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理论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危机论文,理论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7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日益呈现衰退迹象,基本已是不争事实。本文拟综合运用凯恩斯和哈耶克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当前混合型经济衰退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战略。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分析
关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不景气成因,我国经济学界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研究,基本形成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1.中国当前经济增长速度相对回落,是1995年起宏观经济调控软着陆成果的深化与巩固,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突出表现在通货膨胀得到有力控制,同时形成买方市场。当前适宜的政策应该是珍惜来之不易的通货膨胀治理成果,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2.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软着陆基本到位,转而必须对付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当前适宜的政策应该是采取协调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制止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滑坡,为改革开放创造相对宽松的经济景气环境。
上述两种代表性观点都存在在着西方经济学理论渊源。大致说来,第一种观点暗含哈耶克的经济危机分析思路;第二种观点则是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的直接借鉴。为了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化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问题的认识,需要回顾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经济危机理论。
首先,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经济危机理论存在共同分析前提。两种理论的共同分析前提主要由四个方面内容组成:1.经济稳定的均衡条件是资本收益率(用R表示)与利率(用r表示)相等。2.均衡利率水平主要由货币供求关系决定。3.货币非中性,即只要资本收益率与利率没有实现均衡条件,经济将处于不稳定状态。4.经济危机,从本质上讲,属于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失效引致的一种非意愿宏观经济后果。
其次,两种理论在经济危机形成机制及治理对策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凯恩斯认为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失效,主要应归因于资本收益率不稳定(注:在凯恩斯原著中,对应的指标是资本边际效率(MEC), 大致相当于预期利润概念,与资本收益率在内容上相近。)。其经济危机形成机制可表述如下:利率粘性和短期内资本收益率下降共同作用,造成R<r的失衡状态,从而产生投资收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对应的反危机措施就是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
哈耶克则把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失效归因于利率不稳定。其经济危机形成机制可表述如下:短期内相对稳定的资本收益率和偏低利率可能造成R>r,导致投资与经济扩张过度;长期内利率必然回升,且可能高于资本收益率,即R<r,产生对称的投资收缩和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危机。
哈耶克的反危机措施则相应概括为如下两条:1.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控制利率波动。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家创新的调节功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综上所述,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经济危机理论,分别反映了实物因素(主要影响资本收益率)和货币因素(主要影响利率)对经济稳定的冲击。有关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现状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很显然分别借鉴了凯恩斯和哈耶克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分析思路,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客观现实,深化了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问题的认识,为经济政策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上两种代表性观点仍然存在如下不足:
1.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运行现实的结合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问题认识的深化,以及有效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
我们认为,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经济危机理论,分别反应了实物因素和货币因素对经济稳定的冲击。但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经济稳定实际上受到实物因素和货币因素的综合作用。按照经济危机成因,经济危机至少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主要由实物冲击引发的经济危机,我们称之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危机,或凯恩斯型经济危机。②主要由货币冲击引发的经济危机,我们称之为结构失衡经济危机,或哈耶克型经济危机。③由实物冲击和货币冲击共同作用引发的经济危机,我们称之为混合型经济危机。尽管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经济危机模型不同程度地强调实物冲击和货币冲击的综合作用,但是在其模型中货币冲击和实物冲击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并不是对称的。由此可见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经济危机模型有着严格的使用范围。因此上述第一、二种经济危机可以视为第三种经济危机的特例。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不景气,既带有宏观经济调控软着陆的趋势,又带有明显的有效需求不足特征,可能正是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单独运用凯恩斯或哈耶克经济危机理论,还是将两种理论简单地叠加,都可能造成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性质认识的偏差,影响到有效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
2.对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理论借鉴,侧重于政策操作层次的研究,缺乏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足够关注。可能导致设计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性与连续性较差,影响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
