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学报的困境与出路_大学论文

报业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学报的困境与出路_大学论文

报刊业改制形势下我国大学学报的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报刊论文,困境论文,大学学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大学学报长足发展的三十年。特别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大学学报的复刊或众多新的学报创办对推动大学的教学科研、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造就教学科研专业人才,繁荣国家学术文化事业,可谓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不断完善,加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情势,以传播大学内部的教学科研成果或学术信息为使命的、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大学学报(国外很少有一所高校一种大学学报的现象)[1,2]在国际学术生态环境日新月异和竞争激烈的背景之下,在学术评价制度和学术期刊评价制度的重压之下,应具有学术期刊特性的大学学报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而陷入重重的危机之中。

1 如何理解大学学报?

当前,我国报刊业转企改制“三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已经确立并起步实施。作为第三步改革的学术期刊已是面临“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态势。其中,在以冠名“学报”的2080种期刊中,大学学报占了绝大多数[3],而大学学报如何改革,又是业内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大学学报,特别是占绝对多数的普通高校的综合性大学学报,其办刊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以及社会效益长期以来均不尽如人意。大学学报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办刊理念落后,学报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化程度低,学术水平不高,发行量极低,传播面极窄,不计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4]。作为一种社会公器,占学术期刊中如此重比例的大学学报,却没有在学术界发挥学术期刊应有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也是值得业界人士反思的现象,也是没有任何理由不改变这种现象。纵然这种现象至少有数百篇相关文章加以探讨,也有许多学报采取了一些改进办刊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只是其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我们认为,导致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学学报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除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中专等职业学校升级的高职大专院校除外,几乎是一所高校至少办一种学报),大多数大学学报严重地违背了学术期刊的特性和运行规律。造成了“该发展的发展不起来,不该发展的又死不掉,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体制”(柳斌杰语)[5]。只是,造成这种僵化体制的原因恰恰出在宏观管理部门。可想而知,大学学报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困境是不言自明的。笔者将其困境形象而具体地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丰衣足食”

大学学报是学校“人、财、物”全力投入,“兵强马壮”。这种大包大揽的事业体制(有问卷调查显示:一般大学学报体制上由校长直接领导,处级行政待遇,办刊经费满足,编制基本满足)[6],如果“断奶”改制,大学学报的生存能力是什么?

“自娱自乐”

大学学报大多发表校内师生的论文,是大学教学科研成果的集散地,但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校为了扶持学报,规定在本校学报上发表文章可作为考核或晋升职称使用。而有的学报为了提高学报的社会影响力和影响因子,大量组织校外稿件,却又违背了大学学报的办刊使命。这是一种二律背反的矛盾现象。这种脱离学术期刊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如果“断奶”改制,大学学报存在的意义或价值是什么?

“窗口门面”

大学学报的主编大多由大学校长挂名担任,以其传播学校的学术声誉和交流学术信息。这种僵硬的以逸待劳的传播工具,如果“断奶”改制,大学的学术“窗口门面”是什么?

不可否认,上述三个方面既是学报的“优势”(“计划经济”下的“养尊处优”),又是学报的“劣势”(面临出版市场改革“无所适从”)。当国家下决心大刀阔斧地要改革报刊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时候[7],人们不禁会想到接踵而来的三个“是什么”的困境。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讨论与之相关的如何评价大学学报和大学学报出路问题。

2 如何评价大学学报?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大学学报在促进大学教学科研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容抹杀的。大学,是由不同学科(专业)组成的。虽然,少数研究型大学在学科整体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大多数普通大学(含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科上不可与之相媲美。但是,反映众多不同学科(专业)学术成果的大学学报都同样面临着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两难选择。即便是建设“名栏工程”也无法解决学术期刊应有的专业性和专业化的问题。从传播学的共性特征来看,学术期刊是社会的公器,其内在价值是其所传播的学术成果(论文)的质量与价值,而外在价值是其针对特定的受众,即专门读者,也就是学科读者或作者对学术期刊阅读(选择)的水平与价值。大学学报所承载的学术成果(论文),即学科(专业)的分散性和“内向性”。因为按国家有关法规: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重要园地。”“刊登的稿件2/3以上是本校学术、科研论文或信息”。这是创办学报性质、目的和功能决定了大学学报学科栏目设置的分散性和发表校内文章的内向性或封闭性,这势必影响专业读者或作者对大学学报的选择[8]。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专业读者或作者,会选择专业性学术期刊[9],因为这类期刊承载学科成果的“专”和“集中”和“高水平”更受青睐(仅从199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得知,中国科技期刊按引文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的前100名,都是各种专业期刊,没有一家大学学报)[2],会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以免查找更多的学术期刊(大学学报),这是既经济又实惠的信息获取方式。

