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ECFA时代海峡冷链物流合作研究_冷链物流论文

后ECFA时代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论文,物流论文,时代论文,冷链论文,ECF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是冷链元年,以《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为标志,冷链物流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1月1日,ECFA“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两会框架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正式迈向“ECFA时代”。在ECFA时代,两岸冷链物流具备产业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但也面临着政治生态制约困境。因此,如何合作共赢,实现两岸冷链物流的整体提升,造福两岸人民,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冷链物流概述及合作理论基础

(一)冷链物流界定

冷链物流是指从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卸装、陈列销售到购买后之贮存,产品皆处于恒温状态下,以保持产品应有销售价值的一个过程。冷链物流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应用科学,是以冷冻工艺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物流适合的商品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等;二是加工后的食品,如: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等;三是特殊商品,即药品和疫苗。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各个保存温度范围及适用商品如下:

图1 冷链物流概念模型

(二)合作的基础理论

1.梯度转移理论

从物流业的纵向发展上看,物流业是从第一方物流业开始,逐步向第二方物流业、第三方物流业、第四方物流业到第五方物流业梯次演进和转型升级的,冷链物流也不例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供应链日益全球化、复杂化,经济形态的更迭以及互联网兴起,信息化社会加速了冷链物流的透明升级,这些都使传统的冷链物流日渐背离全球性的需求变化。从冷链物流空间推移的横向发展来看,海峡两岸物流业梯度转移遵循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两岸冷链物流业区域转移规律,是因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从“技术高地”到“技术洼地”的自然经济行为和转移过程。海峡两岸冷链物流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实质上是一种冷链产业非均衡的区域发展理论。台湾地区冷链物流处于链条的前端,是大陆未来调整转移的方向。大陆可以借力引进和借鉴吸收台湾地区的冷链模式、先进经验技术,优化提升大陆的冷链物流产业。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相对优势理论,它是在修正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理论主体包括比较成本理论与资源禀赋学说(H-0模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两岸在冷链物流产业上,在有形和无形要素秉赋上存在相对差异,比较优势明显。大陆具有市场、成本等优势,台湾地区则在技术、管理上遥遥领先,二者通过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不仅能在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也是两岸冷链产业发展的福音。

3.产业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也即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链条式的关联形态。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连接。在冷链产业中,关联度较高的众多企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空域上就产生了企业在这一产业价值链上集聚的现象。冷链产业价值链上企业的集聚向上延伸到原材料和冷藏供应商,向下延伸到产品的营销网络和顾客;横向扩张到互补产品的冷链设备供应商及通过技能、技术或由共同投入联系起来的企业、政府和多功能公共机构。产业内集群企业间是通过长期形成的非契约“信任与合作”维系的,因此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两岸冷链物流特征及现状分析

(一)台湾地区冷链物流特征

台湾地区冷链物流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常温货车内配置棉被或聚乙烯的蔬果冷冻配送,而现代冷链物流则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台湾地区80年代才使用少量的压缩主机保温车,90年代就开始使用冷冻(冷藏)车与标准温度计录器,实现全程冷链控制。其冷链物流产业具有鲜明的特征:

1.冷链产品全程冷控

台湾地区冷链产品供应链由农渔牧业源头开始,至食材供应商制作食材,再至食品加工业或鲜食厂加工成商品,之后依据买方目的进行配销,运送至现代通路的食品流通业或外食通路的外食业者,最后至消费者手中。而此过程中所有商品之仓储、运输全都属物流业务,由企业的物流部门或物流业者或拆配业者负责,形成了从产地到消费者的全程冷链,如图2所示。

图2 冷链(cold-chain)产业链

2.冷链市场业已形成

目前,台湾地区有超过新台币2 000亿的冷冻冷藏食品销售市场,其中有较大的十余座第三方低温物流中心,有500余辆低温配送车队,每年有超过60亿新台币的冷冻食品配送商机。未来3—5年将发展到25—30座大型第三方低温物流中心,每年有超过新台币400亿元冷冻食品配送商机,其中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势头强劲。冷链市场规模相当可观,但还没饱和,仍具有拓展空间。

3.成立专门的冷链协会(Cold-Chain Center)

台湾地区以SIG交流会议的形式,仿效澳洲、美国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成立了Cold-Chain Center,以便推动Cold-Chain产业的整合规划。Cold-Chain Center由政府倡导,与民间共同出资,官产学研都积极参与。Cold-Chain Center设立了公共平台,除了提供冷链物流服务商参加组织外,还根据冷链品质指标(CCQI)准则,提供业者辅导,培育冷链专业人才,推广冷链理念,谋求业界共识和市场整合。