尽管我国经济学界已就需求管理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总体政策设计思路形成共识,但两种类型政策之间的协调难度,有被低估的倾向。
我们认为需求管理和结构调整政策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总的说来,凯恩斯型的需求管理政策强调短期内相当力度的政府干预,以迅速恢复经济景气;哈耶克型的结构调整政策则强调较为充分的市场机制和企业家创新的调节功能发挥。换言之,经济结构有效调整需要较长时期的适度经济衰退。由此可见,两种类型政策在目标、时滞、经济运行机制和支配资源诸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这势必影响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削弱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近期研究成果,虽然已就总量调整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政策总体设计形成共识,但在政策协调方面,尚无突破性进展。因此如何有效协调我国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中国当前宏观经济问题的实质:面临混合型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
由于凯恩斯和哈耶克都未能成功建立统一的经济危机模型,其理论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应用于中国宏观经济现状。为了深化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需要建立一个混合型经济危机的模型,本文希望能对此进行初步尝试。
我们的混合型经济危机模型,其要点由以下4个方面内容组成:1.接受凯恩斯和哈耶克经济危机理论的共同分析前提,并且强调指出,利率由货币供求关系决定,资本收益率则可视为企业家才能的增函数,企业家才能高低主要由其处理不完全信息的能力决定。2.接受凯恩斯短期资本收益率递减假定。我们的理由是在信息不完全和人类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市场失败和企业家创新不足普遍存在,短期资本收益下降完全可能。3.扩展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假定长期资本收益率同样可能下降。我们的理由是根据现代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显示,如果市场结构不完善,阻碍企业家才能积累,伴随着系统自增强功能,有可能产生资源配置低效率的路径依赖,导致长期资本收益率下降。这与凯恩斯经济危机模型存在重要区别,凯恩斯认为在长期中,市场机制是完善的,资本收益率处于均衡状态。4.接受哈耶克利率过度波动假定。我们的理由是货币金融市场是信息最不完全的市场(货币市场本质上是处理不完全信息的风险市场),造成利率过度波动。
由此可见,混合型经济危机形成机制可以表述如下:在短期内,利率和资本收益率同时下降,但利率下降幅度更大。资本收益率下降的影响暂时被利率更大幅度下降所掩盖,此时资本收益率仍然高于利率,投资和经济继续处于扩张状态,但扩张程度却低于哈耶克模型中的对等情形;在长期内,利率对称回升,资本收益率则可能持续下降,造成资本收益率远远低于利率,投资和经济产生过度收缩,收缩程度高于哈耶克模型中的对等情形。
上述三种经济危机模型可用如下简图表示:
图1 凯恩斯型经济危机
我们将图中第t[,0]—t[,1]期定义为短期,第t[,1]—t[,2]期为长期。很显然,图1代表的凯恩斯型经济危机起因于短期收益率不稳定, 图2代表的哈耶克型经济危机起因于利率不稳定, 而且这两种危机模型中的经济冲击因素都是外生变量(注:凯恩斯认为短期资本收益率波动起因于商业预期不稳定,哈耶克则将利率波动归因于政府和金融机构扩张冲动,因此资本收益率和利率波动都是外生变量。)图3 代表的混合型经济危机则不同,具有如下特点:①经济危机起因于实物因素(主要影响资本收益率)和货币因素(主要影响利率)的综合作用,实物和货币因素对经济稳定具有同等重要影响。②经济扩张和收缩不对称,是小复苏大衰退的替代,比哈耶克型经济危机引起的效率损失更大。③经济稳定的冲击因素是内生变量,资本收益率持续下降起因于市场结构不完善,利率不稳定则是对资本收益率持续下降的周期性反应(即被迫在短期内,用利率下降掩盖实物经济的弱点),因此混合型经济危机在长期中处于不稳定均衡,有可能诱发经济停滞。
根据本文提供的混合型经济危机模型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当前宏观经济问题的实质是面临混合型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注:我们认为混合型经济危机是混合型经济衰退的特例,指远远低于潜在增长率的衰退。中国1998年GDP增长率达到8%(估计值),仍处于潜在增长区域内,属于世界上最快增长速度之列。因此,我国当前宏观经济问题只能是面临混合型经济衰退的挑战。)。混合型经济衰退主要有两个标志:1.利率水平在经济扩张临界点前后先抑后扬。2.由资本收益率等指标反映的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按照这两个标准判断,中国1991—1998年经济增长周期符合混合型经济衰退的典型特征。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1991—1998年期间有关宏观经济指标,整理如表1。
表1中国1991—1998年期间宏观经济指标
指标一年存款净资产收资金利税产值利税
真实利率益率(%) 率(%)率(%)
(%)
年份 (1) (2) (3)(4)
1991 4.66
11.8810.11
1992 3.78
9.89 10.10
1993-2.22
9.9610.339.89
1994
-10.72
8.2510.219.61
1995-3.82
5.958.29 9.19
1996 1.46
4.707.11 8.20
1997 5.47
4.60
1998 7.66
4*
指标亏损额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GDP增长
(亿元) 投资额
投资增长率(%)
(亿元)率(%)
年份 (5)(6)
(7)(8)
1991475.49 5594.5 23.9 14.2
1992469.06 8080.1 44.4 13.5
1993638.86 13072.361.8 12.6
1994772.46 17042.130.4 10.5
19951198.5520019.317.5 9.7
19961431.3422974.014.8 9.2
199718~20 8.0
指标通货膨胀
率(%)
年份 (9)
19912.9
19925.4
199313.2
199421.7
199514.8
19966.1
19972.0
资料来源:以上各项指标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1997年《中国经济年鉴》,其中个别指标经过适当的换算和估算。
如表1所示,1991—1998年期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呈现如下特点:
1.我国真实利率水平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回落的1994年(即混合型经济衰退的经济扩张临界点)前后,存在先抑后扬的趋势。
本文所指的经济扩张临界点,系指经济扩张在此临界点前后由递增速率转变为递减速率,直至陷入经济衰退,大致相当于图3中第t* 时点前后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选择1994年作为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经济扩张临界点,主要基于如下考虑:几乎所有经济景气指标在1994年前后均由递增速率转变为递减速率,GDP增长率在1992、1993年分别达到14.2%、13.5%;1994年以后经济扩张明显疲软,GDP增长率迅速由1994年的10.5%,下滑至1997年的8.8%,逼近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8%—10%的下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94年以前,一路高攀,由1991年的23.9%上至1993年的61.8%。1994年以后,则相应跃落,由1995年的17.5%下滑至1996年的14.8%。通货膨胀率则由1994年的21.7%的高位,下滑至1997年的2.0%。因此选择1994 年作为经济扩张临界点比较适宜,大致说来,从1991—1994年我国经济扩张比较迅猛,1994年以后经济扩张速度则明显放慢,这与人们的直觉基本一致。