传统的评价观点认为,大学学报是大学的学术窗口,是大学学术成果集中展示的园地,是宣传和交流大学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最重要的学术媒介[10]。所以,大学都出人出钱出力出物来培养和扶持学报,很少考量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作为一个传播媒介的本质属性和其真正的价值:受众面的影响、受众的选择心理与阅读行为、学术影响力和办刊的学术质量,等等。

现代的评价观点认为,学术期刊是国家整体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媒体,是推动国家学术实力的推进器,那么,学术期刊就要在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质量和文化水平及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在学术传播和学术选择上有其学术贡献。当一本学术期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时候,读者(评价者)关心的是这篇论文的质量如何,有没有被引用,有没有产生学术影响力,有没有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社会认知的和预知的影响。当一本学术期刊在推进国家的学术事业发展发挥影响力的时候,学术期刊才能体现其应有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学术期刊应有学术张力才能充分显现。可是,大多数大学学报由于受众面的狭窄,其“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都乏善可陈,更遑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了”[3]。

鉴于这种现状,大学学报就不能墨守成规,要更新传统的办刊观念,开动脑筋,放下包袱,努力改变目前大学学报长期以来“全、散、小、弱”的困难局面,以适应我国报刊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

3 如何改革大学学报?

诚然,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相继颁布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推动和改进大学学报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没有触及大学学报的机制和体制的核心问题,忽略了大学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共性和媒介运行的规律及其社会化问题,致使大学学报始终没有走出一条“质量与效率”的双赢之路。这也是以前报刊业管理僵硬和缺乏改革学术期刊长远眼光之使然。

如前所述,大学学报改革是迟早的事情。正如大学越来越变成为社会的中心一样,大学学报已经不是“象牙之塔”。只有以“入市”的态度,未雨绸缪地应对报刊业改制,“早改革,早主动、早受益、早发展”,这才是大学学报的明智抉择。

从宏观层面审视

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已做出改革报刊业体制的决定,并且表示只要有利于报刊业的发展,什么办法好就用什么办法。这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可贵表现,也是彻底改变大学学报现状的关键因素。正如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有关姓“资”还是姓“社”的观念一改变一更新,国家的经济体制随之而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改革,各种中观、微观的经济机制行为才有了依据和政策导向,人们才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勇于去摸着石头过河。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经验是非常值得报刊业改革借鉴的。

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从长计议,既要考虑报刊业的共性,又要考虑其特殊性;既要考虑国家的文化安全,又要考虑国家文化的发展,统筹规划、尽早制定相关的能充分发挥出版单位自主性的体制政策,为大学学报改革制定相应的体制和提供相应的运作机制,积极倡导和推动大学学报走更名改刊之路。在出版管理部门推进学术期刊改制中,我们建议采取:

(1)自愿选择原则

如多个学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报合并应按自愿方式,相互选择,同时考虑地区范围,节约成本,资源共享,申请多校一两个专业学报或专业快报。

(2)优化集约原则

如(多所)合并的重点研究型大学可集中优势学科和新型交叉学科申请系列专业学报[11]。

(3)兼顾发展原则

我国大学学报毕竟是我国大学学术发展历史的产物(国外基本上无一校一学报现象),在考虑区域发展和发展前景看好的大学的客观实际情况下,尊重大学的意愿,允许其保留大学学报,但这类学报只给刊号,不定价,限于内部不定期出版赠送交流。这方面香港和台湾的大学院校的经验可以借鉴[2]。总之,大学学报更名改刊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不拘一格,实行多种改刊模式,突出特色和个性,突出学术性和社会性,突出发展性和前瞻性。

从中观层面审视

大学学报的主管主办单位要根据国家报刊业改革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认真按国家颁布的《期刊管理规定》,结合报刊业改制新形势,加强和不断完善有利于大学学报改革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譬如,目前的学术期刊评价比较混乱,不同的评价机构制定不同评价标准,导致学术期刊管理和办刊发展无所适从和无序发展。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构评价制度和学术期刊评价制度刻不容缓。再譬如,学术期刊(大学学报)收费[12](审稿费和版面费)不当现象大有蔓延的趋势。特别是有些“核心期刊”高额收费,已经影响到整个学术期刊界的声誉。所以,制定学术期刊从业人员的道德伦理规范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报刊行业监督管理制度刻不容缓。还有,目前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人员老化、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所以,从制度上保证出版人才队伍的稳定已是迫在眉睫(部分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编辑待遇低、晋升职称困难,没有相应规范的合法的出版激励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而只有工作制度[13]。特别是合并大学多个学报共存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有的仅一个专职编辑人员,且人员严重老化)。与此同时,查找期刊管理方面的漏洞和失误,规范办刊行为,落实办刊条件(从业人员队伍和必要的物质准备),遵循办刊规律,简政放权,从思想观念和组织机制上做好大学学报改革的准备。

