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兼论“知识经济”等_知识经济论文

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兼论“知识经济”等_知识经济论文

试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兼及“知识经济”与其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试论论文,趋势论文,与其他论文,世界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在这世纪之交,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巨大的转折,经历着不可避免的动荡和震动。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制度安排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一巨大的变化。发展必然要引起相应的变革,变革需要一定的过程,并付出必要的代价。这正是当前世界经济既显现了新时代的曙光,又陷入各种各样矛盾和困境之中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时,可以列出许多这样那样的趋势,但我认为,世界经济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只有两个,即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其他种种趋势都与这两大趋势有密切的关系,都是在两大趋势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趋势是经济信息化,它正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从而使人类社会加速向信息社会过渡。经济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加速进步的结果。在科学技术加快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信息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甚至战后新兴的产业部门,成了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部门,成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在美国,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超过1/3(注:〔美〕《商业周刊》1997年2月18日。), 比过去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钢铁、汽车和建筑业)加在一起的贡献率还要大,并在过去5 年里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注:《瞭望》1998年第37期。),为失业率的下降做出了贡献。在日本, 信息产业已成为最大的产业部门。1996年,日本信息产业的产值已超过1,000,000亿日元(注:〔日〕《读卖新闻》1998年5月26日晚刊。),一个产业部门的产值超过1,000,000亿日元这在日本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信息产业方面也在步美国和日本的后尘。有人估计,到2000年时,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将接近10,000亿美元(注:《经济与信息》1998年第6期。)。信息产业今后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会进一步提高,这已是十分明显的趋势。美国现在每年投入信息产业的资本已占投资总量的40%以上,远远超过了任何其他产业部门的资本投入。这就意味着信息产业在美国未来的国民经济中将会占更大的比重。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材料,在美国高技术行业100位最富有的企业家中,仅从事因特网的企业家就占据了大约1/3。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更已雄踞美国富豪榜首达数年之久,他拥有的资产总值高达587亿美元以上。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拥有的实力和影响。

信息产业不仅正在许多国家成为最大、最主要的产业部门,而且还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经济部门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已经旧貌换新颜,重新焕发出继续发展的活力;商业、金融业的经营方式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网上购物、电子货币正越来越普及,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也可通过因特网来进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带来的各种限制。凡此种种,越来越明显地表明,一个人类社会崭新的发展阶段正在来临。

现在,人们都在谈论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概括和描述却有很大的差异。在国内,比较流行并被炒得最热的要数“知识经济时代”的概念了。《世界经济》1998年第8 期就曾专门发表文章,论证“世界经济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但是,我认为,用“知识经济”来描述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并不合适,是不可取的。因为,“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并运用其来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因此,人类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离不开知识和知识的积累,都是知识创新、积累和运用的结果。没有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没有对天气变化的了解,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业社会。没有对各种金属性能的认识,没有物理、化学等等的基本知识,没有对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运动规律的各种了解和运用,也就不会有工业和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伟大成就,诸如电力的发明和利用,电话、电报、电影、电视的普及,乃至原子能发电、人造卫星上天,哪一样不是知识创新和发展的结果。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来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还从来没有过没有知识的经济,或者反过来说,从来就都是知识经济,只不过由于人们的知识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积累,并被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使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从而创造出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才划分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有人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来证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实,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任何阶段,从来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怎么到了今天知识才成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致产生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呢?

