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供应室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论文_丁利华 李静

医院供应室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论文_丁利华 李静

(武汉市第九医院供应室430081)

【摘要】:医院的消毒供应室是医院内污染物品和医疗污染器械最为集中的部门,也是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之一,消毒供应室该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需要与各类生物、化学、物理性有害物质、锐利器械、噪音、高温以及污染物品接触,因而导致职业危害的发生率较高。本文通过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透彻的分析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降低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发生率,提升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改善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了护理质量,杜绝和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得到临床相关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认可。

【关键词】:医院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防范措施

1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要到各临床科室进行下收、下送的工作,在下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各种被病员排泄物、分泌物、血液、脓液等污染的医疗物品和各种医疗器械进行清点查收,一些手术刀片和骨穿、胸穿针头等锐利物品极易刺伤工作人员,在回收这部分物品时,工作人员会完全暴露于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中,如不重视防护甚至有发生HIV、HCV及HBV感染的风险。

1.2物理因素:

1.2.1噪音的伤害:我院供应室灭菌设备使用的是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该灭菌器在工作过程中都存在很大的噪音,据有关劳动部门检测,其中抽真空时的噪声强度达90—98dB,超过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极限值55~60dB;在洗涤和包装过程中各种治疗碗、镊子、弯盘、止血钳等物品发出的碰撞声,这些噪音会给长期工作在>90dB的工作人员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一定影响,可使交感神经亢进,听觉感受器产生退行性病变,可导致工作者发生焦躁、耳鸣、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1.2.2锐器损伤:供应室工作人员发生锐器伤害的概率较大,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清洗及包装的整个过程中,容易被各种针头(胸穿针、骨穿针)止血钳、镊子、缝合针、等锐器刺伤且易被患者血液、引流液、尿液、唾液、脓液等分泌物污染的锐器损伤,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多。有统计在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中,发生锐器伤约占74.5%L21,有文献表明,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刺伤者感染;因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针头刺伤而感染的概率为1.8%;美国500万医护人员中,每年被注射针刺伤的人次高达80万以上,占从业人员的1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我国的由于防护意识差、在偏远落后的山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地方锐器伤害的发生率更高。

1.2.3热源伤害:高压蒸汽灭菌器在工作时最高温度可达132℃—134℃,:干热灭菌锅温度可高达180℃;在灭菌完成后开启这些设备卸载物品时,工作人员稍不注意或操作不当极易导致烫伤的发生。

1.2.4紫外线的伤害:紫外线照射每日用于供应室无菌物品发物间及其他区域内的空气消毒,照射时如防护不挡或直接接触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红斑、皮炎、角膜炎、头痛,长时间接触可诱发皮肤癌;紫外线照射后在空气中可形成臭氧,高浓度吸入臭氧可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轻者可引起气急、胸闷、疲倦,重者可出现心动过速、哮喘发作、还可发生肺水肿及导致呼吸道疾病加重。

1.2.5强迫体位造成的伤害:工作人员在清洗、擦拭、包装物品时,需取强迫体位长时间站立操作,颈椎病、易诱发或导致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1.3化学因素: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都会接触到碱性、酸性、含酶清洗剂等各种化学消毒剂;乙醇及含氯的消毒剂具有挥发性,可通过人体呼吸道及皮肤吸收,从而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带来不良影响,长期接触可有诱发细胞突变,可导致癌症和胎儿畸形出现的可能;含酶类如:必洁美等清洗剂含有分解蛋白质及脂肪成分的生物活性制剂,接触人体会对皮肤黏膜及角膜等组织造成损害,还有常用的快速去污除锈剂、器械润滑防锈保养剂以及皮肤消毒液等各类型的化学消毒剂都会对工作人员的呼吸道粘膜、眼睛及皮肤黏膜等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1.4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工作人员不重视标准预防,在操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对职业性损害的认识不足及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在工作中为了操作方便、省事,出现不按照供应室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如:在清洗时不戴防护眼镜、口罩或者面罩;在擦拭器械时不戴手套或手套破损不及时更换等,由于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病原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进入机体,从而可能感染肝炎病毒等。

