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圣文化对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
杨洪涛 李兴军
(潍坊科技学院 农圣文化研究中心,山东·寿光 262700)
摘 要: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整体的文明建设水平,推进乡村的经济文化全方面发展,实现各民族地域之间的和谐共处,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发展是当代乡村建设与振兴的重要内容与目标。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农圣文化的重要指引,农圣文化强烈的地域性与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圣文化中严谨的治学思想、强烈的家国情怀、重视科技与教育的精神与注重地域之间的和谐发展等等,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圣文化;大学生;文化认同
一、农圣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与振兴乡村的内在联系阐述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的农业生产活动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足以果腹的食物、舒适的住所与其他娱乐消遣活动的保障。农业是国家富强与民生安定的基石,农业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多民族、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催生了内涵丰富的农圣文化,其中以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最为有名,该著作中所记载的农业生产方式、内容、生产技术与农植物种植等,至今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农圣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其包含的精神文化内容与蕴含的经济文化价值,与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建设文明乡村的当代目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农圣文化中折射的家国情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向导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重视农事生产与强国富民的重要内涵,折射出在当时国家分裂与战乱难以平息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对于国家统一富强与国泰民安的强烈期盼。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内涵与要求,古代战乱下,家国情怀是为国出征、保家卫国、血洒疆场,或者是在为士兵保卫国家征战背后,为他们提供粮草保证的劳动生产精神;而在当代较为和平的全球化背景下,家国情怀的重要内涵与要求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振兴乡村、建设美丽的乡村,使乡村发展的面貌焕然一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秉持对祖国热爱和为实现复兴的伟大目标而努力不懈的精神。
(二)农圣文化中重视科技运用为振兴乡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重要性不仅在当代的生产与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而且在古代的农事与其他领域也受到重视。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有许多关于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依靠当时具有的农业生产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与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的产量提高与农民的增收。当代乡村的振兴更是离不了科技的支持,在农业生产发达的乡镇,机械化的生产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先进的种植技术与生产经验为当地的农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建设美丽的乡村,实现振兴乡村发展的目标,并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在农业发达的地区,现在某些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域,仍然远远落后于乡村发展建设的一般水平。振兴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让科技的光与热散播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三)农圣文化中的睦邻友好与区域和谐也是振兴乡村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讲究“中庸”之道的民族,寻求睦邻友好、民族区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农圣文化中总结出许多有助于农事发展的法则与规律,强调和平稳定的环境是农事生产的重要保障。古代劳动人民在长久的生产与生活中,汲取其他地区与民族的先进生产经验以推进自身的生产发展,各民族地区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良好氛围的形成。现代乡村的振兴同样离不开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与和平相处,只有实现区域的稳定,乡村的振兴与发展才会有坚实可靠的保障与支撑。
(四)农圣文化注重对经验的总结启发我们振兴乡村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任何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有益经验,都是人们在不断摸索中吸取有利之处,摒弃有害之处,反复试验总结而来的。农圣文化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优秀的经验总结同样对于当今乡村振兴建设、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发达的农业生产支持,发达的农业生产讲究天时地利与因地制宜,重视节气与水源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利用有益的经验应对恶劣天气,利用对农事发展有益的先进经验,促进乡村的建设振兴。
二、农圣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对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现实意义
文化认同离不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以发展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也是农圣文化中关于区域稳定和谐发展的现实体现。当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不同民族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仅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在实践的层面使大学生通过深刻的文化活动,感受其他民族文化的美丽,避免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形成对本土文化偏执的现象。各民族高校之间可组织相关的民族文化交流大会,编排能够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节目,在高校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向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展示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大学生在诸多文化交流合作思想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学习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会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感受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感染力,走出本土文化相对封闭的桎梏环境,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积极寻求本民族文化未来长久发展之道。
为了分析改善“一带一路”东道国基础设施的中国OFDI带给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东道国各项制度在这一问题上是否均存在“门槛效应”,本文建立式(3)。
在保持对本土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民族高校应该重视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不同的自然与社会条件造就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民族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不应该逃避这一问题,文化的交流正是因为这些碰撞的火花才显得精彩纷呈。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识与了解本土文化,达成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认真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兴趣或是好奇使然,也是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改善本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提升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地区安身立命的根基,离开了对于本土文化的固守,抛弃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学习,就会丧失本土民族的精气神,遑论对本土文化发展。农圣文化注重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但前提是不能丧失民族的文化个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发展建设本土文化的中坚力量,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不仅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本土建设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少数民族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十分重视本土文化认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建立,在日常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应该时常向他们讲述农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在高校的教育课程中设置相关的本土文化认识课程,在较好的认识与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之后,仔细研读关于本土文化重要价值与意义的书籍文献,为大学生认同本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农圣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启示