4.冷链整体推动规划模式

以物流相关协会为推动主轴,结合产官学研共同规划与聚集研讨。通过系统的规划来引导、推动冷链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持续追踪先进国家的推动状况,规划台湾地区冷链业运作标准的建立程序;配合取消私宰政策研判物流对策;推动成立包括运营面、培育研发、服务面三级的冷链产业服务网;长期聘雇专家、学者,针对低温供应链各阶段的活动制定符合标准程序的作业规范,制成作业手册或网上广泛宣传扩散;对低温设施的规划布建与低温环境的维控,建立评析服务、咨询诊断的管道;对冷链设备,集研发之力,并进行阶段性检测,完成后将开放投资,广为扩散。

5.冷链业技术整合验证

应用流通与物流关键技术协助验证厂商技术与能力提升,及应用创新作业模式自愿验证厂商品质与商机提升。如图3所示,参考CCQI品质指标,并应用企业标杆管理技术建立冷链相关程序及标准,协助业者维持一致的品质水准;运用运输资源共同化技术与相关行动化技术提升物流效率化能力,包括运输调度能力、运输全程控管能力与交验资讯回馈能力;同时可应用低温物流箱、RFID、HT等相关设备与预警技术建立保鲜模式,以支持供应链全程之品质提升。

图3 冷链业技术协调整合模式

(二)祖国大陆冷链物流现状

1.冷链物流发展迅速

2011年上半年,祖国大陆物流运行保持较快的平稳增长态势,物流需求持续增加,增势更加平稳。社会物流总额达74.7万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4 360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6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3%;进口货物物流总额5.4万亿元,同比增长6.7%;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分别增长42.9%和18.1%,冷链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据2009版《中国冷链年鉴》资料显示,祖国大陆冷藏储运能力包括:冷库接近3万座,总容量接近1 500万吨,冷藏企业超2万家,冷藏运输车辆接近5万辆。

图4 2010-2011年社会物流总额及增长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2.腐损率高,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祖国大陆约有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果蔬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率达25%~30%,而台湾地区控制在5%以内,美国只有2%。冷链基础设施的不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国内现有冷库总容量和人均存量都偏低。而且冷藏运输薄弱,冷藏保温车、机冷车和冷藏集装箱的拥有量低。国内公路现有保温车辆3万辆,而美国有20万辆,日本有12万辆,国内冷藏保温车辆占货运车辆的比例仅为0.3%。铁路方面国内总运行车辆33.8万辆,冷藏车只有6 970辆,仅占2%,冷藏运输量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物运输总量的1%。此外,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市场细分不够,“断链”现象时有发生。

3.冷链市场空间巨大

目前,祖国大陆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2 152家,大中型批发和零售法人企业8 840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4 370家,肉、禽、蛋、水产品540家,绿色食品企业6 489家,各类生鲜品年总产量约7亿吨,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9 000万吨、冷冻食品年产量在2 500万吨以上。蔬菜年产量达3亿吨,生鲜类食品的年消费量约2.4亿吨,位居世界前列。而国内实际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量的20%~30%。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证明,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后,冷冻冷藏食品市场将呈现快速发展的特点。2010年祖国大陆人均GDP已达4 382美元,标志着冷链时代的到来。随着产销量和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祖国大陆的冷链物流将进入快速成长时期。

4.政府重视引导

2010年是一个标志性甚至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随着ECFA的签署,祖国大陆先后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法律,冷链物流也由幕后走到了资本的前台,以期开启冷链物流的高速发展期。

三、ECFA时代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ECFA时代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机遇

1.冷链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成为消费者食品消费的首要追求。大陆卫生部门近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动物性食品是大陆食品中易引起中毒的食品之一,其中以肉及肉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多,为21.88%;其次为水产品,占10.11%。特别是2008年的“毒水饺”、“三聚氰胺”事件,使食品安全备受消费者关注(详见表3)。冷链已成为维护生鲜、水果、水产品等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手段。以日本为例,1950年日本冷藏设备使用率几乎为零,因食品中毒死亡人数达到332人,然而至2005年其冷藏设备使用率接近100%,死亡人数也减至7人。=

2.两岸冷链物流互补性强

从两岸冷链物流发展特征分析,两岸的产业互补与合作条件优势明显。祖国大陆冷链物流还没形成完整的链条体系,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未来的国际竞争是市场、技术和研发,还包括渠道营销、信用和制度的综合竞争,台湾地区在发展中累积的经验可以为祖国大陆起到领路人的角色,而台湾地区需要祖国大陆,主要是因为祖国大陆能够为台湾地区提供广阔的市场腹地和纵深的基地。随着ECFA的签署,两岸冷链物流发展总体层次与阶段的错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两岸冷链物流的纵深合作成为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3.ECFA农产品贸易

