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迁移与知识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知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因此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学习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心理学称之为“学习的迁移”问题。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它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即常说的迁移,后者叫“负迁移”或干扰。“为迁移而教”是当今教育界一个引人注目的口号,理清迁移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迁移过程是一个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十分复杂的过程,但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已获得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即是学生已形成和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集合构成体。这里我们把每一个学习者个体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之为认知变量。任何迁移的实现都是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学习背景,借助一定的思维活动来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学习者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迁移的关键性因素。认知心理学提出了3个对学习的迁移有重要影响的认知变量:1.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固定观念可以利用;2.学生面临的新知识、新问题与和它相关联的原有知识结构中的观念,在内容和组织上的可辨程度;3.学习者原有认知中固定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掌握知识结构变量对迁移的影响,怎样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防止负迁移的出现呢?
一、新旧知识相连,综合概括
由认知结构变量1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头脑中是否已具备适当的对新知识、新问题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所谓“对新知识、新问题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指学生已形成的知识、经验中与新问题相联系并能促进其理解的那一部分。实践也证明,任何新的学习都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的,并且这种和新的学习相关联的旧知识、经验越多,越丰富,迁移的效果就越大,学习就越容易进行。
为了迁移的实现,我们有必要对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情形做一分析。一般认为,新旧知识间构成如下几种关系:
(1)相离关系(2)相交关系 (3)相含关系
A代表旧的学习,B代表新的学习,C代表“组织者”——新旧学习间的迁移。
从上图可以看出,新旧知识间可以构成相离、相交和相含3种关系,(1)→(2)→(3)反映了新旧知识联系程度的逐渐提高。相离关系(1)中,新旧知识间要构成直接联系,只有通过设计“组织者”C才能使知识得以沟通;相交关系(2)中,新旧知识间有叠合部分;相含关系(3)中,新知识包含了旧知识。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相离关系(1)中,旧知识A不能直接迁移到新知识B的学习中,因为旧知识、旧经验没能为新的学习提供固定点。这时教师必须在新旧知识间设计一组起沟通作用的材料,我们称之为“组织者”。所谓“组织者”是指一组引导性材料,它可以是抽象概括的,也可以是具体形象的,其目的是为迁移的实现架起一座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相对来说,在相交关系(2)和相含关系(3)中,迁移的实现是较为容易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关系,并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促进迁移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被动语态教学中,一开始由于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形成关于被动语态的感性知识,因此初学时往往感到茫然,不能尽快理解其概念内涵和结构特点,造成迁移的困难。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组引导性材料作为“组织者”,使新旧学习得以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让学生观察、分析,以理解被动语态的概念。
主动句:
1.我打碎了这只杯子。
2.他们已建成了一座大楼。
3.我将很好地照顾她。
被动句:
1.这只杯子被我打碎了。
2.一座大楼已被建成了。
3.她将受到很好的照顾。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分析,学生不难归纳出被动语态的一般概念。对于被动语态的结构,教师可以先给出其一般结构:be动词加动词的过去分词,并告诉学生be动词的不同形式的变化,构成了不同时态的被动语态的结构,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打下了基础。
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了能直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观念时,教师就可以把新旧知识直接联系起来,实现迁移。例如,在This is a book,These are books.That is a pen.Those are pens等基本句型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英、汉两种语言相同的语序达到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
认知心理学还认为,概括、综合程度越高的一般性、普遍性知识,就越易于实现迁移,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化、抽象化的思维加工,使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构成具有强迁移效应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了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这3个时态以后,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概念,掌握其方法,教师有必要诱导学生对时态的一般性概念和结构进行综合、概括,挖掘其深层含义,简化其结构形式,使进行时的概念更加趋于综合抽象:
总之,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的任务就是认真钻研、组织材料,研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迁移,然后对学习的知识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为新的迁移做好准备。
二、纵横贯通,联系对比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新旧知识相关联的部分之间的可辨别性是影响迁移的第二重要因素。这里的“可辨别性”是指不同知识之间所能够相互区别的程度。当新旧知识相关联部分之间在内容和组织上相似而不同时,往往原有知识倾向于先入为主,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知识,被原有知识取代,或者学习者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有些不同,但不能具体说出是在什么地方不同。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新知识向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旧知识还原,出现负迁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纵横两方面加强概念、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发现其异同,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程度。
例如,初中阶段一共出现了8种重要时态,它们相互之间构成了种种联系,但我们可以从纵(时间)横(形态)两方面进行概念和结构上的联系对比:
从纵向OT(时间)上来比较,可分为4个一般时态,两个进行时态,两个完成时态;从横向OS(形态)上来比较,可分为3个现在形态,3个过去形态,一个将来形态,一个过去将来形态。
一般时态表示较抽象的、一般的动作或单纯一件事情的发生;进行时态表示在过去、现在或将来某一时刻或某时段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完成时态表示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某一特定时间之前发生或完成了的动作,而这一动作又往往和以后事态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因此,我们说这8种时态的区别从纵向OT来看只是时间上的变化,从横向OS来看只是形态上的不同。
有关各种时态在结构上的比较也可以从时间和形态两方面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结合实例来比较各种时态的基本结构(即时态的构成),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有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和新的学习内容相关联的部分不够清晰、稳定时,往往会造成新旧知识的难以辨别,不利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为了增强旧知识的清晰性、稳定性和提高新旧知识间的可辨性,教师可在新旧知识间设计一个比较性“组织者”。
例如学生学习了动名词做定语以后再学习现在分词做定语,由于两者在结构形式上的相似性,因此也往往造成做定语的动名词和现在分词区别困难,影响了对其意义的理解和用法的掌握。教师可设计如下一组比较性引导材料;
第一组表示现在分词做定语,可看出现在分词和所修饰的名词间构成一种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而第二组中动名词做定语和所修饰的名词间构成逻辑上的非主谓关系。
综上所述,对新旧知识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增强其可变性,变负迁移为正迁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复习巩固,反馈纠正
经验表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迁移的又一重要变量。学生旧的知识、经验越稳定,越清晰,新的学习越容易进行,否则就容易出现学习的负迁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复习巩固的办法来强化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同时在新的学习过程中,还应充分注意对学生进行反馈纠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应做到如下几方面:
1.讲清语言知识点。教师在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操练的同时,对单词的含义及语法项目的要点,一定要讲清楚,讲准确。
2.加强分析对比。新旧知识间的负迁移,多是由于新旧知识间有某些相似之处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3.设计多种练习。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学生熟练、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便有效地防止知识的负迁移,如进行一些强化性练习、对比性练习、选择性练习等。
总之,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保证新的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弄清新旧知识间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并应用于教学,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教会学生自觉把握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的大量产生,而把负迁移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