我不主张用“知识经济时代”来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并不是反对强调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是要更好地强调和恰当地认识知识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知识,也就没有任何经济,也就没有人类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也正因为如此,若把知识和经济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概念,那它就成了一个一般性的概念,适合于任何一种经济形态和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正如“知识就是力量”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样,是一个一般性的命题和范畴,它强调和突出了知识在经济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但不适宜用来作为划分人类发展新阶段的手段和标准。强调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与如何划分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一回事,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用“知识经济时代”来概括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一个不妥之处在于,人类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进行经济活动,创造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首先要表现在物质生产上,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其阶段性的。农业社会是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决定的,工业社会是由工业占主导地位决定的。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主导的产业部门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还改造和影响其他的产业部门,决定着其他产业部门生产的水平和性质,并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田园牧歌式的,还是集中的城市化的,如此等等。过去,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以此为依据进行划分的,而不是用经济活动中知识含量的多少衡量的。现在用“知识经济”或“知识社会”来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这在方法论上就与过去的划分方法不相一致,以致无法与过去的各个发展阶段相衔接。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用“知识经济时代”来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另一个不妥之处在于,今后又该如何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呢?因为,不管今后科学技术如何进步,社会生产力如何提高,都只不过是知识创新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经济活动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是知识经济或知识社会,今后当然就更加是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了。若如是,人类社会至此已发展到了最高或最后的阶段,从此再也不会有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了。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样,从今以后,人类社会就将永远知识经济或知识社会下去,再也不可能划分出不同的阶段。很显然这并不正确。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高低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总是要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的。过去如此,才会有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别;今后也仍将如此,至于会是什么性质的阶段,则要看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而定了。这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六七十年代,虽然不少经济学家已看到工业社会已发展到顶点,将要向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过渡,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还不足以使人们看清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只好以“后工业社会”含糊而又笼统地命名它。进入90年代,科学技术使信息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人们这才清楚地认识到,一个新的信息社会正在来临。现在,人类社会只是刚刚向信息社会过渡,要想预测信息社会之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当然为时过早,是无法做到的。信息社会之后还会有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则是可以肯定的。至于是生物工程,抑或是海洋工程、宇宙工程,乃至其他什么工程,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部门,并改造社会经济的其他部门,带来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则要视科学技术今后的具体发展而定了。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更多更高的知识,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更多、更高的知识而从此抹杀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用“知识经济时代”来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还有一个现实的不妥之处,那就是使国家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不知道应该把重点的产业部门放在何处,从而会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因为,“知识经济”乃是一个过于一般化的概念,适用于任何经济部门和产业。各行各业都需要进行知识的创新,都需要加大知识的投入。但每个国家在每个经济发展时期却不能平均使用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有自己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带动和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为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创造必要的条件,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无法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无法适应新的经济潮流。这里可以举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那就是日本。日本在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曾创造了“日本奇迹”,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以取代过去的“贸易立国”,改变经济发展的战略。正是在80年代,当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赶上美国的时候,按照日本经济学家香西泰的说法,日本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不知道日本经济今后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什么地方。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与此不能说没有很大关系。日本不是很早就提出要“科技立国”吗,怎么又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呢?这就是因为,“科技立国”的口号虽然强调了科技的重要性,但它乃是一个过于一般化的口号,适用于一切经济部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不知道重点所在,终于导致迷失方向。现在,日本的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又落后美国10—20年,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看清信息产业的重要性,从而在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重新又被美国抛在了后面。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都吃了一般性口号的亏,更何况其他经济更加落后的国家。强调知识、科技的重要性无疑是对的,但若认不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具体阶段,不知道主要的精力应放在什么产业上,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和后果。

根据世界经济现实发展的情况,我认为,把人类社会现在发展的新阶段概括为信息经济或信息社会较为恰当。因为,划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只能是由知识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产业结构。虽然知识发展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知识的发展也是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只能通过物质生产部门的变化,即不同的产业结构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现在,信息产业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创新,在一些经济先进的国家中成了最主要的产业部门,而且正在影响和改造着其他的经济部门,使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清晰地表明了今后一个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所以,说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经济的新时代是比较合乎客观实际的。

信息产业是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它需要依托工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所需的设备和基础,也需要依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丰富它的内容、开拓崭新的领域;它既包含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包括了信息的处理和运用,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脑力劳动;它有许多门类的生产部门,也有诸如通讯等等众多的服务行业囊括在内;它既离不开过去工业社会的一切成就,又在改变着所有经济部门乃至人们生活方式的性质和面貌。所以,信息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确实是一个崭新的、有别于过去一切产业的部门。用信息经济或信息社会来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既沿袭了过去用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划分不同时代的方法,保持了方法论上的统一性,也恰当地抓住了人类社会正在前进的方向,因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科学的。在许多主张“知识经济时代”的论著中,在运用具体事实材料时,往往也不是用一般的知识所起的作用来说明,而是用信息产业发展的种种资料,这就不仅偷换了概念和命题,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产业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

