来越多,房地产迅速增值,当地居民收入大增,消费水平提高。《印象·刘三姐》这一成功的示范使各地政府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山水实景演艺的繁荣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风向标。

      3.开创了新型的文化产业平台

      在“印象系列”问世之后,国内实景演出产业便开始迅猛发展。短短几年间,很多知名导演、企业老板,旅游界、地方政府纷纷涉足其中,各地实景演出轮番上演。有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有400多个地方投巨资举办实景演出。

      印象实景演出系列走的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之路,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既是艺术欣赏,又是旅游项目,最终带来多赢。根据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估测,2010年中国演出市场收入为108亿元,其中实景旅游演出约为12.4亿元。旅游演出市场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旅游演出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演出领域,且已经出现了多种相对成熟的产业化模式,如实景演出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旅游舞台表演模式等。旅游演出是盈利性最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演出领域之一。“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都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率。旅游演出市场的项目需求潜力巨大。各级政府是旅游演出项目的主要推动者,项目需求已经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旅游演出市场的受众群体广泛,演出市场潜力大。

      印象山水实景演出模式的出现,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模式,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有一种先天的缺憾与后遗症需要弥补和治疗。

      1.打造文化艺术产品而不仅是商业产品。

      文化艺术作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就是具象,必须具体可感而富有个性,饱含情感且具有精神感染力,高度浓缩又具有概括性。任何艺术作品的成功之处都包含细节的精彩完美,细节是艺术的个性,特别是表演艺术,演员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在塑造人物的个性,向观众传递出说不完的情感信息,这就是艺术感染观众心灵的契合。随着观众审美观念的提升,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大剧场演出变成了小剧场演出,增加了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和沟通,从而使艺术和观众之间产生共鸣,也让观众的心灵在艺术品的感染中得以提升。

      但部分山水实景演出,把宏大的山水作为舞台背景,演员仅仅成为了舞台的陪衬,导演调集大批原生态社会人物,从体型动作上严格训练,从而达到律动的效果,强调场面的恢弘、庞大、一律,而不是文化的共鸣,观众看到的是灯光照耀下的真山真水和扩音器下的音响轰鸣,却没有表演艺术深入心灵的感动。看完演出只是给观众留下宏伟场面的印象,这不能不说是部分山水实景演出的遗憾。只是追求形式和商业利益的演出,只能是一种文化产业,而不能成为艺术的精品,这是我们在推进山水实景演出的产业升级中应该加以避免的。

      

      2.避免对当地文化和生态资源的掠夺。

      山水实景演出,把广大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财力资源聚集在一起,才能实现和达到演出的目的。《印象·XX》投资额一浪高过一浪,各地实景演出轮番上演,地方政府纷纷涉足其中。《印象·刘三姐》,投资6000万(自筹);《印象·大红袍》,耗资2亿;《印象·丽江》,投资2.5亿;《禅宗·少林》,烧钱3.5亿;《天门狐仙》投资1.2亿。实景演出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也引发了诸多关于投资回收不力的疑虑。全国一哄而上,集体克隆,让大多数景区赚了吆喝,赔了买卖。据悉,目前实景演出的投资普遍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而观众数量却往往低于预期。真正能够实现赢利的还不到20个。高成本不一定有高回报,要反对一窝蜂、不惜成本地复制“印象”。例如,由于上座率不佳,《印象·海南岛》1.8亿元的投资难以收回,组织演出的公司以2750万元的低价,将55%的股权转让给了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

      用来作为演出的山水实景,在当地都是名胜风景和生态保护区,对这些原生态山水的保护是全民第一要务,部分山水实景演出无疑使当地文化和生态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最严重的质疑就是生态环境破坏。《印象·刘三姐》曾被批评可能会给环湖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印象·西湖》因其工程违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招来严厉指责。《印象·丽江》、《希夷之大理》都曾遭到当地文化名人炮轰或者农民的抗议。因此,使山水实景演出模式在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商业五方面实现协同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3.不断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

      山水实景演出从形式到内容大同小异,表现手法老套也使实景演出的文化创新能力遭到了拷问。纵观全国如此多的山水实景演出,真正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印象·刘三姐》等十几个演出。之后的各种实景演出大都在结构及表现手法上复制这一模式,缺乏创造性,盲目消费地方文化元素。原汁原味的人文“印象”是不好模仿和拷贝的,东施效颦要不得。关键是要因地制宜,不要一窝蜂、不惜成本地复制。陈凯歌的《希夷之大理》被诸多人士指责在表现手法上与“印象”系列并无二致。对于诸多实景演出,观众普遍反映“除了热闹之外,演出没有留下多少让人回味的东西”。

      4.远离地方政府“文化浮躁症”、“政绩焦虑症”。

      目前,只考虑演出效果,不考虑投资收益的现象广泛存在。《印象·丽江》共动用了近400名群众演员、100匹骡马;《天门狐仙》的演出阵容更是达到了530多人。而部分北方的山水实景演出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巨大,每年的有效演出天数受到巨大限制,完完全全“靠天吃饭”,加之每年仅演职人员的工资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何况还要支付导游的高额回扣等等,投资商岂能不亏。

      由于耗资巨大,实景演出也被指是地方政府“文化浮躁症”、“政绩焦虑症”的典型样本。一些地方政府视之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出大手笔、拉大导演,希望以此确立文化政绩工程。某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的实景演出普遍由政府主导立项,投资方负责运营,旅行社和演出策划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而地方政府不得不为经济亏空和环境问题买单。

      

标签:;  ;  ;  ;  

山水歌舞--景观表演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_印象·刘三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