从微观层面审视

虽然对大学学报改革有不同的声音,并从学报的情感立场和美好愿景出发,提出了许多治标难治本的办刊思路与措施[10,11]。但是,在学术领域国与国边界越来越模糊的现实面前,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的今天,我们应该尊重学术发展规律,从学术本地化和国际化的视角,总结和反思近三十年来大学学报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观念总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总在雷鸣之前一样。大学学报出版单位的领导和从业人员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想观念,不等不靠不要,不贪图“吃皇粮”的优越性和以版面费创收“小富即安”的日子,尽早“下水游泳”,练就一身硬功夫。善于学习,用开放的心怀和创业的意识,以拥抱的姿态,观察和接纳报刊业改制,并积极投身于报刊业体制改革的浪潮之中。

为了配合国家的报刊业宏观改革,为了大学学报改革朝着有利于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方向平稳过渡,大学学报当下的工作重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立足专业办刊,为更名改刊作好专业平稳过渡准备。

从现在起,提倡每个大学学报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及有发展前景的专业,集中专业办刊,摒弃面面俱到的传统做法,并努力发挥其优势和特色。例如,《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和《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三所普通大学的学报近十年来,一直走专业学报之路、走开放办刊之路和走立体传播之路,敢于打破传统框框,善于经营传播媒介,勇于开拓创新,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绩。专业化办刊优势在于:便于开门办刊,有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报质量;便于读者使用和保存,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便于文献检索,有利于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有利于编辑部工作的开展和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等等[14,15]。若多个大学的学报组建成专业性的学报期刊群,可资源共享,发挥群体优势和比较优势,实现多边多赢。总之,要树立鲜明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这是一本学术期刊的逻辑起点;形成特色个性,这是一本学术期刊的风向标和导航器;确立准确的读者作者定位,这是有效经营学术市场的关键。

二是立足制度建设,为更名改刊作好运行机制过渡准备。

制度建设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严格执行制度,按制度办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才会不因为主管主办单位领导更替出现“折腾”现象。譬如,有的主办单位的领导长年不过问学术期刊的情况,也没有从主办单位办好杂志的角度制定有关激励学术期刊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导致编辑队伍流失,办刊人员青黄不接,人员老化严重。总之,要建立适合学术期刊长远发展的系列制度和办刊运行机制,鼓励独立自主的经营学术市场[12],真正走学术无国界的学术化和国际化办刊之路,为大学学报平稳过渡打好制度基础。

三是立足传媒资源整合,为更名改刊作好“窗口”平稳过渡准备。

提倡各大学(主办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将大学学报、大学校报(以传播大学内部新闻为主的报纸)和大学校园网站整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对外传播宣传的窗口平台。这好像是题外话,因为,有人担心取消学报,大学的学术“窗口”无从体现[16]。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大学的传播媒介资源整合的问题。大学学报的学术“窗口”功能完全可以由大学校报和校园网来替代,而且可以快速传播包括学术成果在内的丰富的大学信息。因为,报纸的兼容性,是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大学的学术成果的。譬如,中国知识界著名的报纸《光明日报》就专门开辟有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专版,其发表的学术理论文章清新活泼,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什么大学的学报、校报和校园网就不能借鉴其已经非常成熟的经验呢?还有,OA(Open Access)期刊的出现,也给大学学报改革提供了可知借鉴的出路。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真正能保住你的位置的是要形成更为广阔的视角”[17]。要从学术期刊、学者和学术界的视角发现新动向,使三者的价值达到完美的综合体现和平衡。

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大学校报要改变唱“四季歌”办报套路,分别出版新闻版,学术理论版、科学研究版、文学艺术版,等等,集窗口作用、桥梁纽带作用、宣传作用和学术交流作用四者于一身,为大学的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和社会服务发挥有效的传播作用。

收稿日期:2009-02-25

修回日期:2009-04-08

标签:;  ;  ;  

报业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学报的困境与出路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