ECFA作为未来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与制度化安排,可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走出一条符合两岸关系发展特色的两岸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之路。根据协议,祖国大陆将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539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产品、台湾地区将对267项原产于祖国大陆的产品实施降税。目前,在原有的2005年的“免税清单”中又新增加了18项(13项农耕产品与5项渔产品)台湾地区农产品,包括火龙果、柳橙、茶叶、秋刀鱼、金针菇等农渔产品受惠ECFA,因价廉味美,备受祖国大陆消费者青睐。后ECFA时代,祖国大陆居民对台湾地区农产品选择更为丰富(见表4),需求量更大,可以预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必将升温。

4.两岸冷链物流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早在2007年,“粤港沪台四地冷链物流高峰论坛”便创设了两岸冷链物流的良好开端。ECFA签署后,两岸冷链物流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史无前例,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特别在市场拓展、会议交流、考察投资、冷链会展、项目合作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双向、深层的融合,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协会牵头、企业主体”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开启了两岸冷链物流交流合作的新时代。

(二)ECFA时代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现实挑战

1.ECFA的政治风险

两岸关系向来深受国际政经脉络的影响和政经双边的制约。ECFA自诞生以来,便成为两岸政治关系和岛内蓝绿对垒的议题,面临着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困局。ECFA的签署,可谓一路风雨坎坷,即便2011年已经实施生效,争议依然不绝于耳,或将ECFA当成谋求“FTA”的跳板。

2.两岸冷链物流的趋同竞争

有合作就必然存在着竞争。随着祖国大陆冷链物流产业“微笑曲线”的上移,两岸冷链物流企业“狭路相逢”会经常上演,具体表现在:一是冷链产品的竞争。两岸冷链物流产品在农产品、加工食品等方面具有同质性,以农产品为例,农产品占了冷链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场争夺也异常激烈,本土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无论是在市场份额还是在冷库资源上都优势明显,而像台湾地区的顶新集团、大荣集团只是占据着个别的一线地区。二是祖国大陆冷链物流的升温,孕育了一大批诸如安得物流、夏晖物流、中外运等冷链物流行业的领先者。总体上台湾地区冷链物流在技术上仍具相对优势,但大陆领先企业在品牌、研发、成本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让冷链物流的未来值得期待。三是优惠政策的竞争。大陆为了吸引外资,在1995年针对外资出台了一系列的“超国民待遇”政策,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需求,在2008年的《新所得税法》中,特别是在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上,台资往昔的优势日渐式微。与此同时,政府更注重扶持本土冷链物流企业,使其做大做强。

3.面临外围的竞争

面对大陆巨大的冷链市场,外资巨头蜂拥而至,对资本洼地的冷链产业颇有兴趣。澳洲太古、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美国美冷、美国普菲斯等企业相继进入大陆,对大陆冷链产业虎视眈眈,以2011年2月份今日资本等机构3亿元投资山东荣庆为甚。随着全球贸易的整合,区域经贸特别是亚太区域贸易网络兴起。从亚洲开发银行的“区域经济整合中心”整理资料来看,近年来区域贸易协定数量集中井喷,亚太高度的区域内贸易,其主要原因为产业内贸易所造成。两岸冷链物流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外围竞争,两岸应在ECFA框架内尽早实现冷链物流产业的整合,抢占战略高地,互利双赢。“化竞争为合作,一起赚全世界的钱(连战语)。”

四、ECFA时代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实现路径

在ECFA背景下,两岸冷链物流具有互补优势。两岸应加强沟通协作,着力解决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合作中的瓶颈,做好机制建设和保障措施,实现两岸冷链物流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顶层设计

两岸冷链物流的合作,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在合作的过程中,应确定以“融”为主轴的顶层设计:(1)原则制度:在符合WTO的大前提下,两岸冷链物流合作应在ECFA框架内秉持“政经分离”、双向互惠、适度让利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回归制度和规则。(2)均衡机制:两岸应加快推进自身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全面、公平、对等地开放冷链物流市场,真正形成两岸双向开放、合作竞争的均衡机制。(3)垂直分工与水平合作:在发展垂直分工的同时,应充分看到祖国大陆在研发、渠道、供应链等高端领域取得的成绩,两岸在利益均衡、合作共赢的条件下,共同研发技术与产品、共同开发市场和渠道、共同铸造中华品牌,把水平合作作为两岸冷链物流业合作新的增长点。(4)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两岸冷链物流的合作应充分把握“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顺应情势确定未来两岸合作的重点和方向。