我们应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热诚欢迎的姿态去迎接信息经济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为其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

在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同时,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

和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一样,经济全球化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与结果。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矛盾,民族国家的存在,民族利益的差异更加剧着这方面的矛盾。日益增强和扩大的社会生产力越来越要求摆脱国家疆域和主权的束缚,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共享全球更加广阔的市场。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之间密切经济联系,加强经济交往。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推动着国际分工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指出,分工和协作是创造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断地把一国内的分工和协作向国际范围扩大与深化,把世界上所有地区和国家越来越吸纳到全球范围的分工与协作体系之内,形成一个镶嵌精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世界经济的统一体。科学技术进步不仅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着各种必要的手段和物质保证。经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更已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大动力。

战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变化。战前主要以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已让位于主要建立在不同科学技术水平和各自产业相对优势之上的国际分工。在这样的分工体系中,一些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生产着许多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已不再生产却又十分需要的产品,劣势就可能如马克思曾说过的那样变成了一种相对的优势。国际分工也较以前建立在殖民体系基础之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它已越来越成为独立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和互补的一种形式。这调动了各类国家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积极性。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前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更为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创造了新的手段和条件,进一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全球经济活动的限制。正是在这种种条件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等联系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关系的各种纽带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只要举出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可看出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是何等的迅速,并达到了何种规模。战后初期,国际贸易额仅为500多亿美元,而现在,包括服务贸易在内,已高达70,000亿美元左右。随着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每年已达到约3500亿美元的规模,积存的国际直接投资总额已在24,000亿美元以上,而在战后初期这一数字仅为500亿美元上下。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更是惊人。现在,全世界的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额就已超过15,000亿美元,每年的外汇交易额更已在5,000,000亿美元以上。 (注:《经济与信息》1998年第6期。)外汇交易额已是国际商品交易额的大约100倍。现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每年的融资总额已超过15,000亿美元(注:《经济与信息》1998年第6期。)。正是在国际经济关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角落都被各种经济纽带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补充。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经济已越来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济全球化在形成世界经济统一体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各个国家实行相对统一的运行机制,即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重新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正是这一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中国也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有人据此把经济市场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因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经济市场化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和趋势,而是自资本主义确立以来就是如此。只不过过去的苏联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本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走过了一段实行计划经济的弯路,现在只是重新回到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来。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计划经济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尚不适合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世界经济是会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发展的,但只有当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到了比现在高得多的水平,以致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能达到极其丰富的程度,并使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只有到那时,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向计划经济过渡。现在,离那个时候还遥远得很。在现在的条件下,硬要实行计划经济,只能是重蹈苏联的覆辙,到头来,还得重新补上市场经济的一课。所以,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经济市场化并不是一种新的趋势,而只是市场经济的延续和深化。这一过程已持续了几百年,今后还会进一步发展下去。

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各个国家实行开放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使世界的各个地区和各个国家的经济真正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就一个国家来说,经济不开放,它就无法真正融入世界的分工体系,无法很好地利用世界市场发挥自己在经济上的相对优势,以加速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各个国家只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根据自己面对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采取适当的对策和步骤,逐渐开放自己的市场,才能使自己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处于主动的、有利的地位。