更为重要的是,在1994年的经济扩张临界点前后,我国一年期存款的真实利率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1991—1994年,我国一年期存款真实利率持续下降,由1991年4.66%下降到1994年-10.72%;1994年以后,利率则持续上升,由1995年的-3.82%上升至1997年的5.47%。
一般说来,真实利率持续下降,有利于投资和经济的扩张,反之则会抑制投资和经济的扩张。这完全符合我国1991—1998年经济增长周期格局。这一轮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货币与利率扩张所带动。
2.反映我国1991—1998年期间微观经济主体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均呈现持续恶化的趋势。
由于资本收益率资料难于收集,并考虑到我国工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运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资金利润率、产值利润率和亏损额4项系列指标,代替资本收益率, 粗略估算我国1991—1998年期间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益状况。
总的说来,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 在1991 —1998年期间,存在持续恶化的趋势。如净资产收益率由1993年9.96%持续下滑至1997年的4.6%、 资金利税率由1991 年11.88 %逐步降低到1996年的7.11%,产值利税率和亏损额指标,自1991年以来同样在不断恶化。
我们认为我国1991—1998年期间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恶化,可能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结构中,存在着企业家才能存量积累不足,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阻碍企业家创新的因素,影响有效竞争的开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1991—1998年经济增长周期是由先抑后的扬的利率和持续下滑的企业经济效益综合作用形成的,符合混合型经济衰退的典型特征。但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却有如下特点:1.1997年为中国经济衰退临界点(相当于图3中的t[,1]时点),其理由是最综合的经济效益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已低于一年期存款真实利率,但GDP 增长率仍高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限。2.1998年进入经济衰退初期。1998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仅达到7%(低于8%潜在增长率的下限), 衰退特征明显,而且刚刚步入经济衰退初期。其理由是:①利率反弹尚未完全到位。一年期存款真实利率从1991年的4.66%下滑至1994年的-10.72%,共下滑了15.38个百分点。而从1995年开始的利率反弹,才达到11.48个百分点,尚存在4个百分点的利率上升空间。 ②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短期内尚无明显改善的迹象。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的实质并不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起点,而是经济收缩尚未探底,面临着混合型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
三、走出混合型经济衰退困境的政策选择
鉴于我国宏观经济陷入混合型经济衰退的特征日益明显,并且混合型经济衰退难于实现稳定均衡,在极端条件下甚至诱发经济停滞。因此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治理混合型经济衰退,关键需要实现两个政策目标,第一,努力制止资本收益率持续下降。第二,实现宏观金融体系稳定,抑制利率过度波动。
更为重要的是,上述两个政策目标并不需要同步实现(事实上也无法同步实现)。因此政策推行必须与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协调起来,进行相机抉择,才能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
针对我国当前利率有力反弹,企业经济效益回升难度加大和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建议进行由如下4 个政策步骤有机组成的经济调整。
第一步,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努力抑制有效需求不足,恢复适度经济景气。在经济景气极端恶化条件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稳定金融都是不现实的。因此首先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恢复适度景气完全必要。但政策重点不应是扩大公共工程支出,而是加快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地讲,将财政支出扩大,主要用于提高工资标准中的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并且该项工资改革必须在全社会范围推广,消除对企业的所有制歧视。该项政策有如下好处:①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增加有效需求目标。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③改善劳动市场结构,消除劳动力流动中的社会保障障碍,改善资源配置。④减少不合理公共工程支出的效率损失。
第二步,坚持适度高利率政策,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适度高利率政策可带来如下宏观经济效益:①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有效调整。②有助于促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增量调整,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为实现其资产存量调节,最终化解金融系统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步,在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利率走势平稳,经济相对稳定的时期,可以考虑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尤其是有效调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以建立稳健金融体系,抑制利率过度波动。
第四步,在经济景气适度恢复,产业结构相对合理,金融体系日益稳健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下,我们认为可以着手排除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最大障碍,即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
为了抑制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关键是要排除不利于企业家创新的诸项障碍,进行如下经济改革和调整:①促进企业家才能存量积累,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对教育、科研开发的投资力度,促进技术引进和消化等等。②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家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③建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企关系,开展有效竞争。
我们相信只要进行有效的经济调整,我国宏观经济一定可以突破混合型经济衰退的困境,走向持久的经济繁荣道路。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衰退论文; 哈耶克论文; 凯恩斯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经济论文; 凯恩斯经济学论文; 凯恩斯模型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利率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