陕北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应加强该地域的政策倾向。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保证共同进入全面小康[5]。加大对革命遗址、旧居保护维护力度。加快榆林、延安中心城市建设,重点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4级城镇体系。实现“坚持强关中、稳陕北、兴陕南”基本思路,增强3大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振兴乡村是建设美丽乡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农圣文化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思想的指引作用上,对乡村建设的现实行为与具体任务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农圣文化的家国情怀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精神动力,爱国精神不是抽象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爱国不仅仅体现在精神与思想之中,也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中。小到实现乡村的振兴,大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具体的行动,在全社会应该树立与发展爱国意识,将爱国主义认真贯彻到具体的细节之中,对于振兴乡村来说,就是全社会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的时代浪潮中,为建设美丽的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乡村的振兴建设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支撑,稳定和谐的环境是乡村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最后,农圣文化中关于自然规律与社会生产经验的总结,至今对于乡村农业的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应该重视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季节的变化,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给予我们优厚的条件,同时应该注重对于自然的保护。乡村的建设不应该只追求经济的发展,还应该重视发展与保护并行,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注重对自然的保护,这不仅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时间维度上看更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福祉。
(二)应该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尊重与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
对于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基里尔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全球钾肥供应商都在关注中国市场和印度市场以及谈判价格,虽然中国市场价格谈判尚未盖棺定论,但我们认为,中国和印度的钾肥进口价格的敲定,将成为未来的国际市场的一个新的基准。”
精益服务量表测量的顾客感知价值能够为旅游服务企业的服务供给机制提供结果变量,旅游服务企业的服务生产机制提供了前因变量,而服务标准化生产与顾客精益化体验的组合与动态均衡则提供了中介或调解变量,即旅游服务企业通过旅游服务的生产机制影响其提供的旅游服务产品中的标准化生产和顾客精益化体验,进而影响顾客价值。精益服务理论在不同旅游企业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进行科学测量,对相关变量的测量工具亦需要随着研究情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补充,其结果也将极大地丰富现有旅游服务管理测量工具体系。
当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要实现经济的繁荣与昌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国际舞台上的不败之地,同样也需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尤其是要培养社会大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发展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未来支柱,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宝库与人才资源。农圣文化中强调区域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借鉴,对于当代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工作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三)少数民族高校之间应该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和谐发展
农圣文化蕴含的爱国精神、重视科技的力量、注重地区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重视生产中优秀经验的总结等等,对于振兴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作用与行为指导意义。
四、农圣文化指引当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探索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直接展现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当代为了实现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本土乡村建设的浪潮中,为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立足本土文化,坚持保护与传承本民族乡村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投身本土乡村建设的前提是保护与传承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振兴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要求之一,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对于本土文化的延续,同时也是对本土文化的创新,创新需要智力的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应该重视文化的创新,为本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清楚认知自身在振兴乡村发展中的作用与使命。少年强则国强,教育是反映一个国家人才水平的重要风向标,教育是培育建设国家,实现民族富强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其在当代民族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建设和发展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美丽民族乡村。
五、结语
农圣文化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与振兴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对于美丽乡村的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工作的推进以及为高校培育优秀的乡村建设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当代要实现振兴乡村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与社会的财力支持,也需要人才的规划与参与。文明美丽乡村的宏大蓝图,需要人才为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李兴军.农圣文化中的严谨治学精神探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
[2]王春梅.农圣文化中的爱国精神探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7).
[3]闫友军,张建玲.浅谈寿光蔬菜品牌提升与农圣文化传承发展[J].潍坊科技学院,2018,(4).
[4]冯大彪.当代蒙古族中华文化认同的综合研究[J].前沿,2018,(4).
[5]王晓刚,徐畅,陈秋燕,程科,张海滨,任金明,拉达·艾木拉江.城镇化背景下藏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内隐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8,(4).
Study on the Value of Rural Sage Culture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ANG Hong-tao LI Xing-jun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Culture,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ouguang,Shandong 262700,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goal of contemporary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to build beautiful countryside,to develop rural culture,to promote the overall level of rural civilization,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culture,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mong various ethnic regions,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mportant guidelines of the culture of agricultural saints.The strong regionalism and rich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culture of agricultural sai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ountryside.The rigorous academic thought,strong patriotism,the emphasi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in the culture of agricultural saints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dentity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contemporary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Sage culture;College student;cultural identity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959(2019)04-0206-04
DOI编号: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9.04.044
收稿日期: 2019-01-11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圣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农圣文化与地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2018NS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 杨洪涛(1979-),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研究中心教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李兴军(1972-),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农圣文化。
(责任编辑:李筱竹)
(责任校对:笑 著)
标签:乡村振兴论文; 农圣文化论文; 大学生论文; 文化认同论文; 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