2.防范措施

2.1生物因素方面的防护: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清洗、回收医疗器械及物品时,需佩戴防水围裙、护目镜、一次性鞋套、橡胶手套、帽子及口罩等防护设备。对于特殊感染性医疗物品,首先进行彻底的消毒后再将其回收清洗,完成清洗和回收过程后,将手套脱去,弃之医用垃圾桶内,依照七步洗手法进行彻底的手部清洗和消毒。使用感应式或脚踏式开关的水龙头,洗手完成后自动烘干。

2.2物理因素防护:

2.2.1噪音损伤的防护:加强区域间的管理,合理规划和布局,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特别是操作轻,在操作中尽量避免器械的碰撞声,以避免噪声污染;加强对科室所用设备的检修、维护保养,定期为设备活动部位上润滑剂,以减少噪音的伤害。

2.2.2锐器损伤的防护: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回收、分类、清洗、包装等操作规程,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若在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生锐器伤,应脱去手套,立即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的挤出损伤处血液并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快速冲洗,用活力碘行伤口处消毒和包扎,向科室负责人及医院院感科报告,进一步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给予免疫球蛋白注射和定期体检、随访。

2.2.3热源损伤的防护: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开启锅门时工作人员应站门后或门旁,以防止热气烫伤;在卸载物品时使用隔热手套接触物品,待物品冷却后再取出,避免直接接触而引起损伤;采用空调设施,以降低室内温度;常规准备一只治疗烫伤的外用药美宝备用。

2.2.4紫外线伤害的防护:在使用紫外线灯及臭氧空气消毒机消毒时,工作人员禁止入内,避免人体皮肤、眼睛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每日的紫外线照射要合理安排消毒时间,定专班人员负责消毒,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才可进入。紫外线灯管更换及测试时要戴防护眼镜,紫外线灯的开关应安装在室外。

2.2.5强迫体位伤害的防护: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注意节力的原则,有意识的经常变换身体姿势,避免疲劳及一个姿势持续时间过长;在阶段性工作结束后可做颈、背、腰的保健操,做好自我保健;管理者可申请在包装区配备可升降椅,在包装大量的换药碗等小包时可以采取坐姿以缓解疲劳,防止职业病发生。

2.3化学因素的防护: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各种化学制剂的注意事项、毒副作用、配制方法和特性,在取出、配制消毒液及进行清洗工作时,一定要戴口罩和手套及眼罩等防护设备,防止皮肤直接接触原液。在完成消毒液拖地、擦拭工作后,应立即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畅,降低室内的氯浓度。消毒剂放于容器中加盖保存,以保证其有效浓度和防止挥发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操作完毕后及时用肥皂水冲洗清洁双手。

2.4加强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2.4.1制定并完善防护制度:制定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各岗位的操作流程及流程管理制度,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对违反操作规程和不执行各项制度的人员,及时进行批评、帮助,同时与绩效考核和奖金分配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2.4.2配备安全防护设施:如去污处配备防水围裙、眼罩、加长橡胶手套、安装非接触式水开关及干手设施等。将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转化为职业防护行为并养成职业防护的习惯,熟练掌握锐器刺伤时的处理程序,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程度。

2.4.3加强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各种供应室应急预案的学习和演练,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学习结束后及时考核,使人人知晓防护知识,主动采取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

小结:通过对供应室职业危险因素的分析和防范措施的学习与加强管理,提高了供应室工作人员对职业伤害的认识,从而自觉的遵守和严格地执行各项制度与流程,明显降低了职业危险因素对工作人员影响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典会.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_中外健康文摘,2010,7(22):372—373.

[2]王玉萍.关于供应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U1_中外健康文摘.2011.8(42):365—364.

[3]许兴丽,王学芳.供应室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12):1134—1135.

论文作者:丁利华 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  ;  ;  ;  ;  ;  ;  ;  

医院供应室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论文_丁利华 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