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肖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133000)
【摘要】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寒冷季节比较常见的急症,一氧化碳中毒主要引起组织缺氧,而脑细胞对缺氧最敏感,因此发生损伤最早,也最明显,故可引起最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造成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1]。现将我科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共救治的20例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救治与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2-0102-02
1.临床资料
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科就诊的一氧化碳病人有20人,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轻度16例,中度4例,经综合的救治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2.急救处理要点
2.1 现场急救
立即脱离中毒环境,一氧化碳比空气轻,故救护者应俯伏入室,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将病人搬安置在空气新鲜处,取暖一般都在寒冷的冬季要注意保暖,重症病人采取平卧位,解开衣扣,松解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心搏、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CPR。
2.2 纠正缺氧
这是抢救CO中毒患者的关键,CO经呼吸道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由于CO与血红蛋白亲和力较氧气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大200~300倍,碳氧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气,并且妨碍氧合血红蛋白的氧解离,这些因素都造成组织不同程度[2]。因此,迅速给氧是纠正缺氧最有效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轻度中毒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低流量吸氧,中重度中毒者给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为8~10L/min(时间不超过24h,以免发生氧中毒),有条件的可给予高压氧治疗。
2.3 高压氧治疗与护理
对抢救CO中毒安全、快速、有效,是治疗CO中毒的首选方案,可降低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高压氧治疗能迅速增加机体的血氧含量,提高氧分压及氧的弥散度,促进碳氧血红蛋白解离和CO排出体外,从而改善机体缺氧状态;还能使颅内血管收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阻断大脑缺氧与脑水肿的恶性循环,从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入舱前,护士要详细了解患者情况,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氧疗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确切的护理评估,做好预见性护理。如各管道的妥善管理,昏迷患者在氧疗中的清醒、躁动、病情加重等,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陪同高压氧疗、应用镇静剂或约束带约束等。对病情危重者,还应准备好抢救药品随同,以保治疗安全。出舱后,接送患者回病房,注意保暖,做好记录及交接班工作。
3.对症治疗
3.1 脑水肿
重度中毒后1~2天通常是脑水肿发展的高峰,应及时用20%甘露醇250mlBid静脉滴注,根据病情可增加至每日4~6次,两次甘露醇之间可静注50%葡萄糖,还可加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巩固疗效。
3.2 高热、惊厥
可采用人工冬眠和物理降温,头部用冰帽,体表用冰袋。低温可降低脑代谢率,增加脑对缺氧的的耐受性。
3.3 改善脑组织代谢
早期给ATP、辅酶A、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大量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药物。
3.4 昏迷和恢复期一般处理
昏迷期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防治肺部感染。鼻饲营养、定时翻身以防止褥疮和肺炎。恢复期要加强肢体锻炼和按摩、被动运动、针灸等。
4.基础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体温升高科采用物理降温,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肾衰尿潴留或尿失禁者应留置导尿,并观察记录大小便颜色,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昏迷病人,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5.心理护理
由于发病突然,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或抑郁,护士应给予鼓励和安慰,增强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
6.健康宣教
宣传应于每年冬天反复进行,居室内火炉安装烟囱结构要严密,室内通风良好,注意检查连接煤气管道是否老化,提高防范意识,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7.体会
体内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时,体内便会出现血氧症状,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非常敏感,表现出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诱发患者意识障碍、窒息、昏迷等不良表现,如不能及时离开中毒现场,进行治疗处理,发生并发症、后遗症及死亡概率均较高。因此,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急救需要争分夺秒,其中,院前的急救护理对降低后遗症率、死亡率的作用十分显著。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康复治疗紧凑进行,让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下一步治疗,减少不利因素,院内救治中,配合针对性急救护理,有效防治一氧化碳的并发症及后遗症,对挽救患者生命及提高生存质量有较为显著的意义。此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一氧化碳中毒防范知识宣教及心理辅导,对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爱叶.急性CO中毒的急救[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4,9(1):62-63.
[2] 石应康.急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6-168.
论文作者:戴晓肖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氧化碳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患者论文; 呼吸道论文; 甘露醇论文; 通畅论文; 发生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