(二)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机制建设

实现两岸冷链物流的制度化发展,建构合作机制是提高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稳定性、规范性、紧密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问题,当前迫切需要构建的机制有:(1)两岸政府应合力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发挥行业组织的沟通协调作用。(2)由两岸政府牵头,行业为主,建立健全冷冻冷藏质量监控、冷库环境温度和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冷藏运输温度控制,统一建立以HA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行包括GMP、SSOP、GAP、QS、ISO等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3)两岸分别成立“冷链办公室”,专门负责两岸冷链物流的交流合作、协调规划、政策协商等事宜。

(三)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路径选择

为切实深化两岸冷链物流的合作,可以遵循以下现实路径:(1)技术合作模式。从两岸冷链物流的产业、市场、技术和政策来看,台湾地区具备从技术高势位向低势位的让渡转移条件。通过“衍生型”和技术市场“交换型”相结合的冷链技术转移模式,促成两岸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系统内的三螺旋合作,形成多向自由协作体系,深化两岸冷链物流的技术创新合作。(2)“冷链特区”。ECFA具有分期付款的性质,两岸冷链物流产业的合作应循序渐进,通过区域试点,建立“冷链特区”,先行先试。福建省作为ECFA的主体窗口,兼具“五缘”优势,理应走在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前列。福建省拥有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厦门台湾水果交易集散中心、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中心等一批闽台农产品交易的集散基地,有六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总投资达2.81亿美元,闽台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冷链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冷链技术也是福建省的一个短板,而台湾地区的果品基本实现了分级包装进库储藏、控温贮藏等,在果蔬速冻保鲜、包装技术和冷链网络等方面具有显性优势。通过在福建省的厦门、福州、泉州等城市设立“冷链特区”,先行先试是两岸双赢和冷链产业的顺应发展。(3)重点合作领域,“早期收获”方式。大陆与东盟的经济整合过程便是实施“框架效应+早期收获”的典型。两岸可以选择一些感兴趣、互补性强的冷链领域,如将冷链设备技术、农产品冷链、人才培训互引、冷链运营模式等纳入ECFA“早期收获”清单,用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幅度进行降税,先行开放市场。

(四)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基础保障

ECFA在双方产业合作方面强调了基础保障措施,对冷链物流产业来说,基础保障具体包括:

1.营造良好的冷链氛围

两岸媒体和业界联合宣传全程冷链重要性,提高公众对生鲜冷链产品的认知度,营造促进品牌生鲜农产品销售的商业氛围,扩大销售规模,共同做大冷链物流这块“蛋糕”。

2.加强人才建设合作

台湾地区冷链物流已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管理作业指南和规范操作手册,职业教育体系发达。大陆可引进台湾地区的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两岸行业协会、媒体、企业及有关高校交流合作,设立两岸人才交流基金,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和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依据国际冷链协会(CCA)发布的冷链绩效衡量标准(CCQI)和执行冷链质量合格(CcQc)对员工能力、操作设备和方法进行质量测评考核。

3.充分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作用

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取决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两岸可考虑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建立多种模式的冷链物流合作体系,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商企结成联盟,如山东商业集团与台湾统一企业集团统昶股份公司就冷链物流配送合作达成协议;两岸企业合资组建冷链物流企业,如台湾统一集团与祐康食品集团共同投资组建而成的统冠物流;与供应商合作,按条块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如夏晖物流和麦当劳的合作。

4.搭建两岸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通过两岸融资,以企业为主体,集成先进的冷链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交易平台,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明确两岸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信息交换的责任机制,提供准确的冷链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互利共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泉州闽台农产品市场和台湾地区企业通过合资建立冷链物流信息平台,融入两岸物流信息网。两岸搭建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双向收集提供两岸冷链物流信息,提高效益,以区域为圆点,最终形成连接覆盖两岸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

两岸“同文同种”,“通则达,合则立”,在ECFA时代,两岸冷链物流的深化合作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ECFA后续协议的协商与签署的困难与障碍很大,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挑战和困境依然严峻,但只要两岸把握好这一历史赋予的机遇,以更大的智慧、更开阔的胸襟审慎合理地设计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实现路径,定能开创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新局面。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两岸当以ECFA为新的起点,共同铸造冷链“CHAIWAN”品牌,携手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丽篇章。

标签:;  ;  ;  ;  

后ECFA时代海峡冷链物流合作研究_冷链物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