从1997年7月开始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 使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告诉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必须对经济全球化有正确认识,并使自己的国民经济从各个方面去适应它,否则就会使自己在受到国际经济不景气和国际资本冲击的影响时遭受严重的损失,并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有一种观点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经济开放的速度过快,程度过大了。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因为,世界上经济开放早、开放程度大的国家还有很多,它们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也不是因为东亚国家实行经济开放,而其经济规模又小,所以经不起国际资本剧烈流动的冲击。因为世界上的小国还有很多,并没有都发生金融危机,倒是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其金融危机却持续多年并十分严重。所以,不能把实行开放经济和东亚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而应从这些国家近年来的经济运行中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诸如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泡沫经济的急剧膨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等等。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国际货币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其影响和作用。国际货币资本的流动,包括正常的信用和投机行为在内,都有其两重性,既有满足世界各国对货币资本需求的一面,又有冲击经济正常运行的一面。如果一个国家经济本身是在健康、正常地运行,不发生严重的问题,国际货币资本的流动,包括其中的各种投机行为,就不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更不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只有当一个国家经济本身发生了严重问题时,这种流动和投机才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这正是国际货币资本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和加速流动,却并没有不断地在世界各地引发金融危机,而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发生墨西哥和东亚严重金融危机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实行经济开放问题上决不能因噎废食,应正确地吸取经验教训,以使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实行开放经济方面做得更好。

为了适应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这两大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世界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则制度必须进行一定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要依托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而且也涉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因而往往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阻碍。认识上的落后和利益上的冲突,使得必须进行的改革总是滞后于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每当世界经济有了迅速和巨大的发展之后,总会产生一定危机和震荡。

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要求有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与之相适应。现在有不少论著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加以混用,认为“经济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注:参见《世界经济》1998年第8 期何方同志的文章。)其实,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乃是不同的概念和范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个地区、各个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与其他国家越来越密切的经济关系,使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大大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从而使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而自然发展的过程。经济一体化,则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而做出的制度安排,是为了世界经济能够正常地运行而规定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秩序;它是在各个国家的政府参与下才得以制订并加以付诸实施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决不是一回事,一个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一个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是前者决定了后者,后者则是为适应前者的要求才出现和发生的,两者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很大区别。正是有基于此,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关系密切的程度不同以及不同的国家利益,才会出现各种程度不同的经济一体化,而不仅仅只有一种经济一体化。

就世界经济的整体来说,经济的一体化早在战后就已开始了。当时出现的各种世界经济组织,最主要的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们被称作是世界经济的三个支柱。它们制订的各种经济运行规则和制度,如果说还比较适应于当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水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话,那么,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经济较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已大大提高了一步,这三大世界经济组织过去制订的规则和秩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了,因此,必须进行一定变革。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改组成了世界贸易组织,从而较好地适应了新的形势和要求,对推动近几年来国际贸易较为正常的运行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而在国际金融领域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战后制订的规则和秩序至今仍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而国际金融领域发生的变化却要比国际贸易领域还要大得多、快得多。在原来的规则和秩序早就过时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组织已无法对现行的各种国际金融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更为严格的监管。于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了。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已成为世界经济各种危机和震荡的主要渊薮,其原因正在于此。这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大落后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个重要恶果。因此,就世界经济整体来说,不能说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一体化,但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这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一些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补充。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乃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都在推行不同程度的经济一体化。这些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虽然会对世界经济统一体造成一定的分割,但对世界范围的经济一体化也会起一定的补充和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前,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还是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还要求各个国家对自己的产业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好的国家,如美国,就是在这些方面的调整走在了前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些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甚至发生危机,则或多或少与这些方面的调整不力、过于滞后有一定的关系。最突出的要数日本,日本在战后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面前已显得过于老化和僵化了,不得不进行调整和改革。日本当前进行的“经济结构改革”,核心就是要使经济进一步自由化和国际化,以适应世界经济和发展趋势。但这一调整和改革不仅来得过晚,而且遇到传统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极大的阻力,以致迄今成效不大。这乃是日本经济进入90年代以来陷入严重困境的症结所在。因此,能否认清世界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两大发展趋势,制定自己国家正确的发展战略,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促其实现,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以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已成为各个国家在新的世纪里成败的关键。

标签:;  ;  ;  ;  ;  ;  ;  ;  ;  ;  ;  

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兼论“知识经济”等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