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论文_邹桦

教是为了不教论文_邹桦

——如何养成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探索

邹桦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南塂小学 264003

一、读,增强听课目的性

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好词佳句本中,丰富自己的词汇。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这一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练习的遍数。这样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预习,实现了因材施教,避免了“一刀切”,极易激发起学生的挑战欲。有的同学一遍读通且有初步的理解,有的虽然通过近十遍练习也难读通,但长期坚持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感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二、圈,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

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读书的方法,培养其自主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再逐步放到课前。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读书方法。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

口诀如下:一画段,二画圈,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这个口诀称为“六画读书预习法”。其含义是:

“一画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数字标出序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画圈”即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

“三画需认字”就是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

“四画翘舌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地读书。

“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地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三、写,丰富语言积累

1.凡要积累的词句应统一摘抄在“好词佳句本”里。

2.应抄的词句包括生字生词、成语、含意精辟的二字、四字词、生动的句子。

3.定期检查“好词佳句本”的“储备情况”,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4.学生将生词摘录下来后,还应从音、形、义三方面识记字词,对所抄写的好句,帮助其写出自己的分析鉴赏,并在早读“每日必背”时练习背诵。通过这样的坚持,学生的语言材料日渐丰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日益提高。

四、划,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

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划出来,写出批注。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五、想,掌握写作方法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想一想: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

4.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六、问,学会解决问题途径

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了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了道理,使他们懂得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如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论文作者:邹桦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教是为了不教论文_邹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